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于春海(1957-),男,吉林延吉人,教授。
2000年8月第33卷第3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A ug.,2000
V ol.33 No.3
诗经 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 易 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二
于 春 海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 诗经 中的取象思维方式源于 易经 ,是 易 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从思维角度去解读 诗经 ,能更准确地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关键词]取象;思维方式;比附推论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3311(2000)03 0054 04
Influenc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o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Mode of Thinking
YU Chun hai
(Chinese Dep ar tment,Nor mal College o f Yanbian Univer sity ,Yanj i J ilin 133002,China )
Abstract:Quxiang,a kind of abstract deduction out of images,in the Book of Songs is formed out of the Book of Changes.It is t he most valuable part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of Changes in Chinese literature,especially in the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and songs.comprehending the Book of Songs in terms of thinking can reveal the substance of poems and songs more accurately.Key words:Quxiang;mode of thinking;abstract deduction out of images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辑录了距今两千五六百年前的诗歌作品305篇。 诗经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有着显著的影响。前贤的文学史著均将其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源头,并对 诗经 何以能够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进行了详备的论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很少有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揭示其主旨,这在 诗经 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断层。本此,笔者拟从 诗经 中的取象思维角度进行如下探讨。
诗经 中的取象思维方式,源于 易经 又对 易经 有所超越,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寓言诗、咏物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取象思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成功的运用,是 易 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1
取象思维方式,本文界定为:在思维过程
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
出一个抽象的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 易经 。
原始人处于人类文明史前期,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已经具备了原始的取象思维能力。其思维水平如同孩童一样,头脑中只是存有特定的实物物象,所使用的词都是他们所接触的实物符号。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包括同一性质的物群的种属词汇,也没有表示一般概念的词语。例如,他们只有这个人、那个人的有所指的概念,而没有∀人#的一般概念;只有不同种的某一棵树的概念,而没有∀树#的一般概念。随着思维的发展,他们逐渐地把某些专用名词移用到相关的物类,表示物类的共同性质,由此产生了表达取象思维的用语,其特点是在语言中尚
没有这个语词,而找一个与之相近的,在某方面有相关的实物表示出来。例如:∀象石头#表示∀硬#,∀象
∃
54∃
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就已经表明人类思维已经进入到了简单的比附推论的阶段。比附推论是取象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 易经中得到了发展、完善,使之逐步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
易经中的卦象是其推测所占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据。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等等,并试图以此表现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卦爻辞也大多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道理。如 困∃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是说一个人被石头绊了一跤,伸手又抓在蒺藜上面,回到家中,又不见了妻子,故筮遇此爻凶。这是把人处坎坷境地,又依靠坏人,必无好结果的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又如 乾卦写龙隐龙现, 井卦写井谷射鲋。 大壮卦写羝羊触藩等等,通过对∀龙#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述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龙#等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的想象,去悟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质言之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所谓比附推论是指通过想象,由具体事物直接推知一个抽象事理的逻辑方法。