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吓(hè,因意外刺激而害怕) 祈祷(dǎo祷告) 周济(jì,救济) 促狭(cùxiá,钻,爱捉弄人)
B.胆怯(qiè,害怕) 谗言(chán,在别人面前说坏话) 游说 (shuì,说服别人采纳意见) 辖制(xià,管束)
C.撮合(cuō,聚拢) 孤僻 (pì,性格古怪) 怂恿 (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消遣 (qiǎn,消除,发泄)
D.讥诮 (qiào,讥讽) 战战兢兢 (jīngjīng,因害怕而发抖) 陶冶 (yě,熔炼) 滑稽 (huájī,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哆嗦 搓手 喉咙 安然无恙 B.荒唐 漫画 憎恶 哀声叹气
C.躲避 口吻 招惹 心荒意乱 D.纯粹 恶梦 车蓬 一清二楚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B.契诃夫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个是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C.别里科夫已经成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政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D.《套中人》极其成功地运用了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
4.对下面复句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②因为怕他听见,③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④也不敢打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幽默、讽刺是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别里科夫的肖像描写和生活习惯的描写,就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B.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过程的描写,充满轻松的戏谑。
C.用“千万别出乱子”等口头禅描写别里科夫套子式的论调,讽刺他谨小慎微的性格,令人可笑。
D.与科瓦连科谈话的神情以及摔下楼时的心理活动,讽刺了他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性格。
6.下列各句中问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B.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加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
C.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他辅制呢!
D.难道这也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能力素质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一10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7.既然“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太快人心的事”,那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答:
8.“像那样的感情……才经历过。”这句话结合上下文来看,反映的是什么?
答:
9.“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具体指什么内容?
答:
10.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仙吕]绵橙梅·别里科夫
严实实衣帽遮,颤巍巍碎步斜,精神恍惚意乱如麻,整天的担惊怕:“一定要照着规矩办哪,千万别闹出乱子来呀。”似这般辖制全城十五年不敢有笑哗。头一昏居然也想成家,人一笑竟然如同僵尸化。
11.这支散曲着重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征?
答:
参
【课内四基达标】
1.C 2.A 3.B 4.D 5.C 6.D
【能力素质提高】
7.别里科夫的死宣告了无产阶级在推翻沙皇制度的斗争中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但只要沙皇制度没有彻底推翻,就仍然存在很多“别里科夫”式的卫道者,死守旧有阵地,反对一切新事物。 8.反映了沙皇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 9.像别里科夫这样的“套中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 10.别里科夫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旧制度存在,就必然有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要彻底消灭他们,就必须推翻旧制度。 11.散曲着重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及行事等方面,反映了别里科夫猥琐、虚伪,疯狂卫道的本质特征。
| 语段阅读 (一)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么?” 1.别里科夫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降服柯瓦连科? 答: 。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性格? 答: 。 (二)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答: 。 2.“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 。
(三)阅读下边一篇微型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你在念国文啊?”我走过正在用功的侄子身边,搭讪着说,“怎样?你的国文一定不错罗?” “我的国文程度在班上是最高的。” ,“每次都考100分。” “好极了!六叔对国文也很有兴趣;六叔国文程度也是蛮好的哦!”我这话虽不免有点儿吹,却不禁想起以前自己爱看古典小说,欣赏古文观止、世说之类的,乃摸着这小子的头,“颇有乃叔之风嘛,你!” “那我考考六叔!”这小子连珠炮似地说,“《左传》起于哪一年?止于哪一国?共几纪?几年?” “六叔不知……道。”我说。 “再问一题好了,”这小子很得意地问:“《古论语》共几篇?《齐论语》共几篇?《鲁论语》共几篇?” “这些我不知道。”看来我也只配说这三个字。但我又赶忙补充说:“你问一些比较趣味的六叔一定会,比如说《世说新语》、诗词……” “那就问六叔《世说新语》吧,它一共有几篇?作者刘义庆是哪里人?”这小子一定很奇怪他六叔怎么都不脸红,什么也不会。 “为什么都问些数目字?”我苦笑说,“你不欣赏那些内容吗?” “咦!读那些对国文程度有什么帮助?” (注:这是一篇作者写的小小说,“国文”即语文) 1.选出与“颇有乃叔之风”一句中“乃”相同的项( ) A.何其相似乃尔 B.失败乃成功之母 C.惟虚心乃能进步 D.家祭无忘告乃翁 2.第二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小伙子真不知好歹 B.小伙子真不知谦虚 C.小伙子真不知礼貌 D.小伙子真不知深浅 3.下列文章选自《左传》的是( ) A.曹刿论战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捕蛇者说 D.赤壁之战 4.这篇小小说的主旨是( ) A.讽刺了侄子学习死记硬背,还自鸣得意。 B.表现了侄子学法不当,六叔为之感慨。 C.针砭了教学中存在的重背诵、轻理解运用的问题。 D.针砭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醒青年学生注意。 5.为这篇小小说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叔侄之间 B.侄子考叔叔 C.国文程度 D.学习国文 6.对倒数第二段中“我苦笑”理解正确的是( ) A.六叔连续被侄子问倒,甘拜下风。 B.六叔连续被侄子问倒,很不好意思。 C.六叔对侄子死记硬背的问题感到无可奈何。 D.六叔对侄子死记硬背困惑不解又无可奈何。
答案: (一) 1.用“忠告”迷惑对方,用“前途”引诱对方,用校长和督学威吓对方。 2.他有心计,善言辞,善于伪装成好心人,用“忠告”使对方疏于防范,用喋喋不休的话语使对方困惑,从而达到目的。 (二) 1.这正表明了环境的恶劣、人们的恐惧,不敢流露真情实感,正是统治的结果。 2.表明别里科夫代表了一批人,具有典型性、社会性,这样的人,应引起人们警惕。 (三) 1.D(“乃”是你的意思) 2.B 3.A 4.C(小说是通过人物的有关情节,表现社会的,所以A、B不对,D项过于笼统) 5.C 6.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