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9:28:54
文档

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加与减课题谁的得分高(第1课时)总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口算练习
推荐度:
导读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加与减课题谁的得分高(第1课时)总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口算练习
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加与减

课题谁的得分高(第1课时)

总课时1
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口算练习

50+70= 30+600= 30+300=

90+20= 40+50= 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二、导学释疑

1.自学: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研究:小组讨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3.展示。

针对研讨内容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算法。

三、巩固提升、检测反馈

(1)25+17+31         46+19+12

     37+29+19         26+19+41

请4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人两题。

(2)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四、小结。

板书设计谁的得分高

百以内数的连加

24+30+41=(   )

教学反思
课题谁的得分高(第2课时)

总课时2
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计算:(6生板演)

37+29+17   42+19+25   36+18+35   29+50+11   32+27+43   39+27+33

二、导学释疑

1.新知:投飞镖比赛。

2.研究: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看出奇思和妙想谁获胜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奇思一共得了多少分?妙想呢?

3.展示:针对研讨内容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三、巩固提升

(1)24+16+27      49+17+32

     15+26+44      33+29+25

(2)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金牌银牌铜牌
2000年

281615
2004年

321714
2008年

512128
2012年

382723
2000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2008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小结。
板书设计谁的得分高

百以内数的连加

24+30+41=(   )

教学反思
课题秋游总课时3
教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出示。

去年秋游我们去了森林动物园。瞧,这些同学们来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老虎滩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1.船上可以坐90人。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1。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二、问题研究。

1.生读问题,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1)方法分析: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

(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

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  

  .

90      45

—45    —25 

  45      20

生2:

.

90

    —45  

      45

    —25  

      20

思路二:

(1)方法分析: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45+25=70

90—70=20

三、综合实践。

1.出示并解决问题2(书本第4页)。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思考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计算。

2.鱼18元,胡萝卜15元,张阿姨带了50元,够吗?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3.笑笑拿着100元去购物,《故事丛书》18元,《手工丛书》32元。

(1)从购物小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应找回笑笑多少元?

4.计算

77-33-25   96-39-45   100-91-8

请3个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完成。集体校对。

5.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书本第5页,统计表略)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份《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

板书设计秋游

.

90      45                      45+25=70   90—70=20

—45    —25 

  45      20

.

90

    —45  

      45

    —25  

      20

教学反思
课题星星合唱队(第1课时)

总课时4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谁能看着情境图说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可是老师就是没有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生1: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应该是比原来多了。

生2: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当然是现在人多了。

二、自主探索。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师: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5-9=6(人)        52+6=58(人)

·52-9=43(人)       43+15=58(人)

·52-9+15

在学生列出52-9+15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原来有52人,毕业离开了9人,就是少了9人,所以是52-9,又加入了15人,就是又多了15人,应该再加上15,所以就是52-9+15。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喝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52减9,再加15,结果等于58.如果出现先算52加15再减9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谁愿意把你用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就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2.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师:同学们,这道习题你能解答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的习题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关键弄清:叔叔比淘气大29岁,就是8+29=37(岁),说明叔叔37岁;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是叔叔年龄减去5岁,所以写成一个算是就是8+29-5,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星星合唱队

                                52-9+15=58 (人)

                                              5  2

5  2        4  3           —   9

              —    9      + 1  5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或     4   3

                 4  3        5  8          +  1   5

                                          _____________

                                              5   8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教学反思
课题星星合唱队(第2课时)

总课时5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怎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二、深入练习。

1.车上原有56人,下来27人,上了19人。

(1)和同伴说一说,现在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填一填。(接力比赛,书本第7页第2题。)

3.美术课上,同学们一共带来了75个易拉罐灯笼和向日葵。做灯笼用了35个,做向日葵用了28个,还剩下多少个易拉罐?

