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到了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一嘟噜(一串)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1)阅读全文,说说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3)“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本文结尾写道:“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对此,你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将你的感悟具体写出来。
【答案】(1)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2)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花紧密、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饥时的喜悦之情。②句中“贴”“拥抱”等动词(动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受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3)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受,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4)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拥有一颗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丽幸福的花朵。
【解析】【分析】(1)本文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文章围绕着“洋槐树”叙写往事,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还暗示文章的中心——“洋槐树”的顽强生命力的讴歌和赞美,表达了作者要像“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和不幸。据此理解作答。
(2)①语句“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把“槐花洁白的花朵”比作“舞动的风铃”,并用“欢快的笑声”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槐花繁多以及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了孩子们采摘槐花的喜悦之情。②语句“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运用了“走”“贴”“拥抱”等一系列的动词,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具体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弟弟被洋槐树遭受风雨摧毁后竟然变得更加枝繁叶茂所感动的神情和态度。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语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把“心”喻为“树”,把“树叶”说成是“人的信念”,把“树干”喻说成“平和”,把“根须”喻写成“默默地承受”一切。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可知,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拥有平和的心态,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承受所遇到一切苦难和不幸。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本文叙写了槐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和雷击的摧残后,却长得更加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从“勇于战胜困难”“要做生活的强者”等方面来谈感悟。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⑵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花紧密、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饥时的喜悦之情。②句中“贴”“拥抱”等动词(动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受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⑶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受,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⑷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拥有一颗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丽幸福的花朵。【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我们可标题的内容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以花喻人写法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结合文章主旨,揣摩结尾语句的作用。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修车老汉
韦名
【甲】
①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了个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黏糊糊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④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⑤“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⑥一缕缕苍白的头发,一条条风干的皱纹,一滴滴晶莹的汗珠。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儿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⑦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⑧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⑨“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⑩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⑪“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⑫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⑬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⑭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⑮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⑯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从词语或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作批注。
一缕缕苍白的头发,一条条风干的皱纹,一滴滴晶莹的汗珠。
(2)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
写法,有什么作用?
【乙】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
【答案】(1)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修车老人的容颜的苍老和修车的劳累,表达了作者对修车老人的同情之情。
示例二:运用“一缕缕”“一条条”“一颗颗”这些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地再现修车老人的容颜的苍老和修车的劳累。
(2)怀疑心悸;厌恶憎恨;老汉因在桥上捡钉子而遭遇车祸而死
(3)欲扬先抑。
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扬”的内容,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从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②突出修车老汉和阿长的性格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③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抒发了作者对修车老汉的愧疚和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解析】【分析】(1)这句话可以从修辞方面进行批注,它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对修车老汉的外貌进行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修车老汉的同情。还可以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一缕缕”“一条条”“一颗颗”都是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地再现修车老人的容颜的苍老和修车的劳累。
(2)从前往后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小说第③—⑥段写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我怀疑钉子是老汉撒的,看到老汉苍老、能干又狡黠的面容,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第⑦段写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我认为钉子就是老汉撒的,因此对老汉非常冷淡;第⑧段—⑪写我“亲眼”看到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我”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第⑬—⑮写老汉因在桥上捡钉子而遭遇车祸而死,我对修车老汉感到怀念内疚。据此分析答题。
(3)【甲】文首先写“我”怀疑,进而确定老汉为了自己的生意而在路上撒钉子,后面写老汉因为在马路上捡钉子而出车祸,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乙】文先写因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经常向母亲告我的状,夜晚睡觉时不雅的睡姿等,因此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后来她却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从这种写法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方面分析其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扬”的内容,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从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②突出修车老汉和阿长的性格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③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抒发了作者对修车老汉的愧疚和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修人的容颜的苍老和修车的劳累,表达了作者对修车老人的同情之情。
示例二:运用“一缕缕”“一条条”“一颗颗”这些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地再现修车老人的容颜的苍老和修车的劳累。
⑵怀疑心悸;厌恶憎恨;老汉因在桥上捡钉子而遭遇车祸而死
