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25:17
文档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doc

2016-2017学年度白水高中上学期高一历史12月月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马克思于1871年撰写的《法兰西内战》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和专政学说。这场“法兰西内战”的影响之一是()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坐D.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2.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
推荐度:
导读2016-2017学年度白水高中上学期高一历史12月月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马克思于1871年撰写的《法兰西内战》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和专政学说。这场“法兰西内战”的影响之一是()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坐D.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2.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
2016-2017学年度白水高中上学期高一历史12月月考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马克思于1871年撰写的《法兰西内战》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和专政学说。这场“法兰西内战”的影响之一是(  )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坐    D.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2.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由此可见殿阁大学士

A.与皇帝分理天下事务

B.在权力上与宰相无异

C.仅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

D.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3.美国思想家杰斐逊在论述弗吉尼亚州议会权力时说:“这些权力由多数人行使而不是由一个人行使,也不会减轻(的程度)。一百七十三个暴君(弗吉尼亚下院有一百七十三个议员)和一个暴君一样,都会压迫人。他们即使是由我们自己选出的,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一个选出来的并不是我们争取的”。在此,杰斐逊主张(   )

A.权力分立    B.议会至上

C.强权政治    D.主权在民

4.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5.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     )

A.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B.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C.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

D.历史不明,难于评价

6.《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7.……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利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很多省份纷纷发明宣布脱离清的生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也非常迅速的被大量的中国人拾起……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辛亥(     )

A.爆发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B.许多参与者对辛亥了解甚少

C.参与者启示也在猛烈的反对君主制度

D.党人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9.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民主在美国》中说:“战士之后便是立法者。战士志在破坏,立法者专于建设,但两者都有功劳。”他表达的主旨是(   )

A.创建民主国家需要破坏与立新    B.创建民主国家必须舍得一刀切

C.创建民主国家需要破坏旧制度    D.建立法制才能创建民主国家

10.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

A.妇女    B.外邦人

C.全体公民    D.奴隶

11.以下对下图清朝《诰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扼杀人才的有力证明

B.君主统治全面强化的表现

C.导致“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尚盛行

D.研究清朝科举制度的真实史料

12.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车战依然受到“礼”的约束          B.车战只有贵族参与

C.车战有形式化的倾向                D.车战是主要的战斗形式

13.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14.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指的是(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集权制

15.法国1791年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

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6.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的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7.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18.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

①百日维新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甲午海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个世界体坛盛会起源于古代的希腊。据说古奥运会是为祭祀宙斯神而举办的,运动会期间希腊各城邦都必须停战,优胜者将被看作英雄而受到热烈欢迎。古希腊还规定参加运动会的每个竞技者必须是纯希腊血统、未受过任何刑罚的自由男子,并且禁止妇女参加和观看运动会。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奥运会

B.古希腊奥运会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和宗教色彩

C.古代希腊存在着对妇女、奴隶和外来移民的歧视 

D.由于奥运会的存在,希腊各城邦之间不再发生战争

20.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民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B.土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21.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发展趋势是

A.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B.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C.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D.从国民转向土地

22.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4.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A.《集权制度的演变》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25.玛丽女王于1554年郑重宣告:“除了有利于臣民的事情,她决不打算做任何事情,将来也是这样。”这说明英国(    ) 

A.议会传统与议会力量壮大              B. 受本国启蒙思想影响

C.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D.臣民为社会公民

26.《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 改变清推行的民族压迫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的真正力量 

D.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

2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要经过哪些程序?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 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D.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28.以下漫画是美国政治生态的生动写照,它直接反映了美国的(  )

A.联邦制             B.总统制

C.共和制             D.两党制

29.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定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

A.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建立

30.《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慰抚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态度消极

评卷人得分
二、简答题
31.(本题10分)科举考试两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

32.(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材料二:说:“元年的《中华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性、民主性。”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临时约法》“带有性、民主性”?(3)依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33.(本题10分)祖宗之法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

问题:

(1)“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是在怎样形势下出台的?

(2)“本朝”是如何做到“兵也收了”的?

(3)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代的祖宗之法评价为何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34.(本题10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论及中国如何摆脱挨打局面时指出:“臣闻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1938年春夏之交,从苏联回国的蒋廷黻(15—1965)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撰成《中国近代史》一书,他说:“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教育家蒋梦麟(1886—19)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阐述其民族复兴思想。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它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

材料三 指出:“没有、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主张。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民族复兴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实现民族复兴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做的贡献。

答案

选择:

1_5 DCAAA   6_10 CBAAC   11_15DACAD  

16_20DCCDC    21_25 BBCDA   26_30DDDBB

31.

(1)焦点:科举考试是否废除诗赋取士,苏轼的理由:认为兴学浪费民财;改考经义违反旧法,不宜改制。王安石的理由: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强调学校教有对人才的培养。

(2)改革:废除诗赋取士,主张考经义策论:兴建学校。

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32.(1)特点:皇权至上或君主。 弊端:易产生政治,阻碍社会进步。 (2)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4)认识:从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党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做主。

33.(1)“本朝之法”:宋代文官;形势:回答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水平1:内容表述完整、准确。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武将屡屡篡夺皇位的现象或者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为避免“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水平2:内容表述不完整。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之弊;(2)措施:以“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由文官担任枢密使;拣选精装士兵编入禁军,其余充任厢军和乡兵;实行更戍法。用课本史实表述亦可,笼统回答重文轻武,守内需外不给分。(3)思路一:能指出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时代和评价的着眼点或目的进行分析。如:范祖禹为北宋中期人,评价着眼于宋代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避免之前地方割据、武人跋扈的历史重演,侧重于王朝内部,以肯定为主;朱熹为南宋人,评价着眼于宋代的文官制度带来了军事上积弱,最后导致靖康之变,宋朝亡于外部势力入侵,侧重于外部,以否定为主。两人的评价存在时代的差异,同时也都带有针对现实政治的主观反思。思路二:根据材料归纳出两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再进行辩证的评析。

34.

(1)主张:发展民生(2分)措施:兴办民用工业(2分)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增强了国家实力(2分)

(2)途径:实践三民主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近代科学(任意两点4分)

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激化,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人民对民族与国家出路的长期思考;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学说和《建国方略》中阐发了民族复兴思想,奠定了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的重要思想基础;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政治思想舞台上各种党派对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一致的认同。(任意两点给4分)

(3)中国党完成了民族重任,为民族复兴扫除道路上的障碍3分;中国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3分中国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铺设了康庄大道。(3分)答其他答案酌情给2分

文档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doc

2016-2017学年度白水高中上学期高一历史12月月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马克思于1871年撰写的《法兰西内战》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和专政学说。这场“法兰西内战”的影响之一是()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坐D.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2.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