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一、整体解读
本单元作为五年级上学期的习作单元,体例照前。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整个单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先“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再在习作中运用,“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本单元主要围绕“说明性文章”来进行阅读和表达,部编版教材提到了说明性文章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如对太阳“远、大、热”等特点的了解,对松鼠的漂亮、乖巧和驯良的感受。那到底什么是说明性文章呢?教师只有搞清楚了概念,对说明性文章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但部编版教材并未进行界定,只在开篇导语写道: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这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区别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提到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夏丐尊在《文章作法》中有类似的说明:“说明文的目的是在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不但要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信。”说明文既不同于议论文,也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和科学的记事文有什么区别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象的范围不同。科学的记事文虽也是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为主;但以特殊的范围为限,是比较具体的;说明文以普遍的范围为对象,是比较抽象的。”(夏丐尊)关于什么是说明文,夏丐尊作了相对准确
的概括: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
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以上是对“说明文”概念的界定,但是教材中一直采用“说明性文章”的说法,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采用这种说法。笔者推测,说明文文体边界不清,说明性文章的说法更准确。关于说明性文章,学生并不需要做文体的对比、区分,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有了对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认识,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一)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性”文章的概念虽然在五年级上学期才第一次出现,但是在中段,说明性文章
学生早有接触。
册序 | 单元 | 单元课文 | 阅读训练要素 |
三下 | 第一单 元 | 《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 |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
三下 | 第三单 元 | 《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
三下 | 第四单 元 | 《花钟》《蜜蜂》《小虾》 |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
三下 | 第七单 元 | 《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 界》 《火烧云》 |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 |
四上 | 第二单 元 | 《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蝙蝠与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 |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 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
四下 | 第二单 元 | 《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 |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
五上 | 第五单 元 | 《太阳》《松鼠》《鲸》《风 向袋的制作》 |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 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 法。 |
六上 | 第三单 元 | 《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 |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
六上 | 第六单 元 | 《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 |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六下 | 第一单 元 |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
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
向。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很准确,如“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中段的学习中,教材通过课后题目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了说明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本单元精读课文选择了两篇:《太阳》《松鼠》。选择这两篇文章,编者的考虑很周全。《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松鼠》语言活泼,描述生动。通过两篇文章,希望学生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本单元中,重点是了解
“基本的说明方法”。对于这一要素,《太阳》课后习题、交流平台
都有涉及。说明方法是说明性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本单元主要涉及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这些都是“基本”的说明方法,
在说明类文章中使用频率很高。至于其他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作假设等并不需要孩子知道。对于这些“基本说明方法”
的“了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第一,要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并知道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第二,要能体会到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在这里,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说明方法而学习,对说明方法的学习,是为了学生写说明性文章做准备。至此,本单元的阅读目标基本清晰,这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要求基本一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中还有一个词“简单”。说明性文章较叙事性文章枯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相对较少,所以,他们阅读的说明性文章需要简单些。具体来说就是说明语言严谨但不枯燥,说明内容易于理解。以此来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有了对阅读训练要素的细致分析,现将方向性的、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具体的单元阅读学习目标。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1.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知道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多方面说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有阅读其他说明性文章的意愿和热情,通过阅读增长知识。2.感受说明性文章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平实、活泼,能体会两种语言风格在表达上的不同。3.知道说明性文章为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4.查找资料,尝试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一种事物。(二)表达训练
要素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
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并提出几点注意事项:写清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和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密切相关,是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运用。梳理统
