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用好法律 依》 | 单元 | 第4单元 | 学科 | 道德与法治 | 年级 | 六 |
| 学习 目标 | 情感目标: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能力目标:学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判断,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 知识目标: 1、知道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和保护未成人的法律。 2、懂得遇到法律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
| 重点 | 让学生树立起依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
| 难点 | 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展示幻灯片 过渡语:未成年人身心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侵犯,所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因此,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要知晓法律、学好法律、用好法律、依。 | 观看图片并思考 | 通过播放图片导入新课 |
| 讲授新课 | 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问题,巡回指导 1.我国怎样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公民享有哪些权利?除了公民享有的权利之外,未成年人还享有哪些权利? 3.法律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方面有哪些保护? 4.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合法权益? 三、共同探讨: 1、活动一:用法律维护权利 多媒体展示P82阅读角 小组讨论:故事中,吕慧娴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侵犯?是哪一部法律维护了她的权利? 教师提示: 受教育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师点拨: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处罚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我国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并在其他一些法律中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特别条款。同时,作为公民,未成年人的一般权利也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知晓法律,学好法律,用好法律,才能依法维护权利。 与同桌交流,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类似事件,是如何处理的? 2、公民的权利 提问:你知道公民的权利有哪些? 列举生活中维权的实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民法、刑法、行等各部门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3、学会维权 P83阅读角 教师展示幻灯片并提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公民维权的方式有很多,如:申请劳动仲裁、协商解决、向报案、向提起诉讼等。 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民法、刑法、行等各部门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4、未成年人的特殊权利 教师提问: 未成年人除了享有公民的一般权利之外,还享有哪些其他特别权利? 教师介绍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教师提问: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特别权利的法律有哪些? 教师点拨并展示多媒体 《未成年人保》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未成年人保》等等,都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条款。 5、在法律范围内维护权利 多媒体展示案例 讨论一下,上面的做法合法吗? 如果你是赵志刚,应该建议家人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合法的做法写出来。 教师总结: 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而不能用违法方式维权。“运用法律维权益,以暴制暴不可取。”同时,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也有边界。权利人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和保护权利,而不能超越法律范围滥用权利,超越法律的诉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 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学生观看 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 小组长发言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学生讨论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并发言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长回答 学生讨论 小组长发言 全班交流: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涉及未成年利保护的情形? 学生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 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让学生先熟悉本节课的内容 帮助学生认识未成年成长受法律保护 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进一步了解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 认识公民维权的方式 了解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保护的认识 增强学生依意识 |
| 课堂小结 |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法律特殊保护,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要知晓法律、依,决不能滥用权利。 | 回顾本节课内容 | 回顾本节课内容 |
| 课堂练习 | 出示课堂练习 | 做练习 | 巩固本节课内容 |
| 板书 | 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 1.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未成年人享有特殊权利 3.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4.我们要依 | 对本节内容学生一目了然 | |
| 课后作业 |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违法的现象,你准备如何解决? | 做调查 | 进一步了解依 |
| 课题 | 守法不违法 | 单元 | 第四单元 | 学科 | 道德与法治 | 年级 | 六年级 |
| 学习 目标 |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学法懂法,知法守法。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依。 3、知识目标:学会用法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守法不违法。 | ||||||
| 重点 | 学会依。学会依。 | ||||||
| 难点 |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行为。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复习提问: 1.请同学列举三部我国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收到侵犯时,应该怎么做?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时:守法不违法 | 思考问题 |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
| 讲授新课 | 请同学自读课本案例:悔恨的泪水 把杜某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填写处理措施,填写书的表格即可。 请同学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杜某为什么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我们应该怎样办?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溺爱,自己的法律意识淡薄,交友不慎等等原因 结论:我们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学生,不要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我们要做守法的小学生,请同学观看下面的小品《校园欺凌》 1.王然、肖亮同学遭遇了什么事情? 2.王然的爸爸给他了什么建议?肖亮的爸爸给他了什么建议? 你认为谁的建议对? 3.如果你看到了高个子同学欺负他俩,你会怎么做? 小品里涉及的是校园欺凌,王然爸爸建议儿子即使告诉家长或者老师,不要害怕校园欺凌,肖亮的爸爸却让儿子直接打对方是错误的。 请同学观看校园欺凌行为的视频 校园欺凌不仅严重侵害了他人的权利,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和谐有序的校园生活。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88页找到严重校园欺凌行为对应的罪名,然后我们来一个大比拼,看谁记得准 我们要勇敢对校园欺凌行为说不! 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最高人民、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利的指导意见》,向校园欺凌和暴力“亮剑”。 请同学自读课本页区分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 请思考以下问题? 1.生活中哪些是不正当的身体接触? 2.遇到不当的身体接触时以及性侵害后,该如何应对? 老师讲解法律常识: 性侵害未成年人是非常严重的犯罪。刑法规定:奸淫幼女的,构成强奸罪,从重处罚;猥亵儿童的,构成猥亵儿童罪,从重处罚。未成年人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侵害,学会自卫。再出现性侵害事件后,应当立即向父母、学校报告,由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 同学们在填表的过程里对杜某的违法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找不同同学回答问题 师生探究中明辨是非,也激发了学校热情 观看视频中再次明确校园欺凌的表现 自读课本中了解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 学生在列举中领会课本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 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 认识溺爱、不遵守纪律的危害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培养生识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维权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 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守法不违法,希望同学们面对校园欺凌,敢于说不!面对校园侵害敢于发声!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做守法小学生! | ||
| 板书 | 守法不违法: 1.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 2.校园欺凌的表现、危害、怎么做 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性侵害 | 梳理课本基础知识。 | |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道德与法治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道德与法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广大教者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