4.淘气有45张画片,笑笑比淘气少16张。机灵狗比笑笑多27张。机灵狗有多少张画片?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板书设计星星合唱队

                                52-9+15=58 (人)

                                              5  2

5  2        4  3           —   9

              —    9      + 1  5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或     4   3

                 4  3        5  8          +  1   5

                                          _____________

                                              5   8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一(第1课时)

总课时6
教学目标1.能真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说一说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以及计算方法。

二、练习。

1.笑笑做了一只彩色的蝴蝶,用了46个红笔帽,34个黄笔帽,16个蓝笔帽。笑笑一共用了多少个彩笔帽?

2.淘气用瓜子做了一只猫头鹰,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淘气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3.计算。

56+21+18   48+32-16   39-13+47   96-34-35   57+22-45   100-69+25

师:请6生板演,其余学生选作其中的2题。

4.买玩具。

机器人:45元;飞机:32元;汽车:23元;轮船:85元;娃娃,40元;魔方:15元。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元?

(3)买哪两种玩具剩下的钱最多?剩下多少元?

(4)买哪几种玩具正好需要花100元?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5.填一填,算一算。(书本第8页第4题)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板书设计练习一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

56+21+18   48+32-16   39-13+47   96-34-35   57+22-45   100-69+25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一(第2课时)

总课时7
教学目标1.能真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收玉米。

信息:猴子:36根;松鼠:18根;小熊:45根;小羊:?根。

(1)猴子、松鼠和小熊一共收了多少根玉米?

(2)小羊收的玉米比猴子和松鼠的总数少10根,小羊收了多少根玉米?

2.二(1)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下面是三个小队上周末收集废电池的情况。

小队

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三小队合计
数量/节

323695
(1)第三小队收集了多少节废电池?

(2)第四小队收集废电池的节数比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的总和少23节。第四小队收集了多少节?

3.

姓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成绩
淘气243090
笑笑292994
奇思2630
(1)淘气第三次跳了多少下?笑笑呢?

(2)奇思获得第二名,他的总成绩可能是多少?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4.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加的和都是30。

12
10
13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板书设计练习一(2)

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加的和都是30。

12
10
13
教学反思
二、购物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认识小面人民币。

2、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3、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4、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4、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难点: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课时划分:

本单元共计5课时。

买文具(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3.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人民币、多媒体。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法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出示商店情境图)这个商店是卖什么的?(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准确运用数量词)在商店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由说)这么多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呢?(让一名学生说)那你用什么买呀?(人民币)你认识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咱们中国通用的钱——人民币(实物人民币)。

【借助文具商店这一情境,引出本节的主题——人民币,并揭示人民币的功能。】

二、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1.师:现在,你们想仔细去看一看吗?下面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内的人民币,大家轮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发现什么呢?观察时小朋友们要互相谦让,有礼貌。

2.师:你都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主要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说一说。)

3.个别发言,出示教材第68页“认一认”。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通过让学生亲自去看、摸,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造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购物活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买东西,看你会不会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

1.小组合作:组长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课本后的彩图)购买自己想买的文具。

2.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你能从你买的文具中选一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买的吗?(指名说一次购物过程。)

3.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1张1元钱,我也想去买一些文具,你们愿意帮我去买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1元钱去买文具,你能买些什么呢?(小组继续购物。)

4.反馈,并板书:

1元

2角  找回8角

1角  找回9角

……

运用课件演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1元=10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钱能买哪些文具,你能完成第69页这些题吗?(学生试做。)

5.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实物投影反馈。)

6.师:在你的生活中,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过购物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解决简单问题。

1.请学生来当售货员,老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售货员没有零钱找给老师,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然后让售货员自己去想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兑换的必要性。】

2.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现在想不想让同学们帮你去解决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兑换。

3.师:哪一对好朋友想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全班交流,并板书,用实物粘贴。)

5元 能换5张1元

2元 能换2张1元

5角 能换5张1角

……

4.完成教材第69页“填一填”第1题。

5.师:谁想把你做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实物投影反馈。)

【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也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卡片)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  2元+2元+1元=(  )元

六、说一说。

师:人民币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离不开的,在勤俭节约方面,爱护人民币方面,你是怎么做的?说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

七、实践作业。

访问或调查并记录:你对人民币还知道些什么?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买文具(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可真不错。丁丁的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我们一块去看看,好吗?

