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纺织品设计(作业-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23:12
文档

纺织品设计(作业-2)

纺织品设计—作业第二章织物的上机图和织物组织2.1织物的上机图及其组成部分织物的上机图主要包括哪四个部分?2.1.1组织图:与织物织造时织机上的实物一样。组织图在上机图中位于()方,每一纵行代表一根()纱,自()向()排列;每一横行代表一根()纱,自()向()排列。2.1.2穿筘图:1、穿筘图位于组织图的()方,用两个横行来表示相邻()个筘齿,以连续涂绘符号表示穿入同一筘齿的()线数。2、钢筘筘号:每厘米内的()数。常用钢筘筘号为:5~44#,一般取整数值,如遇小数亦应从0.5齿为起点。3、筘
推荐度:
导读纺织品设计—作业第二章织物的上机图和织物组织2.1织物的上机图及其组成部分织物的上机图主要包括哪四个部分?2.1.1组织图:与织物织造时织机上的实物一样。组织图在上机图中位于()方,每一纵行代表一根()纱,自()向()排列;每一横行代表一根()纱,自()向()排列。2.1.2穿筘图:1、穿筘图位于组织图的()方,用两个横行来表示相邻()个筘齿,以连续涂绘符号表示穿入同一筘齿的()线数。2、钢筘筘号:每厘米内的()数。常用钢筘筘号为:5~44#,一般取整数值,如遇小数亦应从0.5齿为起点。3、筘
纺 织 品 设 计—作业

第二章织物的上机图和织物组织

2.1织物的上机图及其组成部分

织物的上机图主要包括哪四个部分?

2.1.1组织图:与织物织造时织机上的实物一样。

    组织图在上机图中位于(   )方,每一纵行代表一根(  )纱,自(  )向(  )排列;每一横行代表一根(  )纱,自(  )向(  )排列。 

2.1.2 穿筘图:

1、穿筘图位于组织图的(  )方,用两个横行来表示相邻(  )个筘齿,以连续涂绘符号表示穿入同一筘齿的(  )线数。

2、钢筘筘号:每厘米内的(   )数。常用钢筘筘号为:5~44#,一般取整数值,如遇小数亦应从0.5齿为起点。

3、筘号大,经线的穿入数(  ),经线在织物中排列均匀,筘齿与经线摩擦增加,经线断头增加,反之,经线的穿入数(  ),经线在织物中排列不均匀,布面易出现筘路。经线的穿入数宜为组织循环数或组织循环数的约数或整数倍。边经穿入数一般比内经穿入数要(  )。(填多或少)。

4、织物的经密和(     )依靠筘号和经线的穿入数来控制。

2.1.3   穿综图:

1、穿综图位于穿筘图的(  )方,用来表明每根(  )线穿入综框的规律。一片综框代表一种运动规律。在方格纸上每一横行代表一(      ),每一纵行代表一(      ),综框在穿综图中由(  )向(  )排列。其综框片数的确定根据组织循环内的不同运动规律种类而定。任何一个完全组织,至少(  )根经线的运动规律不相同,所以综框片数≥(  )。

2、同一根经线能不能同时穿入两片综框?

3、运动规律相同的经线能不能穿在一片综框?

4、穿综图在方格纸上各根经线所处的纵行与其穿入综框的横行相交处填绘符号,同实物一样,经线由(  )至(  )排列,综框由(  )而(  )排列。

    5、穿综规律达到循环时所需要的(  )线数称为穿综循环。

    6、常用的穿综方法有哪5种?

7、穿综规律除了用方格图表示外,还可用文字说明,适合组织循环经线根数较多的织物。用文字说明图1-18的穿综规律。

    8、山形穿法、分区穿法、照图穿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增加还是减少综框数?便于多臂机上织出较复杂的花纹组织。

2.1.4    纹板图:(提综图)

1、纹板图表示每次引纬时综框升降的次序。在上机图中的位置有2种:一种:位于穿综图的侧面,分左右,纹板图中每一横行代表

(                 ),穿综图的横行数(  )纹板图横行数(填<、=、>),每一纵行代表每投一纬形成梭口时纹板上的一行纹钉,有纹钉表示综框下降还是提升?纹板图的纵行数(  )组织图横行数(填<、=、>)。纵行的顺序由(  )向(  )、横行由(  )向(  )。与多臂机上纹板运动的方向相符。

2、第二种:位于组织图的右侧,无左右之分。每一横行代表每投一纬

形成梭口时纹板上的一行纹钉,组织图的横行数(  )纹板图横行数(填<、=、>),每一纵行代表一片综框,纹板图的纵行数(  )穿综图横行数(填<、=、>)。纵行的顺序由(  )向(  )、横行由(  )向(  )。 

2.1.5    与纹板图相应的开口机构

1、凸轮开口机构:1只凸轮控制一种运动规律;适合(  ~  )片综框的简单组织。

2、多臂开口机构:由管理综框与经线提升的装置和管理综框提升次序的装置2部分组成。适合(   )片以内综框的小花纹组织。

3、多臂开口机构:花筒因织机有左右手车之分,也有左右之分且回转

方向都从(  )侧转向(  )侧。左花筒(  )时针转向,右花筒(   )时针转向。

4、多臂开口机构:纹板纹钉的植法:从(   )向(   )计数,分单动式和复动式;纹板数应为一个完全组织内的(   )线数的整数倍,而且总数不少于(  )块。

5、花开口机构:有综框吗?适合经线(  ~  )根以上的大花纹组织。

2.1.6    组织图、穿综图和纹板图之间的关系

    1、画出图1-16的纹板图

    2、补全图1-27的组织图

    3、补全图1-28的穿综图

2.2织物的变化组织

1、变化组织以原组织为基础,保持着原组织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变化原组织的循环数、浮长、(    )等诸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而产生出来的各种组织。

2.2.1    平纹变化组织:以平纹组织为基础变化而来

1、经重平组织: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沿着(  )线方向延长组织点

而得。※ Rj=(  )(不变);※ 一般浮长不超过6。分式表示:分子代表经组织点,分母代表纬组织点。Rw=分子+分母。

2、经重平组织织物的表面呈现(  )向凸纹。增加还是减小经线密度?

及配置较细还是粗?的纬线可使凸纹明显。

     3、纬重平组织: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沿着(  )线延长组织点而得。※ Rw =(  )(不变);※ 一般浮长不超过6。分式表示:分子代表经组织点,分母代表纬组织点。Rj =分子+分母。

     4、纬重平组织织物的表面呈现(  )向凸纹。增加还是减小纬线密度?及配置较细还是较粗?的经线可使凸纹明显。

     5、方平组织: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沿着经、纬线两个方向同时延长组织点,并填成小方块而成。※ Rj(  )Rw (填<、=、>)(变);※经、纬浮长不宜过长;※同时起落的经线连续根数一般不超过(  )根。分式表示:分子代表第一根经线上(或第一根纬线上)的经组织点,分母代表的纬组织点。Rj=Rw =分子+分母。

     6、方平组织组织图的绘制:首先确定Rj 、Rw;在第一根经线和第一根纬线上按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填绘组织点(分子为经组织点数,分母为纬组织点数);然后绘第二根、第三根、……经线时,根据第一根纬线的交织规律:凡是与第一根经线具有的(   )起始组织点的经线,都按第一根经线绘组织点;凡是与第一根经线具有的(   )起始组织点的经线,都按第一根经线绘其相反的组织点。(填相同或相反)

    7、绘制2/4(2上4下)经重平、纬重平、方平组织的上机图。

 2.2.2    斜纹变化组织:以斜纹组织为基础变化而来

    1、加强斜纹:在斜纹组织的基础上,沿着经或纬线方向在单独组织点处增加其组织点而得,增强了斜纹效应。※ Rj=Rw≥(  );S=1。各根纱线上有没有单独的组织点?

