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混淆知识点: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写作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通感、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常用写作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托物言志
▲语言特色:简明精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活泼别致等
2、答题套路:
1、概括主要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概括一件事);表格题先找结果
答题套路:通过(时间+地点)+人+事(内容);表达了作者XXXX的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不能写从第几段可看出,概括事件不能用省略号)
①XX,从·····(文中事件)中可看出。
②XX,从·····(文中事件)中可看出。
③XX,从·····(文中事件)中可看出。
3、句子鉴赏:★角度:1、修辞手法;2、描写手法;3、赏析加点字词
1)修辞:比喻/拟人,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A的XX特点,表达了XXX感情/评价。(人/情)。
2)描写手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通过写(谁 +干什么时的+状态/心理),突出人物XX特点,表达了XXX感情/评价。(人/情)
3)赏析加点字:本义+深层含义(谁 +干什么时的+状态/心理),表现了XX人物形象,表达了XXX的感情/评价。(人/情)
4、线索的作用:结合原文内容
答题套路:“XX”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5、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1、表层含义 2、深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去分析)是否有比喻、象征
作用: 内容 主旨 情感 线索 新颖 悬念 象征(数手指)
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蕴含)文章主旨;3、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引人思考6、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7、象征·····表达作者····的感情。
6、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XXX的环境,渲染了XX的气氛,烘托了(主人翁)XX的心情,塑造人物XX的形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XXXX做铺垫。(考虑是否 形成对比)
2)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结合XXXX背景,揭示了XX的社会现实。
7、句段的作用:
①内容:就是主题/情感/性格方面,写出了什么。
②结构:与开头、题目、中间某一内容的关系(交代环境、设置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结构作用:(按位置分 句与句 段与段的关系)
①开头:A.总领全文、开篇点题;B.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C.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D.引起悬念……。
②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插叙
③结尾:A.与开头呼应……;B.照应文题,再次点题……;
C.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点明中心)。 结尾某句话的含义90%要结合主旨(人/情 不能少)
另:重复2或3次的句子,还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8、插叙的作用:(几年前,几十年前;位置:文段中间)
插叙,补充交代了XXXX,使情节更完整,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了XXX的感情。(考虑:铺垫)
●注意:还要从内容分析:是否形成对比、是否为下文作铺垫。
9、对比的作用:(一个人的前后;两个人对比)有同有异
通过A的XX,XX,(特点)和B进行对比,突出B的XX,XX,XX,表达了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