除了上述分析之外,又如 易经∃大过九二爻辞:∀枯杨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这里将自然界的枯杨生禾弟,与人间的老夫娶少妻联系起来,取其相似点,进行想象,然后比附推论出∀无不利#的结论。意在告诉求卦者,所占问之事将大吉大利。 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不好说清道明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人们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推理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与整体思维的互补,二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 易经的思维框架。 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处在完全统一的结构之中的,并与取象思维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在取象思维过程中,有整体思维,而整体思维赖以形成的基础又是取象之辞及卦象和卦的排列组合,而这当中也离不开取象思维。例如 乾卦,以∀龙#为具体取象物,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等不同处境的描述,揭示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这里取象思维和整体思维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得意忘象#是指∀意#尽得而忘∀象#;∀得鱼忘筌#是抓到∀鱼#而忘∀筌#。尽得的要求就是全面、整体地去把握。可见,有而且只有整体思维的互补,才是提高运用取象思维所推知事理可靠程度的根本保证。
取象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是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所推知事理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它不具备必要的描述,以致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或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模糊性又是因为靠想象这一媒介而造成的。如上述∀枯杨生禾弟#与∀老夫得其女妻#之间的所谓联系,完全是靠想象得来的,靠想象把自然界的反枯为荣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老夫得其女妻#联系起来,推论出∀无不利#,其模糊性可谓大矣。
2 与 易经不同的是, 诗经中所取之象,
脱离了八卦图式,而选用了广为人知的事物,以此比附推论抽象的事理,或者比附诗人的思想、情感等等。 诗经中的诗章,运用取象思维方式,可以收到以近指远,以实证虚,以浅拟深的效果。如: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诗经∃齐风∃南山)
诗以种麻必须有横或纵的田亩,来比附娶妻必须告知父母;用砍柴不能离开斧子,比附娶妻不能没有媒人。所取之象是∀艺麻#要∀衡从其亩#;∀析薪#要∀匪斧不克#,通过想象推知∀娶妻#要告父母,要有∀媒人#。这里的∀种麻#与∀娶妻告父母#;∀斧子#与∀媒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靠想象,让人去悟知其中的道理,人们便会觉得∀衡从其亩#是∀种麻#的原则;∀娶妻#告∀父母#是为儿应遵守的家道。∀析薪#要有∀斧#,∀娶妻#不能没有媒人,∀斧子#与∀媒人#在∀析薪#与∀娶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似乎是相同的。而实践证明了前者是真实的,人们便由前者的真实
∃
55
∃推知后者(娶妻要有媒人)的成立,并让人感到合情合理,这些是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所取得的。又如:白王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抑)
这是说,白王圭上有了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人说的话有了过失,却无法把它收回,从反面证明人言必慎。诗中所取之象及所比附的事理不言自明:慎言重于白王圭。
诗章中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时,所取的物象只是载体,这个载体启发读者想象,然后此附推知这首诗的主旨,这是目的,而一旦推出其主旨,那个物象便忘掉了,这便是∀得意忘象#,这与 易经中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朱熹也曾指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言他物#中的∀他物#,就是诗人用以比附的物象,这个物象,是诗人的意识和外在的事物接触后所进行的艺术提炼,其创作过程犹如∀胸有成竹#,使内化了的物象,经过艺术加工再外化出来,成为鲜活的诗意。这个∀意#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不易说清道明的。但通过那个∀象#(他物)却把这个∀意#说明白了,这很玄妙,却又是很经济的。体悟至此,令人豁然开朗,称奇不已。
诗经中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所选取的物象是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
诗章开篇取雎鸠鸟在河洲鸣叫之象,用以比附人间男女之间美满爱情。汉、宋以来治 诗的学者,多数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的,原因是不这样比附不足以显示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这样比附,便奠定了这首诗颂赞淑女匹配君子的基调。相传雎鸠这种水鸟,情意专一,不乱匹配,用其为物象能启发人们想象,引起人们对意中人的思恋。这正符合诗旨,让人们通过所取之象,去比附君子追求女子,这样,由雌雄雎鸠连类引发,表达君子想与淑女结成配偶,然后再比附推论出一个道理。这种思维方式正是 易经以来的取象思维方式,要不然∀雎鸠#关关,与人何干?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艹
贲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诗取桃花初开之象,比附推知初嫁少女艳丽的青春容貌;取桃树果实斑烂之象,比附预祝新娘未来多生儿育女;取桃树枝叶繁茂之象,比附推论新娘将给夫家带来兴旺发达。不难看出,诗人引为物象的事物具有选择性,并且所取之象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达情意或再现境况的最佳外应物象。唯其如此,人们才能吟唱出朦朦胧胧的诗情画意般的美来。而这的关键,是由于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使得诗的主旨有了合理的逻辑支撑。