2、复合斜纹:联合简单斜纹和加强斜纹而成。具有(  )条以上不同宽度的斜纹线。※ Rj=Rw≥(  );S=1。

3、角度斜纹:正则斜纹、急斜纹、缓斜纹。

斜纹角度是随经纬密度和飞数的变化而变化。tanα= PjSj/Pw Sw

α(  )45º:正则斜纹

α(  )45º:缓斜纹

α(  )45º:急斜纹     (填<、=、>)

4、急斜纹:组织图中的最大经浮长不能(  )Sj ,否则会出现斜纹断裂现象。(填<、>)

5、缓斜纹:组织图中的最大纬浮长不能(  ) S w  ,否则会出现斜纹断裂现象。(填<、>)

      6、曲线斜纹:将基础斜纹的飞数不断改变,使斜纹线的倾斜角不断变化

而获得的曲线效应。组织图中飞数的最大值不能(  )基础斜纹的最大浮长,以

保证曲线的连续。(填<、>)

7、曲线斜纹:∑Sj (或∑S w )=(  )或基础组织循环的整数倍,新循环开始。第一根纱线与末一根纱线是否连续。

8、曲线斜纹:分经曲线斜纹:改变(  )向飞数、纬曲线斜纹:改变(  )向飞数。

      9、山形斜纹:是以正则斜纹为基础变化其斜纹的方向,使其一半向右,

一半向左而构成与山形相似的对称斜纹。处于对称轴的纱线允不允许出现两根具

有的相同组织点?

      10、山形斜纹:分经山形斜纹:山峰沿着(  )线方向、纬山形斜纹:山

峰沿着(  )线方向。

      11、山形斜纹:组织图的绘制:A、首先确定基础斜纹。(最好选正反面

经纬效应相近似的斜纹)。B、决定山形斜纹在第几根纱线后改变斜纹方向(K值)。

C、计算山形斜纹的Rj、Rw:

         经山形斜纹:Rj=(     ),  Rw= Rw基础组织

         纬山形斜纹:Rw =(     ), Rj= Rj 基础组织  

  D、根据Rj、Rw:划出其循环范围,然后根据基础斜纹从(  )下方开始填

绘组织点,填至转变斜纹方向前的那一根纱线(第K根)为止,然后转变方

向(    )顺序填绘,直止绘完山形循环为止。(填左、右:对称、不对称)

    11、破斜纹: “底片法”设计:两斜向交接处的两根纱线其经、纬组织点相(   )(填相同或相反)

    12、破斜纹:分经破斜纹:断界沿着(  )线方向、纬破斜纹:断界沿着

(  )线方向。经破斜纹:Rj=2Kj,  Rw= (     )

              纬破斜纹:Rw =2Kw, Rj= (     )

     13、锯齿斜纹:与山形斜纹有相同之处吗?是否在于斜线的转折点(山峰)都在同一水平线(或垂直线)上?

     14、锯齿斜纹:分经锯齿斜纹:山峰沿着(  )线方向、纬锯齿破斜纹:

山峰沿着(  )线方向。

   15、已知基础斜纹为3上2下、1上1下、1上2下右斜纹,Kw=8、S’=4,

计算纬锯齿斜纹的Rj、Rw;此锯齿斜纹一个循环内的锯齿数是多少?

     16、菱形斜纹:联合经山形斜纹和纬山形斜纹或联合经破斜纹和纬破斜纹

而成。已知基础斜纹为1上2下、3上2下右斜纹,Kj =Kw=8,构作的山形斜纹形式的菱形斜纹,计算菱形斜纹的Rj、Rw。

17、阴影斜纹:把纬面斜纹逐渐过渡到经面斜纹或把经面斜纹逐渐过渡到

纬面斜纹的组织。组织图的绘制:A、首先确定基础斜纹,其经纬循环=R;                       B、确定阴影斜纹的过渡数=(   ),在意匠纸上画出(    )个基础循环。                        C、在第一个基础循环内填绘基础组织,然后依次在每一个循环内,在斜纹(经或纬)组织点旁边,沿纵向或横向递增(   )个(经或纬)组织点。

     可见:阴影斜纹的经(或纬)循环数=R×(    )

                     纬(或经)循环数=R

      18、飞斜纹:分经飞斜纹:断界与(  )线平行、纬飞斜纹:断界与(  )线平行。组织图的绘制:A、首先确定基础斜纹,B、决定飞跳前的纱线根数(K值)。C、决定飞跳的次数(A)。A= R 基础组织/S位差 且1≤A≤R 基础组织,除不尽时,取最小公倍数再除。

※S位差分2种:(类似)锯齿斜纹:S位差=(K+2S’)(图2-31a)

                                      = (K+R 基础组织-2)

           (类似)破斜纹:S位差= (K+S’)

=K+(R 基础组织/2)-1(图2-31b) 

D、计算飞斜纹的Rj、Rw:经飞斜纹:Rj  =A×K j、 Rw=Rw 基础组织

纬飞斜纹:Rw =A×Kw、  Rj = Rj 基础组织

   如:(1)、已知基础斜纹为3/3斜纹,用(类似)破斜纹(图2-31b)方法

绘制飞斜纹的组织图,S’=2、Kw =15,计算飞斜纹的S位差、A 、Rj、Rw:

      (2)、已知基础斜纹为2/2斜纹,用(类似)锯齿斜纹(图2-31 a)方

法绘制飞斜纹的组织图,S’=1、Kw =11,计算飞斜纹的S位差、A 、Rj、Rw:

   19、螺旋斜纹:分经螺旋斜纹:按(  )线顺序排列、纬螺旋斜纹:按(  )

线顺序排列。选择基础组织的原则:A、组成螺旋斜纹的各相邻经(或纬)线

的经、纬组织点大部分相(  )(填相同或相反)。使得奇偶数经(或纬)线所

组成的斜纹线可相互(  )(填分离或连接),呈现螺旋状外观。B、旋斜纹的

完全组织R≥(  )。

   20、绘制下列各项的上机图。

(1)、图2-16a

      (2)、图2-19a

      (3)、图2-20b

      (4)、3上1下,3上3下斜纹为基础组织,K j=5的经破斜纹。

        (5)、1上2下,2上2下斜纹为基础组织,K j =Kw=7以破斜纹方式的菱形斜纹。

2.2.3    缎纹变化组织:由缎纹组织为基础变化而来。

1、变则缎纹:原组织中的缎纹组织的飞数是一个(  )数——正则缎纹。在变则缎纹组织循环内,采用组织的经(或纬)向飞数是(  )数(填变数或常数)。 

2、变则缎纹:每根纱线上只能有(   )个经(或纬)组织点。

3、变则缎纹织物是否保持了原组织缎纹织物的外观?

4、加强缎纹:以正则缎纹为基础组织,在单独的经(或纬)组织点的周

围(纵向、横向或对角线方向),增加一个或数个经(或纬)组织点而成。

增加的组织点能不能与相邻的同一系统的组织点相连接?

5、加强缎纹:增加的组织点数目不宜过多,<(     )。

        6、加强缎纹增加了组织点,织物表面的光泽较正则缎纹(   ),但(   )

了织物的坚牢度。(填增强或减弱)

        7、扩充缎纹:以正则缎纹为基础组织,根据单独的组织点沿着经纬方

向扩充组织点而成。其织物的外观是否保持了缎纹织物的特点?

      8、阴影缎纹:同阴影斜纹相似:由纬面缎纹逐渐过渡到经面缎纹或由

经面缎纹逐渐过渡到纬面缎纹的组织。组织图的绘制:A、首先确定基础缎纹,其经纬循环=R;B、确定阴影缎纹的过渡数=(   ),在意匠纸上画出(   )个基础循环。C、在第一个基础循环内填绘基础组织,然后依次在每一个循环内,在纹(经或纬)组织点旁边,沿纵向或横向递增(   )个(经或纬)组织点。

      可见:阴影缎纹的经(或纬)循环数=R×(    )

                      纬(或经)循环数=R

  2.2.4   复杂变化组织化: 

1、鸟眼组织(分区重平组织):以经重平组织和纬重平组织相混合,利用分区方法配置而得到的,外表好似鸟眼,别致美观。组织图的绘制:A、首先确定花纹范围的大小,在意匠纸上划出一个完全组织循环;                     B、将划出的完全组织循环分为(  )等分;C、再把分得的(  )等分对角分为(  )等分,各等分依次编号;D、在各单数区域中填绘经重平组织(或纬重平组织)再在各双数区域中填绘纬重平组织(或经重平组织)——单区重平。

2、用图示法:标明双区重平。                        

        3、麦粒组织(变化方平组织):是由方平组织,用(   )方法安排好

位置后,再在左右对角线位置上加入单行或双行、同向或反向的(   )组织所

形成的。织物呈现麦粒状外观。

    4、夹线起花平纹组织: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在适当的位置夹入特种

原料或颜色的经纬线,以不规则或规则的(      )形成变化的花纹。

    5、夹花斜纹组织:在正则斜纹中间加入其它简单组织(方平、十字重

平或相反的斜纹以及其它的小几何形花纹组织)。主体斜纹线与加入的花纹组织点相接处能不能相互接触?

