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架预压目的
由于本现浇梁采用三七灰土换填加固地基,地基本身受压后有一定沉降量;碗扣支架搭设时,立杆与立杆、立杆与方木间存在未密贴的部分;方木及木板受压后自身存在较大的弹性变形。
为消除以上非弹性变形及弹性变形,得到实际的施工预留拱度,保证成桥后线型,对支架进行预压。
二、预压方法
采用模拟压重方法,经过比选,租用砼块压重费用较高,用碎石易对袋子造成损坏,故采用大尼龙袋装土方法进行压重,每袋装砂后重约1.5吨。砂子由物资部门联系,在现场由人工配合挖掘机装袋,直接运到B57~B58#非标梁进行预压。
为防止压重时对底模的破坏,支架纵横梁及底模搭设完成后,在底模木胶板上铺设一层彩条布,将预压土袋吊放到彩条布上,预压后撤除彩条布。吊装土袋时,土袋下方不得站人以防止砂袋突然坠落伤人。
预压时砂袋堆放部位要基本与梁体实际荷载分部相似,腹板上部较集中。然后根据测得的经验值对其他节段支架标高进行调整。
根据设计要求,预压重量应为梁重的120%,与施工时荷载相似,考虑到支架搭设后可调整的可能性较小,根据经验提前预估沉落量。跨中方木及木楔考虑2mm压缩,地基沉降考虑5mm沉降,支架非弹性变形考虑3mm下沉,原则上跨中拱底宁高勿低以不影响成型后桥的受力,支架搭设时比设计标高及预留拱度高出10mm,墩位处由0向10mm预拱度过渡,过渡范围10m长。
预压加重顺序为50%—100%—120%,各阶段预压后均要静置不小于1天,通过对观测点的沉降观测,沉落基本稳定后方可进行下一次压重,加载到120%后静置时间不小于2天。
墩顶处由于底模下通过型钢或方木直接搭设于墩身上,且未考虑沉落,预压可仅加到50%消除非弹性变形即可。
B57~B58#非标梁各段自重及预压重
| 序号 | 节段编号 | 节段长 | 节段方量 | 节段重 | 预压重 | 备注 |
| 1 | A | 4.5m | .8m3 | 169T | 203T | |
| 2 | B | 4.5m | .8m3 | 169T | 203T | |
| 3 | C | 22.9m | 209m3 | 543T | 652 | 压重合拢 |
沿梁部纵向各节段预压时取端部、1/4跨处、1/2跨处设置一观测横断面,每一个横断面上布设5个观测点,两腹板底部位各1个,梁部中间1个,距翼板端部1m处各1个,另外,地面支架端部及跨中截面中间腹板下各1个,施工时需先预留出观测位置及视线。
为得到地基沉降量,按上述布点原则,在地基换填的地面上设观测点,在预压前、预压后对地面进行沉降观测,得出地面沉降量。
四、观测频次及记录
观测采用项目分部现有TOPCON水准仪AT-G2和因瓦尺,精度0.4mm(加测微器),项目分部指导作业队进行观测。
通过最后一次观测的数据和预压前观测数据对比得出支架的总沉降量。
支架卸载时再对各点进行测量,得出支架卸载到预压荷载的100%时的测量值,与全部卸载完时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可得出弹性变形值。
每次观测不仅要留好记录,还要绘制出时间与沉降变化曲线,前两次加载后静置时间为1天,加载到120%时,待曲线上的沉降基本平衡稳定后方可卸载。
通过预压,观测计算得出支架各点的弹性变形数值,调整梁底模板标高,梁底标高=设计梁底标高+设计提供的预拱度(恒载及1/2活载影响)+支架弹性变形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