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共同协作的创造性活动。“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对朗读都有共同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培养呢?我认为必须从儿童的视野出发,去触摸、想像、体验文本,让孩子们在文本中感受美的意境,获得美的体验。
一、入境想象,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生的感情是伴随着清晰地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地深化的。因此,在“有感情朗读”的培养上,我们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的语言指导,让学生通过展开现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像《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课文中多有总起的排比句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朗读“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样的总起句加以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朗读具体描述的句子,就会起到水到渠成、大雪无痕的情感带动作用。像《再见了,亲人》、《匆匆》这些饱含着深情的课文,可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场景导语,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进行情感朗读。
二、教师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范读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适时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我们应该把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人人达到正确、流利、严字当头,“一字不宜忽”就达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和问号也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我还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是领读。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必要的讲解和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的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小学生只有读出声音(包括听别人读),自己的听到,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意联系起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往往很难理解课文。其实成年人读出声音来,或者边看边听别人朗读,对书面文字的理解也远比默读理解得好,因为朗读是活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老师的范读。
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情感产生的过程,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 的形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 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
四、科学评价,增强信心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有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既能收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身,形美以感日”的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正如魏书生所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着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因此,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对于农村的教育而言,就现况,要想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学生和社会齐心努力。当然,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让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要把朗读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也能把课上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