    6、芦席斜纹组织:将一正则斜纹分区,使其斜线向左、右两个方向行

走,两个方向的斜纹线相互成直角且相接处的组织点能不能不互相接触?且同一方向的斜纹线相互平行。

    7、“几根芦席斜纹”中“几根”指织物组织的经线还是纬线?

        8、芦席斜纹组织组织图的绘制中:根据Rj、Rw:划出其循环范围,然

后根据基础斜纹从左下方开始填绘组织点,填至(   )经线数为止,然后转变

方向以(   )斜纹的方法、高于已填绘的斜纹线填绘另一半经线。

    9、芦席斜纹组织中各条斜纹线的经线数(长度)能否相等? 

    10、花岗石组织:是在(  )面缎纹的各缎点的四方另加若干特别浮点

而成的缎纹变化组织。所加的浮点无论方向、形式、数目都无限定,只要求加入浮点后所形成的小点花纹具有特别式样,外观犹如花岗石的外形为好。

2.3织物的联合组织:

2.3.1   条格组织: 

1、条纹组织:各条纹的组织交界处,为了使界线清晰,其经纬组织点一般可采用“底片法”配置,既各条纹交界处相邻两根纱线的经、纬组织点(    )(填相同或相反)。

2、构作纵条纹时,为了使界线清晰,每个条纹的(  )线数应为筘齿穿入数的(    )数。纵条纹是不同的组织按(   )向排列而成。

3、条纹完全组织内各条纹的经线交织次数能不能相差太大?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 

4、纵条纹:经纬循环数的计算:经循环数Rj= 各条基础组织经线数之和

         纬循环数Rw=各条基础组织纬线数之最小公倍数

已知基础组织:第1条为1/2斜纹,条纹的宽度=1㎝,(每筘齿穿3根)经密=48根/㎝;第2条为5/3纬面缎纹,条纹的宽度=1.2㎝,(每筘齿穿3根)经密=48根/㎝;第3条为平纹,条纹的宽度=0.6㎝,(每筘齿穿2根)经密=32根/㎝;求 Rj、 Rw。

※ Rj要加以修正,修正要考虑两个因素。

  5、横条纹是不同的组织按(   )向排列而成。

       6、方格、格子组织:在织物上沿经纬方向都配置不同组织的条子,这些不同组织的纵、横条子交错而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花纹。

          方格组织:通常采用(    )方法绘制,使分界明显、方格清晰。

7、在沿对角线排列的方格组织其起始点(    ),保持组织的连续,使花纹清晰、匀整、美观。(填相同或不同)

  8、 方格组织起始点的选择:通过调整起始点的组织,经翻转后能使对角线上的组织的起始点保持(    ),组织连续,花纹清晰。(填一致或不一致)

  9、 格子组织:纵向条纹宜采用(   )面组织,配置较大(   )密,使纵条纹突出;横向条纹宜采用(   )面组织,配置较大(   )密,使横条纹突出;(填经或纬)。二者重叠处,纵条纹在(  )横条纹在(  )(填上或下),使纵向条纹连续;重叠处采用重(   )组织(填经或纬),使条子平直,格形整齐,因该处经纬密度偏大,造成经、纬线不易排紧而向外围扩伸,影响格形方正。

  10、设计格子组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相邻格子交界处的组织点应互成(    )关系,才能分界明显。为了使相邻两条纹界线清晰,可添入若干循环(  )组织或加入另一种颜色的纱线。B、格子组织中,各个格子的经线交织次数能不能相差太大?C、方格组织循环的大小随组织循环中的方格数、方格的大小、组织性质、密度而定,而方格中的经纬线数应为构成它的基础组织经纬线数的整数倍吗?D、配置方格花纹时,注意纹样的(  )性,使整块织物的花纹排列整齐。

   2.3.2    绉组织:

1、通过纱线加捻使织物产生绉效应,这种起皱的方法属不属于绉组织?

   2、设计绉组织时要满足4点要求:A、不同浮长的组织点应沿各个方向均匀配置,且忌出现纵、横或斜向的纹路。组织循环越(  ),形成纹路的可能性越(  )。但交织规律不同的经线数不能太多,否则综片数过多,上机困难。(填大或小)。B、是否应配置大群相同的组织点聚集在一起,使织物表面绉效应更好?C、长浮组织点的浮长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  )根。太长会破坏织物表面均匀细微的颗粒状外观。D、各根经线的交织数相差太大,会影响开口的清晰度、并使经线产生松紧而影响布面平整吗?

3、绉组织基本为(  )面组织(填经、纬、同、异),绘制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5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4、重合法:如果2个或2个以上基础组织的经纬循环数(   ),则获得的绉组织的经纬循环数=基础组织的经纬循环数;(  ),则应为基础组织的经纬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填相等或不等)

5、嵌入法:将2个或2个以上的基础组织中的一个组织的经(或纬)线移绘到另一个组织的经(或纬)线之间。移绘纱线时,可采用不同的纱线排列比。获得的绉组织的经(或纬)循环数=各基础组织的(           )数×经(或纬)线的(       )之和;而纬(或经)循环数=各基础组织的纬(或经)循环数的(        )数。嵌入的方式有哪3种?

6、调整同一组织的纱线排列次序法:按一定的规律或任意变更一个基础组织的经(或纬)的纱线排列次序。获得的绉组织的经(或纬)循环数(   )原来的经(或纬)循环数(填<、=、>)。

7、旋转法:选定一个基础组织,将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  )次,再将每旋转1次所获得的组织,按某一顺序排列绘入既定的面积中即可构成绉组织。 旋转法选用的基础组织循环数≤(    )(填3、4、5、6)。

8、省综设计法:将组织循环数扩大,但不增加综片数的设计方法。

设计的步骤:先设计(   )图,再设计(   )图,最后确定(   )图。(填纹板、上机、穿综、组织、意匠)。A、确定综片数:根据生产实际和织机设备条件来确定,不要太大以免影响生产顺利进行,但不宜 <(  )片。(填3、4、5、6)。B、确定经纬循环范围:一般经线循环数最好是(   )数的整数倍;纬线循环数应为所选用的几个基础组织纬线循环数之和或其整数倍;且经、纬线循环数不要相差过大。(填纹板、综片)。C、穿综图的确定:先把组织循环经线数分成若干组,每一组的经线数=(   )数(填纹板、综片),然后把各组的经线按(   )的规律穿入各片综内,(填相同或不同)。要求:每片综穿入的经线应尽量(    ),(填相同或不同),且穿在同一片综内的相邻两根经线相距(   )二分之一的综片数(含总穿综循环的末一根经线与第一根经线的距离),(填≤、≥);同时,整个穿综循环内每组综片的穿法应(   ),(填相同或不同),即应(  )小的穿综循环出现(填有、没有)。D、纹板图的确定:在确定(   )图的基础上确定纹板,因这类绉组织是经、纬效应平衡的。(填穿筘、上机、穿综、组织、意匠)。

9、省综设计法中确定纹板时必须注意以下3点:(1)、在纹板图中,管理各片综框提升的那一行上,提升数与不提升数应大致相同(即保持各纬的经、纬效应平衡),而且相邻两纹板上的对应纹孔连续提升(  )次必须出现(  )次,也只能出现(  )次。另相邻两纹板上的组织点不能出现“底片” 效应,才能避免织物表面出现横路。(2)、各根经线与纬线的交织次数应基本相同。(3)、在纹板图中,经向与纬向浮长不宜太长,一般经向不超过(  ),纬向不超过(   )为宜。(填1、2、3、4)

   2.3.3    浮组织:

         1、 形成凸条的原理:在简单组织处,经纬的交织较(  );在经或纬浮长线处,经纬的交织较(  ),织物下机后,由于张力的影响,较(  )的经或纬浮长线易于收缩,织物此面呈绷紧状态,使(  )的另一面的简单组织凸起,形成凸条。(填紧密、稀松)。

         2、分为:经浮组织:(  )线形成横向凸条、纬浮组织:(  )线形成纵向凸条。(填经、纬)

         3、为了使凸条更显著,可在凸条的分界处增添2根平纹组织的纱线,解释原因。

   2.3.4    蜂巢组织: 

1、形成蜂巢的原理:以单一经浮点构成(  )形斜纹为基础组织。再把整个组织分为(  )个部分,在其中的一组对角三角形内,填绘(  )组织点,并与原来的(  )形斜纹线之间空一个组织点,既形成(  )纹组织点而成。(填经、纬,3、4、5、6,山斜纹、缎纹、平纹、菱形斜纹)。

2、蜂巢组织的种类很多,都是利用(  )组织的几何形块与长浮线的

几何形块相间排列而产生的。(填山斜纹、缎纹、平纹、菱形斜纹)

3、蜂巢组织的凹凸部分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的四周都是长的浮长,被带着(  )起来;一部分的平四周都是短的浮长,其反面被带着(  )起来,正面(  )下。(填凹、凸)。

4、通过增加纱线的捻度或采用弹力线可以增强蜂巢组织的凹凸效应吗?

