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15:55
文档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读艾青的《少年行》《农夫》《献给乡村的诗》有感1000013968新闻与传播学院邹圳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我爱着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在我看第一眼之后就背下来了,而且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凡是写歌颂家乡的文章,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末尾添上这么一句话,因为它的经典,因为它的不言而喻,因为它所能引起的强烈的共鸣。只是坦白地说,我作文里歌颂的家乡从来都是身份证上写着的却几乎没有生活过的家乡——。而梅州,这个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推荐度:
导读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读艾青的《少年行》《农夫》《献给乡村的诗》有感1000013968新闻与传播学院邹圳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我爱着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在我看第一眼之后就背下来了,而且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凡是写歌颂家乡的文章,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末尾添上这么一句话,因为它的经典,因为它的不言而喻,因为它所能引起的强烈的共鸣。只是坦白地说,我作文里歌颂的家乡从来都是身份证上写着的却几乎没有生活过的家乡——。而梅州,这个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

——读艾青的《少年行》《农夫》《献给乡村的诗》有感

1000013968

新闻与传播学院

邹圳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我爱着土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在我看第一眼之后就背下来了,而且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凡是写歌颂家乡的文章,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末尾添上这么一句话,因为它的经典,因为它的不言而喻,因为它所能引起的强烈的共鸣。只是坦白地说,我作文里歌颂的家乡从来都是身份证上写着的却几乎没有生活过的家乡——。而梅州,这个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对我来说应该如母亲般重要的地方,因为它的贫穷与落后、它的平凡与愚笨,我却从来不会跟别人提起,总觉得这会让我非常丢脸,于是我刻意地让她变为只是心里的一个秘密的存在。我急于离开,尽一切努力考取了广州的高中,而我也做到了。

这种心情,或许正如艾青笔下的《少年行》一般,“我不喜欢那个村庄——/他像一株榕树似的平凡,/也像一头水牛似的愚笨,/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而且那些比我愚蠢的人们嘲笑我,/我一句话不说心里藏着一个愿望,/我要到外面去比他们见识得多些,/我要走得很远——梦里也没有见过的地方:/那里要比这里好得多,/人们过着神仙似的生活;/听不见要把心都舂碎的舂臼的声音,/看不见讨厌的和尚和巫女的脸……”艾青说过:“简约的语言,以最省略的文字而能唤起一个具体的事像、或是丰富的感情与思想的,是诗的语言。”艾青用最简单的语言,以及几个简单的意象“舂臼的声音“、“和尚”、“巫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乡村的贫穷落后的厌倦,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早晨的阳光照在石板铺的路上,/我的心在怜悯我的村庄,他像一个衰败的老人,站在双尖山的下面……”。艾青以“衰败”的老人为喻,形象地写出来乡村的破败景象。艾青叛逆的个性、出生的阶级、成长的家庭环境、乡村的贫困这一切都使他急于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没有贫穷和饥饿,渴望去“孤独地漂泊,去自由地流浪”。可是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这群“农村人”来到城市,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满足了虚荣心,能否真的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幸福呢?

从艾青身上折射出我对家乡的情感的影子,与艾青是那样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这位伟大的诗人能够用语言将情感富有穿透力地描摹下来。艾青的诗歌里的情感的回归,指引了我回到我应该回到的质朴真实的情感道路上……

艾青在迈入向往的都市后,领略到了与乡村不同的城市景观,也被现代文明的机械力的伟大所吸引。可是在这个人潮拥挤的大都市,诗人也看到了都市的丑恶、都市的堕落、都市的糜烂。穷人的血汗、穷人的凄凉充斥在热闹繁荣的大都市的各个角落。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把各式的丑陋呈现在笔下,艾青也同样对都市的文化进行透视,使其诗中开了一朵“都市的恶之花”,在这朵花的花蕊里,现代文明总是透露出自身的“恶”。在都市中,看不到一年开放一次的桃花和杏花,找不到青草丛中的溪水,听不到果树园中的歌声,感受不到啮草的白羊舔手的感觉,伴随在耳边的只能是噪音的嘈杂,映入眼帘的只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城市的拥挤,城市的竞争,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受到挤压,也剥夺了人的个性,“所有的‘个人’和他们微妙的‘个性’朝向群众像无数水滴,消失了”(《爱情诗集》)。一切都在追赶速度,人们都在追赶中求生存。时间在奴役着人类,金钱在驱赶着时间。

