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 知识点 | 题号 |
| 明清时期的政治 | 1、2、3、4、5 |
| 明清时期的经济 | 6、7、8、9 |
|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 10、11、12 |
| 综合 | 13、14 |
1.(2015赣州摸底)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
B.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
C.笼络北方士人借以巩固政权
D.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解析:C 这次科举考试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未能做到公平选拔人才,并未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A、B两项错误;科举考试结果遭到北方士人的不满后,朱元璋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以此来笼络北方士人,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D项错误。
2.(2015怀化二模)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解析:C 材料反映了分封从明到清的变化,着眼点在于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内部的变化,A项错误;明代的分封制已经徒具其名,B项错误;从明代分封有地名因素,清代则成为礼节性的分封,可以看出对地方控制加强,集权强化,C项正确;从明清分封演变来看,宗室诸王实际权力下降,地位日益降低,D项错误。
3.《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
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解析:A 从材料信息可知,顺治年间,大学士掌握票拟之权,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态度深厚亲密。康熙时期,翰林院分割了内阁的权力。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又分割了内阁的权力。最后,内阁虽然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旨意办理,内阁权力更小。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只是看到材料反映的表象,未提取出实质。故选A。
4.“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主义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的监察
解析:A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寄信上谕由军机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人,旁人无从知晓,更无法干涉,“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而不用明发上谕,体现了主义集权的日益加强,A项正确;政令的保密及提高行政效率并非主要目的,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监察的信息,D项错误。
5.(2015年海南历史,8)雍正帝指责地方:“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 D.关注地方稳定
解析:D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重农和关心百姓疾苦都是统治手段,不是目的,关心百姓疾苦是为了稳定统治,A、B两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但不是其目的,C项错误。
6.(2015锦州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D 千耦其耘式经营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A项错误;田庄式经营是指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典型特点是自给自足,B项错误;自耕农式经营是农民耕种自己的小块土地,不是佃种地主的土地,C项错误;题干中“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指的是贫农租佃富者之田,收入各得一半,具有租赁经营方式,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D项正确。
7.(2015黑龙江模拟)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周期性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解析:A 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即在于朝代更迭,周期性造成技术失传,A项正确。明代热兵器曾经大量“推广”,不存在“严格保密”,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材料中描述的失传技术大部分属于官营手工业,不会受重农抑商影响,D项错误。
8.(2015平顶山调研)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解析:A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几皆半于浮”可知,景德镇出现了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且靠制瓷技能谋生之人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A项正确;原始瓷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全员参与瓷器生产,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产品占领整个市场说法不准确,D项错误。
9.(2015洛阳统考)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的推行
C.重农抑商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解析:D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无法解释明清时期的城市变化,A项错误;闭关锁国的推行属于对外贸易方面,与城市发展没有关系,B项错误;明清时期虽然强化重农抑商,但是,商业仍然得到较大发展,无法解释明清时期城市规模的缩减,C项错误;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会的经济功能转移到工商业市镇,D项正确。
10.(2015上饶三模)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文中的意思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
B.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根本
C.《论语》是儒学的根本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解析:B 材料中顾炎武认为,应该以圣人(孔孟)之语录为本,不应该以宋代理学的经典为本,因此,B项正确。
11.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否定君主制度 B.强调对的尊重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解析:B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说明统治阶级(主与臣)要尊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的是近代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
12.(2015贵阳统测)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中塑造了聪明绝世的女才子苏小妹,追求纯真爱情而宁死不屈的杜十娘,对生活、生命充满热情的白娘子等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个性特征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对人性的呼吁
C.市民阶层迅速壮大 D.君主空前强化
解析:B 明代冯梦龙塑造的女性形象光彩照人,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冲击,是对人性的呼吁,B项正确。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明中叶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市民阶层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君主的空前强化压抑人性的,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4分,14题28分,共
52分)
13.(2015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东南沿海的巨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大规模地进行走私贸易,后来竟成为亦商亦盗,兼行劫掠。比较有名的如闽盗李光头、浙盗许栋,明朝官府不能治。1547年,明廷调任朱纨巡抚浙江,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着力整顿了海防,“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震动一时。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亦上书,嘉靖皇帝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朱纨愤而自杀。朱纨生前曾在一个奏疏中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
——《明史·朱纨传》
材料二 “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谓灾荒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
(1)阅读材料一,朱纨所谓的“外国盗”“中国盗”“濒海之盗”“衣冠之盗”分别指什么?(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倭患严重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外国盗”“濒海之盗”分别指倭寇和沿海盗贼;再结合朱纨的最后结局分析与前者相关联的“中国盗”“衣冠之盗”。第(2)问据材料一“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亦上书”,可知官、商、盗与倭寇的勾结是倭患严重的原因之一,这也反映了明朝政治的;据材料二“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可知与明朝的海禁有关。
答案:(1)分别是以倭寇为主的外国海盗、与倭寇勾结的中国人、沿海的盗贼、与盗贼勾结的富商和。(12分)
(2)原因:、富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中国盗”与“外国盗”,“濒海之盗”与“衣冠之盗”联合);明朝错误的海禁(严厉的海禁导致民众沦为盗贼);明朝政治(不能治理)。(12分)
14.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的,由一个皇帝来,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材料三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由一个皇帝来”的观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二分析其特点。(1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8分)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清两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出现了商帮,江南以徽商为代表,江北以晋商为代表,双方有各自的经营范围且都财力雄厚;晋商比徽商富有,但徽商奢侈,晋商节俭。第(3)问注意题干“思想领域”,依据所学可知“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内在联系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6分)
(2)现象:商帮出现。(2分)
特点: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是商帮的突出代表;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徽商、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12分)
(3)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4分)
联系: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