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25:31
文档

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课程论文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8-1班姓名王锋学号********开课系室中文系答辩日期2011年1月4日论文成绩答辩小组成员签字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中的典型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于连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在19世纪的法国,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中国。无论于连的形象、性格是怎样的,他都会从正面或者侧面给我们的一定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启迪。关键字:于连;必然性;两面性;现代意义;第1章前言司汤达是19世纪
推荐度:
导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课程论文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8-1班姓名王锋学号********开课系室中文系答辩日期2011年1月4日论文成绩答辩小组成员签字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中的典型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于连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在19世纪的法国,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中国。无论于连的形象、性格是怎样的,他都会从正面或者侧面给我们的一定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启迪。关键字:于连;必然性;两面性;现代意义;第1章前言司汤达是19世纪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8-1班     

              姓    名      王锋           

              学    号      ********           

              开课系室      中 文 系           

              答辩日期     2011年1月4日     

论    文

成    绩
答辩小组

成员签字

摘  要

《红与黑》是司汤达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中的典型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于连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在19世纪的法国,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中国。无论于连的形象、性格是怎样的,他都会从正面或者侧面给我们的一定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启迪。

关键字:于连;必然性;两面性;现代意义;

第1章  前言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而成为“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开山鼻祖,司汤达因此也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的第二部小说《红与黑》被认为是其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红与黑》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也成为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人物的典型代表,高尔基曾这样称赞司汤达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功性:“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于连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大时期在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新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下层人物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状态,以及下层人物企图利用这种相对比较混乱的社会关系达到自己跻身上层的目的。于连形象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在不同的时代必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作为一个现代人,于连形象必然对有我们现代的文学意义和启示意义。

    

第2章“于连”形象的必然性

于连生长的年代是一个相对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新旧势力不断地交织在一起,彼此互占上风,导致王朝不断更替,制度不断更替,使得当时的人们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更加的充满心机,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也慢慢成为一种常态,我们的主人公于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成长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性格特点:有理想、追求、信念、正直、善良,自尊、自爱、勇敢、真诚、有野心但是又自卑、贪欲、怯懦、虚伪、屈从、依附等,他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因此他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1. 社会环境

1.1 新旧势力更替

社会纷繁复杂、勾心斗角,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而不断施展着各种权术。“权势,先生,难道不足挂齿吗?它使遇着敬畏,孩童惊讶,阔佬羡慕,贤者鄙视[1]”王朝的不稳固使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法国各个阶层的人们不敢轻易打开自己的心扉,不敢轻易对别人吐露衷肠。上层的人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使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下层中的民众为了跻身上层而在不断的绞尽脑汁、利用着下层人特有的那种劣根性去适应上层社会中的种种荒唐的规矩。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 [2]”这群来自下层的民众就是在这种自我的迷失中不断追寻着上层社会的生活,于连作为下层民众中的代表也是这么做的,甚至比他们有更强、更大的野心。

1.2 宗教势力斗争

法国的封建王朝在起初是没有与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的,当资产阶级的号角开始吹响的时候,宗教势力也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有的投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一派,继续用他们荒唐可笑的言语愚弄着下层的民众,有的则依然服从着他们原有的主人,做着更加荒唐的“事业”。于连正是在这个时期碰上了正直正义的谢朗神父,谢朗神父在于连进神学院之前就已经就对他关于神学院的各种复杂的情形进行了一番说教,让他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在神学院的一举一动。当于连进入神学院以后的情形确实是这样的,他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是受到别人的监视的,他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成为反对派的“眼中钉”,这使得于连在自己的行动中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们送了他一个绰号:马丁·路德。他们说:‘之所以送他这个绰号就是因为他引以为豪的那种头头是道的推理,那种十恶不赦的逻辑’” [1] (P208),但是即使是他已经做到了小心谨慎,但是他还是被他们抓住了马脚。

2. 个人成长历程

“自然性格是由人类自然地本性与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共同产物;离开自然环境,人类的本性便缺少了作为‘自然人’的最为原始的依托;没有了人类的本性,自然环境也正是一片空阔没有生命的土地,没有实实在在的代言‘人’”[3]一个人的自身性格的形成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最本质、影响最直接的还应该是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来自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处境以及社会地位。对于19世纪的于连,他没有选择环境的权利,他只能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去融入到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合规矩的“社会人”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必然会有很大的复杂性、多元性与矛盾性。

2.1 家庭教育

于连自小成长在一个木匠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贪婪的木匠,在他父亲的身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农民阶级的这种狭隘、自私的阶级局限性,这一点在于连最后被判刑后,他依然是惦记着于连的那点财产,甚至像无赖一样向与连锁要,贪婪的本性暴露无疑“老木匠心急火燎,生怕放跑了这笔钱” [1] (P537)。另外这位木匠父亲和他的大儿子都不同意于连读书,还时不时的对于连一顿毒打。于连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父亲和哥哥的行为给他造成了一种叛逆心理。但是处于那种父子之情,那种人类的本性,于连即将见到他曾经悔恨的父亲的时候,他依然对他有些许的感情 “这天早上,他还深深的悔恨,恨自己的对父亲缺乏人伦之情。想到这点,他心中更平添了几分痛苦。” [1] (P536)客观生活让他厌恶他的父亲,人类的本性让他有重归人性的光辉,是导致他性格中复杂一面的重要原因。

