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州市实验中学 李海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操作、数学思想(待定系数法)的运用等,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合作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会形数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四、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用课件演示动点的轨迹,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椭圆定义。(2)、探索讨论法:由学生通过联想、归纳把原有的求轨迹方法迁移到新情况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其创造性。
五、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化抽象为具体,降底学生学习难度,增强动感及直观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过程:
1、画一画:
(1)、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细线、铅笔,同桌一起合作画椭圆。
(2)、
3、椭圆画法:(1)画圆;(2)画椭圆。(可叫四位同学一组,自备细绳,现场画图;教师展示课件:椭圆的形成。)
课件动态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接着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类新的封闭曲线——椭圆。
2、议一议:
(1)、由学生画图及教师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定义。
定义:在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2a>∣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记∣F1F2 |=2c.
(2)、椭圆定义的再认识。
问题:为什么要满足2a>2c呢?(1)当2a=2c时,轨迹是什么?(2)当2a<2c时,轨迹又是什么?
结论:(1)、当2a>|F1F2|时,是椭圆;(2)、当2a=|F1F2|时,是线段;
(3)、当2a<|F1F2|轨迹不存在。
3、求一求:(教师引导)
设问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样?(建系、设点、列式、化简)
设问2: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经验来确定)
方程:和
说明:(要区别与习惯思维下的勾股定理)
4、用一用(讲解知识)
例1:判断下列各椭圆的焦点位置,并说出焦点坐标、焦距。
(1) (2)
(3) (4)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并且椭圆经过点。
5、练一练(运用知识)
(1)、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M、N两点,
则的周长为 。
(2)、平面内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8,一个动点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建立适当坐标系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七、课时小结:
1、一个定义:(椭圆的定义)、
2、二类方程:(焦点分别在轴、轴的上的两个标准方程)、
3、二种方法:(去根号的方法、待定系数系法)
八、课时作业:
1、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a=4,b=1,焦点在x轴上。(2)a=4,c=3,
2、运用椭圆的定义
3.研究性题:
反思画图,观察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最大最小的点是哪个点?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
九、板书设计:
例1:(写要点)
例2:
(1)详写
(2)写关键步骤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书写
1、椭圆的定义
2、有关概念
3、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
(2)、焦点在轴上
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