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授课章节 | 《旅夜书怀》一课时 |
| 对象及时间 | 1715班 12.26.周二第三节 |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意象的赏析,领略诗歌雄浑阔大的壮美意境。 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3、学习本诗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凄苦心情。 |
| 教学重点 | 通过对意象的赏析,领略诗歌雄浑阔大的壮美意境,体会作品沉郁悲壮的风格。学习本诗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凄苦心情。 |
| 教学难点 |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
| 教学方法 | 任务驱动法、圈点批注法、主问题引领教学法 |
| 学习方法 | 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法 |
| 教学资源 | 语文教材、学生学案、PPT课件、影视资料、网络教学平台 |
| 教学设计说明 | 1.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本课尝试一改从写作背景再到文本探讨的惯常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对诗人四个时期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以探究“本文的写作年代是归属于杜甫的哪一个时期”为主问题贯穿经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文本,达成目标。 2.板块策划,层层推进 以“与诗人对话,与诗人同行,与诗人相遇”三个板块结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呈现出“一步一步向前走”,课堂内容表现为“一块一块来落实”的层进式教学造型。 通过“诵读范读,品读析读,写读说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涵泳讽诵中品味语言,品味诗情,置身诗境。 3.一线串珠,牵动品读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牵动学生深入文本,从文题入手,在文本中找线索,引出对意象的赏析,学习本诗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领略诗歌雄浑阔大的壮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凄苦心情。学会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从而完成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赏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 4.唐诗素描,点染课堂 读写结合,用唐诗素描的方式,将文言诗转换成散文,完成能力的提升。 |
|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 具体 教学目标 | 教学活动 |
| 导入:(共2分钟) 万方多难的晚唐成就了诗圣杜甫,时代用冷酷的眼光选中了他,让他受尽种种磨难,让他瘦削的双肩承受起国家的兴衰,人民的悲苦。一生贫病交加,一生居无定所,溘死孤舟,凄凉,孑然一世。没有人为他默哀,没有人为他送葬,只有那涛涛的江水永远鸣奏他心中那数不清的悲愤。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中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 创设情境,通过导语,引出杜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味诗歌,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 教师板书题目,指导诵读 学生诵读,浅味诗歌 |
| 板块一:与杜甫对话(6分钟) 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课前,我们通过学习通的平台,观看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讲杜甫的视频,了解了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我们同学也分成了4个小组,完成了我们课前的这样一个热身活动——“化身杜甫,与杜甫对话。” | 通过吟诵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温习旧知。 同时,知人论世,为体会作者的心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作铺垫。 | 学生:四位学生朗读展示对杜甫说的“一段话” 教师:点评 |
| 板块二:与杜甫同行(27分钟) 【缘景明情,感悟意境】 1.析题:写景抒情 旅夜------写景 ,书怀----抒情 2.听范读思考: 1)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抓意象,抓动词) 所见之景: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星、平野、月、大江 所抒之怀:孤独、漂泊无依、凄凉 2)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小结:诗人先从眼前细微处着手,如电影之聚焦镜头:夜色朦胧中,几簇摇曳细草,一叶高桅孤舟,一种幽幽的氛围如萧声般袅袅升起而弥漫全景。紧接下来,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镜头一下推开去,放眼四野,平野万里,大江奔流,星之下垂更显野之平阔,水之簇拥方显月之初升,一垂一涌,一上一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写岸上,一微一阔,共书水中,一静一动。纵横开阖间,使人心情也不由随之起伏。越是宏大廖阔越是开襟旷远,越是衬托出诗人的渺小、孤寂和落寞。 【深入探究,知人论世】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1. 翻译,品读析读。抓住关键的副词“岂”和“应”。 2. 从“文章著”、“政治理想”和“个人际遇”三个方面层层设问。与板块一杜甫生平相呼应。 3. 创意趣读,通过引入语气助词“哎”、“哼”、“呵呵”,去细味文字背后作者的不同心境。 明确:漂泊无依归根于政治失意, 身世之伤上升为时运之愤, 关注个人延伸到审视时代。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设问。用天地之大反衬沙鸥之小,作者吞声,读者失笑。自身写照,孤单失意。 【唐诗素描】将文言诗转换成散文 | 1.通过对意象的赏析,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并由作者勾勒的意象,体会作者渲染的意境。最后,在诗歌的意境中,品味诗人的情感。 结合作者的生平,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通过唐诗素描,再现画面,情景交融,其内容既在诗中,又在诗外 | 学生:找意象——品意境——悟情志 教师点拨 抓住一组意象,一对动词,一组修饰语,引发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乐景写哀请的反衬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凄苦的心境。 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结合杜甫生平,通过品读析读、变读趣读丰富感知,完成对颈联的理解,深味诗人情感。 教师:以素描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能力的提升,同时对本诗作结。以素描的方式,融入对诗作的解说和评点,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感受。 |
提问:通过景与情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本篇文章写于杜甫的第几时期?
明确:第四时期。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年)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765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师:最终让我们在诗中与杜甫相遇,相遇在公元765年那样一个漂泊的旅夜,相遇在杜甫大悲大愛的灵魂之声里。
| 播放杜甫的片段,寄语学生(2分钟)。 | 还原写作背景,达成学习目标。 | 学生:观看视频,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杜甫及其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情感得到升华。 |
旅夜书怀
所见之景 所抒之怀
细草 星垂 漂泊无依
微风 平野阔 凄凉
危樯 月涌 孤独
(孤)独舟 大江 渺小
| 乐景---------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