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豁然(huò) 翕忽(xī) 俶尔(chù) 屋舍俨然(shè)
B.垂髫(tiáo) 邑人(yì) 间隔(jiàn) 蒙络摇缀(chuò)
C.篁竹(huáng) 佁然(yǐ) 窈窕(yǎo tiǎo) 犬牙差互(cī)
D.芼之(mào) 荇菜(xìng) 好逑(qiú) 悄怆幽邃(qiǎ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B.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作为仆役)
D.左右流之(求取)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为字共三十有四
D.寻向所志,遂迷/未果,寻病终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B.《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记”是一种文体。《核舟记》一文表现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7.默写填空。(7分)
(1)______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蒹葭》)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关雎》)
(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句即可)
(4)《小石潭记》一文中,描写小石潭周围景色给人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4分)
(1)《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收录了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____________)的家信。(1分)
(2)《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欧也妮·葛朗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约翰·克利斯朵夫》、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3分)
9.综合性学习。(5分)
(1)2018年春节,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电视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根据下表,请用一个单句介绍该节目的相关信息。要求信息完整、语言简明、文从字顺。(3分)
| 类型 | 大型诗词文化 音乐节目 | 制作单位 | 电视台综合频道、 央视创造传媒 |
| 首播时间 | 2018年2月16日 | 播出频道 | 电视台综合频道 |
A.该节目是为了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B.该节目全国平均收视率创文化类节目新高,《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点评。
C.来自贵州的师生以纯真、质朴的情感倾情演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D.在第10期节目中,伴随着大提琴的旋律,经典传唱人演唱了《诗经·关雎》。
二、阅读探究(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寻幽居不遇
庄 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0.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分)
11.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被迫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2.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
1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旧不遗”,是说亲戚不弃,旧友不离。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15.文章举鲍叔、管仲等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
16.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浪游记快①
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②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③,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选自《浮生六记·卷四》)
【注释】①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②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③罅(xià):缝隙,裂缝。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1分)
余 兴 发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18.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循山脚( )
A.同“巡”,巡视 B.顺着
C.抚摩 D.遵循、沿袭
(2)怀之归寓( )
A.居住 B.寄托
C.同“遇” D.居住的地方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2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小石潭的特征,非常真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C.【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依靠着藤蔓才下来。
D.【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游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
21.【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1 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搜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他尝试为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叶雕作品:水墨船家 叶雕作品:童趣
——《人民日报》
材料2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1982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
材料3 2015年1月,M.Y.Lab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2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那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东西方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23.请结合材料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3分)
叶雕艺术,变的是叶片颜色,不变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贝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木艺作品,变的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③________________。
24.以下链接材料对中国文化的特征作了高度概括,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中国文化的特征。(3分)
链接材料: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在实际的交融碰撞中,中国文化已很难分清彼此,可谓“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意境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即: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不拘一格,有容乃大,以至于外国学者提到中国艺术时,不得不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三、写作(50分)
25.请以《_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B 点拨:B项中“缀”应读“zhuì”。
2.C 点拨:隶:跟随。
3.(1)要 邀 邀请
(2)衡 横 跟“竖”相对
(3)诎 屈 弯曲
4.B 点拨:A项“属”分别为“类”“类似”;B项“焉”均为语气助词;C项“有”分别为“存在”“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D项“寻”分别为“寻找”“随即,不久”。
5.D 点拨:A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B项“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C项“小生”,古义指年轻人,今义指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D项古今意义相同。
6.B 点拨:B项中“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说法有误。
7.(1)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
(2)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3)示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8.(1)傅聪 (2)巴尔扎克 罗曼·罗兰 丹纳
9.(1)示例:2018年2月16日,电视台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共同制作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在该频道首播。
(2)B 点拨:A项是目的,C、D两项是具体内容。
二、(一)10.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
11.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12.(1)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2)终身,一辈子
13.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14.C
15.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16.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译文】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经常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这些事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分钱财时,不互相猜忌;归生、伍举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非亲兄弟)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居住在一起,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品行高尚的人,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光明磊落的品质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三)17.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18.(1)B (2)D
19.(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厉害啊!游玩的兴致如此高,我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人。
20.B 点拨:A.“斗折蛇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曲折蜿蜒的特点。C.原文是说用肚腹贴着石壁,抓着山崖上的藤蔓才下来。D.原文是说作者口渴想小饮,就邀同行的游人到山下野店饮了三杯。
21.【甲】文中作者探山访水原是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因遭贬谪而带来的抑郁悲伤的心情,可惜寄情山水只能一时“心乐之”,小石潭周边环境的凄清冷寂立刻触发了他内心的忧伤,这种忧伤难以自抑,所以,作者认为此地“不可久居”,选择离去。
【乙】文中作者虽遭遇困境,陷于愁苦,但依然游兴满满。他不顾山势险峻,到达无路之山巅,寻幽探胜。后来“未得遍游”满心遗憾和失落,这是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最后感叹“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更足见他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审美情趣。
【乙译文】出了西门,沿着山脚行来,高高低低行了数里路,逐渐看到山峰屹立,石头有横纹,走近则(看到)一座山从中间一分为二,两壁凹凸不平,高数十仞,走得近时需要高高仰视,好像随时要坠落下来的样子。同行的游人说:“相传山顶有洞府,多仙景,可惜没有登山的路。”我兴致勃发,挽起袖子卷起衣角,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直达山巅。所谓洞府,深度仅有丈许,上面有石缝,天空洞然可见。低头向山下望,双腿软得要掉下去。于是用肚腹贴着石壁,抓着山崖上的藤蔓才下来。游人叹服道:“厉害呀!游玩的兴致如此高,我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人。”我口渴想小饮,就邀他到山下野店饮了三杯。太阳将要落山,未能一一游遍,拾得十多块绛褐色的小石头,揣在怀里返回住所,然后背着书箱搭乘夜航船到姑苏,仍然返回锡山。
这是我在愁苦生活中的一次快意之游。
(四)22.A 点拨:由材料1中“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可知A项“那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的说法有误。
23.叶雕技法 唯美追求 制作初心
点拨:在材料中找到对应句,内容是“变”与“不变”。第①空对应材料1最后一句中的“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第②空对应材料2第一句中的“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第③空对应材料3第二句中的“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
24.①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叶雕《水墨船家》中一个人撑起一支长篙,向湖水更深处漫溯。(如叶雕《童趣》中两小无猜的纯真,一切尽在不言中……)
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中国文化在保留自己的传统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三、25.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________让我陶醉》,很明显这个题目的重点词语是“陶醉”。“陶醉”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迷恋,是我们全身心投入时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能提高我们品性、修养、审美的一种高雅的情趣。这篇作文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这几个要素带给我们的某种境界以及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例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