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是指能够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突出地表现在科学发明、理论和文艺创作等各种创造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起作用的复杂的系统过程,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的结果。认真分析这一复杂系统过程背后的心理过程,可以发现创新思维有内在的结构体系。依据创新思维是否具有依托目标,可将创新思维分为批判性创新思维、反思性创新思维和开拓性创新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是有依托的创新思维,即原有理论、观点和认识中的问题与不足成为创新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和靶子;反思性创新思维的依托较为隐匿,创新所依托和利用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目标并不明确,需要反思、探析才能逐渐明确;开拓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没有依托的创新,脱出了已有的框架,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三个层级的创新思维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结构体系。创新思维一般从批判性创新思维开始,逐步发展为反思性创新思维,再升华为开拓性创新思维。这些创新思维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批判性创新思维是指能够突破已有成果的定势,对已有成果做出拷问和质疑的创新思维。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敢于对司空见惯的“完美无缺”的事物进行考问和提出质疑,善于发现现有成果或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这种创新是对原有理论或制度的一种辨证否定和“扬弃”,往往以原有的理论或制度为创新的依托和靶子,属创新思维的开端。
反思性创新思维是指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理论或制度进行自省,发现已有理论或制度的偏颇,并生发开来的匡正的创新思维。反思性创新思维是自身对已有理论或制度的反省,创新的依托或靶子比较隐匿。因此,深厚的理底、多方面的历练以及反躬自省、联想、比较和组合等方面的能力是反思性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开拓性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力,即“悟性”,往往是通过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来实现的。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跳跃性等特点,表现为在创新活动中,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和系统论证而意外地突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性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跳跃和升华,摆脱了已有的框架和束缚,几乎没有依托和靶子,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熟练的逻辑推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懈的思维努力为基础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思维的思维成果是人们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东西。
B.科学发明、理论和文艺创作等各种创造活动突出地表现了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创新思维。
C.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显意识思维互为补充。
D.将创新思维分为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创新思维和开拓性创新思维的分类标准是创新思维是否具有依托目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批判性创新思维依托的是原有理论、观点和认识、这些原有理论、观点和认识是批判性创新思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和靶子。
B.反思性创新思维所依托和利用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目标并不明确,较为隐匿。
C.开拓性创新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是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性思维,开拓性创新思维脱离了已有的框架,没有依托。
D.从批判性创新思维开始,逐步发展为反思性创新思维,再升华为开拓性创新思维,这是创新思维的一般发展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辨证否定和“扬弃”,并不是对原有理论或制度的全部否定,而是对原有理论或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否定和抛弃。
B.一个人如果具有了深厚的理底、多方面的历练以及反躬自省、联想、比较和组合等方面的能力,就具有了反思性创新思维。
C.开拓性创新思维指对事物的洞察力,它是通过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跳跃性等特定的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来实现的。
D.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熟练的逻辑推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懈的思维努力,才能达到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开拓性创新思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从容语次,誉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柰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划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①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②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注:①敖庾:粮仓。②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