所以在艾青后来的诗歌里,经常以对乡村的眷恋来凸显出对城市恶与病的批判。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可是他对农民的感情却永远深于对自己所处阶级的感情,这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小的时候他就被送到贫农大堰河的家里,是大堰河的乳汁把他哺育长大,对于这个为了养他而溺死亲生女儿的大堰河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挚情感,他根本无法从心里拂去对大堰河保姆的爱和对中国农村的感情。艾青曾这样吐露心声:”由于我生在农村,甚至也曾喜欢过对旧式农村表示怀念的叶赛宁。”因此艾青自小结下的本土情结变成了他日后的杠杆和标尺。他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广大受侮辱的劳动者结合起来,他觉得自己就是属于乡村的。艾青的诗歌有许多就是在描写乡村或者乡村土地上的人们的,比如《村庄》、《我的父亲》等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那首《农夫》:

          你们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么?──

       脸是土地的颜色

       身上发出土地的气息

       手像木桩一样粗拙

       两脚踏在土地里

       像树根一样难于移动啊       

       你们阴郁如土地

       不说话也像土地

       你们的愚蠢,固执与不驯服

       更像土地呵

       你们活着开垦土地,耕犁土地,

       死了带着痛苦埋在土地里

       也只有你们

       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

  一首《农夫》,诗人将心迹表露无遗,更不必说那脍炙人口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是献给善良而不幸的普通中国农民的颂歌,他用饱蘸热情的笔墨描画了沉默坚忍、平凡朴实、宽厚仁爱甚至是痛苦麻木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作者在《旷野》这首诗歌中还着重描写了农夫的形象:“农人从雾里/挑着篾箩走来,/篾箩里只有几束葱和蒜;/他的毡帽已破烂不堪了,/他的脸像他的衣服一样污秽,/他的冻裂了皮肤的手/插在腰束里,/他的赤着的脚/踏着凝霜的道路,/他无声地/带着扁担所发出的微响,/慢慢地/在蒙着雾的前面消失……”作者用深切入微的描绘,几乎是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让读者去感受去思索。作者是对于农人总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伤,对于乡村农民的卑微和愚蠢常常感到痛苦,但是作者更多的对于农民有着深挚的感情,农民头顶的世界永远是湛蓝的天空,清纯的雨水,他们“活着开垦土地、耕犁土地”,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却永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维持着人的尊严。农民,就像脚下的土地,你可以践踏他侮辱他,但最后,黄土留下了,是黄土养活了我们,养活了历史。没有泥土的人,脚下没根!

艾青是真诚的,他在热情地歌颂着乡村的人和物的时候,也从不掩饰村庄的贫穷和落后,直白地陈述了农民当下的境遇,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都市的繁华是建立在乡村的贫困的基础上,也正因为这样,他呐喊过:

          要到什么时候我的可怜的村庄才不被嘲笑呢? 

       要到什么时候我的老实的村庄才不被愚弄呢? 

       什么时候我的那个村庄也建造起小小的工厂:

          从明洁的窗子可以看见郁绿的杉木林,

        机轮的齐匀的鸣响混在秋虫的歌声一起? 

他真诚地希望乡村也能够实现工业化,摆脱千百年来的贫穷和落后面貌。

  然而,虽然今天我们的家乡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我的那个村庄也建造起小小的工厂”的时候,农民的境遇却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从农民变成的工人拿着非常廉价的工资,以这样廉价的劳动生产的廉价商品,在出口中又遭到了国外的抵制,还有工业化之后的村庄不再那么清洁明亮,可怕的环境污染吞噬着农村人的健康。这是我们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候不得不和艾青一样忧郁的地方,也使我们不得不还要“常含着泪水”注视中国的农民,这就是艾青诗歌的感染力啊!

    对于艾青来说,乡村不仅仅是他关怀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他心灵的一种依托和归宿,尽管他在少年的时候是那样坚决地离开了乡村。也许是他离开家乡越远,时间越长,尤其是在他的心灵遭受巨大的挫折的时候,他对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的思念更深。

  艾青写过不少乡土诗歌,但有不少是以异乡为题材的,而描写家乡的诗歌最集中的是在延安时期。1941年艾青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来到了圣地延安,在结束了国统区的流浪生活后,艾青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中。然而艾青对延安的一些风气却格格不入,他认为作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文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观点在文艺界中遭到了批判,在延安整风中还被隔离审查。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他在这个时期写了几篇著名的关于家乡和怀念家乡亲人的诗歌,包括《我的父亲》、《少年行》、《村庄》和《献给乡村的诗》。这几首诗的艺术性很高,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真挚,感染力并不亚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其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献给乡村的诗》,艾青他写的乡村是金衢盆地的乡村,而我的家乡恰恰亦是位于梅州盆地里。诗歌里描画的许多情景都是我们家乡所特有的,不管是哪个村庄,总是能看到群山环抱,因为那是河谷平原、丘陵和山地组合的地貌特征。那些果树、村庄的人、水井、晒场和房屋、道路、桥,同样地也活在我的记忆中:

