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下面我们结合以下十道例题来看。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2)既毕,令间谍问曰
(3)魏王雅望非常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六、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七、(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2)席上食菱食:
(3)欲以去热也以:(4)欲以去热也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
(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
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
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一.1.D(应为“只是”之意)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二.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三.1.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2.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3.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4.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四.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凭借
13.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14.对比,立志。
六.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2.王冕是诸暨的人。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3.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七.1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2、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八.1.做官吃用来去除
2.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啊。3.(略)15.给加点字解释
九.1.感到为难幸好、幸亏因为凭借
2.能不能讲求信用(大意符合即可)3.难道能因为事情危急就丢下他吗?
4.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
十.1.居:一起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