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材料说明( )
A.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 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
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
2.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欧洲王权的关注。13 世纪到19世纪期间,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4.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玛雅统治者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兴建更多的神庙,更为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仿佛更虔诚地膜拜神灵是唯一的出路。由此可知,古代玛雅统治者的这些做法( )
A.旨在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 B.易加剧粮食危机的破坏性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减轻了玛雅人的劳役负担
5.英国自15世纪末开始海外探险和地理发现后,把注意力集中于西北通道和东北通道。从16世纪中叶起.英国开始对西班牙、葡萄牙传统的海外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进行渗透,觊覦富饶的亚热带、热带海洋和地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英国加快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B.英国海上霸权最终确立
C.英国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D.世界殖民版图得到重划
6.17世纪,牛顿将“天上的力学”与“地上的力学”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大飞跃,也是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他的理论不仅在科学领域影响巨大,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极其深远,由此可知,牛顿力学理论( )
A.标志着微观物理时代的到来 B.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C.促进了信息工业的兴起 D.奠定了电磁理论的基础
7.1776 年春,会议代表亚当斯写道:“要求的邮件每一天象洪流一样涌向我们这里。”殖民地的议会代表浩利写信给会议说“人民的血太热了,以致不容许延迟……如果不马上宣布,一切都会陷于混乱”。由此可见,会议此后决定宣布的原因是( )
A.各界人民的推动 B.争取外援的需要
C.战争的胜利 D.启蒙思想的影响
8.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公社还要求公社委员及各级领导人向告工作,听取群众意见,答复群众质询。此举( )
A.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施政原则 B.体现了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C.标志着公社正式运转的开始 D.反映了无产阶级对民主形式的探索
9.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主持下,1884年11月,英、法、比、德等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签署了《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这次会议( )
A.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B.消除了列强殖民争夺的矛盾
C.使拉美最终沦为列强殖民地 D.促使列强侵略目标转向亚洲
10.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这“两个先决条件”是( )
A.政治制度和阶级基础
B.世界市场和技术积累
C.自由劳动力和资本积累
D.土地和自由劳动力
1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意识到这是在华重构势力格局的绝好时机.故山东成为其对德宣战的借口,也成为其为进一步侵华囤积力量的基础和跳板。可见,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列强侵略 B.争夺世界霸权 C.扩大在华权益 D.克服经济危机
12.下表为某时期部分经济指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苏俄( )
| 年份 | 纺织业就业人数 | 有轨电车载客量指数 | 莫斯科工人工资指教 |
| 1913 | 约25万人 | 1 | |
| 1920 | 约12万人 | 1/12 | 400 |
C.新式政权前途黯淡 D.社会性质亟待转变
13.1945年,越南成功摆脱法国统治,胡志明在《越南宣言》的一开始便提到杰斐逊关于人类平等与不可剥夺之权利的“不朽声明”。在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主张多数决定原则与权利均等原则,譬如领袖纳尔逊·曼德拉便极富感染力地讲述了“彩虹之国”的宽容以及该国对白人少数族群的尊重。由此可见( )
A.亚非民族民主运动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美国的政治制度被世界广泛效仿
C.战争引发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
D.民族平等在新兴国家已基本实现
14.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如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5.目前由中国倡议的总部设在北京的亚投行成员国过百,亚投行成员中:联合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占4席;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占16席;西方七国集团占5席;金砖国家全部加入亚投行。作为由中国提出创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一道致力于世界经济发展。亚投行设立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资金……在全面投入运营后,亚投行将运用多种支持方式主要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材料表明亚投行( )
A.其设立冲击了传统全球治理体系 B.是世界性的国际金融组织
C.是新兴国家主导国际金融的体现 D.主要进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
16.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三幅图反映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新航路开辟初期、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19世纪前中期)的三角贸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三角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7.现代化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型,深刻改变着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具发展史比人类文明史还长,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所谓工业,其实就是把零散的工具汇集成机器,并把它装备到现代工厂之中从事大生产的进程。机器是工业的“王后”……工业被誉为“被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01年,英国第一次人口统计,伦敦的人口是100万,50年后是260多万。1832年,城市里富有的中产阶级为了躲避霍乱向伦敦西部郊区搬迁,但还得每天回到城市上班。19世纪中期,英国大城市之间的铁路已经铺好,这意味着人们来伦敦更方便了。为避免蒸汽机车带来的污染,火车站多被建在市郊。1854-1855年,每天大约有20万人进出伦敦,大都市开始潮汐式的通行。
1860年2月,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正式动工。1863年1月,人类第一班地铁列车从帕丁顿站开出。地铁平时每15分钟一班,高峰期每10分钟一班,第一年就运送了1000万人。把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地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面的大拆大建;漫步伦敦时,还能感受到莎士比亚时代的风貌。大规模地铁建设阶段也是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摘自巴克勤《西方社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工厂”开端的标志。写出与工业直接相关的“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的发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伦敦修建地铁的原因及其影响。
18.【地图变化与政治变迁】
地图的变化能够反映政治变迁,下列地图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的领土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图一(1870年) | 图二(1919年) | 图三(1947年) | 图四(1990年) |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用“挑战与应战”揭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有学者认为,这种“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也可用于观察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提出在近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四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此处选取了前三种),具体如下表所示:
| 时间 | 二战前 | 二战后 | 15世纪-20世纪60年代 | 20世纪60-80年代 | 20世纪80-90年代 |
| 挑战者 | 西方 | 西方 | 经济全球化 | ||
| 应战者 | 西方 | 东方 | 西方、东方 | ||
| 挑战方式 | 战争 | 经济 | 军事、经济 | 经济、民主 | 经济 |
| 应战方式 | 战争 | 经济 | 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 | 区域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 |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围绕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参