我的诗献给中国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象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

  和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 ……

我的诗献给乡村里一切不幸的人——

  无论到什么地方我都记起他们,

  记起那些被山岭把他们和世界隔开的人,

  他们的性格象野猪一样,沉默而凶猛,

  他们长久地被蒙蔽,欺骗与愚弄;

  每个脸上都隐蔽着不曾爆发的愤恨;

  他们衣襟遮掩着的怀里歪插着尖长快利的刀子,

  那藏在套里的刀锋,期待着复仇的来临。

  

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卑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象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

  它存在于我的心里,象母亲存在儿子心里。

  纵然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

  而自然的恩惠也不曾弥补了居民的贫穷,

  这是不合理的:它应该有它和自然一致的和谐;

  为了反抗欺骗与压榨,它将从沉睡中起来。

在《献给乡村的诗》中,诗人想起了那里的一切──那里的树,那里的池沼,那里的果园,那里的石井,那里的小溪,那里的木桥,那里的旷场,那里的房屋。还想起了那里的老人,那里的农夫,那里的牧童,那里的童养媳,那里的佃户,那里的木匠、石匠、泥水匠、屠夫、铁匠,裁缝……“想起所有这些被穷困所折磨的人们──他们终年劳苦,从未得到应有报酬。”诗人这样精细地描绘,完全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家乡醇厚深沉的感情。在这些精细的描绘中,已使读者深深感到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那里的一切,早已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在诗的结构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八行一节的比较整齐的分段,而且每一句都比较长,共同形成了流畅的艺术感觉。诗人这样写,也完全是为了抒发情感的需要——极好地体现了诗人对家乡那醇厚而又深沉的绵绵思绪。诗的形式,应该服从内容与感情的需要。这首诗,再一次体现了诗人的主张,使诗的内在韵律与外在形式融为一体。

    艾青的家乡是美丽的,但那个时候还很穷苦。诗人在诗中不仅只是怀念家乡,还对家乡寄予了希望。这再一次燃烧起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纵然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而自然的恩惠也不曾弥补了居民的贫穷,/这是不合理的:它应该有它和自然一致的和谐;/为了反抗欺骗和压榨,它将从沉睡中起来。”艾青希望在将来的某一时候,村庄对都市不再怀着嫉妒和仇恨,都市对村庄不再怀着鄙夷和嫌恶,乡村和都市也能达成一定的和谐。这些希望透露了艾青的一种理想倾向,希望村庄能够“成长”起来,能够富裕起来。这些,从另一方面体现看出诗人对乡村的不可割舍的深深的眷恋。

    如今上大学了,而且还是在更远的北京,随着离开的时间越积越久,离开的距离越扯越大,每次有意或无意地看到艾青那首《我爱这土地》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土地也渐渐地不会再是虚妄的了,而是清晰的熟悉的家乡梅州了。在夜深人静的异乡,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会是一如般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而是绿水环抱着青山,牛儿在马路上被牵着走过,外婆带我去市场挤羊奶,和小伙伴去操场烤番薯,跟爸爸妈妈一起躺在草坪上赏月等等的简简单单的场景。听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能再有“外婆抱着自己在星光灿烂下讲故事”的场景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村庄里的历历在目童年也足以让我自豪一辈子了,那么大声喊出一声:“我来自农村梅州”又有何羞愧的呢?

    艾青的诗有种神秘的力量,总能把我带到潜意识里希望踏入的世界。艾青用他美丽的语言教育了我:村庄又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等到自己已经离开了那片土地,才发现她有足够的魅力为自己是她的哺育的儿女而感到骄傲。当我们在表达了对家乡的爱的时候,自己的灵魂也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可以深深扎根的地方。最后我想借艾青的诗来献给我那质朴的家乡,希望能够像艾青一样,把自己的灵魂也献给她——如同母亲一样的家乡。

文档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读艾青的《少年行》《农夫》《献给乡村的诗》有感1000013968新闻与传播学院邹圳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我爱着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在我看第一眼之后就背下来了,而且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凡是写歌颂家乡的文章,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末尾添上这么一句话,因为它的经典,因为它的不言而喻,因为它所能引起的强烈的共鸣。只是坦白地说,我作文里歌颂的家乡从来都是身份证上写着的却几乎没有生活过的家乡——。而梅州,这个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