      5、图示法标出图2-49a、b、c中的凹凸部分,并解释为什么凸或凹?

   2.3.5    海绵组织:

1、海绵组织是以(  )面缎纹为基础组织,将每个单独的组织点作经纬浮长线相等的菱形而成。可见菱形的经浮长线(N)≥(  ),且为奇数。(填经、纬, 3、5、7、9)。

      2、海绵组织的绘制:A、先确定菱形的经浮长线N;B、                           确定经纬循环数:Rj=Rw=(        );C、根据经浮长线N,选择缎纹的(  )数,绘制缎纹组织;D、根据经浮长线N,在每个单独的组织点周围作经纬浮长线相等的菱形。

   2.3.6    透孔组织: 

      1、形成透孔的原理:并列的纱线中,联合采用了浮长短的(   )组织和浮长长的(   )组织,夹在(   )组织中的(   )组织的浮长线将其跨越的纱线聚集成束,而(   )组织本身交织点的原因,相邻2根纱线之间产生排斥而不能相互靠拢,产生纵向空隙和横向空隙形成小孔。(填平纹、重平)。

2、注意事项:A、经纬密度越大,形成的孔眼越大吗?B、浮长越长,形成的孔眼越大吗?C、穿筘时应以成束的经线穿入一个筘齿。为了扩大间隙还可以采用什么筘?D、要形成假纱组织,平纹组织的经组织点与经重平的第1个经组织的起始点,有位置上的讲究吗?

3、图示法标出图2-52a、b、c中孔眼的位置。

   2.3.7    灯芯凸条组织: 

      1、简单组织对重平组织起固结作用,并形成织物的正面。若固结纬重平组织的纬浮线则形成(  )向灯芯凸条组织;若固结经重平组织的经浮线则形成(  )向灯芯凸条组织。(填纵、横)。

2、灯芯凸条组织的绘制:A、选择基础组织(重平组织)和固结组织(简单组织);要求基础组织的纱线浮长=固结组织纱线循环数的整数倍 ≥(  )。固结组织应随织物的外观而定。(填3、4、5、6)。                               B、确定基础组织和固结组织的排列比:排列比越大越好吗?为什么?                              C、确定经纬循环数:Rj、Rw:纵向灯芯凸条组织:Rj= Rj基础组织 

Rw= Rw基础组织 ×(固结组织的纬循环数与——————的最小公倍数)

横向灯芯凸条组织:Rw= Rw基础组织

Rj= Rj基础组织×(固结组织的经循环数与——————的最小公倍数)

3、在制织纵向灯芯凸条组织时,因经组织点数 > 纬组织点数,一般采用(  )织。穿综采用分区穿,其中平纹经纱交错次数多穿入面综框,芯线穿入面综框;经纱、芯线各用一个经轴。(填前、后,正、反)

   2.3.8    网目组织:

        1、分为经网目组织:呈弯曲的长浮线为(  )线;纬网目组织:呈弯曲的长浮线为(  )线。(填经、纬)

2、网目线:就是织物表面呈弯曲的长浮线。(分经纬)。牵引线:与网目线不是同一系统的纱线,依靠它的收缩,使网目线变形产生弯曲形成网目。判别图2-56a、b,2-57a、b组织图上的网目线、牵引线在第几根经、第几根纬。

3、绘制经网目组织时,应将网目经夹在地组织经线中间,穿入同一筘齿内,使网目经易浮于织物表面,所以2根网目经之间配置(  )数根地组织经线。(填奇、偶)

4、增加牵引线的根数能增强网目效果吗?。

5、采用粗号纱、增加网目线的根数能增强网目效果吗?

6、顺着网目线弯曲成射线状的方向逐渐减少部分地组织点,能增强网目效果吗?

  2.3.9    缎背组织:

1、缎背组织是加强缎纹吗?。

2、绘制缎背组织时:Rj=Rw= (——————×——————之和)±1

  2.3.10   平纹或斜纹地小提花组织:

1、一般地组织采用平纹或斜纹等简单组织,运用———————线来表现花纹。

2、绘制小提花组织时:应注意:A、根据品种的经纬密度,选择相应比例的意匠纸。B、选择适当的花地组织。C、综片数 ≤ (  )。D、Rw ≤ (   )根,否则纹板帘过长。E、起花部分的组织,其浮长不宜过长,最多不超过(   )。               F、在单经轴织造的情况下,各经线的交织次数差异不能太大。(3、5、16、36、200、300)

   2.3.11   配色花纹: 

       1、色经循环、色纬循环的定义。 

       2、配色花纹的外观随色线与组织配置而变化,其循环数(  )色线循环数与组织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填<、=、>)

3、相同的色经和色纬的排列循环采用不同组织,可否得到一样的配色花纹?

4、配色花纹图上的色点,是否仅表示经纬组织点?还表示什么呢?

5、已知组织为2/2右斜纹,色经排列:1黑3白,色纬排列:2黑2白,

画出配色花纹图。

6、已知配色花纹图(如图1),色经排列:2黑2白,色纬排列:2黑2

白,求组织图。

7、已知配色花纹图(如图2),求色经排列、色纬排列和组织图。

2.4织物的复杂组织

2.4.1   复杂组织分哪六类? 

2.4.2   二重组织

2.4.2.1重组织可分为2大类:1、重经组织:由2组或2组以上的(  )线与1组的(  )线交织而成——经二重组织或经多重组织。(纬或经)

2、重纬组织:由2组或2组以上的(  )线与1组的(  )线交织而成——纬二重组织或纬多重组织。(纬或经)

2.4.2.2重组织的构成原理:1、表经(或表纬)线、里经(或里纬)线与纬(或经)线交织的组织点,在一个组织循环内必须有一个(   )的组织点。这是构成重组织的最根本的一条原理。(不同、共同,经、纬)

2、在同等条件下,在一个组织循环内,表经(或表纬)线的浮长必须(  )里经(或里纬)线的浮长,这样才能使长浮线遮盖住短浮点。(>、=、<)

3、表组织和里组织的完全组织循环数必须相等或成整数倍吗?

2.4.2.3经二重组织: 

(一)、组织图的绘制:1、基础组织的选择: 

                    2、表里经线排列比的选择:表经(   )里经,取决于表里经线的纤度、密度和表里组织。(≤、≥)

              3、确定Rj、Rw:

(1)、完全组织的纬循环数Rw:

A、2个基础组织的Rw基础组织 相等时:Rw= Rw基础组织 

B、2个基础组织的Rw基础组织 不相等时:

Rw=2个基础组织的Rw基础组织的(      )数

(2)、完全组织的经循环数Rj:

A、2个基础组织的Rj基础组织 相等时:Rj = Rj基础组织 ×表里经线排列比之和 

B、2个基础组织的Rj基础组织不相等时:

Rj =两个基础组织的Rj基础组织的(    )数×表里经线排列比之和(约数、最小公倍)

                     4、根据Rj、Rw,在意匠纸上划定纵横格数、按照排列比在表里经线的位置上用不同色彩或不同的符号编序号;再在各自的经线的位置上,填绘各自的基础组织。

※   为了确保表里基础组织的组织点能很好地重叠,必须合理选择里组织的(   )点,使里经的经浮点尽可能配置在表经浮长线的(   ),且表里经组织点的排列方向应当相同。(经、纬、起始;、两端)

(二)、上机要点:1、穿综及纹板:A|、表里经线为同一种纱线时宜用(  )穿;当表里经线不是同一种纱线或张力差异较大时宜用(  )穿。(分区、顺)

                             B、因表经的提综次数较多,表经宜穿在(    )综片,里经穿在(    )综片。(后区、前区)