(选自《史记·黥布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伺旁郡警急 候:侦察
B.誉赫长者也 誉:推荐
C.言布谋反有端 端:征兆
D.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废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是( )
①布使人追,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③上读其书,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⑤是计将安出 ⑥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杀,暗中令人部署,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便要逮捕贲赫。
B.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便杀了贲赫家人,公开起兵造反。
C.针对黥布造反,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
D.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
(2)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8~9题。
北歌
佚名①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②
注:①佚名:戍卒名不传。②稀:依稀。
8、“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
谈谈你对此评述的看法。(5分)
答:
9、简要赏析后两联的艺术特色。(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周《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头 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
和的性格。
B.小说写了老麦和梅大厦之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文笔细腻而深刻。
C.小说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就是通过他那双年轻灵活、肌肉鼓胀的手表现出来的。
D.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摞在一边,这让老麦既为老同学惋惜,又为自己庆幸。
E.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
(2)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第三段写了老麦的“好运道”,有什么作用?(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沉香一缕十年追思
上个世纪的上海,有一个女子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现在正是秋天,清如水明如镜,那个女子快不快乐无从得知,因为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已经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不能够确知另外一个世界是否存在,也不能够确定她的魂魄是否有知。我们确知的是,十年间她的文字在她身后辟辟啪啪一直,一直鲜活绽放着,在另外一些女子的笔下延续着她文字里的荒凉余味,精致表象,却无人描摹得出她独特的张氏文风。
不思量,自难忘。这个女子,张爱玲,1995年9月8日至今日,香销十年。
李碧华形容她是一口幽深的古井,大家都在试图淘出宝贝。李自身不也是一个淘宝者么?《青蛇》,《霸王别姬》,还有许多许多李氏纸上云烟,其间浸润的张氏荒凉轻易拂拭得去的么?亦舒,黄碧云,朱天文,安妮宝贝等等,她们的文字无一不是在张氏文字废墟上开出的花朵。还有一个王安忆,《长恨歌》后,上海最贴近张氏文字灵魂的女作家。
张爱玲是幸运的。作为一个作家,不论身前身后,她的文字始终是中文史话中最灿烂的光点,即使不乏唇舌之虞。与她相比,梵高是怎样的不幸,热烈的向日葵与惊艳的鸢尾花败于沉香屑的灰烬。
张爱玲是不幸的。作为一个女人,第一次婚姻,尘埃里开出的花朵幻灭后,她对爱情的激情也似乎燃尽了。此次婚姻的余痛数十年后仍象埋藏在她心上的刺,时时在她沉寂的心房上穿戳,而她始终沉默,她的态度其实已经在她的文字里表露: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一个女人一生只有一次爱情,那个叫胡兰成的男人,今生今世都必将为这个女子背上被藐视的罪名。虽然,他也是一个不错的作家,无奈他负了的是一个传奇中为众人宠爱的张爱玲。
第二次婚姻,平淡如每天看惯的风景,时间长了,必将相看两不厌。张爱玲没有想到的也许是那道风景会比自己先退出滚滚红尘。赖雅,一个类似耶酥门徒的人的名字,平凡的普通得如任何一个外国人,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多少吧。这样的一个人,张爱玲选择了,与之相伴十数年,期间再无如四十年代初般惊艳作品问世。
她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大红雅,大绿俗。
到底是一个奇特的女子,大红如胡兰成,大绿如赖雅。金庸写那个对爱情执着的古怪女子李文秀是否拿她做的参照呢?失去后,红尘百态,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又怎么样呢,我都不喜欢。有评论家说张爱玲首先是个女人,而后才是作家。张爱玲若真有魂魄,不知道她会不会为这句话展眉。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有时候我怀疑这不是一个女子说得出来的,尤其是写尽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悲哀的张爱玲,她的文字里充满宿命的黑暗。《金琐记》,《十八春》,《半生缘》,结局不动声色地注定荒凉无奈: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唯一能解释的是,那句是她对自己人生观的感慨,她睿智清醒地预见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她生前隐在她那些文字的光环下几十年,寂寞地死在异地的寓所。我相信她一定明了她写下的那些文字的影响力,但是她更了解的是: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这不仅仅是她从生活里得到的,也是她一生唯一的一次爱情给予她的打击。
逝去十年后,除却文字外袍的张爱玲更接近一个女人的婉转情怀,而不是一个文字里华丽的传奇。明白这一点,再读她的文字,便有一种对女子的怜惜漫上心头,难怪后来有那么多借着张氏文字废墟掘宝的女子,大凡天下女子,情怀不都相同么。
十年了,愿她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安宁,并快乐。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爱玲虽然已去世十年,但她的独特文风却影响深远,亦舒,黄碧云,朱天文,安妮宝贝,李碧华,王安忆等都有她文字里的荒凉余味,其中李碧华受的影响最大。
