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杨林,陈传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构造综合性理论框架来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进行综述。在回顾和评价既有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导致现有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相互冲突的可能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绩效;理论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构造一个精炼而又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来批判地分析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现有经验研究。首先,本文简要描述了用于分析评价的综合模型,然后基于所构造的综合模型对过去的经验研究进行系统的评价,最后还讨论了现有经验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
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根据围绕三个基本研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或者结果变量)))所建立和组织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富有意义的评价(如图1所示)。这种理论框架使得我们能够整合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各种主要问题,并为我们系统评价现有研究提供一种工具。此外,这种框架还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相关研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分别描述这种理论框架的不同构成部分。
11自变量。在现有文献中,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度量,即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模式及前三者的组合。尽管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但是,由于现有文献既存在单独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存在同时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模式某种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框架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来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
(1)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学者们通常运用连续型指标或者业
收稿日期:2005-04-25
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年度资助项目(批准号:70472045)
作者简介:杨林(1973-),男,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传明(1957-),男,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图1 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务/产品数目指标来进行度量。
在前一种度量指标中,研究人员
往往采用诸如H irschm ann 指
数[1]、熵值指数[2]或者基于股票
市场的指数[3]等综合指数。多元
化发展战略程度也可以用企业主
要经营活动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
收入的比例[1]或者最主要业务所
占份额[4]等专业化比率来度量。
业务数目指标通常是使用SIC 编
码来确定每个组织的各项业务,
然后运用所得业务数目来度量多
元化。连续型度量指标和业务数
目指标都得到了产业组织经济学
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广泛使用。
[5] (2)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多元化战略类型建立在企业投资组合不同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基础之上,这个概念最初是由Wrigley (1970)提出的。学者们通常运用分类系统来定义多元化战略,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分类系统是Wr ig ley(1970)多元化分类法和Rum elt(1974)分类体系。其中,Wr ig ley 分类法由四种主要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组成(即单一、主导、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而Rumelt(1974)分类法则是在Wrig ley (1970)分类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Rumelt 将Wrigley 的四种多元化战略类型进一步分解成为九种类型。后来,Pra -halad 和Bettis [13]
引入了/主导逻辑0(dominant lo gic)这一概念。相对于经营层面的相关性而言,这个概念更强调公司层面的相关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Prahalad 和Bettis(1986)所定义的公司层面的相关性只是一个认知性概念,难以操作,因此,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这一概念可能只存在有限的应用前景(Grant 等,1988,pp.771~801)。 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通常源于战略管理领域;[7]Grant 等人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检验如下假设:采用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其绩效优于采用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这个假设的理论基础源于Rum elt(1982)的论述,即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不同,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使得核心技能在不同业务间具有可转移性。此外,相关
多元化发展战略会带来包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内的潜在协同效应。
[8] (3)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是指企业多元化进入不同产品市场的方法。在文献中,两种被普
遍运用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是内部发展和外部并购。[9]尽管Po rter [8]的分析表明,后者(即并购)得到更为普遍的采用,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具有其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具体采取何种模式取决于各种产业因素和组织因素。
(4)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是指将前文所述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者模式的某种排列组合。从理论上讲,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者模式能够组合成四种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即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类型组合,程度与模式组合,类型与模式组合,以及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组合。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时,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种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
31调节变量。本理论框架确定了两类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其中,第一类调节变量与产业结构有关(如产业集中度、增长速度、产业收益率和进入壁垒等)。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战略(包括多元化发展战略),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绩效。Schmalensee(1985)[11]的研究甚至表明,在决定企业间收益率差异方面,产业因素可能比企业自身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第二类调节变量可以广义地定义为/组织因素0。这些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及股权结构等。
基于上述四种类型的自变量、两种类型的调节变量和一种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过去的经验研究归纳出12种可能的关系,这12种关系分别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1)、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2)、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3)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4)对企业绩效(7)的影响。其中,关系(1-5-7)、(2-5-7)、(3-5-7)和(4 -5-7)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而关系(1-6-7)、(2-6-7)、(3-6-7)和(4-6-7)则考察了组织因素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别从四个不同的分支来述评过去的经验研究。这四个分支分别对应不同的自变量,即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每一个分支内部,我们将根据上文所讨论的各种关系进行分类。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经验证据
