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各国关于学前社会教育的内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25:37
文档

各国关于学前社会教育的内容

国外幼儿社会教育资料汇总一、美国:1921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fortheSocialStudies,NCSS)的成立,便意味着“社会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1983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将社会学科确定为课程的一个领域,认定它的目标来自民主社会公民的性质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其内容来自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能反映儿童个体、社会和文化的经验。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国会在1992年通过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该法案认可并要求发展
推荐度:
导读国外幼儿社会教育资料汇总一、美国:1921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fortheSocialStudies,NCSS)的成立,便意味着“社会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1983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将社会学科确定为课程的一个领域,认定它的目标来自民主社会公民的性质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其内容来自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能反映儿童个体、社会和文化的经验。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国会在1992年通过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该法案认可并要求发展
国外幼儿社会教育资料汇总

一、美国:

1921 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 的成立,便意味着“社会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1983 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将社会学科确定为课程的一个领域,认定它的目标来自民主社会公民的性质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其内容来自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能反映儿童个体、社会和文化的经验。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国会在1992 年通过的《2000 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该法案认可并要求发展全国教育标准,以提高全国教育质量。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功地将制定社会课程标准纳入了全国的教改议程之中,并于1994 年推出了《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这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课程标准(从幼儿园至 12 年级)。

社会课程类型——社会科学课程。

美国社会科学课程是促进儿童公民能力获得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它运用 10 个“主题轴”(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利、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识与实践)为基本构架,整合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以及人文学科、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适当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体系。

社会科学课程所要探索、阅读、讨论和获得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核心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虽然它们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但相似点都是关注理解和揭示人类的行为和关系。在学前阶段,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幼儿的多元文化生活。通过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习俗、语言、食物、音乐、价值观、家庭关系、生活类型、文化庆祝和民族遗产等,提供给幼儿必要的技能、知识,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接纳以及对别人的积极认识,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的、的社会中生活的丰富与合作。

(2)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社会和物质环境以尊重为关键特征,为幼儿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位置。特别关注幼儿意识的发展;如何处理嫉妒、害怕、攻击性的情感、与别人玩的能力和友谊的发展;如何控制他们生活中的想像角色的发展等方面;同时,也关注幼儿道德发展的三个方面:对道德的思考、自我评估及抵抗偏差想法和行为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3)对历史的感知。历史教育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使人们更、自由、沉思和具有批判性。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的历史教育,应该从与孩子有关的不同经历开始。任何社会教育的探究中,人都是教育特别丰富的资源。幼儿的过去(个人历史或生命历程)、遗传、家庭历史及其他幼儿的家庭历史都是幼儿历史教育有效的手段。幼儿在活动中建立起对历史理解的同时也建立起对时间的理解。(4)地理。在幼儿园阶段,地理学习主要把焦点放在三个方面:解释不同区域( 地区、国家、世界) 的人和地方有什么不同;描述和评价物质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人类的关系,包括环境保护和守恒);确定由物理和经济因素造成的问题(包括人口的分布和密度)。(5)幼儿作为消费者。社会科学课程选择了 10 个经济概念用于学前儿童学习:消费欲与需要、缺乏、区别资源( 人类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财力)、计划、目标排序( 购买的先后、主次)、商品(我们买的东西)和服务(别人为我做的事)、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钱(知道钱的作用,认识和命名钱)、选择( 消费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能用他们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可能的选择)。(6)幼儿对年龄、衰老和死亡的认识。幼儿缺乏对这三个概念的清楚和正确的认识。社会科学课程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对幼儿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问题给予正确的事实回答;帮助幼儿鉴别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公式化的人物与神话;让幼儿知道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增加幼儿关于老龄的信息;促进幼儿对所有年龄的人的尊重;给幼儿提供训练倾听、自我表达、同情和价值判断的机会。

二、加拿大:

199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颁布了《幼儿园大纲》,这是该省教育部50年来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性文件,用于指导安大略省所有幼儿园的工作。它指出:幼儿园课程以儿童的学习划分为5大领域:语言、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和社会发展、艺术。在“个人和社会发展”领域,他们强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依赖”,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及意识。

具体培养目标有: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成就;了解和谈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经验;适应新情景;显示出自我依赖;愿意尝试新任务;在学校不同的环境里显示出自我控制。

三、日本:

针对日本儿童社会性不足,自立能力下降;肥胖和近视增加,爆发力、体力和耐力下降;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不足,精神高度紧张等突出问题,日本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就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方针是,根据幼儿时期的特征,通过环境来对幼儿进行培养”。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

①为了幼儿健康、安全和幸福地生活,要培养其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奠定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②培养幼儿对人的爱心和信赖感,形成其自立和合作的态度以及初步的道德观念基础;