                             C、纹板数=2个基础组织的Rw基础组织的最小公倍数。

 2、穿筘方法:A、表里两组经线应穿入(   )筘齿(不同、同一);

                B、重经组织的经线密度较大,筘齿穿入数一般(  )表里经线排列比之和或其倍数。(>、=、<)

3、经线的卷装:表里两组经线缩率相差较(  )时,宜双经轴。(大、小)

二、纬二重组织:由2组纬线与1组的经线交织而成。

三、已知纬二重织物的表组织为3/3斜纹,表里经线排列比1:1,里组织自选,作纬二重组织图。

四、重经组织与重纬组织的比较

1、组织结构方面:重经组织的经密(  ),织物的表面较为平整、细密;重纬组织的纬密(  ),表面的花纹较为丰满和光亮。(可以加大、加不大)

2、上机织造方面:重经组织一般采用双经轴、单梭箱、纬密较小,生产效率(   );重纬组织一般采用单经轴、多梭箱、纬密较大,生产效率(   )。(较低、较高)

3、原料和色彩的变化方面:重经组织(  )能采用低劣的原料,而重纬组织(  )能采用低劣原料,局限性较小。(可、不可)

2.4.3   双层组织:由2组经线分别与2组纬线交织形成相互重叠的上、下两层(或称表里两层)的织物。

形成双层组织的必要条件:1、投表纬织上层时里经必须全部(  )在(  )面不与表纬交织。

                        2、投里纬织下层时表经必须全部(   ),在(  )面不与表纬交织。(提升、不提升;下、上)

   2.4.3.1 管状组织:利用(  )组纬线,在分开的表里两层经线中,以螺旋形的顺序,相间地自表层投入里层,再自里层投入表层而形成的圆筒状空心袋组织。(1、2、3、4)

一、、构成原理:1、由(  )组经线与(  )组纬线交织而成,纬线既作表纬又兼里纬。(1、2、3、4)

                        2、该组织的表里两层仅在(      )相连接而(       )截然分离。(中间、两侧边缘)

                        3、表里两层的(   )线呈平行排列,而(  )线呈螺旋形状态。(经、纬)

二、管状组织的基础组织:管状组织由于呈|圆筒形,四周均匀无缝,因此必须选用(   )组织作为表里层的基础组织。常采用平纹、2/2斜纹、2/2方平、5枚缎,总之:凡飞数为(  )数的组织均可作为管状组织的基础组织。(同一种、不同;常、变)

三、管状组织的作图法:

1、绘制以2/1↖为基础组织,第一纬自左向右投入表层的管状组织图。

      2、绘作以平纹为基础组织,组织循环个数Z=10,而后在两侧各加一根特经线的管状组织上机图。第一纬自左向右投入表层。

※  管状组织的总经线数必须进行修正,既总经线数的正确选择是保证管状织物两侧边缘连接处组织连续的必要条件之一。

五、基础组织的起始点位置的合理选择

第1情况:投纬方向自右至左投入表层,mj =Rj Z+S w。里层基础组织的起始点位置经线数n=(    )

第2情况:投纬方向自左至右投入表层,mj =Rj Z-S w。里层基础组织的起始点位置经线数n=(   )。※经面缎纹取纬向飞数。(S w、Rj-S w)

六、上机要点

(四)、打纬:管状组织的总经线数与投纬顺序有关,但并非仅限于左手织机或右手织机才能织造,只要开口和打纬符合下列原则:当mj =Rj Z( )S w:起表层开口时投纬方向自左至右,起里层开口时投纬方向自右至左;当mj =Rj Z(  )S w:起表层开口时投纬方向自右至左,起里层开口时投纬方向自左至右。(+、-)

2.4.3.3  双幅组织: 

一、双幅组织的绘制:1、基础组织的选择:同管状组织,必须选用同一种组织作为表里层的基础组织,常采用平纹、2/2斜纹、2/2方平、5枚缎等。

                  2、表里两层的经线排列比,常采用(  );表里两层的纬线排列比必须是(   )(1:1、1:2、2:1、2:2)。

2.4.3.2  表里接结组织:依靠各种接结方法使分离的表里两层构成一个整体的组织。一般表层要求比较(  ),常配以品级(  )、纤度较(  )的原料,以增进织物的外观;而里层要求比较(  ),可采用品级(  )、纤度较(  )的原料。(低、高;优良、较差;小、大)

一、接结方法的分类及选择:

(一)、分5类: 

自身接结法:1、里经提升与表纬交织形成接结——“(  )接结法”或“(  )接(  )” 接结法。

            2、表经下沉与里纬交织形成接结——“(  )接结法”或“(  )接(  )” 接结法。(表经、里纬;下、上)

            3、里经提升与表纬交织,同时表经下沉与里纬交织共同形成织物的接结——“联合接结法”。

附加线接结法:4、采用附加的经线与表里纬线交织——“接结(  )接结法”。(经、纬)

  5、采用附加的纬线与表里经线交织——“接结(  )接结法”。(经、纬)

不管采用何种接结法,都应使接结牢固和考虑接结点对外观的影响。选择接结组织时,应考虑:

6、织循环内,接结点的分布(   )。(均匀、不均匀)

7、织物正面看,接结点为(  )组织点,则应位于相邻表经浮长

线之间;为(  )组织点,则应位于相邻表纬浮长线之间。(经、纬)

8、接结点分布的方向应与表组织的斜向(  )。(一致、相反)

(二)、选择:1、表组织为经面组织,为了有利于接结点的遮盖,一般选用(   )接结法。2、表组织为纬面组织,一般选用(  )接结法。             3、表组织为同面组织,一般选用(  )接结法。因为一般情况下,经线比纬线细且牢度好。(里经、表经)

             4、联合接结法的目的在于增加接结牢度,可采用单经轴。

             5、附加线接结法,一般用在表层经、纬线纤度较(  )而里层经、纬线纤度较(  )或表、里层经、纬线颜色相差(  )的场合。采用的附加线应细而坚牢,色泽与表层的经、纬线相近。(大、小;悬殊、不大)

附加线接结法比自身接结法(   ),而且织物的外观比较丰满,但工艺复杂。(牢固、不牢固)

四、组织图的绘制:

1、已知表、里基础组织均为2/2斜纹,表里两层的经纬线排列比为1:1, 接结组织为8枚缎纹,绘制“下接上”双层组织上机图。

2、已知双层组织图,试对上图用“下接上” ,对下图“上接下” 接结法,找出接结点的位置。(如图)

оо×оо×
о×оо×о
оо×оо×
о×оо×о
    1   2   3   4   5   6   7   8      (上图)

оо×оо×
о×оо×о
оо×оо×
о×оо×о
1   2   3   4   5   6   7   8        (下图)

3、已知接结双层组织图,试分析组织图的表里两层的经纬线排列比、表、里基础组织、接结方法及接结组织。(上、下图)

××××
×××
××××
×××
××××
×××
1   2  3  4  5  6   (上图)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下图)

      ※穿筘时,表里经纬线的排列比2:1时,应按(      )次序穿,

而不宜按(       )次序穿。(1表1里1表、2表1里)

2.4.3.2  表里换层组织: 

组织图的绘制

1、以2/2方平为基础组织,绘制表里换层组织图,甲、乙经纬线的排列

比为1:1,纹样如P82,图2-85(a),每区分别有8根表里经和8根表里纬组成。

2、已知2/2斜纹为基础组织,绘制表里换层组织图,甲、乙经纬线的排

列比为1:1,纹样如P82,图2-85(a),经纬密度为30根/㎝,花纹循环为1㎝。

3、表里换层织物,甲经甲纬用黑色线,乙经乙纬用白色线,表里基础组织为平纹,甲、乙经纬线的排列比为1:1,配色模纹如图,要求纬线在A、B处换层,每区分别有8根经线,绘制表里换层组织图。

                                   A      B

2.4.4   起绒组织:起绒织物有以下3个特点:

1、织物的(    )好,织物表面借毛绒的断面与外界摩擦。

2、织物不易起皱,光泽柔和、手感柔软、(    )好,因织物表面覆盖着一

层丰满平整的绒毛。

3、织物较厚实,并借竖立的绒毛形成空气层,以增加(    )。

(弹性、保暖性、耐磨性)

起绒织物品种多,分类: 

1、纬起绒组织:采用(   )线构成毛绒的组织;