11分支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企业绩效关系(1-7)。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相关的论断基于市场势力理论,即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拥有市场势力,从而能够进行跨行业资助、掠夺性定价和互惠性购销;通过向收益潜力更大的市场进行拓展来提高获利能力和组合互补性技能以获取协同效应,[12]并且通过降低破产发生概率来增强偿债能力。[13]此外,交易成本理论也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可能因更有效地配置资产而形成更高的收益水平。[14]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并不是没有成本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也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成本。比如,官僚政治成本和控制成本、[15]因缺乏环境适应能力而导致效率低下,[16]以及高层管理资源承受的巨大压力。[17]Amihud和Lev[18]则认为,管理人员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其职业风险,从而牟取个人私利。管理人员进行多元化发展战略以降低企业风险和破产概率,进而使其自身受益。如果管理人员因企业绩效差或者破产而失业的话,他们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迄今为止,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直接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般性的结论。Gor t(1962)的开创性研究显示,获利能力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如Grant等, 1988)。有些研究甚至发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如Am it和Liv nat,1988)。[19]A mit和Livnat的研究还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具有较低的获利能力,但是高水平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也存在低风险的特征(用现金流量变化程度来度量)。然而,Grinyer等人(1980)[20]更早期的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风险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用ROI的变化程度来度量风险)。而Palich、Cardinal和M iller(2000)则运用元分析法对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这一命题的文献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无论是基于财务会计指标还是市场指标)企业绩效之间呈曲线关系,即随着多元化发展战略水平的上升,企业绩效也逐渐得到改善,一旦超过某一水平之后,多元化发展战略就会造成企业绩效的下降。但是,他们的研究也表明,当在样本中剔除实施高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之后,基于财务会计指标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而当在样本中剔除实施低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之后,两者之间则呈负向关系。
(2)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绩效关系(1-5-7)。目前,只有少数研究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如Miller,1969)。[21]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却表明产业集中度、产业类型(消费型或生产型)和产业增长速度的确会影响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此外,M iller(1969)[21]的研究还表明,在研究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控制相关的产业变量十分重要。即在把/产业广告密度0纳入模型以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性,而在把这个产业调节变量从模型中剔除以后,这种关系就不显著了。
(3)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组织因素-企业绩效(1-6-7)。在分支Ⅰ中,检验1-6-7关系的研究(即组织因素的调节作用)为数相当有限。Grinyer等人(1980)[20]发现,在采用职能型或者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企业中,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投资报酬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Jahera等人(1987,pp151~62)则发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企业规模。此外,Clenhall(1984,pp123~59)在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公司的研究中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大量的产业和组织特性之间的关系。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作进一步的延伸,考察两者对企业绩效的交互影响。中国学者姚俊、吕源和蓝海林(2004, pp1119~125)选择593家深圳和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了这些公司自1999年至2001年3年内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经济绩效关系。他们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资产回报率指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pp179 ~83)选择沪深证券交易所399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短期绩效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越高绩效就越好,但是公司中期绩效显著性低于短期绩效显著性。
21分支Ⅱ:多元化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企业绩效(2-7)。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主要从战略管理领域检验了如下假设: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相比,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会产生更好的绩效。这种假设的理论基础在于,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利用和转移核心要素以及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机会(Rumelt,1982)。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还能够通过利用基于营销、研发、生产和采购等专业化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关性来实现经济利益(T eece,1982)。[14]相反,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主要依赖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会专门指向关键的成功因素和既定市场(M ontg omery和Sing h,1984,pp1181~ 191)。然而,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支持者们认为,人们往往没有认识到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经济利益。比如,William son(1975,pp115~17)就认为,在恰当的组织结构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往往在配置资源方面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富有效率。这样,追求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就能够通过利用有效资本市场来实现经济利益。[14]当成熟或者衰退的市场导致利润下降,或者在高周期性产业内调整风险时,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也可能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战略(Leontiades,1986,pp196~98)。
Rumelt(1974)在其开创性著作《战略、结构与绩效》中指出,实行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其绩效会优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这项研究结论的理论依据是业务一体化、范围经济及核心技能的潜在可转移性形成的经济性等相关利益会超过非相关多元化外部资本市场和低破产概率所带来的经济性。后来Palepu(1985)等所进行的研究也对此提供了支持。当然,对此也存在一些结论不同的研究。比如,Michel和Shaked(1984,pp118~25)、Luffm an和Reed(1984,pp1303~314)、Gr inyer等人[20],以及Grant和Jammine(1988,pp1333 ~346)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实行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其绩效优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的证据。此外,关于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显示,相关性并购企业的绩效并不一定会优于非相关性并购(如Lubatkin,1987)。Berg er和Ofek(1995)[22]则对3600多家销售额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986~1991年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程度越高,价值损失也越大,两者成反比关系。
