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1 《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1:51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1 《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21.《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安居而天下熄(
推荐度:
导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21.《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安居而天下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

班级           姓名           

21.《孟子》二章—1 富贵不能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安居而天下熄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米粟非不多也(粮食)

B.委而去之(放弃)

C.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亲戚畔之

A.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C.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上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无违夫子                                                              

(2)威武不能屈                                                              

(3)民信之矣                                                              

(4)必不得已而去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比较【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各自强调的是什么?

                                                              

                                                              

                                                              

古代年龄的称谓

(1)婴孩时期: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婴儿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之年,指七八岁;垂髫,指幼年;幼学之年,小孩十岁;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

(2)青少年时期: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3)中老年时期: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花甲、下寿、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中寿,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1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B.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得字。

C.古代女子出嫁称“出阁”或者“归”,如《诗经》中就有“之子于归”一说,其中“归”就是指女子出嫁。

D.儒家“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1.(1)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答案】(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2)【答案】实现了志愿,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4.【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不能迷惑他,贫贱不能动摇(其意志),威武之力不能使其屈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应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6. D 

【解析】D项,域:。

7. D  

【解析】D项与例句,之:代词;A项,之:动词;B、C项, 

8.(1)【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9.【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冇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10.(1) 违背。

(2)使屈服。

(3)信任,信用。

(4)去掉。

11.(1)【答案】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2)【答案】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2.【答案】孟子从“仁”“礼”“义”的高度,强调“大丈夫”应该有的人格,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自己的立场;孔子则着眼于“信”,强调“信”的重要性,即“民无信不立”。

13. A  

【解析】A项,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1 《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21.《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安居而天下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