2.2 读书

于连自小就喜欢读书,在做家庭教师之前,就已经在神学院学习了三年,熟知拉丁文,并且记忆力超强,甚至能够对书本内容倒背如流,他的这些种种特质都让他在读书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知识给人类带来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穷的。一个越是有知识的人他的思想在一般情况下是越复杂的。于连虽然出身贫微,但是他接受的教育并不比一般的贵族们少多少,差多少。处境与知识的不统一让他在自身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了一种矛盾,这也是导致他性格复杂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性格悲剧的一个方面。

2.3 跻身上层的经历

凭借自己的学识以及谢朗神父的推荐,于连很轻松的进入了德·瑞那家里做了一名家庭教师。在家里,于连得到了不同于一般仆人的待遇,因为他是家庭教师,所以他得到了一定的尊敬,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仆人,这个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再加上他强烈的自尊心,所以在这里他经常会感到苦闷,经常会产生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尤其当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那段私情之后,他变得更加不正常,甚至是丧失理智。经常会因为德·瑞那一些细小的动作而变得更加的苦闷,“于连的人生价值观和自己的出身有直接的联系,在他的成长的道路中,出身始终是给他卑贱和自尊混合的感觉”。 [4]

当他与德·瑞那夫人通奸的事情暴露之后,他被送到了神学院,在这里他面的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几乎是不可建立信任的。之后他又很荣幸的成为了德·拉莫尔的秘书,在哪里替他打点一些德·拉莫尔无法抽身干的事情,当然对于雄心勃勃的于连来说这正是他跻身上流社会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又利用感情的手段把德·拉莫尔小姐骗到了手,以作为自己跻身贵族社会的砝码,并且他也因此暂时性的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当他与德·瑞那夫人那段感情败露之后,他开始失去理智,他企图以杀掉德·瑞那夫人来掩盖自己那段不太光彩的一面,直至最后锒铛入狱,被判死刑。

3. 于连系列形象

于连的成长历程经历了社会大环境的洗礼,也经历了个人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于连来说他的成长历程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的,类似的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不断地涌现,巴尔扎克笔下拉斯提捏、莫泊桑《俊友》中的杜洛阿、福楼拜《情感教育》中的德雷力克·莫罗、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科莱特等等,都是这种形象的代表,他们具有普遍的社会存在。在类似的环境下,产生了一系列的于连形象,这不能不说“于连”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第3章于连形象的现代意义

每一个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都会有一定的现实的社会意义,文学意义,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给人以启迪。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对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的时代也同样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社会现实意义。

1. 打破阶层思维的藩篱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面对各种矛盾,各种现实的无奈。于连是一个来自下层的小人物,他勇敢但是又优柔寡断、他善良但有虚伪,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阅读《红与黑》过程中,些许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一些影子。

于连是一个来自下层的角色,他企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跻身的社会的上层,但是由于他的阶层的局限性,造成了他性格中的懦弱、虚伪、优柔寡断,“为实现‘理想我’,于连不得不呈现出人性的另一面‘现实我’——虚伪、反抗、妥协” [5]。他的阶层特点把他的性格、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办法局限了起来,这往往使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会受到阶层意识的局限,而难以作出符合上层人物的决定。

其实在现代社会来说,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关系日渐复杂,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们正像于连一样争取跻身的社会的上层,争取享受到社会上层人物享受到的各种物质、精神待遇,然而现实的残酷总是会把理想的梦境打破。当来自下层的民众获得了在城市的居住权之后,他的生活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依然是受着自身所具有的阶层特点所局限的。而往往这些阶层特点的去除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符合上层社会的标准。现代社会可能不会出现像于连这样的悲剧,但是必定会出现像于连这样心理的人物。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说于连形象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不无道理。虽然社会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在某些层面上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于连的遭遇让我们想到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事业上的不能只是以一种思维模式看待问题。不能过于理性,也不能过于感性,理性与感性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离开了哪一个也不好。

2. 于连形象的借鉴意义

于连虽然最后的遭遇以悲剧收尾,但是在他的身上依然有很多的品质值的我们学习,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于连的社会悲剧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以及社会大环境决定的。然而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生活在尊重个性,鼓励、支持青年的发展的现代社会,类似于于连的形象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是依然存在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于连”首先要做的是这些于连要有自我的反省的意识,在不断地反省中找出自己的缺点,或者弥补自己性格中,避免自己人性中的矛盾冲突化为真实的动力,那样的是很危险的,无论是对社会还好是个人。其次,对于旁观者应该有一种乐于助人的意识,积极地帮助尚处在困难中的于连早日摆脱自己性格的困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社会人们的心绪日益浮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来,避免于连的悲剧再次上演。

第4章  结论

《红与黑》是司汤达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中的典型的代表。而他小说中塑造的于连形象则是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在19世纪的法国,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中国。无论于连的形象、性格是怎样的,他都会从正面或者侧面给我们的一定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启迪。

参考文献

[1](法国)司汤达.红与黑.董红钧译.第二版.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7.

[2] 梁亚茹.自卑与超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报,2006, 25 (4);25.

[3] 李增,王丁.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04,5; 65.

[4] 岳斌.个人选择与历史境遇中的生存.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5] 袁妮.于连多元性格的形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文档

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课程论文于连形象的必然性及现代意义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8-1班姓名王锋学号********开课系室中文系答辩日期2011年1月4日论文成绩答辩小组成员签字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中的典型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于连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在19世纪的法国,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中国。无论于连的形象、性格是怎样的,他都会从正面或者侧面给我们的一定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启迪。关键字:于连;必然性;两面性;现代意义;第1章前言司汤达是19世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