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专项训练小古文阅读
(一)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②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正确意思。
(1) 何为不去也(A过去 B离开 C走远)( )
(2)孔子过泰山侧(A 经过 B过错 C 度过)( )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这三人都是谁?她为什么不搬家?(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哪句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
A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C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D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二)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C.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巍巍乎若太山(若:像)B.汤汤乎若流水(汤汤:热水)
C.伯牙破琴绝弦(绝:断绝)D.终身不复鼓琴(复:再,重新)
3.依次填入仿写句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善哉乎鼓琴,________乎若春雨。善哉乎鼓琴,________乎若清泉。
A.茫茫 袅袅 B.潇潇 汩汩C.依依 高高 D.滔滔 袅袅
4.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三)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由杜处士对戴嵩《牛》“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你会想到成语 ;由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你会想到这样的名言或俗语: 。
3.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请写出其中两句诗: , 。
4.牧童“拊掌大笑”,处士则“笑而然之”,这两处“笑”一样吗?请简要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1)B (2)A
2、妇人的公公 丈夫 孩子 无苛政
3、C
(二)1.D 2.B 3.B 4.知音 高山流水
(三)1.A2.成语:爱不释手(情有独钟)名言或俗语:入山问渔,入水问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观点:两处“笑”不一样。
理由:① 牧童“拊掌大笑”是因为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觉得好笑;同时为自己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感到得意,可见他的天真烂漫。
②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错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还可以看出他能虚心接受不同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