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题目 | 第十二单元东方神韵——中国民族乐器 |
教材分析 | 本课程的名称是《声乐》,所选用的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音乐》基础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第1版),谢莉莉主编。 本课选自教材的第十二单元—《东方神韵—中国民族器乐》。本课通过了解多种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 |
学情分析 | 中职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并没有经过相关音乐方面的面试,水平层次不齐,有的来自城区,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课开设的都很正常,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而大部分学生来自山区农村,之前的音乐课开设情况并不好,所以音乐基础薄弱。对乐器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虽然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但是对乐器了解仅仅是粗糙的不够系统。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环节必须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情况,务实“教”与“学”的可行性。 |
教学目标 |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欣赏、体验能够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区分声乐演唱三种方法的特色。 2、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起源的时代,起源时期乐器的特征与现代乐器的特征并辨认民族乐器的四种类别。 2、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赏析与讲解,让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让中国民族音乐更加走进学生,发扬中国民族文化。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1、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并且区分其类别。 2、区分三种唱法,用正确歌唱方法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难点:能够用适当的乐器给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
课程主题 | 中国民族乐器 | 预定课时 | 1课时 | ||
学习目标 | 1. 知识目标: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起源的时代,起源时期乐器的特征与现代乐器的特征;了解并辨认民族乐器的四种类别。 2. 技能目标: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音乐赏析与讲解,让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让中国民族音乐更加走进学生,发扬中国民族文化。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民族乐器,通过一些民乐作品去认识这些乐器。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 | ||||
任务资源 | 多媒体,教学PPT | ||||
教学实施 | |||||
实施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明确课程任务,完成学习准备。 | 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其发展过程。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播放视频《春节序曲》 教师: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视频中我们看见了哪些熟悉的乐器? 这些乐器是中国的还是西洋的?这曲音乐往往用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中? 师生交流 出示课题PPT 二、新课 教师:有哪位同学了解我们民族乐器的发展? 由《春节序曲》的曲作者李焕之,介绍到我国民族乐团 教师:从刚才列举的乐器来看,我们民族乐器分成几类呢? (这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演奏的方式方面来分类) 出示PPT 将乐器进行分类 吹奏乐器:笛子、箫、唢呐等 弹拨乐器:古筝、扬琴、扬琴、琵琶等 拉弦乐器:二胡、高胡、京胡、板胡和革胡 打击乐器:鼓、木鱼、云罗等 笛子分为曲笛和梆笛 曲笛粗又长,多用于“昆曲”的伴奏,音色醇厚,圆润,悠扬委婉。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 高胡音色清亮华丽。现在高胡在民族乐团中担任弦乐器的高音声部,擅于演奏明亮抒情和活泼跳跃的旋律。 二胡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别富有乡土气息。最适合表现热烈、奔放、欢快的情绪。是一种特性乐器。用于秦腔的伴奏。 分析弹拨类的乐器主要是琵琶和古筝 琵琶的音色颗粒感比较强 古筝的音色就是比较绵延 播放扬琴的视频 播放一些示例音乐来听辨乐器的 音色。 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 欣赏熟悉的音乐,去思考问题 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回答并且可以合作交流。 认识相关的乐器和一些经典的作品。 学生按照教师的启发对民族乐器进行分类 学生一一列举。 学生进行归纳,更好的熟记这些乐器 欣赏《梦里水乡》 聆听《扬鞭催马运粮忙》 在笛箫之间也可以自主的交流。 听辨广东音乐《步步高》中的主奏乐器。 《二泉映月》赏析其音乐情绪 欣赏《赛马》 京胡由学生自己来总结。 学生可以通过聆听观看了解弹拨类的乐器。 | 利用《春节序曲》创设音乐情境。
该曲学生比较熟悉,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学生分类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相乐器的演奏方法。 系统的介绍民族乐器。 这里详细的介绍区分各类乐器。 笛子也分为很多种,笛子为横吹,还有一种竖吹的乐器,自然的过渡到箫。 二胡被称为中国的“乐器之王”亦张亦弛。 通过各种示例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做出对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整合教学资源,将《春江花月夜》与辨认民族乐器糅合到一起。赏析音乐情绪时听辨,巩固所教授的内容 | ||