(2)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产业结构-企业绩效(2-5-7)。考察产业结构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并不多,那些表明绩效差异通常是由多元化战略类型不同所导致的研究实际上可能是产业影响的一种假象(Bettis,1981,pp1379~393)。这些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如下观点: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决不存在普遍适用性,某种类型发展战略的优良绩效可能是由产业获利能力差异所致。在重复检验了Rumelt的研究结论以后,Chr istensen和Mo ntg omery(1981,pp1327~343)发现,在Rumelt的样本中绩效表现更优的相关约束型企业处于高增长且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之中。同样地,Bettis (1981,pp.379~393)也将相关约束型企业的高获利能力归因于样本中存在四家收益率很高的制药企业。然而,Rumelt(1982)在再次分析中却得出了如下结论:即便控制了产业影响之后,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其绩效仍然优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总而言之,尽管关于/多元化战略-产业结构-绩效0关系的研究试图论证产业结构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产业结构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并没有最终形成一致性结论。
(3)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组织结构-企业绩效(2-6-7)。与分支Ⅱ中的其他关系相比,研究/多元化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企业绩效0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尽管结构跟随多元化战略变化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充分论证,但是,对此作进一步延伸,考察其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则相当有限。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主要包括Buhner和M oller(1985,pp123 ~60)、Dundas和Richardson(1982,pp1287~301)及H oskisson(1987,pp1625~4)。Dun-das和Richardson发现,像控股企业一样,成功的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都赋予其事业部相当大的自主权。然而,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比控股企业在重新配置资源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Buhner和M o ller关于德国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的研究考察了结构重组对风险调节报酬率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中采用了股票市场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多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重组与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似乎与Rumelt(1974)的研究结论相冲突,因为Rumelt的研究表明,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相关多元化企业与采用产品事业部制的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并不存在绩效差异。另外,H oskisson(1987,pp1625~4)的研究也对这一结论提供了支持,即组织结构形式多元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从20个行业中选取62个样本企业进行的研究表明,在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中,实施M型组织结构既能够带来更高的投资报酬率,又有助于降低风险。
然而,实际上几乎不存在关于其他组织因素(如组织文化、系统或者独特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研究。H itt和Irelan(1986,pp1401~416)的研究可能是惟一的例外。他们探讨了独特能力、多元化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独特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随着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他考察组织因素与多元化发展战略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讨论对绩效的影响。例如,Lorsch和A llen(1973,pp1225~238)的开创性研究发现,事业部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会造成总部人员的增多,更加频繁地干预事业部经营活动,还会增加计划和控制的复杂性。但是,他们并没有研究对绩效的影响。同样地,Kerr (1985,pp1155~179)仅仅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管理人员薪酬和评价系统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考察对企业绩效的共同影响。
31分支 :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专门研究不同多元化模式之间绩效差异的学者为数有限,惟一的例外是Lamont和Anderson(1985)。他们的研究显示,平均来看,实施内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其收益水平高于实行外部并购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另外,有些学者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组织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并没有研究这些关系对绩效的影响。例如,Pitts(1977,pp1197~208)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内部发展或者外部并购)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但却没有评价绩效差异。此外,聚焦于内部多元化发展战略绩效问题的研究也明显少得多。Bigg adike(1979,pp1103~111)的研究算是一个例外。他的研究结论表明,平均来讲,公司冒险进入新业务领域在经营的头四年里会遭受损失,然后通常在大约八年之后才开始产生正的现金流量。分支 的大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比较并购多元化(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和其他控制集团之间的绩效差异。尽管研究结论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大多数研究表明,集团企业的获利水平低于非集团企业(如H olzmann等, 1975,pp167~78)。然而,与非集团企业相比较,集团企业似乎能够降低风险(Beattie,1980, pp1251~273)。当然也存在一些与普遍接受的观点不同的研究,即集团企业的报酬变化程度更高。
显然,与分支Ⅰ和分支Ⅱ一样,分支 的研究结果最终也没有形成一致性结论。此外,大多数现有研究仅仅考察了理论框架中的3-7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探讨产业结构(3-5-7)和组织因素(3-6-7)对绩效的调节作用。尽管Berg(1973,pp1298~347)及后来的Pitts(1974, pp1338~344)研究了实施内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与实行并购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差异,但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考察对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
41分支Ⅳ: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模式视为相互排斥的变量(Sim monds,1990,pp1399~410)。目前,只有个别学者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其他组合与企
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例如,Simm onds(1990,pp1399~410)选择73家《财富》500强企业作为样本,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和模式的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即考察了4-7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受到反托拉斯法管制、产业/市场地位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而考虑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时,应该选择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同时,还必须决定是通过内部发展还是外部并购模式来实施所选择的战略。这两个维度均是整个决策的一部分。因此,在确定或者检验多元化发展战略时,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模型均难以全面刻画多元化发展战略,甚至可能会使检验结果产生偏差。在此基础上,Simm onds(1990,pp1399~410)具体描述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和模式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参见图2)。他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相关-内部发展0//相关-外部并购0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的企业其绩效通常优于采用/非相关-内部发展/非相关-外部并购0组合的企业。但是,在两者之间大多数绩效方面指标的差异并不显著。而采用/非相关-外部并购0组合的企业似乎绩效最差。