1.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影响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影响了苏美尔文明,体现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联系,不能得出“一体”,排除B项;材料介绍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各自的特点,未提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论述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论述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推断题。时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B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3 世纪到19世纪期间,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一时期,王权在与教会和贵族的博弈中不断加强,并确立了统治地位;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资产阶级或改革,逐渐削弱了王权,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由此可知,图B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的趋势,B项正确;图A、C、D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从材料中“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可以看出玛雅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矛盾,“这一时期玛雅统治者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兴建更多的神庙,更为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仿佛更虔诚地膜拜神灵是唯一的出路”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采取发展农业的措施,这样只能不断的增加危机的破坏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减轻了玛雅人的劳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从16世纪中叶起,英国开始对西班牙、葡萄牙传统的海外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进行渗透,觊觎富饶的亚热带、热带海洋和地区”可得出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扩张,不断扩大其殖民地与殖民的范围,这加快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A项正确;B项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B项;新的航路已经开辟,排除C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他的理论不仅在科学领域影响巨大,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可知,牛顿的理论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力学理论属于宏观物理学范畴,排除A项;牛顿的物理学成就和信息工业发展不相关,排除C项;牛顿的物理学理论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它与电磁理论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6年(美国)。根据材料“要求的邮件每一天象洪流一样涌向我们这里。”“如果不马上宣布,一切都会陷于混乱”可知,人民要求,各殖民地的议会纷纷写信给会议要求宣布,会议最后宣布,说明各界人民推动了会议决定宣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影响,排除B项;会议宣布时,战争仍在进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据本题材料“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公社还要求公社委员及各级领导人向告工作,听取群众意见,答复群众质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应受监督,并且向告工作,这反映了无产阶级对民主形式的探索,D项正确;分权制衡的施政原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体现,排除A项;因“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无产阶级对民主形式的探索”不一致,排除B项;巴黎公社发布的《告法国人民书》,并不是公社正式开始运转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11月,德国等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签署了《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A项正确;“消除”了列强殖民争夺的矛盾说法绝对,排除B项;《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讨论的是非洲而非拉美问题,排除C项;柏林会议之前,列强的殖民侵略已在亚洲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联系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自由劳动力和资本原始积累。所以正确答案为C。政治制度即英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不符合题意,A错误。世界市场是直接原因,排除B。扩大资本主义是生产是进行工业,在机器生产方面不是在土地上的种植,故D错误。
1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日本曾一度占据山东的威海卫,但由于欧美列强的牵制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孱弱,其未能顺势占据山东,德国于17年占领胶州湾。日本仅在暗中准备谋求在山东获得利权,发展势力,一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于1914年8月对德提出最后通牒,正式宣战,因此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其在华权益,C项正确;日本侵略中国不可能是为了反对列强侵略,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参战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排除B项;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在1929--193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经济发展情况。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图表1920年纺织业人数、有轨电车载客量指数、莫斯科工人工资指数均远远低于1913年的经济指标,反映出这一时期苏俄经济形势极其严峻,A项正确;B项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工人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不能说明新式政权前途黯淡,排除C项;D项社会性质亟待转变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胡志明在《越南宣言》的一开始便提到杰斐逊关于人类平等与不可剥夺之权利的‘不朽声明’”、“在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主张多数决定原则与权利均等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平等、权利均等原则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胡志明和纳尔逊·曼德拉运用这些原则来领导民族民主运动,表明亚非民族民主运动受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被世界广泛效仿”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亚非民族民主运动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涉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排除C项;“民族平等在新兴国家已基本实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苏联经济改革过各中钢煤的产量接近完成指标,但农业生产的指标却差距很大,这反映出在改革过程中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说明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A项正确,排除C;连续性无法体现,排除B;社会生活的需求仍然是农产品和生活必须品,并没有改变,排除D。
15.A
【详解】亚投行由中国倡议,其总部设在北京,成员国过百,以及其宗旨,都可以突出以中国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的影响扩大,因此可以削弱发达国家在全球的话语权,A项正确;亚投行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不是世界性组织,排除B项;新兴国家只能影响而不能主导,主导国际金融的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亚投行主要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而非建设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6.图1: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这与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相符。 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故图1为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
图2: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这与19世纪前中期的贸易状况相符。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閣2为19世纪前中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图3: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这与新航路开辟初期的状况相符。此时美洲技发现,世界市场的形开始出现:欧洲的商品在亚洲缺乏竞争力,故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流入亚洲。故图3为新航路开辟初期的三角贸易。
【详解】本题要求根据图示的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从图示内容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判断。图1中涉及非洲、美洲和欧洲,根据“廉价工业品”、“黑人奴隶”、“金银、原料”等信息可判断涉及的是奴隶贸易,由此判断图1为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图2宗涉及中国、英国和印度,根据“丝织品、鸦片”等信息判断涉及的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由此判断图2是19世纪前中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图3涉及亚洲、美洲和欧洲,根据“玉米”判断此时应该是新航路开辟后初期,美洲的玉米等特色农作物向世界扩散,由此可判断图3是故图3为新航路开辟初期的三角贸易。