教学反思 | 本课上下来总结以下几个优点: 1.教学设计新颖,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兴趣。 2.教学重点完成,教学难点突破,知识点学生吸收较好。 3.课堂语言自然,不僵硬。 本课上完总结以下几个不足: 1.教学设计可以精益求精,有些环节可以适当的调整。 2.上课时不够成熟,课堂语言不老练,有些混乱。 3.教态还需改进,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体现出教者的姿态,表现出教者更具有个性的一面。 4.板书设计不够精细,与制作的多媒体软件有重叠之处,两者需要更好的结合。 |
课程主题 | 声乐理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区别 | 预定课时 | 1课时 | ||
学习目标 |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体验掌握声乐的三种唱法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能够区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理论 能寻找适合的唱法来演绎相应的歌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三种声乐理论了解并且将声乐理论继承发展下去。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区分声乐三种理论 教学难点:能够寻找适应的声乐方法去演唱歌曲。 | ||||
任务资源 | 多媒体 教学PPT | ||||
教学实施 | |||||
实施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准备相应的示例曲目。 | 1、阅读课本,了解学习内容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准备。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播放三首歌曲,分别是《我的太阳》、《辣妹子》和《月亮代表我的心》 随机播放,让学生去分辨是哪一种声乐唱法 二、新课 声乐理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区别 教师:作为声乐演唱的形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目前在国内声乐界正处“三足鼎力”之势。 从声带、呼吸、共鸣、真假声、吐字和表演等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 列举、加以区分。 美声唱法特点:从字义讲是“美好的歌唱”意思,可以理解成西洋艺术唱法。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因而音色明亮、丰满、圆润、松弛,声音具有一种金属色 彩,富于共鸣的音质,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声区统一,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唱法要求 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 列举世界三大男高音 示例歌曲《饮酒歌》、《夜莺》 民族唱法及特点:可理解为中国艺术唱法。它是采纳了戏曲唱法、说唱音乐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民间唱法,演唱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唱法,能表现我们民族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字音语调、旋律特征的音乐形象和歌唱技巧。要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 示例音乐: 《浏阳河》、《龙船调》等 通俗唱法的特点: “通俗唱法”也叫“流行歌曲唱法”,通俗唱法在发声方法上,相比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它是“平民唱法”或“平常唱法”,最没有声音发声技巧可言,尽管也讲究方法,但是并不高深。通俗唱法的这种低要求与流行音乐的“流行”特点有关,与通俗唱法的传播形式有关。一般来说,通俗唱法通过电声设备扩大音量,优化音质,通过电声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结合现代舞蹈,在现代灯光和舞台效果的衬托下传播出去 示例音乐: 《小情歌》、《怒放的生命》等 | 欣赏,可以互相沟通交流 回忆过去的知识 学生从教师列举的这些方面逐个探究,从而完成三种唱法的区别 学生通过聆听示例音乐《饮酒歌》加深对美声唱法特点印象。 欣赏《浏阳河》 的《龙船调》 学生先是自己去探究,然后和老师一起总结。 | 通过三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创造教学内容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提示,对之前所学进行复习巩固。 | ||
教学反思 | 本课上下来总结以下几个优点: 1.教学设计新颖,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兴趣。 2.教学重点完成,教学难点突破,知识点学生吸收较好。 3.课堂师生互动有效。 本课上完总结以下几个不足: 1.从新课导入到新授过渡的不够自然,有点突兀。 2.教学的课件设计不够新颖,过于呆板,教学信息化的特点没有显现过来。 3.教师讲解过多,有点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
课程主题 | 赶圩归来啊哩哩 | 预定课时 | 1课时 | ||
学习目标 | 1、欣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其浓郁的彝族风格,体会彝家姑娘热爱生活,赶圩归来时的喜悦、欢快心情。 2、演唱歌曲时能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均衡和谐,明确合唱时既要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和各声部融合统一,默契配合,体会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3、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难点:用正确合理的声乐方法去演唱原调歌曲。 | ||||
任务资源 | 多媒体、钢琴 | ||||
教学实施 | |||||
实施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了解曲谱,在钢琴上练习伴奏 | 阅读课本,预习学习内容 |