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如下:
册序 | 单元 | 表达训练要素 | 具体要求 |
三上 | 第五单元 | 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 把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
三下 | 第一单元 | 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 用观察记录卡的形式写一种植物(名称样子、颜色、气味等) |
三下 | 第三单元 |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综合性学习) |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种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有涉及) |
三下 | 第四单元 | 观察事物的变化,把 实验过程写清楚。 | 把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的心情、实验中的发现等。 |
三下 | 第七单元 | 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 根据提供的信息,再查找资料,介绍大熊猫。(门类、食物、分布地区) |
四下 | 第四单元 |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试着写出特点。 | 创设情境,向朋友介绍动物的特点。 |
五上 | 第五单元 |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 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 |
六下 | 第一单元 |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介绍一种风俗,写清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或参加风俗的经历。 |
如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呢?第一,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第二,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在前面的四个单元中都有涉及,从写出“观察”的内容到“试着写出特点”,到本单元“写清事物的主要特点”,难度逐级提升。“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虽未直接提出,但是在三年级下册的习作练习中,都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第一单元习作让学生从样子、颜色、气味等方面介绍一种植物,第七单元习作是从门类、食物、分布地区等多个方面查找资料介绍大熊猫。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以上两个要求是之前出现过的表达能力的复现、提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单元新出现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本单元习作训练的重点。“基本的说明方法”学生在精读文章中已经掌握,在习作部分进行运用。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具有难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才提出了“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是“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教师对此不应提过高要求。另外,说明性文章未必一定使用说明方法,《松鼠》一文,就几乎没有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同样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说明白了”。在习作练习中,“说明白了”是重点,运用“说明方法”也是为了把事物说明白。“搜集资料”的学习方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不断接触,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也学习了整合信息、整理资料的方式。在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前,学生不仅需要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说明事物,
也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为清晰、具体介绍事物做好准备。
册序 | 单元 | 表达训练要素 |
三下 | 第三单元 |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
三下 | 第七单元 | 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
四下 | 第三单元 | 根据需要收集的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
关知识,以此来判断自己习作是否成功。
二、教学规划建议
考虑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在设计上将习作要求提前,因为前置写作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更加自然,任务显得更加真实,有了积极的写作心态,搜集资料也会更加积极。根据以上解读,为了扎扎实实落实
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规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活
动。第一板块:回顾文章,明确文体本单元第一次提出“说明性文章”的概念,但是说明性文章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从本单元导语出发,带着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自己阅读过的说明性文章,谈谈学生印象中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对说明文有初步认知,知道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第二板块:通读单元,明确写作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整个单元,除了自学字词、通读课文了解单元安排外,重点思考关于说明性文章,哪些是自己已知的,哪些是自己不清楚,需要学习了解的,进行批注阅读。这个过程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性文章的过程。学生学习后,根据习作要求确定好要介绍的对象,列好习作提纲。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精读课
文,一边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第三板块:细读文章,读写结合,具
体落实要素。这个板块要一篇一篇阅读《太阳》《松鼠》。阅读《太阳》这样的科学性说明文,感受语言的平时、准确。思考课文从哪些
方面介绍了太阳,是如何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结合课文中的句
子,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太阳》学习之后,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第一题,针对自己习作所选事物的某个特征进行练笔。阅读《松鼠》,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文的生动活泼。要重视朗读、品味描写细致的句段、有特点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和
表达经验的积累。《松鼠》一课将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比较,
学生可以体会这两种语言风格在表达上的不同。学习后,完成“初试身手”第二题,对《白鹭》的片段进行改编。学习完《太阳》《松鼠》后,学生需要思考,什么时候选择平实风格的写法,什么情况下选择生动形象风格的写法。写法的选择和文章的定位有关。《太阳》的作者张姑民是要向大众普及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松鼠》的作者布封是要向读者分享他所熟悉和喜爱的松鼠的样子和生活习性等。两篇文章面对的阅读对象不同,说明目的不同,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知、思考,利于学生在习作时做好选择。精读文章的讲授和“初试身手”的小练笔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学有练;对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也有
了认知。学习后,通过“交流平台”来进行一个单元的回顾和梳理,
让学生对说明性文章形成清晰的认识。另外,仅通过两篇课文来学习说明性文章,学生无法在头脑中构建起比较清晰的说明性文章“形象”来,在本单元精读课文的讲授中,每篇文章之后,再拓展阅读2-3篇,
让学生多一些阅读体验。第四板块:介绍事物,与例文比较在习作之
前,学生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调整作文提纲,为书写做好准备。写完后,参照例文进行修改,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有了
第一次的思考,教师再进行讲评,学生进行第二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