2、经起绒组织:采用(   )线构成毛绒的组织。(纬、经)

一、纬起绒组织: 

使绒纬起绒的方法有2种:    

  1、(   )法:利用割绒机将绒坯上的绒纬浮长割断,然后经刷绒等整理加工,将绒纬的捻度退尽,使纤维在织物表面形成耸立的毛绒。如灯芯绒、平绒。

  2、(   )法:将绒坯覆于回转的拉毛滚筒上,使绒坯与拉毛滚筒作相对运动,而将绒纬中的纤维逐渐拉出,至绒纬被拉断为止。如拷花呢。

(开毛、拉绒)

(一)、灯芯绒:又称条子绒,在织物表面呈现一定宽度的(   )向绒条。绒条的高于两侧,纹路清晰,毛绒丰满,外观圆润似灯芯状--灯芯绒。(纵、横)

2、灯芯绒的组织设计:(1)、地组织的选择:地组织的主要作用是(                   )。(固结毛绒、承受外力)

3、绒纬组织的选择:必须考虑绒根的固结方式、绒纬浮长线的长短及绒根的分布均匀。①、绒根的固结方式:分2种:(  )形固结法(松毛固结法)、(   )形固结法(紧毛固结法);(   )形固结:绒纬在一个组织循环内,除浮长线外仅与1根压绒经交织,割绒后仅固结在1根经线上,因此纬线易打紧,织物的纬密咳以提高,使绒毛稠密、绒面抱合效果好,但绒根固结不牢受外力摩擦后易脱毛;(   )形固结法:除浮长线外,与3根或3根以上压绒经交织,割绒后绒根固结在3根或3根以上经线上,形成(   )形,固结牢度好,但因绒纬与经线交织点增多,使织物纬密增加受到,绒毛抱合差,绒毛的稠密度较(   )形固结法小。(V、W)

③、绒根的分布:A、直接影响织物的(  )密;B、对绒条的外观有一定的影响。(经、纬)

4、地纬与绒纬排列比的选择:在织物原料组合相同、密度相同、组织相同的条件下,地纬与绒纬的排列比越(  ),毛绒的稠密度越(  ),织物的柔软性、保温性越(  ),绒毛外观质量也得到改善。但织物底板松弛,纬向强力(  ),毛绒固结牢度(  ),而且纬线用量(  )。所以在满足绒毛密度的要求下,地纬与绒纬的排列比不宜过(  ),( 大、小;好、差;高、低;增加、减小)

5、某灯芯绒以2/1↗为地组织,地纬与绒纬的排列比为1:2,绒根为V形固结,绒纬浮长为5根经线位置,作灯芯绒织物的上机图,并标出割绒位置。

(三)、纬平绒:区别于灯芯绒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在绘制纬平绒组织时,应根据绒纬的基础组织,使绒纬仅与奇数经线交织或仅与偶数经线交织,既(  )隔(  )地填入其组织点(1、2、3、4)。

二、经起绒组织: 

按形成毛绒的方法分:1、织入起绒杆形成毛绒;2、绒经浮长通割法形成毛绒;3、双层分割法形成毛绒:利用双层组织接结的结构原理,使绒经往复联结于具有一定距离的上、下层之间,织成后将两层割开,即成(  )幅绒织物。                         (1、2、3、4) 

(一)、杆织法起绒组织:有割毛绒和轮圈绒2种。

凡织入起绒杆时,所有绒经都浮在起绒杆上构成毛绒的称(  )列式;只有单数或双数的绒经浮在起绒杆上构成毛绒的称(  )列式。(  )列式绒织物毛绒相互参差排列,毛绒的均匀性比(  )列式好。(一、二)

(二)、浮长通割法经起绒组织:同灯芯绒一样,只是割绒刀是平行于(  )线进刀,割(  )浮长。(经、纬)

(三)、双层分割法经起绒组织:简称双层绒,采用双层制织法织成。

地经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层地经与纬线交织织成上层织物,下层地经与纬线交织织成下层织物。两层织物间隔一定距离,绒经则位于两层织物之间,交替地与上、下纬线交织。一层绒毛高度=两层织物之间的距离×( )。(1/4、1/2、1、2)

双层经起绒组织的织造,由于开口和投纬的方式不同分为单梭口织造法、双梭口织造法2种。单梭口织造法为织机曲拐轴每一回转形成(  )个梭口,投入(  )根纬线;双梭口织造法为织机曲拐轴每一回转能同时形成(  )个梭口,投入(  )根纬线。(1、2)

1、单梭口织造法

穿筘时绒经在筘齿中的位置有2种:一种是夹在地经的中间,另一种是紧靠筘齿片。绒经因张力(  ),地经张力(  ),若夹在地经的中间穿过筘齿,易被地经夹起而造成毛背疵点。如果织物的经密(  ),为了使绒经能很好地耸立于织物表面,则可将绒经夹在地经的中间穿过筘齿。反之,织物的经密(  ),绒经在筘齿中的位置以紧靠筘齿片为宜。(小、大)

混合梭口:上层经线采用下半梭口,下层经线采用上半梭口,绒经自由选择采用下半梭口或上半梭口。当上层纬纱投入时,下层地经不动,上层形成纬组织点的经线下降形成梭口(上层综采用倒吊装置);当下层纬纱投入时,则上层地经不动,下层形成经组织点的经线提升形成梭口。

※  下半梭口中组织图中的纬组织点,在对应的纹板图中,(  )纹钉表示梭口(   )。(植、不植;提升、下降)

2、设计双层经起绒组织的注意事项:

(1)、地组织的选择与配置:织物的手感需要柔软,则采用:

(                   )作地组织;织物要求挺括,宜用作(                )地组织,并配以捻度较大的地经、纬线。(2/2经或纬重平、2/1重平、平纹、方平)

绒经固结与地组织的配合,对绒毛的抱合和耸立性有一定的影响。采用(    )作地组织,3纬W形固结,可使绒毛抱合效果好和耸立度亦好,织立绒较为恰当;用(    )作地组织,3纬W形固结,毛绒头从地组织交叉点处伸出,绒毛耸立度差,容易倾倒,织向一个方向倾斜的素绒较为恰当。(2/1重平、平纹)

(2)、绒毛的高度与密度:一般绒毛(  )时绒面平整度(  ),易产生倒毛和纬向折痕,绒面不够光亮,手感粗糙;绒毛(  )时绒毛易于竖立,绒面平整度(   ),色光均匀,手感柔软有弹性,同时也可节约原料用量。因此绒毛的高度在保证成品不露底的情况下以(   )为宜。(长、短;好、差)

实际生产中控制绒毛高度的必要措施是:

①、上机时,上、下层综眼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的值取决于绒毛的高度及织口到(   )的距离。(综框、经轴)

②、绒经必须采用(   )式送经,每次送出量(  )。(消极、积极;相等、不相等)

③、绒经的张力必须严加控制,当绒经由上层转向下层或由下层转向上层时,绒经的张力剧烈变化,必须增设绒经的张力补偿装置。

3、双梭口织造法:

纹板图中的1纬为组织图中(   )纬,每块纹板控制上下两个梭口,纹板数=纬线循环数×(   ),(1/2、1、2、4)。

穿综采用分区穿法,绒经因张力小,宜穿在(   )区;下层地经穿在中区;上层地经穿在(   )区。(前、后)

穿筘时为防止绒经被地经夹起而造成毛背疵点,绒经以紧靠筘齿片为好。

     4、已知双层经起绒组织,上、下层基础组织为平纹,上、下层经线与绒经的排列比为2:2:1,绒经固结方式为V型,投梭次序为上一梭下一梭,绘制双层经起绒组织上机图。

2.4.5   毛巾组织: 

毛巾织物的毛圈是借助于织物的组织及织机送经打纬机构共同作用所构成。需要有(  )个系统的经纱和(  )个系统的纬纱交织而成。地经与纬纱构成底布成为毛圈附着的基础,毛经与纬纱构成毛圈。(一、两)

毛经与地经的排列比一般为1:1,也有2:1,1:2等。

基础组织一般采用2/1或3/1变化经重平或2/2经重平等。

(一)、形成毛圈的过程

半打纬或短打纬、全打纬或长打纬的定义:

(二)、毛组织与地组织的配合

目的:使纬线打向织口(  ),打纬阻力要(  );使毛经被夹持牢固而纬线在织口(  )被推紧而不反拨。(容易、不容易;小、大)