③培养幼儿对自然等身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使其产生对这些事物丰富的情感和初步的思考能力;

④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关心,形成幼儿乐于通过说、听进行交流的态度和语言感觉;

⑤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培养幼儿丰富的感受性,使幼儿富于创造性。

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改“社会”领域为“人际关系”领域,强调从幼儿主体发展而非学科的角度出发,建构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和内容。

修订后的“要领”将“社会”领域改为“人际关系”领域,着重突出对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着眼于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中的自主性,并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态度。

具体的教育内容包括: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学会与人友好交往( 包括教师和小朋友),培养自主能力,在与他人相处中培养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遵守社会公共规则,爱惜公共财物等十项内容。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该领域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要领》中还重新指出了实施该领域教育时的“注意事项”,其中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应注意让幼儿在与幼儿园教师的信赖关系中确立自我生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让幼儿主动体验周围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情感与认识;另一方面促进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与其他小朋友和周围生活中的成人的关系,体味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意义与乐趣,等等。

1998年6月,在日本《教育新闻》公布的“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从幼儿期开始的“心灵的教育”,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宽松”教育,提出“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变化,自己发现课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丰富的人性,自律、合作、关心他人、有一颗感动的心”等等。在其全国课程标准修订中,又提出了“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社会性,具有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自觉意识的日本人”等具体目标。而幼儿园的任务则是“重视幼儿的需要、自发性、好奇心等,培养做人所必需的基础素质”。

四、中国:

社会教育领域: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一)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

2.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3.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4.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5.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

6.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用完收拾;

7.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

8.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指导要点

1.《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2.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3.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

4.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五、俄罗斯:2006年俄罗斯出台了修订版《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大纲》。新版大纲对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智育、德育、劳动教育、文学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以及游戏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规定。

德育大纲认为道德教育是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小班开始就应把道德教育渗透在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中,以此来保证儿童从生命初期开始就能够人道地对待周围的世界,并爱自己的家、自己周边的环境、城市、乡镇、祖国,各民族人民以及国歌、国旗和国徽。大纲同时强调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幼儿爱的情感、道德认知能力、行为辨别能力和社会公德品质;使其懂得尊敬成年人,并能够负责任地完成任务,和睦地游戏和劳动,公正地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行为。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大纲规定教师应保证能够尊重每个孩子,热情积极地与儿童交往并促使儿童之间开展交往,同时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幼儿与成人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2006年俄罗斯《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大纲》修订的特点:突出科学、人遄的儿童教育理念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必然需要科学、人道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六、英国:

2003 年所提出的「每位儿童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绿皮书中所述下列五大儿童福祉服务成果目标:

第一,身心舒适的健康生活(being healthy);

第二,免受伤害或忽略的安全环境(staying safe);

第三,学习充实且能达到目标的生活(enjoying and achieving);

第四、积极贡献社会(making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第五,以及充分发挥潜能建立稳定的经济条件(achieving economic well-being)

通过对3─7 岁儿童的追踪发现(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4),2004 年「学前教育效能研究计划」第一阶段的研究,提出了幼儿基础阶段四大基本原则:(一)独一无二的孩子:每位孩子从出生开始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具弹性与

迅速恢复精力的潜力,有信心与自信。并以幼儿发展、融合、安全、健康与福祉为承诺保证焦点;

(二)正向积极的关系:在家长或主要照顾者的爱与安全关系基础下,学习成为强壮与的儿童,并以幼儿为主轴角色、尊重与家长伙伴关系,支持学习等为承诺保证焦点;

(三)激发能力的环境:环境具备关键角色,以拓展与支持儿童发展与学习;观察、评量与规划,支持每名幼儿,学习环境,广泛内涵──转换、持续、多元性机构的合作;

(四)学习与发展:儿童的发展与学习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速率,所有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连结都同等重要。

七、瑞典:

1998年,瑞典颁布并实施的《学前教育课程文件》指出,民主构成学前教育的基础,所有学前教育活动都应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帮助儿童建立民主的价值观,包括人类生活的不可侵犯性、个体的自由和诚实、所有人的价值平等、性别之间的平等以及对弱、残者的同情和团结等。学前教育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提升对于个体内在价值和共享环境的尊重,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贯彻执行民主的价值观,为培养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角色的责任感和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瑞典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有益的环境,保证儿童在身体运动的能力、知识的能力、情操的能力,社会的能力几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不协调的。其具体目标是:1.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增强儿童的社会性,丰富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体力、语言和智力的发展。2.增长儿童的知识,丰富儿童的经验,使儿童不仅能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而且还能尊重、接受外国的文化。

