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 c/(M-P) = 10×8/(25-5) = 10/20 = 4秒
TCP协议使用慢启动算法,最大数据段的长度为1K字节;当前TCP的拥塞窗口被设置为60K字节,并且出现了一个超时,如果接下来的4次突发传输全部成功的话,则拥塞窗口的尺寸为多少?
超时后,拥赛窗口变为1K,门限值变为30K
第1次,突发发送1K,窗口变为2K;
第2次,突发发送2K,窗口变为4K,
第3次,突发发送4K,窗口变为8K;
第4次,突发发送8K,窗口变为16K;
所以,拥塞窗口为16K字节。
下图拓扑结构中网桥为透明网桥,网桥1、3有2个端口1和2,网桥2有3个端口1、2和3,依据各主机的工作次序,分析并写出网桥bridge1,bridge2和bridge3的站表(开始时每个网桥站表均为空且表项均不超时),其中A,B,C,D,E,F,G,H各站的MAC地址分别为 a,b,c,d,e,f,g,h。
(1)A发送帧到H
(2)B发送帧到A
(3)A 移动到 H所在的局域网
(4)A发送帧到E
请按照下面的格式画出各个网桥的站表。
网桥3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f | 1 |
桥1 桥2 桥3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2)
桥1 桥2 桥3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 b | 1 |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3)同(2)
(4)
桥1 桥2 桥3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2 |
| b | 1 |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3 |
| 目的地址 | 端口号 |
| a | 1 |
有一数据电路,速率为000bps,帧长为128bit,两站距离5000公里,电磁波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为米/秒。数据单向传输,反向信道只传送确认信息,(确认消息很短)。求使用滑动窗口协议,并且窗口为1、7、32时的信道利用率。
1)窗口为1时,
Tf=128/000=2ms(1分)
Tp=5000000/200000000=25ms(1分)
a = tp/tf = 25/2
U=1/(2a+1)= 3.8 %
2)窗口为7时,
2a+1 =26 (1分)
W=7<(2a+1),(1分) 所以U=7/(2a+1)=26.9% (1分)
3)窗口为32时,
W=32>(2a+1), U=100%
比较说明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两层协议的不同点?
评分标准待商量,我感觉6条中只要答出3~4条就应算全对。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是点到点的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层提供的是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数据链路层使用了二次握手建立连接;传输层使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数据链路层采用非对称方式释放连接,传输层采用三次握手加计时器方式的对称方式释放连接。
●数据链路层的运行环境是通信两端直接通过一条物理信道进行通信,通信中不必指定要与那一端进行通信;而传输层的运行环境是通信子网,必须显示的指定目标的地址。
●数据链路层的窗口管理使用固定大小的隐式窗口机制;传输层使用可变大小的显示窗口机制:接收方在确认中明确告知当前窗口大小;
●数据链路层的发送方只需要维护一个窗口——接收方的窗口大小;传输层的发送方要维护两个窗口,一个时接收方准许的窗口,另一个是拥塞窗口,最终发送的字节数量是两个窗口的最小值。
网络的拓扑结构如下图,A、B 、C、 D是4节点,图中数字是相邻节点间的时延而且保持不变;已知条件如下:
●网络体系结构是四层体系结构,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5条通信线路情况如下:
| 时延(ms) | 数据链路层帧长 (字节) | 帧控制信息 (字节) | |
| AB | 11 | 520 | 8 |
| AC | 2 | 1024 | 24 |
| AD | 7 | 520 | 8 |
| BD | 3 | 520 | 8 |
| CD | 1 | 260 | 4 |
ID (2 Byte)
LENGTH (2 Byte)
OFFSET (2 Byte)
More Flag (2 Byte)
ADDRESS
(10 Byte)
User
Data
(X BYTE)
其中ID,LENGTH,OFFSET,More Flag ,Address共计19字节;ID为数据包的标识号, LENGTH为数据包的长度(含数据包头19字节)且计数单位为字节, OFFSET为分片的偏移量(计数单位为字节), More Flag=0 表示是最后一个分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此网络的协议分层体系结构
(2)节点A准备将数据包发送到节点B,途径C、D(即路径为A->C->D->B),采用数据包头如下:ID=612580,LENGTH=2000,OFFSET=0和More Flag=0; 若采用非透明分段过程,请分析该数据包在传输时的分片情况并写出各分片的数据包头(ID,LENGTH,OFFSET,More Flag).
(3)假定各个路由器的初时路由表全为空,使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无水平分割),请计算经过路由表信息交换后,达到稳定状态时节点B的路由表(写出过程)。
(1)网络的体系结构如下:
| 应用层 |
| 网络层 |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
A->C
原始Data域长度:2000-10=1981,每分组data域最大长度:1024-24-19=981
分片1:
ID=612580,LENGTH=1000,OFFSET=0和More Flag=1
分片2:
ID=612580,LENGTH=1000,OFFSET=981和More Flag=1
分片3:
ID=612580,LENGTH=38,OFFSET=1962和More Flag=0
C->D
每分组data域最大长度:260-4-19=237
分片
ID=612580,LENGTH=256,OFFSET=0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237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474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711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52,OFFSET=948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981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1218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1455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256,OFFSET=1692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52,OFFSET=1929和More Flag=1
ID=612580,LENGTH=38,OFFSET=1962和More Flag=0
D->B
每分组data域最大长度:520-8-19=493不再分片
(3)初始状态:各个路由器的表都为空;
第二次:
各个路由器均测量到邻居路由器的延迟,生成初始路由表,分别如下:
A(0,11,2,7)
B(11,0,无穷,3)
C(2,无穷,0,1)
D(7,3,1,0)
第三次:
各个路由器向邻居交换自己的初始路由表,
A收到B、D、C的路由表,生成新表为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0 | 直接 |
| B | 10 | D |
| C | 2 | C |
| D | 3 | C |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10 | D |
| B | 0 | - |
| C | 4 | D |
| D | 3 | D |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2 | A |
| B | 4 | D |
| C | 0 | - |
| D | 1 | D |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3 | C |
| B | 3 | B |
| C | 1 | C |
| D | 0 | - |
各个路由器向邻居交换自己的路由表,
A收到B、D、C的路由表,生成新表为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0 | 直接 |
| B | 6 | C |
| C | 2 | C |
| D | 3 | C |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6 | D |
| B | 0 | - |
| C | 4 | D |
| D | 3 | D |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2 | A |
| B | 4 | D |
| C | 0 | - |
| D | 1 | D |
| 目的地址 | 延迟 | 转发路径 |
| A | 3 | C |
| B | 3 | B |
| C | 1 | C |
| D | 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