(三)、地经与毛经的排列比及毛圈高度

1、地经与毛经的排列比:地经:毛经=1:1  称单(  )经单单毛;

               地经:毛经=1:2  称单(  )经双双毛;

               地经:毛经=2:2  称双(  )经双双毛;(单、双)

2、毛圈高度由(  )打纬到织口相差的距离来决定的,约等于此距离的一(  ),并配合毛经的送出量来完成。(长、短;半、倍)

毛长倍数(简称毛倍)是指(  )经的送出量对(   )经的送出量的比例,它也决定毛圈的高度。(毛、地)

(四)、上机要点

1、一般地经比毛经的上机张力(  )4倍左右,需双轴织造。

2、为了梭口清晰,穿综分区穿,毛经穿(  )区,地经穿(  )区。

3、筘号不宜太(  ),穿筘以组为单位地经、毛经穿入同一筘齿。

4、根据筘幅和用途,可竖织也可横织,一般面巾竖织为多,枕巾横织。

5、毛经纱的捻度应较一般织物。(大、小;前、后;高、低)

(五)、根据下例毛巾组织图画中哪一个是单面毛巾组织?哪一个是双面毛巾组织:

×
××
××
××
××
××
  地  毛  地 毛     A图

×××
×
×××
×××
×
×××
地  毛  地 毛     B图

2.4.6   纱罗组织

   纱罗组织与联合组织中的透孔组织,都能使织物形成孔眼,二者有何不同? 

纱罗组织是纱组织与罗组织的总称。

纱组织:每织(  )根纬线或共口的数根纬线后,绞经与地经相互扭绞一次。

罗组织:凡织入(  )根纬线或(  )根以上奇数根纬线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相互扭绞一次。(1、2、3、4)

形成一个纱孔所需要的绞经和地经称为一个绞组。如2绞2,一个绞组内有(  )根绞经和(   )根地经,绞经:地经=(  ):(  )。(1、2、3、4)※  绞组内经线数(  ),纱孔小而密;经线数(  ),纱孔大而稀。(少、多)

一顺绞:各绞组内绞经和地经绞转方向均一致的;对称绞:相邻两个绞组内绞经和地经绞转方向相对称的。一顺绞比对称绞形成的纱孔(  )(清晰、不清晰)。

2.4.6.1   纱罗组织的形成原理:使用了特殊的绞综装置和穿综方法。

一、绞综结构

制织纱罗织物必须使用绞综。绞综有(   )绞综和(   )绞综两种。

二、穿综方法

纱罗织物经线的穿法与一般织物不同,可分成2步:一:将绞经和地经分别穿入普通综,穿绞经的综称为(  )综,穿地经的综称为(  )综;二:将每一绞组内的(  )经穿入半综的环圈,而(  )经跟随(  )经从基综与半综圈环之间穿过。(前、后;地、绞)

(一)、右穿法:又称(  )绞穿法,从机前看,绞经在地经的(  )方穿入半综的环圈。即经线的第一根为地经,第二根为绞经。(左、右)。

(二)、左穿法:又称(  )绞穿法,从机前看,绞经在地经的(  )方穿入半综的环圈。即经线的第一根为绞经,第二根为地经。(左、右)。

※  上机时采用单一的左穿法或右穿法,只能获得(  )绞。左、右穿法混合使用能获得(  )绞。(对称、一顺)

三、三种梭口:开口时绞经与地经的相对位置不同,分为绞转梭口、开放梭口、普通梭口。

(一)、线制绞综的三种梭口

1、绞转梭口:(  )综与(  )综不动,由(  )综及(  )综提升所形成的梭口。形成扭转。

2、开放梭口:(  )综与(  )综不动,由(  )综及(  )综提升所形成的梭口。没有形成扭转。

3、普通梭口:(  )综与(  )综及(  )综不动,由(  )综提升所形成的梭口。没有形成扭转。(后、地、基、半)

(二)、金属绞综的三种梭口

1、绞转梭口:(  )综与(  )地综、基综F(  )不动,由基综F(  )及(  )综提升所形成的梭口。形成扭转。

2、开放梭口:(  )综与基综F(  )不动,由基综F(  )及(  )综提升同时(  )综亦提升所形成的梭口。没有形成扭转。

3、普通梭口:(  )综与基综F(   )及(  )综不动,由(  )综提升所形成的梭口。没有形成扭转。(后、地、半;1、2)

2.4.6.2  纱罗组织的上机

一、组织图与上机图的绘作方法:分线条绘作法与方格绘作法两种。

用方格绘作法画出采用线制绞综、金属绞综制织2绞2,一顺绞的纱组织上机图。

二、上机的要点

1、绞经与地经的缩率若相差不大,尽可能使用一个经轴。

2、同一绞组内的绞经与地经必须穿入同一筘齿内吗?

3、为保证开口清晰,综框位置应该使绞综尽可能偏向机(  ),(前、后)。

4、金属绞综:平综时,应使地经稍(  )于半综的顶部,以便绞经在地经之下顺利绞转。

5、线制绞综:平综时,应使绞综综眼(  )于地综综眼,半综环圈头伸出基综综眼2~3㎜,以便绞经在地经之下顺利绞转。(高、低)

三、判断下例纱罗组织是一顺绞?对称绞?是纱组织吗?

                      

××
××××
××
××
××××
××
          1   2   3  4    1  5   6   7   8   5

2.5织物的大提花组织:又称大花纹织物,简称纹织物,织物的组织中经纱不

同的运动规律>(  )种,需用提花开口机构提升单根经线的组织,是应用某种组织为地部组织,在其上表现出一种或数种不同组织、不同色彩或不同原料的花纹。(8、16、200、300)

2.5.1   大提花织物的装造

2、提花机各构件名称介绍及工作原理

提花机工作原理:纹板套在花筒上,每织一纬翻过一块纹板,花筒向横针靠压一次。当纹板上有(    )时,横针的头端伸进纹板及花筒的孔眼,使直针1的钩端仍挂在提刀上。当提刀上升,直针通过挂在首线下端的龙头钩上的通丝带动综丝提升,此时穿入综眼的经丝也随着提升,形成梭口的上层。综丝的下面吊有下锤,在梭口闭合时,依靠其重量起回综作用。

当纹板上(    )时,横针后退通过凸头,推动对应的直针(将直针向右推),使直针的钩端脱离提刀,因此与直针相连的综丝和经丝均不提升,形成梭口的下层。(孔眼、没有孔眼)

经线的次序:从(  )到(  )。(左、右)

纹板有正反面和(   )之分。 

横直针的次序:横针同纹板孔眼;直针由(  )到(  ),由(  )到(  )。(前、后;外、里)

通丝的次序:与目板的穿法有关,但与第(  )根直针连接的即为第1根。(首、尾)

纹板的排列次序:同多臂机。

      3、提花机装造基本类型:单造单把吊、单造多把吊、前后造、带有辅助综框的装造、纱造5类。

花区:目板上(   )向划分的区域;

造:目板上(   )向划分的区域。经向有一个系统经纱则目板上(  )向不分区称为单造;若有两个系统经纱则目板上(  )向划分为两区称为前后造,各系统经纱穿入各自的造中(双造:甲经:乙经=1:1;大小造:甲经:乙经=2:1,3:1,4:1等;多造:经线两组以上,排列比1:1:1,3组分为3造,4组分为4造)(纵、横)

把吊:1根纹针(直针)在一个花纹循环内管理的(  )线数。多把吊还配有棒刀,穿入同一列的中柱线(辫带线)中,达到每根经线可单独运动。(经、纬)

4、目板计算及穿法:

目板的作用:①、供穿通丝用,(  )根通丝穿入(  )个目孔内,使其不紊乱。(1、2、3、4)

②、使(  )丝能按钢筘的幅度和密度均匀排列,利于织造。(经、纬)

目板的行:与(  )丝平行的目孔;列:与(  )丝平行的目孔。(经、纬)

目板的长度:30.7㎝,厚:0.5㎝,宽度有3种:24.5㎝、18.5㎝、14㎝。

(1)、目板的计算:初定列数=钢筘每厘米经纱数÷目板行密

目板采用统一规格,即每10㎝有33行目孔,但行密取3.2行/㎝,以弥补拼缝的不足。

再根据初定列数决定目板列数,考虑4点因素来修正:

1、所取列数应为棒刀组织、飞穿数、筘齿穿入数、把吊数的(  )数及纹针数的(  )数;(倍、约)