⑶欲扬先抑。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扬”的内容,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从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②突出修车老汉和阿长的性格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③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抒发了作者对修车老汉的愧疚和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点评】⑴本题要求为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性批注。赏析的角度很多,如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语言特点、内容、感情、写法等。
⑵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情节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碎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
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遗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唤
(2)分析第②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答案】(1)温暖地鼓励;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2)“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4)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5)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分析】(1)结合内容,从“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中可知,第二段写的是“温暖地鼓励”;从“‘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中可知第三段写的是“温暖地提醒”;从“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中可知,第六段写的是“温暖地期望”;从“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中可知,第七段写的是“温暖地表白”。
(2)“撞开”是一个动词,体现了纸条上的字句对“我”的影响力之大。
(3)“走到我身边”“塞到我手里”是动作描写,说明女孩子能够顾及“我”的面子,体现了她的细心、体贴。
(4)画线句描绘的是“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与开头“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相照应,引出下文对幼儿园时妈妈对“我”的期望的回忆。
(5)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都是琐碎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清晰;“碎暖”揭示了主题,即“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⑴温暖地鼓励;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⑵ “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⑶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⑷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⑸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答时在通读目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仿照给出来的例子,整合语言,规范作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整篇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判断目标词语的本意以及对表现文章中心及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再组织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判断。结合文段内容,考虑到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评价;周围环境的衬托等。
⑷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尤其需要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再做判断。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作用的分析。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考虑题目对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何帮助,对读者理解文章有何帮助,再组织语言作答。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
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
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
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
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
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
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
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
“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
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内填上恰当的
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你是如何理解“我”
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阅读第1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5)文章题目新颖别致,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
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
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随着继母的到来,我特别的反感,可是继母并没有因为我的态度而减少对我的关爱,“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开始接受妈妈并产生好感,“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这让我特别的感激,当我们大学毕业想去报答继母时,可是继母却永远的倒下了,这让我在怀念的时候多少有点愧疚之情。
(2)“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是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后妈,于是有意挂出生母的照片,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包含着
刚失去母亲的“我”对生母的思念。
(3)按照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要有记叙的相关要素,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其中事件必须讲到嫁女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我”流泪的原因有: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②为儿
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作为文章题目,修辞作用: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思想感情: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深刻含义: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
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故答案为:(1)① 接受(好感);②感谢(感激);③ 怀念(思念、愧疚);(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
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
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要分清是那类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语句。其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和这些描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全文顺序:反感→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
念(思念、愧疚)。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要点:不懂事,不能接受后妈,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和对生母的思
念。
(3)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答题时应注意,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
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5)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作用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5.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5岁时,父亲将
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
(3)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
(4)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 为什么?
(5)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
【答案】(1)插叙;他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排水口
(2)前后照应在本文有多处运用。最主要的是文章第②段写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在第⑥段用“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贯通;然后又在结尾用“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照应,既呼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增强文章的严谨性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主人公是“他”。本文主要通过一次帮助父亲出门维修干活的事来反映“他”的成长历程,“他”由一个不理解解父亲的人变成了理解父亲的艰辛和理解了父爱的人,他也变成了像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所以说文章的主人公是“他”。
(4)①划线句子,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现父亲在工作时的艰难和天热所带来的不适与痛苦。②不好。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汗水是天热所致,泪水是因感动所致;换成了“汗水”则表达不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去掉。
(5)“他”长大的原因: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的缺点,有感于怀,“他”一下子长大了。我的成长事例:一次去父亲打工所在地,看到父亲住在狭窄矮小潮湿的地下室内,吃着简单的便餐,我深深地被触动了,我天天好吃好喝好玩,不懂得钱来之不易,花钱大手大脚,从那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了长大了。
