作者:柏嫒 吴微微
来源:《设计》2014年第09期
摘要:枕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枕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从枕头的历史发展演变为主脉,论述枕头在不同时期的造型以及功能作用,进而反映枕头在各个时期所蕴含的寓意。
关键词:枕头 起源 造型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55—02
引言
枕头起着支撑头部,维持身体处于自然状态,保证人们良好休息与睡眠的作用。人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与它相伴而过的,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枕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卧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枕”的本义上来说,不过是普通的卧式寝具而已,但却包含着很多的文化含义以及吉祥寓意。
1 枕头的起源
枕头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的古人类已开始有意识地用石头、木头、柴草、兽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弯曲而垫于首下,作为自己睡觉时的头枕物,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头雏形。古人类从无意识地使用枕头到有意识地使用枕头,这一过程也为追求最简单的舒适感觉。我国古代医书里曾指出:“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意思就是说,枕头的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其尺寸还由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和舒适感而决定。
西汉文学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枕:“枕,卧所荐首者,从木”。从字形字义分析,最早的枕头应该是木制的(如图1-1)。但从考古资料看,最早的枕头是石块,但未经人工加工过。湖北省江陵市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木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枕头实物。在商朝时期,成型的枕头已经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相传商朝时就有玉石制作的虎头枕,这大概是最早的枕头的一种造型。当时,人们把虎作为氏族图腾或保护神,有祛邪避魔的作用。
而这些枕头都属于硬质枕头,湖南省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一件绢枕,就属于软质枕头,可见在早期我国枕头就有了软、硬之分。
枕头的种类在早期已经种类繁多,从材质上来分有石枕、木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丝织枕等;从造型上来分有圆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动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从用途上来分有卧具、药枕等。
2 枕头的古代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常年的战乱使得物质资料匮乏,因而此时的家用纺织品相对比较朴素。在秦国实现大一统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纺织工艺的进步,家用纺织品逐渐丰富。而在汉武帝时期,不仅击垮了匈奴,还迫使横越中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通,使得当时的丝织品纹样多变,色彩丰富。此时的硬质枕头中有竹枕、铜枕、石枕以及玉枕等,而软枕多为精美的丝织枕,在湖南沙市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丝织枕头,形状呈长方形,用三种不同的纺织面料制成,两侧均用十字型穿心结来束缚枕芯。在造型上多为长方形,或呈马鞍形、马蹄形。而在软枕中的鸡鸣枕(如图2-1),形似鸡,腹部宽厚,枕面平凹,两端成犄角式上扬。这种两端起、中间凹的造型不仅符合人体工学,又蕴含了古人鸡呜即起之意。
隋唐是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政治的开明、生产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的基本畅通都使当时形成一种肥、丰、硕以及浓艳的审美风格。而从隋唐开始,由于陶瓷工艺的兴起,硬质枕头中的陶瓷枕成为人们主要卧具的种类之一。唐朝的枕头造型仍多为长方形,同时还出现了两种枕头类型,一为凹面枕,一为倒梯形枕(如图2-2),使枕头的长度差距增大。而在晚期,方形枕的造型发生重大变化,将六面体的棱角磨圆,枕面的弧度加大,从而产生了圆形枕(如图2-3),更符合人的睡卧功能。
唐朝的陶瓷枕,基本上属于三彩和绞胎类(如图2-4、2-5)。三彩是在白胎上印花,以宝相花、忍冬、缠枝花、蔓草等植物纹为主,还有鸳鸯、鸟兽及几何纹,施绿、黄、蓝色釉,蓝中带紫,或蓝中带赭红色,斑点淋漓,釉色参差鲜艳。而绞胎就是把白色和褐色瓷土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胎上有类似木质的纹理,施三彩釉和黄釉,好似模仿漆器的工艺。人们在把瓷枕作为重要的寝具用品之外,还将陶瓷枕作为艺术品来鉴赏。此外,动物形枕的比例增多,以兽为座的圆形枕面枕,如三彩犀牛陶枕、三彩卧狮枕等。在其制作过程中,应用了中国传统的圆雕技法,形成各种动物形枕头,有虎、狮、象、牛、兽等。根据历史记载以及考古资料来看,陶瓷枕的出现是和“盛唐气象”密不可分的。同时在丝织物中出现了“锦轼”,作为手肘倚靠之用。