图2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和模式组合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
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其他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4-5-7、4-6-7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并没有论及。
三、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1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如前所述,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最终形成一致的结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者们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时,主要着眼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即考察1-7、2-7、3-7和4-7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对产业结构和组织因素可能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给予足够的关注。Christensen和Mo ntgo mery[7]及Bettis(1981,pp1379~393)的研究表明,产业因素对于不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当多元化发展战略导致低劣的企业绩效时,问题可能不在于多元化发展战略本身,而在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件和执行方式。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有技术、企业文化和管理能力等组织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例如,Leontiades (1986,pp1179~198)认为,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可归因于这些企业的管理系统(如报酬和控制系统)和领导才能。同样地,Dundas和Richardson(1982,pp1287~301)研究发现,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遭遇失败不可归因于战略本身,而是因为没有满足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要求。尽管产业和组织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数现有研究忽略了这些变量可能会影响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解。
其次,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的度量。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关系,而对其他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尤其是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考察则相当有限。相反,现有研究几乎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模式视为相互排斥的变量。
再者,企业绩效的度量。现有研究几乎全部根据报酬和(或)风险的经济指标来定义企业绩效。这就产生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绩效的经济度量指标是不是惟一合理的结果变量,或者它们能否反映研究人员认知结构的偏差。如果管理人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难以转化为短期经济绩效的其他目标(如巩固个力和提升个人声望,或者实现长期协同效应),那么就有必要认识和考察这些目标。这可能就意味着其他企业绩效度量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更广义的组织效率(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pp1801~814)。例如,绩效能够定义为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维度)。因此,为了评价多元化发展战略对其他绩效度量指标的影响,就有必要改善理论模型。
最后,现有研究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关系时没有对风险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可能来自于利润的短期波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技术变革、的调整及竞争对手的战略行动。我们知道,有些投资项目虽然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而有些投资项目虽然收益率相对较低,但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并一定就会选择那些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双高的项目。诚如Bettis和M a-hajan(1985)[16]所言,在将风险引入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之后,综合风险和报酬来考量,相关多元化战略并不一定就是纯粹的福音,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也并不一定就是灾难。因此,要真正理解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将风险这一因素纳入模型之中。
21未来研究的方向。Palich、Cardinal和M iller(2000)认为,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成熟的标准是:(1)该领域已经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2)这些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一致且具解释力的结论;(3)这些研究对于该领域重要关系性质的理解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显然,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现有研究文献至少不能够满足上述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关于如何和何时运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看法仍然存在重大的分歧0(H all和St1John,1994,pp1153~168)。显然,未来继续研究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比较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首先,考察产业结构和组织因素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如前文所述,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模式或者组合)的函数,而且也可能是产业条件及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执行方式等组织因素的函数。因此,要想更有效地解释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将产业结构和组织因素纳入研究模型①。
其次,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除了Grant等人(1988)及H all Jr1(1995,pp1153~168)外,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既有研究没有充分关注企业绩效是否会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即没有充分考虑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现有的许多研究要么回避,要么忽视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果关系。正如Grant等人(1988)所指出的那样,/以前的研究要么不关注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因果关系,要么假定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是其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结果0。Gr ant等人(1988)认为,这样的研究很可能导致误导性,因为/对于经营管理人员来说,关键问题往往并不在于多元化企业是否比专业化企业具有更高的收益率,而在于多元化战略是否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收益率0。
再者,考察不同制度背景和市场结构国家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理论界和企业界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样本,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在制度环境(如管制和契约履行等)与市场条件(如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均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而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方面的差异性又可能会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产生重要影响(Khanna和Palepu,1997,pp141~51;Li和T an,1998,pp177~94)。因此,关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其价值关系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完全能够,有时甚至就不能简单移植于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中国)。诚如Khanna和Palepu(1997,pp141~51)所言,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缺失,再加上不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间接地表明,集团企业或者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可能对于新兴经济体企业是有利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拓展研究范围,将触角延伸到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
