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各县区都拥有市一级以上的中学(其中省一级学校有5所),全市有中职学校26所。由于市一级以上中学及中职学校对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校园局域网、门户网站、资源和专业教师及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家和省里的要求还有距离。
电化教育全面推进。
2002年,全市推广信息化教学,6月在市第八中学和市第四小学举行了校园网教学和实验教学公开科,来自全市中、小学教师1300多人观摩了教学。2003年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年内,通过卖方信贷方式,解决信息建设资金,筹建中心小学、县城小学电脑室和语音室。2005年全市828所学校接入惠州教育数码网。“校园网”38个、计算机室431个、综合电教室379个,实验室982个、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17106.2万元。
现在,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例如陈江中心小学就确立优先发展的意识,努力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记者在陈江中心小学了解到,该校推行对惠州教育数码网和OA办公系统的应用,并加强硬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使计算机达到为教育服务、为教学服务。同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全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努力向“数字校园”迈进。
加速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网络应用水平。
2008年教育局通过“五个推进”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一是推进农村“新装备”工程。召开全市实施农村初中“新装备”工程现场会,完成了我市55所农村初中学校、88间理化生实验室、总金额311万元的“新装备”工程建设任务。二是推进“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目前,我市共建网站近3万多个,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都建立了网站。三是推进农村小学上网工作。目前,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100%实现了上网,全市农村完全小学已有68%实现了上网,惠阳区、大亚湾区100%的中小学已实现上网。四是推进教育技术学校评估。完成了第三批共6所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中期评估以及第四批共13所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申报工作。五是推动惠州教育数码网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制订了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使用管理制度,并参照节目播放安排,挑选出适合基础教育使用的教学节目,定时录制,有效地补充了数码网教学资源库。我市中小学生在全省信息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共有87件作品获广东省一、二、三等奖。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总体概况
目前,全市有中职学校26所。参加调查的学校有20所,其中公办学校14所,民办学校6所。
1、目前拥有教职员工总数为
教职工人数 | 10人-50人 | 50-100人 | 100-150人 | 150-200人 | 350-400人 |
学校数 | 6 | 7 | 3 | 1 |
普通教师54人,助讲62人,讲师43人 高讲10人,其它4人,共173人。
3、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构成情况
高中(中专)5人,大专29人,本科127人,硕士5人 。
4、拥有IT技术和设备情况:
(1)共拥有计算机6242台;
(2) 学校投入的教学课件127套, 教学工具软件124套, 安全防护软件31套;
(3)学校拥有传统电教室114间,配有演示型多媒体教室123间,多媒体语音实验室16间;
(4)学校网络与通信环境状况:
网络与通信环境状况 | 实现校内网络电视机或投影仪,实现校内“班班通” | 校园电视交互教学系统 | 网络多媒体教室 | 远程教学系统 |
学校数 | 4 | 2 | 15 | 2 |
我市各中职学校是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我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情况。
1、2005年信息化投入情况
硬件 | 软件 | 信息安全费用 | 咨询和培训 | |||
信息化实施咨询 | 技术培训 | 员工信息化应用培训 | ||||
5-10万 | 8 | 11 | 12 | 12 | 12 | 9 |
10-20万 | 3 | 1 | 1 | |||
20-30万 | 1 | |||||
30-40万 | 3 | |||||
40-50万元 | 1 | 1 | ||||
50-60万元 | 2 | |||||
60-70万元 | ||||||
70-80万元 | ||||||
80-90万元以上 | ||||||
90-100万元 | ||||||
100万元以上 | 1 |
硬件 | 软件 | 信息安全费用 | 咨询和培训 | |||
信息化实施咨询 | 技术培训 | 员工信息化应用培训 | ||||
5-10万 | 4 | 10 | 10 | 11 | 11 | 9 |
10-20万 | 2 | 2 | 3 | 2 | 2 | 3 |
20-30万 | 2 | 2 | ||||
30-40万 | 2 | |||||
40-50万元 | 1 | |||||
50-60万元 | 1 | |||||
60-70万元 | ||||||
70-80万元 | ||||||
80-90万元以上 | ||||||
90-100万元 | ||||||
100万元以上 | 6 | 1 |
有校园网的学校14所,有门户网站的学校16所,基本都是公办学校。目前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接通的学校只有12所,民办中职学校没有一所学校有校园网。但是实现校园信息化离不开校园网,因此,我市校园网建设速度较慢,任务更加艰巨。
1、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情况
信息化应用项目 | 网络教学系统 | 研究性学习系统 | 信息技术课程自动测评系统 | 政务管理系统 |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 财务管理建立及应用 | 教务管理系统 | 教育资源管理系统 | 数字图书馆 | 一卡通系统 |
学校数 | 6 | 2 | 2 | 6 | 14 | 5 | 9 | 5 | 6 |
建设与应用 | 接入方式 | 门户网站 | 动态发布信息 | 日访问量(人次) |
学校数 | 专线接入3所,宽带接入12所,其他方式5所 | 16 | 11 | 500—1000的5所,500以内的11所 |
(一) 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造成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二)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多年来在学校信息化上没有什么投入,造成与其他学校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惠州市各中职学校差距大,这与学校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学校落后。
(三)学校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学校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四)部分学校师资及技术人员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重建设轻使用,重硬件轻软件
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
(六)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
发展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
部门和各级学校要健全组织结构领导和规划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切实制定好发展目标和建设计划,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拿出切实的方案,采取新举措真正地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抓起来。
(二)加强投入
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每年市县区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力度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四)加大管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级领导对中职学校信息化的重视,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五)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信息化建设示范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信息化的典型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中职学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全市各级领导、信息化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全社会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我市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努力加强我市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信息化应用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