到了宋代是一个兴文抑武的时代,文人士大夫的这种追求平淡、顺其自然的高雅格调成为社会价值所向。“枕赋”的出现便跟当时统治者推动的崇文风尚有直接影响,制作者仅用265字就把此陶瓷枕的产地、特征、功用、意义交代得一清二楚,其中记载道:“睡快诗人,凉透仙骨”,“思圆木警学之勤,乐仲尼曲肱之趣”等诗句都说明了当时的陶瓷枕不仅能使人摆脱酷暑之困,还有警示追思之用,也赋予了枕头更深刻地文化内涵(如图2-6)。
两宋的陶瓷艺术有它自己的特点:贴近生活,方圆有则,厚薄有度;装饰多彩,融诗文、绘画、雕塑于一体,色釉斑斓雅素;民窑官窑竞秀,南方北方并盛。从北宋起人们开始在枕头写诗作画,通过枕头这一载体抒发当时人们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图2-7、图2-8)。在陶瓷枕头上题字,既有前人的名诗妙句,又有民间流传的俚言曲子,短者—二字,长者上百字,这种诗文枕头被清代以后的民间所继承,丝织枕顶上常见对仗的诗文,这些都跟当时兴文抑武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同时孩儿枕的出现也给人一种情感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塑造了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如图2-9)。而镂雕技法在宋代的陶瓷枕上使用娴熟,把这一传统的雕刻工艺应用在枕头上,增加了枕头造型的立体效果(如图2-10)。而宋代的软枕也多为绣枕,也称“金缕枕”。
而从明朝开始陶瓷枕逐渐走向衰落,硬质枕逐渐被丝织软枕所取代,而此时的丝织品织艺精湛,质地优美,棉纺织业成为普及的手工业,印染、刺绣、镶嵌等工艺日渐纯熟。明代的枕顶通常以“鸳鸯”图案为装饰,以绣花工艺为主例如扣绣等。满汉家纺文化形成集大成的清代家纺文化,从明代的“敦厚繁丽”到清代的“纤巧瑰秀”,审美意识发生变化,社会中下层仍对“热烈辉煌”情有独钟,上层社会及文人倾向于“清新淡雅”的审美观念。寓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百子枕头”则是当时很多皇室贵族亲睐的软枕(如图2-11)。同时清代也开始盛行茶枕、药枕,把茶叶及中草药装入枕中以作保健之用;也常把香草、花瓣等花草用作枕芯,使枕头散发香味促进睡眠。
3 枕头的近代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洋货涌入的历史进程,西洋式的流线型扁枕开始传入我国,并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20世纪20~40年代,枕的样式和装饰属中西合璧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花卉、山水、人物、绣花装饰,也有西式的荷叶边小洋枕。在当时,传统的吉祥题材以及人物故事题材在绣品中非常流行(如图3-1)。新中国成立初期,家纺产品品种极其简单。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农村家庭使用社会风貌的文字或图案作为枕头以及其它家纺产品的纹样,枕顶大多以印花、刺绣工艺或绘画形式表现鸳鸯、凤凰、牡丹、荷花等吉祥图案(如图3-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针指导下,逐渐涌现“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家纺图案。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色彩鲜艳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将一些诸如“社会主义好”、“毛万岁”等口号性文字绣在枕头上(如图3-3)。而70年代后期,城市居民家中出现了较为华丽的枕套,大都在涤棉混纺等丝织物上作绣花加工,在枕套的纹样上也多为写实风格的花鸟虫草以及变化纹样,色彩上与之前相比也显得更为绚丽,同时在四周还用花边或褶皱作为装饰。
4 结语
枕头,其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纹样等,从单一到复杂,简单到精致都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文化心理、价值理念、审美意识、传统信仰以及风俗习惯。人们在把枕头作为重要的日用卧具的同时,也将它视为精美的工艺品。从枕头的造型设计上来说,符合了人体工学提高舒适性;同时塑造了种类繁多的动物造型,作为保护神起到祛邪祈福的作用。从装饰纹样上来说,花草、诗文以及景画的刻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枕头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诞生,又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改进、不断丰富、不断变化的。这些枕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融入了制作者的观念、情感以及审美理想,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通过对枕头发展的分析,体会到了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背景、材质条件等因素下产生的枕头所表达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观念,这也对现代的枕头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