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 题 | 中和热和中和热的测定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和热。 2、熟悉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具体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和热的理解和测定加深对反应热的理解,以及对实验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严密的思维方式。 |
| 重 点 | 中和热的定义 |
| 难 点 | 中和热的测定 |
| 教学过程 | 一、中和热——反应热的一种 1、概念: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思考】为什么中和热测定要用稀溶液? 用弱酸弱碱测中和结果会如何? 2、经测定表明:H+(aq)+OH-(aq)=H2O(l) △H=-57.3KJ/mol,表示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中和热的数值为57.3KJ/mol。 3、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水前的系数定为1来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仪器 2、实验药品 3、实验步骤:(让学生描述) (1)用量筒量取100mL 1.0mol/L的盐酸加入量热计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匀速搅拌后记录初始温度T1,(2)向250ml的烧杯中加100mL1.0mol/L NaOH溶液调节其温度,使之与量热计中盐酸温度相同。(3)快速将烧杯中的碱液倒入量热计中,盖好杯盖;匀速搅拌,记录体系达到的最高温度T2 ,(4)近似的认为溶液的比热等于水的比热并忽略量热计的热容,根据溶液温度升高的数值计算此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4、实验数据处理. 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计算:Q=-C(T2-T1) C表示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T2、T1表示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 思考:如果某一次实验的数据与另外两次实验的数据差异明显,怎么办?(应该舍弃此组数据,因为该组数据是错误的。) 【交流与讨论】: ①.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防止热量的散失。 ②.为了达到此目的,实验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快速将烧杯中的碱液倒入量热计中、盖好杯盖。 ③.实验中不能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碱代替强碱,因中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也不能用浓酸浓碱溶液,因浓酸浓碱稀释会放出热量,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高。 【归纳实验注意事项】: a.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至室温,才能使用。 b.若使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溶液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再记下读数。 【迁移应用】: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简易装置,并用50 ml的0.50mol/L盐酸与50 ml的0.55mol·L-1 NaOH溶液在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烧杯间填满泡沫塑料的作是 。 (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 原因是 。 (3)若该同学利用上述装置实验,有些操作不规范,造成测得的结果偏低,请你分析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 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 B 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 C 将50 ml的0.55mol·L-1 NaOH溶液取成了50 ml的0.55mol·L-1氨水D 在量取盐酸时俯视读数 E 大烧杯的盖板中间小孔太大 F 室温低于10℃ (4)为什么氢氧化钠的浓度要用0.55mol·L-1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