B.作为一个女人,对于自己的第一次爱情,张爱玲倾情投入,但最终却以胡兰成的背叛告终,这对张爱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她余痛数十年,也因为这一点,胡兰成被大家藐视。
C.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是她人生的第二次婚姻,这次婚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这期间再无作品问世。
D.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十八春》,《半生缘》都以荒凉无奈结局,文字里充满宿命的黑暗,原因是她清醒地预见了自己的命运。
E.本文文辞优美典雅,以时间为顺序,全面介绍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张爱玲的缅怀之情。
(2)结合文本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6分)
①与她相比,梵高是怎样的不幸,热烈的向日葵与惊艳的鸢尾花败于沉香屑的灰烬。(3分)
②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3分)
(3)文本中“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反复出现,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6分)
(4)有人说:恰恰是张爱玲的不幸成就了她的幸运,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她的作品内容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这对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又有什么样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知名网络作家柯景腾最初并没有接受过任何写作训练,他为了赚钱和鼓励患癌的母亲才开始写作,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曾一年写了14本书,成为最畅销的小说作家。
B.《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殚精竭虑,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C.网球比赛的胜利往往取决于跑动,有时为了救一个险球,要求能够从底线杀到网前,一双好的网球鞋在此时就能够起到为虎添翼的作用。
D.现在,书法差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通病。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稚嫩,歪歪扭扭;还有的学生故作潇洒,字迹龙飞凤舞,无法辨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北京最大的果蔬集散地,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果蔬,基本都是通过货车从各地运输进京。
B.记者从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济南市京剧院创作演出了京剧《重瞳项羽》继荣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后,今晚该剧将在山东剧院参加全省十艺节重点剧目首轮评审。
C.一项严谨的社会学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以上,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
D.特区旅游事务署14日表示,关注内地游客因未能获旅行社安排住宿需在大巴过夜事件,已要求旅游业议会按相关规则,严肃处理此事。
15.把下列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A. ②⑤③④① B. ③④②⑤① C. ④③⑤②① D. ②⑤④③①
16.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5分)
我国SO2的排放源及贡献率
| 排放源 | 排放量(万吨) | 贡献率(%) |
| 煤炭燃烧 | 2179 | 88.6 |
| 炼钢 | 168.5 | 6.9 |
| 炼油 | 68 | 2.8 |
| 机动车 | 41.6 | 1.7 |
| 合计 | 2457.1 | 100.O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雨借着芭蕉或屋瓦,敲打出柔肠寸断或满怀激情。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上帝捏出几个泥人,便歇了手。有两个泥人脸现愠色。
上帝不悦,说:“你们由泥巴变了人,还不满足吗?”泥人说:“我们软塌塌的太难看了。”上帝瞧他们扭来滚去的样子果然滑稽,忍笑说:“那有何碍?”一个泥人说:“人而无骨,其为人乎?”另一个抢着说:“总该有个壳,对付冰雹和冷暗箭吧?”上帝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你们选一样吧。”两个泥人于是欢欢喜喜地各取了一样自己想要的。
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长受伤害;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享福,没有脊梁骨。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请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3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1.C 2.A 3.B 4.B 5.B 6.A
1、原文说的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互为补充”。
2、应是“原有理论、观点和认识中的问题和不足。”
原文说的是“深厚的理底、多方面的历练以及反躬自省、联想、比较和组合等方面的能
力是反思性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而B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
3、 B
4、誉:称赞,夸赞。
5、1是说黥布派人追赶贲赫,但没有追上。3是说皇上看到举报后询问萧相国。5是皇上询问薛公黥布将采取哪种对策。
6、“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错,原文是说淮南王怀疑姬妾宇与贲赫有淫乱关系。
7、(1)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结有怨仇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
(2)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谋反呢?
