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19:11
文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同学们: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你们一定明白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收获,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份收获,来回顾语文学习吧!任务群一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积累与运用”模块。语文学习如滴水汇海,似积土成山,从字词句到美文名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现在开启你们的智慧之旅吧!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开封位于河南中东部,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不必刻意便可以瞥见游船挂上大红灯笼,在桨声灯影中沿着开封御河缓缓往北驶去;漫步在
推荐度:
导读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同学们: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你们一定明白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收获,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份收获,来回顾语文学习吧!任务群一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积累与运用”模块。语文学习如滴水汇海,似积土成山,从字词句到美文名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现在开启你们的智慧之旅吧!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开封位于河南中东部,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不必刻意便可以瞥见游船挂上大红灯笼,在桨声灯影中沿着开封御河缓缓往北驶去;漫步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

同学们: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你们一定明白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收获,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份收获,来回顾语文学习吧!

任务群一

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积累与运用”模块。语文学习如滴水汇海,似积土成山,从字词句到美文名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现在开启你们的智慧之旅吧!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开封位于河南中东部,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不必刻意便可以瞥见游船挂上大红灯笼,在桨声灯影中沿着开封御河缓缓往北驶去;漫步在书店街,古色古香的书店随处可见,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漂动在水上的菊花舞台、富丽堂huáng的宝殿、斑斓摇yè的柳树……清明上河园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再现了千年前北宋的市井风俗和繁华盛景,给游客奉上一场超级文化盛宴。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piē piǎo     B.piě piāo

C.piě piǎo     D.piē piāo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富丽堂huáng(   )    摇yè(   )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铭”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如《陋室铭》。

B.《醉翁亭记》中“弈者胜”的“弈”指投壶,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

C.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梅花”有高洁之意。

D.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乐天”指白居易;“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3.古诗文默写。(8分)

山水情怀总是诗。寄情山水,范仲淹获得心灵的滋养,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的豁达胸怀;欧阳修沉醉于滁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的春夏美景,品味日常的欢喜与幸福;温庭筠开启一场奔赴远方的早行,在“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中体验异于家乡的山野情趣;刘禹锡在巴山楚水中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从中领悟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尽管行路难,李白依旧行吟山水间,唱出“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的生命最强音。

4.名著阅读。(4分)

借助名家评点阅读名著,我们能够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下面是两位名家对两部文学名著的评点,请选择其一,结合这部名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②更足以显示作者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刻性的是,作者不只从社会环境,而且从这些人物自身发掘他们悲剧的原因,写出生活给予这些人物的。

(赵园评《骆驼祥子》)

5.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我们以青春之名,赴强国之约。某中学举办“逐梦好青年,赓续向未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9分)

(1)【秀·青春风貌】校团委邀请你拟写宣传语。请你结合语段中的画线句完成宣传语的上句。(2分)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伟大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开拓、进取的时代先锋。

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句:传承使命勇做时代先锋

(2)【访·青春榜样】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年榜样的力量,校团委拟开展采访青年奋进者的活动。作为活动策划者,请简要阐述你的采访思路。(2分)

我的采访思路:为了让采访高效进行,我们第一步要确定采访对象,第二步要拟定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要约定采访时间,第四步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青春接力】跨越百年,三代青年相聚一堂。面对主持人“青春应该做什么”这个提问,请你补全当代青年的回答。(2分)

李大钊: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中国。我的青春是用热血和生命,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雷锋:我生活在欣欣向荣的新社会。我的青春是用拼搏和汗水,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当代青年:我生活在繁荣富强的新时代。我的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跨越百年,传承一代代不变的梦想,我们用最好的成绩证明——中国青年,是这个世界上最“炫”的那一道风景!

(4)【研·青春成才】综合下列两则材料,探究青年成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一:青年成才因素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

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群二

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现代文阅读”模块。高品质的阅读,总能让人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启迪,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活力,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正气。现在开启你们的阅读之旅吧!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桑 树

毕飞宇

①村子里到处都是树,但我们也不会不讲究,逮着什么就爬什么,不会那样的。正如商场里的玩具标出不同的价格一样,我们眼里的树也是明码标价的。最好的,最贵的,只能是桑树。

②第一,桑树不像槐树、杨树那么高,它矮小,枝杈也茂密,这样一来,爬到桑树上去就相对容易、相对安全了。第二,桑树的木质很特别,它柔韧,有充足的弹性——弹性的美妙就在这里,A.当我们爬上桑树,站在树枝上,坐在树枝上,或躺在树枝上时,只要轻轻一个发力,我们的身体就晃悠起来了,颠簸起来了,那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即使桑树的枝杈断了,那也是藕断丝连的,最后能撕下好大好长的一块树皮——我们是摔不着的。

③我实在记不得我们在桑树上度过了多少美妙的时光,桑树的弹性给我们送来快乐,这快乐似是而非,不停地重复。重复,我想我终于说到问题的关键了。我们的晃悠在重复,日子也在重复。重复真是寂寞,那些傍晚的寂寞,那些黄昏的寂寞。

