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八年级 | 授课班级 | |||
| 主备教师 | 王盛满 | 参与教师 | |||||
| 课型 | 新授课 | 课题 | §2.6.1 实数(1) | ||||
|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 教研组长审核签名 | ||||||
| 学习目标:1、了解无理数发现的历程,知道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2、知道实数的概念并能对其进行分类;3、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 |||||||
|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知) 1.无理数的概念 无理数:
2.实数的概念和分类 实数
实数
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1)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π的点 (2)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和-的点 总结:(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 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 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 。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 的。 (3)数轴上任意两个点, 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 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二、合作探究(理解) 1.判断 (1)无理数都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4)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5)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 )(6)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7)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8)实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9)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0,-, .,,3.14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 3. 在数轴上离原点距离是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毛 4.比较大小:(1) (2) 三、轻松尝试(运用) 1.大于-而小于的所有整数的和_______. 2.设a是最小的自然数,b是最大负整数,c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则a+b+c=______. 3.已知坐标平面内一点A(-2,3),将点A先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各式中,无论x取何实数,都没有意义的是( ) A.B.C.D. 5.在数轴上离点3距离是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四、拓展延伸(提高) 大家知道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地写出来,于是小明用-1来表示的小数部分,你同意小明的表示方法吗?(事实上,小明的表示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就是小数部分.) 请解答: (1)如果是的整数部分,是的小数部分, =____. (2)已知:m是的整数部分,n是的小数部分,求8m-n. 五、收获盘点(升华) 六、当堂检测(达标) 1.在实数范围内,下列各式一定不成立的有( )(1)=0; (2)+a=0; (3)+=0; (4)=0.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数轴上表示1和的点分别为A和B,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点C,则点C表示的数是( ) A.−1 B.1− C.2− D.−2 七、课外作业(巩固) 1、必做题:①整理导学案并完成下一节课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②完成《优化设计》中的本节内容。 | |||||||
| 学习反思: | |||||||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八年级 | 授课班级 | |||
| 主备教师 | 王盛满 | 参与教师 | |||||
| 课型 | 新授课 | 课题 | §2.6.2 实数(2) | ||||
|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 教研组长审核签名 | ||||||
| 学习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 3.正确运用公式: .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知)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 3.正确运用公式 . 二、合作探究(理解) (1); (2); (3)(2)2; (4). 2.做一做: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请同学们先计算,然后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 如果把具体的数字换成字母应怎样表示呢? (a≥0,b≥0); (a≥0,b>0) 三、轻松尝试(运用) 化简: (1); (2)-4; (3)(-1)2; (4); (5).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cm和 cm,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四、拓展延伸(提高) 化简: (1); (2); (3)(+1)2; (4). 五、收获盘点(升华) 六、当堂检测(达标) 1、化简:(1);(2);(3)(1+)(2-);(4)()2. 2.化简: (1); (2)(1+)(-2); (3); (4); (5); (6). 七、课外作业(巩固) 1、必做题:①整理导学案并完成下一节课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②完成《优化设计》中的本节内容。 2、思考题: | |||||||
| 学习反思: | |||||||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八年级 | 授课班级 | |||
| 主备教师 | 周翠娥 | 参与教师 | |||||
| 课型 | 新授课 | 课题 | §2.6.3 实数(3) | ||||
|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 教研组长审核签名 | ||||||
| 学习目标:1. 公式(a≥0,b≥0),(a≥0,b>0)从右往左的运用. 2. 了解含根号的数的化简,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知) 下面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 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借助什么运算法则或运算律解释它吗? 二、合作探究(理解) 探究(一): 1.能否根据上一课时探究的公式:(a≥0,b≥0),(a≥0,b>0). 将化成? 2. 巩固练习: 化简:(1); (2); (3); (4); (5). 3.反思:以上化简过程有何规律呢? 探究(二): 1. 议一议: 怎样化简呢? 2. 练习:化简:. 3.反思:被开方数含有分母,常用的化简方法是什么? 4.小结归纳: 带根号的数的化简要求: (1)使被开方数不含开得尽的数; (2)使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5. 运用 自学课本例2 三、轻松尝试(运用) 化简:(1); (2); (3). 四、拓展延伸(提高) 化简:(1); (2); (3); (4); (5); (6). 五、收获盘点(升华) (1)被开方数中含有 或者含有 的式子需要化简; (2)公式(a≥0,b≥0),(a≥0,b>0)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在化简中会灵活运用. 六、当堂检测(达标) 1.计算的结果是 ( ) A. 2 B. 0 C. -3 D. 3 2.化简:①; ②; ③。 3.已知。 七、课外作业(巩固) 1、必做题:①整理导学案并完成下一节课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②完成《优化设计》中的本节内容。 2、思考题: | |||||||
| 学习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