最后,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现有经验研究,往往从股东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绩效的高低。然而,我们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不断寻求更有效地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的途径的过程(杨林和陈传明,2005,pp114~18)。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经营者、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部门和社区等。他们都对企业进行了专门性/投资0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果仅仅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评价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优劣,结果可能难以全面反映企业战略的全部本质特征。相反,如果拓宽企业绩效的度量范围,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对此做出阐释,也许会获得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
此外,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几乎全部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或者模式视为相互,甚至相互排斥的变量,而如前文所述,事实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事实上可能会实施三者之间的某种组合②。因此,如果能够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则可能会有助于提升理论模型的解释力。显然,未来仍有必要探讨多元化发展战略组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核心能力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加工、恰当的组
织结构、文化和系统等组织因素将是促使多元化发展战略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如同任何其他战略一样,多元化发展战略潜在收益的实现还离不开有效执行和管理。因此,若要真正理解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除考虑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股权结构等因素的调节作用外,更有必要将结构、文化、系统和管理能力等组织因素纳入研究模型。
②另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实施国际多
元化发展战略。因此,考察国际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 irs chmann A O1T he paternity of an index[J]1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54:761-7701
[2]Jacquem in A P and C H Berry1En tropy measu 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 th[J]1J ou rnal of In dustrial Econ om-
ics,1979,27:359-3691
[3]Barn ea A and D Logue1Stock market bas ed m easures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J]1Journal of Industrial E conomics,
1973,22:51-601
[4]Rhoades S1A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indus try profit perform ance[J]1Review of E conomics
and Statis tics,1974,56:557-5591
[5]Ravens craft D J1Structu re O profit relationsh ips at the lin e of bu siness and in dustry level[J]1Review of E conomics an d Sta-
tistics,1983,65:22-321
[6]Prahalad C K and R A Bettis1T he dominant logic:a new linkage betw een diversity and perform an ce[J]1S trategic M an-
agem ent Journal,1986,7:485-5011
[7]Christensen H K and C A M ontgomery1C or por ate econ om ic perform anc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versus market structure
[J]1Strategic M an agemen t Journ al,1981,2(4):67-711
[8]Teece D1Economies of scope and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1Journ 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1:233
-2471
[9]Lamont B T and C R Anderson1M ode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p erforman ce[J]1Academy of M anagement
Journal,1985,28(1):155-1791
[10]Rappaport A1Executive incentives vs1corporate grow th[J]1H arvard Busin ess Reivew,1978,56:81-881
[11]S chmalensee R1Do markets differ much?[J]1American E conomic Reivew,1985,75:341-3511
[12]Datta D K,N Rajagopalan an d A M A Rasheed1Divers ification and perform an ce: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J]1Journal of M anagement Studies,1991,28:529-5581
[13]H iggins R and L S chall1Corporate bankruptcy and conglomerate m erger[J]1Journ al of Finance,1975,30:93-1131
[14]Teece D J1T owards an economic th eory of th e multiproduct firm[J]1J ou rnal of E 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2,3(1):39-631
[15]Jones G R an d C W L H ill1Transaction cost analys is of strategy O s tructure choice[J],Strategic M anagem ent J ou rnal,
1982,9(2):159-1721
[16]Bettis R A and V M ahajan1Risk O return performan ce of divers ification firms[J]1M anagement Science,1985,31:785-
7991
[17]M cDougall F M and D K Round1A com parison of diversifying and n on O divers ifying Au stralian indu strial firm s[J]1A-
cademy of M anagement Journal,1984,27(2):384-3981
[18]Am ihud Y and B Lev1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 ergers[J]1Bell Journal of E conomics,
1981,12(2):605-6171
[19]Am it R and J Livnat1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busin ess cycles,and economic perform ance[J]1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80,9(2):99-1101
[20]Griny er P H,M Yasai O Ardekani an d S Al O Bazz azz1Strategy,stru cture,th e environm ent,an 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48
U nited Kingdom companies[J]1Academ y of M anagem ent Journal,1980,23:193-2201
[21]M iller R A1M ark e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relation of profit rates to concentration,advertis ing inten sity
and divers ity[J]1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69,17:104-1181
[22]Berger P G an d E Ofek1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1Jou 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1
(责任编辑: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