【解析】【分析】(1)第⑥段他忆起小时候、上高中时的事,这是插叙。②③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要抓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主要围绕“他与父亲”概括,就行了。
(2)第②段写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在第⑥段、在结尾都有这方面的语句。呼应了文章的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
(3)分析主人公要看文章的主旨,本文重在表现他的成长,而不是表现父爱,所以其主人公应是“他”。
(4)①解答时要抓住表达方式这来说。“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运用了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在工作时的艰难和天热所带来的不适与痛苦。②要从词语可能所包含的意思去理解,变换前后有无变化,要一一分析出其不同答案便呼之欲出了。“液体”内涵丰富:汗水是天热所致,泪水是因感动所致。而“汗水”内容单一,表达不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5)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课文要能概括出原因,其次要写出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选择自己最清楚、最熟悉、感受最深事来写。
故答案为:⑴①插叙;②他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③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排水口
⑵前后照应在本文有多处运用。最主要的是文章第②段写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在第⑥段用“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贯通;然后又在结尾用“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照应,既呼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增强文章的严谨性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⑶主人公是“他”。本文主要通过一次帮助父亲出门维修干活的事来反映“他”的成长历程,“他”由一个不理解解父亲的人变成了理解父亲的艰辛和理解了父爱的人,他也变成了像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所以说文章的主人公是“他”。
⑷①划线句子,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现父亲在工作时的艰难和天热所带来的不适与痛苦。②不好。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汗水是天热所致,泪水是因感动所致;换成了“汗水”则表达不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去掉。
⑸“他”长大的原因: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的缺点,有感于怀,“他”一下子长大了。我的成长事例:一次去父亲打工所在地,看到父亲住在狭窄矮小潮湿的地下室内,吃着简单的便餐,我深深地被触动了,我天天好吃好喝好玩,不懂得钱来之不易,花钱大手大脚,从那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了长大了。【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记叙文的顺序和情节的概括能力。考生要注意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并且针对文本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情节的概括,考生要熟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文本中能力准确划出结构,再进行内容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前后照应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其作用。
⑶考生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注意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从主旨来判断主人公。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赏析能力。考生要按照题干要求进行分析。
⑸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课文要能概括出原因,其次要写出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考生在表达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骆非翔
思贤是我们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认识的少年,他来自河北廊坊,17岁,是保护站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的时候,听到了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我们在保护站停了下来,遇到了保护站
的一伙青年志愿者,而思贤正是其中的一位。
他在这里当志愿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藏羚羊每年的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了马路旁,他们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的横幅拦住来往的车辆,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犹豫着走过公路,前往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去繁衍后代。
他说,我们虽然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气得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他想一一拍下这世界上最壮美的风景。他说,他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
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去拍照了。第二天,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
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那年少执着的梦想吧。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他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他要
我们带他回格尔木。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半散去了。他们为此悲愤不已。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羊羔挖的坟墓里。他们葬了羊羔之后,却看到有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给挖出来,放到母羊的面前。母羊悲伤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重
新埋葬了羊羔。
说完后,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没有人我搂着他的肩膀问:“你接下来准备去哪?”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大哥,我要回家!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拥在怀里。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附】可可西里介绍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
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区内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
重要。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2)第3段中保护站的青年志愿者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彼此”指哪些人?他们彼此感动,真的“莫名其妙”吗?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其妙”的理解。
(3)结合语境,品味第9段划线句子,揣摩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思贤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
家。
(2)“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3)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
机撞飞的情节。
(4)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
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这里能概括出“高中生思贤爱好摄影单的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家”即可。(2)这里考查对原文重要词语的理解。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莫名其妙”的感动是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志愿者和司机们对自己及别人为保护藏羚羊的付出而感动;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答出此题需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3)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结构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机撞飞的情节。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
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4)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等情节中概括
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故答案为:(1)高中生思贤酷爱摄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后离家出走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因为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母爱,懂得了亲情,决定回
家。
(2)“彼此”指志愿者和司机们。志愿者和司机们因为彼此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而感动。(3)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贤的伤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小羊羔被鲁莽的司
机撞飞的情节。
(4)思贤酷爱摄影,不顾父母的反对,来到梦想已久的目的地,拍下世界上最壮美的照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思贤去做志愿者,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说明他是一个关爱动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还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后来他看到母羊失去小羊的哀痛,顿悟了亲
情,决定回家,可见他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点评】在解答赏析句子的题目时,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3)题,应该从人物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