17.(1)标志: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厂;发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原因: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工业带来的交通潮汐问题(交通拥堵);城际铁路的修筑增大了市内交通压力。
影响: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压力;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带动了城市大规模扩张;保护了城市布局和老街区风貌。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标志,由所学可知,材料一“现代工厂”开端的标志为,工业过程中,阿克莱特建立的水力纺纱厂。第二小问发明,由所学可知,与工业直接相关的“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的发明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801年)伦敦的人口是100万,50年后是260多万”可知,城市人口大量增长;由“1832年,城市里富有的中产阶级为了躲避霍乱向伦敦西部郊区搬迁,但还得每天回到城市上班”可知,工业带来的交通潮汐问题(交通拥堵);据“19世纪中期,英国大城市之间的铁路已经铺好”“火车站多被建在市郊”可知,城际铁路的修筑增大了市内交通压力。影响: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生活、城市化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英国伦敦地铁的修建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压力,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带动了城市大规模扩张,保护了城市布局和老街区风貌。
18.图一、原因: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影响: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霸权,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图二、原因:一战中德国战败,战后与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等国占领。影响: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图三、原因: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胜利,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影响:导致德国长期;既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又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图四、原因:苏东剧变后东西德国的统一。影响:加速了冷战的结束;有利于欧共体(欧盟)的东扩,促进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全球化的加速。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70年至1990年(德国)。图一、原因:根据材料图片信息“1870年”、“普鲁士帝国”,并结合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的相关史实可知,形成此时德国版图格局的原因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影响:结合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一战爆发的背景可知,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霸权,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图二、原因:根据材料图片信息“1919年”,德国领土面积缩小,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可知,一战中德国战败,战后与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等国占领。影响:联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来的影响可知,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图三、原因:根据材料图片信息“1947年”、“美占区”、“苏占区”,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可知,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胜利,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影响:结合雅尔塔体系带来的影响、冷战爆发的背景可知,导致德国长期;既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又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图四、原因:根据材料图片信息“1990年”、“东西德国统一”,并结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相关史实可知,苏东剧变后东西德国的统一。影响:结合冷战结束的历史意义、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加速了冷战的结束;有利于欧共体(欧盟)的东扩,促进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全球化的加速。
19.示例1:
论题:近代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刺激了东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
论述:15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工业,西欧国家凭借实力加强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得东方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主义意识初步产生,19世纪中叶,亚洲风暴爆发。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东方国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意识进一步发展、传播,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推动了亚洲的觉醒,辛亥等多次民族运动,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殖家普遍衰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在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东方国家经过民族民主,建立起众多的新兴民族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殖民体系终成历史。
总而言之,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东方国家面对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传播,最终实现了民族。
小例2:
论题: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和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加,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延伸。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合作,消除经济领域中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东西方国家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民族主义应被赋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内涵,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示例3:
论题: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等挑战,新兴民族国家走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阐述:二战后,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运动掀起了新高潮,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新建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为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许多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不结盟运动兴起。
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虽然不利于东方国家的发展。但东方国家抓住第三次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等机遇,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如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论:面临不合理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新兴民族国家敢于迎接挑战,加强合作,走出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创设的情境和文字信息进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材料主题是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中选择一种“挑战与应战”,结合所学,归纳整理出相应观点,如根据材料“20世纪60-80年代”,西方以“军事、经济”“经济、民主”的挑战方式,东方以“”“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回应挑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近代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刺激了东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信息,运用所学,论证观点,如用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亚洲风暴、列强瓜分世界与亚洲的觉醒、两次世界大战和东方民族国家的建立等史实,说明东方应对西方挑战和民族主义产生、发展;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揭示规律,如明确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东方国家面对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传播,最终实现了民族。其它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