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纤维蛋白的溶解机制。
2.掌握血液凝固机制。
3. 熟悉体内两种抗凝系统及其组成和抗凝特性,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二、讲授重点:
血液凝固机制
三、讲授难点:
纤维蛋白的溶解机制
四、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讲授为主,解释课本中的难点
五、教学内容概要与学时分配:
第二十六章 止血的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机制(30分钟)
二、凝血机制
第四节 抗凝系统(20分钟)
一、细胞抗凝
二、 体液抗凝
第五节 纤溶系统(40分钟)
一、 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机制
六、授课内容:
第二十六章 止血的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机制
二、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1.内源凝血途径:从FⅫ激活至FⅨa-Ⅷa-Ca2+-PF3的形成(内源性因子Ⅹ转化复合物)
FⅫ的激活:固相激活:由胶原、玻璃、白陶土激活
液相激活:由KK水解激活
2.外源凝血途径:从FⅢ释放至TF-Ⅶa- Ca2+的形成 (外源性因子Ⅹ转化复合物)
3.共同凝血途径:从FⅩ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
FⅩa-Ⅴa-Ca2+-PF3(凝血酶原酶)激活凝血酶原(FⅡ)
第四节 抗凝系统
1.细胞抗凝: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及清除作用
b.肝细胞的摄取和灭活作用及分泌抗凝作用物质(AT- Ⅲ )
c.内皮细胞合成释放PGI2、TM、t-PA
2.体液抗凝:
a.抗凝血酶Ⅲ及肝素: AT- Ⅲ主要由肝及内皮细胞合成,肝素由肥大细胞合成,与AT- Ⅲ协同,增强AT- Ⅲ的抗凝活性。
(约占生理抗凝活性的60%)
b.蛋白C系统:PC、PS、TM、APC、EPCR
c.TFPI:抑制TF- Ⅶa复合物
第五节 纤溶系统
(一)组成:
1.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2.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3.PLG(纤溶酶原)
4.PL(纤溶酶)
5.纤溶抑制物:酶原抑制物及酶抑制物
(二)机制:
1.纤溶酶原的激活途径
a.内激活途径:FⅫa激活 继发性纤溶
b.外激活途径:内皮细胞t-PA释放激活 原发性纤溶
c.外源激活途径:SK、UK激活 溶栓治疗
2.纤维蛋白(原)溶解
a.纤维蛋白原降解(Fg):原发性纤溶
b.非交联纤维蛋白降解(FbⅠ及FbⅡ)
c.交联纤维蛋白降解(FbⅠ-Ⅱ):继发性纤溶 D-dimer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FDPs):抗凝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