教学过程 | 1.导课: 师:直截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开课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教师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介绍彝族风情:(同学们,彝族人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区,彝族人们的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他们喜爱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你们看这就是他们赶集时的情景,那你知道什么是赶集吗?) 2.初听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是如何表现这种高兴心情的。(播放歌曲) (听完之后)师:谁能来谈一谈你听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受。 3.学习曲谱: a)用手或身边的音源的试着打歌曲的节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这首歌曲情绪很欢快,歌曲为4/4拍子,在这首歌曲当中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 b)老师请学生找出歌曲难点,老师唱旋律学生打节奏。 师:同学们很有节奏感,如果把第一行打的再齐一点就更好了!现在老师唱旋律同学们打节奏。 c ) 老师弹琴学生打节奏。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一起再来打一遍,边打节奏边在心里默唱曲谱。 d ) 随琴慢速的视唱曲谱 e ) 解决波音 师:看来同学们的视唱能力也很强,在这首歌曲里面有一个波音记号你们发现没有? 师: 谁能找出来?(学生找出来后 老师问是上波音还是下波,上波音应该怎样唱?) 师:在刚才的视唱过程当中我发现同学们有的地方唱得不太熟练,现在就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把不熟练的地方练习一下。 随琴稍快速度的再唱曲谱 师:同学们练习的怎么样了? 现在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稍微加快点速度再来视唱一遍好不好? 4.学唱歌词 1)随范唱音乐一起轻声的跟唱歌词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谱子我们已经学会了,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范唱一起来填唱歌词。 ( 放音乐学生一起跟唱) 2)强调波音记号 师:老师发现刚才唱词的时候,波音记号还没有体现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3)处理衬词“啊哩哩” 师:在这首歌曲当中运用最多的是哪句词? 师:想唱好彝族歌曲呢,唱好“啊哩哩”很关键!首先我们看第一句的“啊哩哩”应该怎样唱呢?(处理啊哩哩的唱法, 和“ ”应该向上挑,再让学生找出来还有哪一句也要这样唱。) 4)完整的随音乐演唱 师:下面我们就再来演唱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把这种高兴的心情都表现出来。 还要注意波音记号。 5.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分角色学习这三种打击乐器 师: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歌词的下方有三种打击乐器的节奏,分别是双响筒、串铃和三角铁。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学习一下这三种打击乐器的节奏。首先,拿双响筒的同学请准备...... 师:大家演奏的都很好!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拿起各自的乐器一起来合奏一遍,你们觉得行吗? 生:行! ( 学生用打击乐器合奏) 师:同学们合奏的很成功,那你们想不想随着音乐一起真正的为歌曲伴奏一次? 师:好!我们现在就边唱边为歌曲伴奏。歌曲共有四段,老师想这样给大家分工,第一段由双响筒伴奏其他同学演唱、第二段由串铃伴奏、第三段由三角铁伴奏、第四段一起合奏。(放音乐学生伴奏。) 4)创编伴奏 同学们,你们演奏的非常成功,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你们手中的打击乐器来自由的为歌曲创编伴奏。看谁编的又快又好! | 学生欣赏图片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进行相机引导,使学生明白赶集的意思,并知道彝族人们把赶集称为赶圩,进而引出课题。 欣赏交流。 学生用手跟老师一起试着慢速的把歌曲的节奏打一遍。 学生通观歌曲寻找歌曲的难点。 学生视谱和教师的钢琴伴奏哼唱。 学生自己练习视唱曲谱. 在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视唱 让学生说出唱词的难点 讨论“啊哩哩” 的意思呢 很高兴的意思! 完整的演唱歌曲。 学生采用双响筒,串铃和三角铁练习伴奏。 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 | 利用图片进行视觉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四拍子,回忆四拍子的强弱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歌曲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视唱能力。同时在歌曲演唱的同时对速度的把握,掌握歌曲处理方法。 安排打击乐伴奏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
教学反思 | 本课使用了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和过渡的设计,歌曲的学唱在聆听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由学生自己找出唱得不好的地方,重点学唱。 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设计了即兴创编节奏的环节,引导学生用改变节拍的方式来改变歌曲的风格,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创编,烘托出歌曲热烈的气氛,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本课里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激励着、参与者,学生不是被动地学唱一首歌,而是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学生成了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