④我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了。有一天傍晚,我和我的儿子在小区的院子里散步,夕阳是酡红色的,很大,漂亮得很,骄傲地,也可以说寥落地斜在楼顶上。利用这个机会,我给儿子讲到了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嘛。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家伙的眼里闪起了泪光,他说他“最不喜欢”这个时候,每天一到这个时候他就“没有力气”。作为一个小说家,我是骄傲的,我的儿子拥有非凡的感受能力,也许还有非凡的审美能力。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我突然就想起了那些“遥远的下午”。在乡村的一棵桑树上,突然多了一个摇摇晃晃的孩子,然后,又多了一个摇摇晃晃的孩子。我没有给孩子讲述他爸爸的往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染上伤感的气息,那是折磨人的。从那一天开始,我每天都要在黄昏时分带着我的孩子踢足球,我得转移他的注意力,我要让他在巨大的体能消耗中快快乐乐,赶走那些忧伤。差不多是一年以后了,在同样的时刻,同样的地方,我问儿子:“到了黄昏你还没有力气吗?”儿子满头是汗,老气横秋地说:“那是小时候。”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我不是苏东坡,我的儿子也不会去做什么 “公卿”。可无论如何,做父亲的心是一样的。

⑤我要说,乡村有乡村的政治,孩子们也是这样。我们时常要开会。所谓开会,其实就是到哪里偷桃,到哪里摸瓜,这些都需要我们做组织上的安排和分工。我们的会场很别致,就是一棵桑树。这就是桑树“贵”的第三个原因了。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玩具可以成为会场呢?只有桑树。一到庄严的时刻,我们就会依次爬到桑树上去,找到各自的枝头,一边颠,一边晃,一边说。那些胆小的家伙,那些速度缓慢的家伙,他们哪里有能力爬到桑树上来?他们当然就没有资格参加会议。

⑥既然说到桑树,有一件事情就不该被遗忘,那就是桑树果子。每年到了季节,桑树总是要结果子的。开始是绿色,很硬,然后变成了红色,还是很硬。等红色变成紫色,那些果子就可以被当作高级水果来对待了,它们一下子柔软了,全是汁液——还等什么呢?爬上去呗。一同前来的还有喜鹊。可它们也不想想,它们怎么可能是我们的对手?它们怕红色,我们就用红领巾裹住我们的脑袋,坐在树枝上,慢慢地吃,一直到饱。B.它们只能在半空中捶胸顿足,每一脚都是踩空的。它们气急败坏了,我们就喜气洋洋了。

⑦到了大学一年级我才知道,桑树果子是很别致的一样东西,可以“入诗”。它的学名优雅动人,叫桑葚。“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的意思是说:鸠鸟啊,不要贪食桑葚,吃得多了会醉倒。女子啊,不要沉迷于爱情。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于爱情,则无法挣脱。这无须入口的桑葚,其中的诗意和哲理,似乎更耐人寻味。

⑧所以啊,我要说第四了,桑树也是好吃的玩具。

(有删改)

6.感知“我们”眼里的桑树,完成下图。(3分)

 

7.下面是小文在A、B两处做了思考后的阅读批注,请把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

8.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第④段旁逸斜出,不写桑树,却写了“我”的儿子。结合文章内容和知识卡片,说说这一段的作用。(4分)

知识卡片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9.阅读思维应该是立体多层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借“桑树”表达的多重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10~12题。(12分)

文本一:

60年后,如何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①1963年,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之后,从学雷锋报告会、文艺演出,到组建志愿团队,再到关爱老幼弱残,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雷锋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参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折射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映照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品质……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呈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③雷锋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但他的生命在很多人身上得以延续;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矢志前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儿童的刘英俊,再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践履中赓续传承。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雷锋精神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质疑;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有的地方流于形式,“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有的地方落于片面,除了扶老人过马路外似乎无事可做。这些现象不能证明雷锋精神过时。恰恰相反,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关键在于,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⑤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3万人次,向需要帮助的旅客施以援手。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纪念的目的是致敬,更是传承。只有把学习落到日常,雷锋精神才能不断释放正能量。

⑥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雷锋也是爱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学骑摩托、学汽车的时髦小哥。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避免过分拔高、不食烟火的扁平建构,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扭转英雄模范高不可攀的观感;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效结合起来,青年才能更好地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网2022年3月5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2022年3月1日,郑州市中原区“学习雷锋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五一公园举行。

②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剪出的“冰墩墩”憨态可掬、活泼可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海沉逸品非遗香学的负责人不仅展示了手工线香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盲盒,体现出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现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作方法、加工工艺讲解给市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中原区出彩。

③每年3月3日为洛阳市社区“亲邻节”,每月第一个周日为社区“亲邻日”。洛阳各社区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亲邻日”活动,建立了包括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洛阳市好人颂社区艺术团、洛阳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在内的“10+1”志愿服务团队。

(摘编自网络)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B.文本一第④段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过时的说法,结尾“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本一第⑤段举江苏连云港“雷锋车”组爱心接力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落到日常。

D.文本一第⑥段强调只要不过分拔高雷锋的形象,青年就能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E.文本二中,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和洛阳的社区“亲邻节”与“亲邻日”活动,都反映了雷锋精神与当代人民生活的有效结合。