2、目板列数应略(  )于初定列数(大、小)

3、目板列数以(  )为宜(多、少)

4、目板列数最好(  )取与纹针列数相同。(要、避免)

目板列数决定后,

计算目板的实穿行数=每花经丝数÷目板列数

=内经丝数÷(花数×目板列数)

=纹针数÷(目板列数÷把吊数)

在花纹幅度范围内所具有的行数称实有行数,一般均多于实穿行数,多余的行(  )在整个花纹幅度范围内均匀空出。(要、不要)

(2)、通丝穿入目板的基本穿法:一顺穿、飞穿、对称穿、混合穿、分造穿。

目板的穿向:顺穿向,通丝从每花目板后(  )侧起穿,自(  )向(  )穿满一行向(  )移过一行,再重新自(  )向(  )穿,直至穿完整个花区。

倒穿向,通丝从每花目板(   )侧起穿,自(  )向(  )穿满一行向(  )移过一行,穿第二行,直至穿完整个花区。(左、右;前、后)

目板的基本穿法:一顺穿:通丝按照目孔的次序连续穿满一行后再穿第二行。适合经密较(  )的织物,经线断头后过筘操作不方便,穿法简单,通丝间的摩擦小。(小、大)

                飞穿法:将目板在一造内分成两段或多段,按每筘齿穿入的经线数依次连续穿入一段,再将第二筘齿穿入的经线,跳到下一段,穿满一行,再换一行。筘齿穿入数为2,目板分成两段,既采用二段二飞穿。适合经密较(  )的织物,经线断头后过筘不易错,但增加了通丝间的摩擦。(小、大)

                对称穿:当织物花纹形成左右对称时,为了简化意匠,减少纹针,意匠图只画出一半,另一半由目板穿出。多以对角线穿法:“花边起穿”、“花芯起穿”。

右手机:意匠图画的(  )半花,即意匠图上右面第一纵格画的是花芯,也就是第1纹针按花芯要求运动,由它提升的经丝应排在对称花纹的中心,“花(  )起穿”;(左、右;边、芯)

        意匠图画的(  )半花,即意匠图上右面第一纵格画的是花边,也就是第1纹针按花边要求运动,由它提升的经丝应排在对称花纹的两侧,“花(  )起穿”。 

目板的对称中心处1根纹针控制相邻2根经线,产生了“并经现象”,需要在此根纹针处的2根通丝中拉去1根。拉去1根通丝后,空的目孔不可以剩在花芯处;“花(  )起穿”需要补单、“花(  )起穿”需要补双,即保证“↙”顺穿向的一面穿满。(边、芯)

2.5.2   纹样:即图案,工厂称“小样”,其大小不能随意决定,与织物规格、机械设备有密切关系。

一、纹样的题材与风格

二、纹样的大小和色彩

纹样的大小:由宽度和长度表示,宽度=成品内幅÷花数;长度由纹样的内容而定,在可能的情况下纹样宜短,以降低成本。

纹样的色彩即表示花纹的颜色,又是组织的代表色,即一种颜色代表一种组织,因此纹样有几种颜色就有几种组织。此说法正确与否?

三、纹样的排列分布与花型分类

纹样的排列:分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

纹样的布局大致分为清地、混满地、满地。

    清地:空地面积约占整张纹样的(  ),花纹面积约占(  )。

    混满地:空地面积约占整张纹样的(  ),花纹面积约占(  )。

    满地:空地面积约占整张纹样的(  ),花纹面积约占(  )。

                                    (1/4,1/2,3/4)

2.5.3   意匠图绘画    

一、意匠的基本概念与意匠纸

1、意匠:将绘制好的纹样,按组织设计的要求,放大到一定规格的意匠纸上,使成为能够指导(    )和控制纹针运动的信息的一项工作。(涂色、扎纹板、勾边)

2、意匠纸:纵格代表(  )线,次序从(  )到(  ),与机上的经线次序相(  ),横格代表(  )线,次序从(  )到(  )。纵横格子的比例=成品的经纬密度之比,这样实物与纹样才不会失真。(经、纬;同、反;左、右;下、上)

其规格有“八之八”~“八之三十二”25种,前面数字“八”代表8个(  )格数,后面的数字代表与8个(  )格数组成正方形时的(  )格数。如“八之八”表示经纬密度相等;“八之十六”表示(  )密比(  )密大一倍。对于个别(  )密比(  )密大的品种,可将意匠纸横用;当经纬密度相差太大而无合适的意匠纸时,可将同一方向的两格作为一格用。(纵、横;经、纬)

二、意匠图绘画:一般采用平涂法。

步骤:1、纹样放大:有手工(纹样上打格子,划分成与意匠纸纵横格数相同的格子)和电光放大两种;

      2、勾边:用毛笔蘸着已设计好的颜色水粉,依照纹样放大的铅笔线,将占据小方格半格以上的(  )格,不足半格的(  )格,均匀圆滑地涂出花纹组织点轮廓曲线。(涂、不涂)

勾边有:自由勾边、平纹勾边、变化勾边。

(1)、自由勾边:当织物的地组织是斜纹、缎纹或其它变化组织(即不是平纹组织)及不是跨把吊装造时,其勾边不受任何,只要勾得圆滑准确即可。

(2)、平纹勾边:当织物的地组织是平纹组织时,为了避免花纹变形,勾边时要与平纹相配合,因为不论织物正织还是反织,在意匠图上均为(  )起平纹。分单起平纹勾边、双起平纹勾边。(单、双)

单起平纹勾边:适用于平纹地起(  )花的勾边,勾边起始点逢(  )点(  ),逢(  )点(  )。这样能保证花纹的(  )浮点只与地组织的(  )浮点相接触;

双起平纹勾边:适用于平纹地起(  )花的勾边,勾边起始点逢(  )点(  ),逢(  )点(  )。这样能保证花纹的(  )浮点只与地组织的(  )浮点相接触。(经、纬;单、双)

(3)、变化勾边:跨把吊、大小造装造时,其勾边的纵横格数的过渡有一定的变化。

三、设色、平涂:平涂法:花纹采用与勾边相同的颜色涂满。

四、点间丝:在平涂的花纹面积上必须加上组织点,称为间丝点。

描述间丝点的作用。

1、间丝分类:平切、活切、花切三种。

   平切间丝:采用斜纹、缎纹或其它有规律的组织作为间丝组织。能切断(   )方向的浮长。

   活切间丝:又称自由间丝或顺势间丝,顺着花叶脉络或动物的体形姿态点成间丝。能切断(   )方向的浮长。(经纬、单一)

   花切间丝:根据花纹形状、块面大小,按一定的几何图形或曲线切成间丝。

2.5.4  编制纹板扎法说明:用列表法或图示法。

扎法说明含三个部分:纹针扎法、辅助针扎法、纬丝排列顺序。

一、列表法:如表2-18:织物反织,(  )花变(  )花,黄米色代表(  )组织点,故不必扎孔,但间丝点为(  )点需扎孔,黄米色扎法简写为空色扎间丝;(经、纬)

        地组织为平纹,意匠图上空白不必点出,扎纹板时,单数纹板扎(  )数孔,简称扎(  )平;双数纹板扎(  )数孔,简称扎(  )平。(单双)

        若边组织为平纹,边针共四针,每边两针,用列表法写出一、二、三、四纬的扎法。

二、图示法:如图2-143:图中一条纵向黑线(右起第2图)表示纬线组数及排列比。用一纵格涂色表示只有一种纬丝;“右起第1图”称为“分格” 表示意匠纸每一横格所扎纹板块数,用两个纵行表示意匠图上单、双横格。图中每一横格扎(  )块纹板。而图2-145中每一横格扎(  )块纹板。(1、2、3、4)

文档

纺织品设计(作业-2)

纺织品设计—作业第二章织物的上机图和织物组织2.1织物的上机图及其组成部分织物的上机图主要包括哪四个部分?2.1.1组织图:与织物织造时织机上的实物一样。组织图在上机图中位于()方,每一纵行代表一根()纱,自()向()排列;每一横行代表一根()纱,自()向()排列。2.1.2穿筘图:1、穿筘图位于组织图的()方,用两个横行来表示相邻()个筘齿,以连续涂绘符号表示穿入同一筘齿的()线数。2、钢筘筘号:每厘米内的()数。常用钢筘筘号为:5~44#,一般取整数值,如遇小数亦应从0.5齿为起点。3、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