(1)“宜”“妄”“系”“微验”,句意各1分。(2)“裂”“王””疏”倒装句式,句意各1分。
8、本诗描写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出征的戍边者形象。边人塞外戍守,环境的艰苦和自身的孤独,使他倍感思乡,梦中依稀望见白发老母在用乡音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更是感慨唏嘘,其伤怨之情催人泪下。(答题要关注“伤怨形色”,着重阐释边人的“形象”和 “感情”。其中人物形象3分,情感2分。)
9、(1)、颈联借景抒情,通过边塞寒夜中孤独的身影、渺渺的远钟、昏暗的灯烛、寒夜的浊酒,渲染(或烘托)出凄苦的氛围,表达了戍边者孤单凄冷的心境。
(3)尾联由现实转入梦境,虚实相映。梦中白发慈母倚门盼儿的模样、依稀熟悉的乡音,现实与梦境对照,将思念与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手法各1分,分析阐述各2分)
三、(25分)11.(25分)
(1)(5分)(答B给3分,答C给2分,A答给1分,答D、E不给分)
(2)(6分)热爱艺术,造诣精深;勤奋探索,不断创新;安于贫困,淡泊名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补充叙事,深入介绍老麦其人;设置伏笔,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深化主题,与梅大厦的艺术追求形成对比,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一:是雕塑家梅大厦。题目是“头像”,而“头像”是梅大厦的作品;写老麦是为了和梅大厦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塑造梅大厦的形象,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观点二:是画家老麦。小说从老麦的视角来写,老麦言行贯穿全文;梅大厦这一形象是由老麦引出的;写梅大厦,是为了突出老麦对自身的反思,深化主题。(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若答二人皆为小说主人公,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12.实用类文本阅读
(1)B、D (B给3分、D给2分、E给1分。A 、“其中李碧华受的影响最大”于文无据。C、这期间再无作品问世。错。原文是:如四十年代初般惊艳作品问世。E、以时间为顺序不准确。)
(2)①张爱玲是幸运的,在身前身后都有名,而梵高却只能在死后出名,这是梵高的不幸。
(3分)(意思对即可)
②不论是第一次与胡兰成的婚姻还是第二次与赖雅的婚姻最终都是悲哀,一次是激情如火,一次是平淡如水,对比强烈。(3分)(意思对即可)
(3)①是张爱玲对自己的宽慰,不管过去如何,都要忘记,应重视当下,快乐生活。
②是她对自己生活和爱情的总结,充满了无奈与感伤。
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对张爱玲一生的概括。(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因为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对人生有更清晰的洞察、更敏锐的感觉和更深刻的理解;②张爱玲的痛苦经历使她看见了世人所不察觉的隐性世界,使她对女性的命运有精妙的体察,对世道人心能一语洞穿,为她的创作打下了精神的底色。③张爱玲不幸的爱情使她的作品充满了荒凉与无奈。了解了张爱玲的不幸就能更好理解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味。④一个作家的人生遭遇会有意无意的渗透进自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会看到在作家的影子,因此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应该联系作品的背景﹑作者身世经历﹑人生态度,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
13、 B (A、项中的“一发不可收拾”是指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 解释: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傅翼 助纣为虐 .D. “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14.D(A、搭配不当,作为果蔬集散地的是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B、结构混乱,将“了”改为“的”, C、不合逻辑,“达到”后面不能跟约数。)
15.A【解析】(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但自然之美还得远足郊野寻觅→郊野别有情趣→郊游以春季为佳→ 为什么选择春季。关键是第④句,若把它放在第③句与第⑤句之间,便割裂了第④句与第①句的紧密联系。)
16.(5分)
①煤炭燃烧是主要大气污染物SO2排放的主要来源。(2分)
②减少雾霾,就要控制主要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SO2的排放量。(3分)
17.(6分)示例:风借着檐铃或波涛,流转出浅吟低唱或澎湃激昂。云借着明月或山雨,幻化出旖旎缠绵或豪情奔放。(每句3分。其中修辞2分,句式1分)
六、(60分)18.提示:这是一段对比材料,考生要有思辨能力,可以从正面立意,谈人要有骨气、品格、立场、原则等;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批驳媚俗、软骨、耍滑头等现象;或者两者结合,人既要有骨气,也要有生活的智慧。总之,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层面,都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参考2012年高考评分标准)
译文:汉十一年(前196),高后诛杀了淮阴侯,因此,布内心恐惧。暗中使人部署,集结,守候并侦察邻郡的意外警急。
英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和中大夫贲赫家住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爱妾在医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时,安逸舒缓、不慌不忙地谈话之间,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呢?”爱妾就把相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他。淮南王疑心她和贲赫有淫乱关系。贲赫惊惧,借口有病不去应班。淮南王更加恼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英布叛变,就坐着驿车前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变,说英有造反的迹像,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上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商量,相国说:“英布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恐怕是因结有怨仇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验证淮南王。”淮南王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言变,本来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布署的情况,汉王的使臣又来了,有了相当的验证,就杀死贲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上就释放了贲赫,封他做了将军。
皇上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原楚国令尹问这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当造反。”滕公说:“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令尹说:“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死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告诉皇上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可以问他。”皇上就召见了薛公。薛公回答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皇上说:“什么是上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皇上再问:“什么是中策?”令尹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皇上又问:“什么是下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皇上说:“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令尹回答说:“选择下策。”皇上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令尹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皇上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上就调动,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英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