诗经中那些表达强烈爱憎感情的诗章,也大多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如 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三章皆以脏秽可恶的苍蝇飞来飞去到处乱落为取象物,比附推论出诗的主旨!!!谗言害人乱国,人们切莫听信谗言。诗人对谗言憎恶之情,溢于言表。又如: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小雅∃谷风)
这首诗写被弃的女子指责丈夫忘恩负义的行为,谴责他说,正当忧患之际,只有我帮助过你,到了安乐之时,你反而抛弃了我。诗取山谷吹来大风,风又带大雨之象,来比附推知女子婚姻与家庭的突变。风雨突变本是自然界习见的现象,可是在弃妇眼中,它是那样的无情,那样的冷酷。这样一分析,便捕捉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而这,正是得益于取象思维方式的运用。
3 诗经中的诗章通篇都运用取象思维方
式的并不多,但其对后世的寓言诗、咏物诗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 豳风、鸱号鸟:
鸱号鸟鸱号鸟,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疒者。
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 。
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这首诗所取之象有二个:一个是鸟,一个是鸱号鸟(猫头鹰)。小鸟被猫头鹰抓去它的几个幼雏之后,为保护幸存的∀孩子#而不辞劳苦地修筑窝巢,累得身心憔悴,以此启发人们去想象,去比附推论出一个道理:社会底层人民正蒙受着苦难,而他们的自救与抗争是何等的艰难!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人世间的
∃56∃阶级压迫的活生生的写照。另一个物象猫头鹰,是强暴势力的代表。受害的小鸟则是人间千千万万受害者的缩影。由此,让人们去体悟,去同情那些呻吟自救,奋力求生的小鸟。岂止是小鸟?!而是人世间的弱小者,小鸟作人言,诉诸读者的良知,真是∀通篇哀痛迫切,真哓哓之鸣。#&又如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序中说:∀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在 诗集传中进一步解释说:∀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毛氏与朱熹的解释是对的,很可惜,他们说出了其然,却没有说出其所以然来,原因是没有从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去揭示。其实,这里的以∀鼠#刺∀君#,∀托言大鼠#就是在运用取象思维方式,即取∀鼠#为物象,通过想象,让人们去推知那些∀重敛#的∀国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的可鄙形象。这样便使∀鼠#与∀国君#之间有了某种联系,让人们真正的读懂、理解诗歌的主旨。
此外,如 小雅∃鹤鸣等都是通篇运用取象思维方式的,限于篇幅不赘。从这些诗章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自 诗经开始的这些寓言诗或咏物诗,其赖以成立的思维基础均是取象思维方式。而后,取象思维方式在诗歌中的运用,普遍的被人们接受着、运用着。取象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模糊、含蓄,言外之意等等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因此,取象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以后的历代诗人们。
离骚明显的继承和发展了取象思维方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取草木由盛至衰之象,比附自己由壮到老,无所作为。∀美人#一说自指,一说指君王,无论指的是谁,其成立的思维基础都是取象思维方式。所以,诗人取香花恶草之象,比附政治上美恶两种品质,创造了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以往的学者们,把这种手法归结为∀比#∀兴#。笔者认为∀比兴#的逻辑支点正是取象思维方式,对此,另文详叙,不赘。)
此后,这种∀文小指大#、∀类迩意远#的取象思维方式,在诗歌、辞赋中越来越常见,所运用的更加得心应手,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屈原的 桔颂;汉乐府的 雉子班、 繞蝶行、 枯鱼过河泣;贾谊的 服鸟鸟赋;弥衡的 鹦鹉赋;曹植的 美女篇、 吁嗟篇、 野田黄雀行、 七步诗;左思的 咏史;郭璞的 游仙诗;李白的 行路难;杜甫的 佳人;李商隐的 无题以及大量寓言诗、咏物诗,举不胜举。由于这些诗歌、辞赋成功地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如李商隐的 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所取之象是∀春蚕#、∀蜡炬#,通过想象,比附推论出:∀我#对∀你#的情思如∀春蚕吐丝#,∀到死丝方尽#;对∀你#的相思泪,如∀蜡炬#那样∀成灰泪始干#,进而得出结论:我爱你到永远。14个字,表达了如此丰厚的内容,正是由于李商隐娴熟的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这样把本来与爱情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春蚕#,∀蜡烛#变得鲜活起来,其∀吐丝#∀泪干#的过程与人间男女相爱相恋的过程又是那样心遇神悟,从中启发人们想象,体味其妙,令人拍案称绝。
要之, 诗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是受 易经影响的,并对 易经又有所超越,有所发展。由于 诗经成功地继承、运用、发展了取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诗歌受其影响而变得韵味绵长,不断丰润起来,以致形成了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诗的海洋。自 诗经将取象思维方式运用到诗歌创作以来,这种思维方式脱离了抽象、枯燥的八卦图式而变得形象、鲜活起来,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运用。很明显掌握取象思维方式是解读 诗经的一把钥匙,对欣赏我国古代诗歌、辞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 易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赏析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注释:
%朱熹 诗集传∃关雎注。
&戴君恩 读风臆评。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1.
[2]侯外庐.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于春海.易经玄妙的思维模式[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
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