3.帮助儿童理解自己,学会认识周围环境,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自信心。

4.全面细致地关心儿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5.培养儿童的民主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儿童的合作能力,帮助儿童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瑞典强调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更重视儿童内在心理的发展,比如帮助儿童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等;更为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尊重并接受外国的文化。

八、法国:

法国的母育学校教学大纲(1995年版)将教学活动大致分为五个领域,指出“教学按大的活动领域来结构化”。五个活动领域为:共同生活,学习说话及构筑语言,初步学习书写,行动于世界中,发现世界,想象,感知,创造。这五个“活动领域”既指明活动课程的结构,也指明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看,“共同生活”包含了“社会”方面的内容即人际交往,社会规范等,“行动于世界中”包含了身体运动,感官活动,安全,行为自控等内容;“发现世界”,既有自然方面的内容,又有社会方面的内容及间于两者间的事物,包括认识物质物体,自然现象,环境问题,卫生和消费,安全问题,图像世界等等内容;“想象,感知,创造”包含音乐,舞蹈,造型,戏剧等广泛的艺术活动。

九、挪威

挪威学前教育的《日间护养机构的框架计划》

挪威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纲领性文件称作《日间护养机构的框架计划》(以下简称“框架计划”).是由挪威的儿童与家庭事务部于1995年11月1日制定的,于1996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挪威第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框架计划。框架计划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提出了日间护养机构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内容—一学习和体验的领域”。第三部分是关于“计划的运用”

挪威在2006年展开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挪威教育研究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新颁布了《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的框架计划条例》(Framework Plan for the Content and Tasks of Kindergartens ,并在该年的八月开始生效。

《框架计划条例》第一部分导论:“幼儿园是一个能够尊重人类价值和多元文化差异的环境,应该促进社会公共意识、关心他人、共同责任等基本价值的传播。”“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性别平等的原则,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参与活动。同时,要培养儿童学会尊重生活、在每日生活中不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持健康的责任感。”“幼儿园的基本价值之一还包括宽容和尊重,儿童在幼儿园经历温暖和爱是非常重要的”

《框架计划条例》的第二部分主要对幼儿园教育的三大内容和七个学习领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尤其是将学前儿童的七个学习领域单列一章,对每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师指导要求进行了规定。

《框架计划条例》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the content of kindergartens)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照料和养育( care and upbringing);(2)游戏(play);(3)学习(learning)。除此之外,还单独列出了两项学习内容:社会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中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包括了理解社会情境和过程、移情、观点采择、解决问题冲突、合作学习等能力;语言能力则是指儿童能把语言作为自身交流、思考以及表达的一种工具。——上述教育内容相互支撑、联系,紧紧围绕着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一教育目标而展开。提出养育不应仅关注儿童身体的发展,还应更多聚焦于如何帮助儿童与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出“教师应指导儿童在遵守社会规范要求和表达自己之间寻求平衡,帮助儿童理解与他人适当交往的界限尺度”。《框架计划条例》的学习领域围绕七个学习领域来组织和设计课程。

十、澳大利亚:

经澳大利亚委员会(COAG)协调,2007年12月澳大利亚联邦与州及地方之间达成意向,准备在教育、技能以及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实行重大改革。在儿童早期发展方面,COAG制订了一项发展战略——投资儿童早期,于2009年7月公布以征求公众意见。该战略提出了五大学习目标:

1.儿童有强烈的本体感;感到安全、受保护和受支持,获得初步的自主意识、力量感与适应性,形成自信的自我认同感,学会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关心、同情与尊重;

2.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并有所贡献。儿童获得对群体和社区的归属感,了解自己在社区参与上的权利与义务,对多样性保持尊重,开始有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环境;

3.儿童拥有强烈的幸福感。体验到强烈的社会和精神幸福,对自己身体的健康越来越负责任;

4.使儿童成为一名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形成诸如好奇、合作、自信、创造性、投入、热忱、有毅力、有想象力以及反思性等学习倾向,发展出诸如问题解决、探究、实验、假设、调查及研究等一系列技能与程序,对所学的东西进行举一反三与改编,通过与其他人、其它地方、技术、以及自然与人工材料的联系来获取自己学习的资源;

5.儿童成为成功的交流者。能够就一系列目的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他人互动交流,能够处理一些文字材料并了解这些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使用一些媒体,开始理解符号和图形系统是如何起作用的,能够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来获取信息、调查观点以及表现自己的想法。

文档

各国关于学前社会教育的内容

国外幼儿社会教育资料汇总一、美国:1921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fortheSocialStudies,NCSS)的成立,便意味着“社会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1983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将社会学科确定为课程的一个领域,认定它的目标来自民主社会公民的性质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其内容来自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能反映儿童个体、社会和文化的经验。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国会在1992年通过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该法案认可并要求发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