11.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①段至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1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文本一和文本二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两个文本的侧重点简要分析。(4分)

任务群三

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古诗文阅读”模块。徜徉于古诗文中,大家会感受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品味中华经典作品,体会古圣品格志趣,理解先贤风骨节操。现在开启你们的智慧之旅吧!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3~16题。(11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今名为保俶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13.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独特、少有”的意思,从听觉入手,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冷寂。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痕”“点”“芥”“粒”都作量词,这一句作者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是“哪能”的意思,这一句转换叙述角度,通过写对方的惊讶来写自己的惊讶。

D.“莫说相公痴”中的“痴”是“痴迷”的意思,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5.“独钓寒江雪”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两个“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3分)

16.《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7、18题。(4分)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阳关曲·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这一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17.对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首词作者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B.第一首词作者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第二首词中“玉盘”二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亮冰清玉洁的美感。“此生此夜不长好”中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D.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18.试结合语句分析这两首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2分)

任务群四

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作文”模块。作文,是一种比口语更深刻、更规范的表达。大家首先要阅读下面材料,明确本次作文的表达主题、表达对象(读者),然后确定表达方式、表达顺序。现在开启你们的写作之旅吧!

四、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我们身边就不乏自强不息的人,他们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充满正能量。

为弘扬这种奋进精神,春风中学九年级将举办“我辈当自强”的主题活动,请你在下列活动中任选一个参加,并写出自己的发言稿。

(1)在“自强故事会”上,以《这,就是________》为题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发奋图强、面对困境努力奋进的故事。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在“自强演讲比赛”中,自拟题目,发表演讲。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

一、1. (1)D (2)皇 曳

2. B 点拨:《醉翁亭记》中,“射”指投壶,“弈”指下棋。

3.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槲叶落山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直挂云帆济沧海

4. 示例一:

金圣叹的评点让我认识到《水浒传》这部奇书的灵魂在于那些鲜活的人物:有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有雪夜上梁山的林教头,有醉打蒋门神的武松……这些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人物,共同造就了这部经典。(举出三个不同性格的人即可)

示例二:

祥子的悲剧人生,与其自身有很大关系:首先,他性格懦弱,缺乏反抗精神,多重打击使得他自暴自弃,最终向命运妥协;其次,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与社会沉重的压迫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5. (1)示例:追求理想彰显爱国精神

(2)示例:采访提纲(方案、内容、问题) 实地(现场)采访

(3)示例一:用创新和梦想  成就一个强大的中国

示例二:用努力和奋斗  成就一个伟大的中国

(4)示例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上进心)是青年成才的主要因素。

示例二:家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青年成才的主要因素。

二、(一)6. ①爬上去容易、安全 ②柔韧、有弹性 ③好吃的玩具(好吃)    

7. (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2)示例:“捶胸顿足”“气急败坏”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喜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喜鹊吃不到桑葚的样子,表现了我们的得意之情。

8. 内容上,第④段主要写了“我”努力不让儿子重复“我”童年的寂寞和伤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爱。结构上,承接了上文,第④段“我”对儿子的呵护,源自第③段中“我们”在桑树上重复地晃悠,给“我”带来的黄昏的寂寞,所以第④段是第③段情感的延续,称得上“形散而神不散”。

9. 示例:桑树在“我们”眼里是最好的、最贵的,因为在桑树上“我们”既可以玩,又可以吃,桑树带给“我们”童年的快乐。但重复地玩有时也让“我们”产生寂寞之情,这些情绪不仅使“我们”明白,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多面的,而且使“我”在长大后懂得,怎样不让“我”的孩子有这份情绪,体现了“我”浓浓的爱子之情。此外,桑葚可以“入诗”,可以让人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从中收获更耐人寻味的诗意和哲理,令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清澈敏感之心。

(二)10. B D

11. 首先由“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指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影响深远;接着论述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及其丰富内涵;然后列举王杰、刘英俊、郭明义的先进典型事迹,论述雷锋精神在赓续传承;最后由社会上对“学雷锋”的质疑和错误认识,引出“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问题。

12. 示例: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代代传承,落到日常;学雷锋要转化为具体实践,可以有多种形式,要体现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

文本一重点从理论的角度论述雷锋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文本二用实际的学雷锋活动,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弘扬雷锋精神的多种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

三、(一)13. A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的意思是“消失”。

14.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

15. 两个“独”字,都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16. 《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初至西湖记》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丙参考译文】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美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二)17. B

18. 《水调歌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人间之景与月宫之景,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以及豁达乐观的心境。《阳关曲·中秋月》着眼于眼前所见真实景物,借暮云、明月、星空等景物抒情(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玉盘),表达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离的哀伤与感慨。

四、19. 略。

文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同学们: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你们一定明白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收获,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份收获,来回顾语文学习吧!任务群一同学们,下面你们将进入“积累与运用”模块。语文学习如滴水汇海,似积土成山,从字词句到美文名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现在开启你们的智慧之旅吧!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开封位于河南中东部,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不必刻意便可以瞥见游船挂上大红灯笼,在桨声灯影中沿着开封御河缓缓往北驶去;漫步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