二 、新授课。

1、买衣服。

(用投影仪出示主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商店衣服专柜,大家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

师:哪我们用什么来买呢?

生:钱,也就是人民币。但我们认识的人民币太小了。

大家的想法很正确,因此今天我们将继续认识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

2、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出示人民币。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学生小组讨论。

(2)反馈。

大家观察好了吗?哪一组小朋友愿意先说说你的观察的结果。

3、说一说。

师:

现在大家又回到了商店,先接受丁丁的挑战。丁丁的问题是“妈妈手里的钱够吗?”

(学生同桌商量,然后反馈。)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你们的表现认让三个小朋友都心服口服。现在有一位售货员阿姨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1、换零钱。(练一练第1题)

完成教材第71页的第1题,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2、数数共有多少钱?(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做题后反馈。

3、可以怎样拿。(第3题)

师:现在老师又要考大家了,如果你们的妈妈需要100元钱,你们可以怎么拿?

 

(1)让同桌之间摆一摆,说一说。

(2)反馈。

(此题有多种答案,教师鼓励孩子多想几种不同的办法。)

4、数学故事。

教师讲述数学故事。

四、小结。

大家今天都表现的不错,老师希望大家以后要爱护人民币这个朋友。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买衣服(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实际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 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和酷乐猫最近又开了一家商场。今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块去逛逛吗?

二、购物。

1、去商店。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商场,大家看到的是“儿童专柜”。在专柜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很多吃的东西……

师:大家观察的很认真,获得的信息也不少。现在你们能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明明解决问题吗?提出问题。

(生同桌之间讨论)

生汇报结果。

师:同学说的棒极了。因此,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先算几元和几元相加,再算几角的相加,如果满10角,要兑换成元。

2、购物。

大家现在在儿童专柜买东西。

师:那请小朋友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购物。怎样购物呢?我们请每一组的小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小朋友当顾客 。

(学生小组内进行购物活动)

三、巩固练习。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72页,找到填一填。

(1)生做题。

(2)反馈 。

四 、小结 。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可是越来越厉害了,不但帮助明明解决了难题,还帮助老师算出买奖品要付的钱,可真了不得。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小商店(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统计表来解决购物中找零钱的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找零钱的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找零钱的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法等

教学具准备:

纸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在咱们班开一场趣味的运动会,我们去买点东西吧!

二、找零钱。

师:展示主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体育用品商店,大家在柜台里看到了哪些你喜好的体育用品呢?

大家既然这样喜欢这些体育用品,我们就买下它们吧!

1、填表格。

出示表格,从这张表格里,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让学生各抒己见)

(1)让学生做题。

(2)反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几元簧几角相减时,我们要从几元中拿出 1元,把1元当成10角,然后再和几角相减。接下来,我们再请几位小朋友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三、麦当劳餐厅。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将这些体育用品顺利地买了下来。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去餐厅好吗?

(1)请每一组的同学轮流当顾客和营业员。

(2)每位顾客先选择两样你最喜欢的食品。

(3)想一想,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

(4)付钱时,想想可以怎样拿?有没有多种付钱的方法。

(生小组购物活动)

四、小结。

谁愿意说说,你在今天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元、角、分的知识。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小商店(第5课时) 

 活动目的:

1. 通过小小百货店购物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3. 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

活动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小小百货店,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其余的学生作为顾客,进行购物活动。

前期准备:

1. 每个学生准备2~3件小物品,标上价钱,并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

2. 顾客用书上附页中的钱,到小小百货店购物。

活动过程:

1. 老师说明活动要求,内容。

2. 布置活动现场,将每个小组布置成一个百货店,并将货物进行分类。

3. 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记录下自己所售出的物品及收到的钱。

4. 让每个学生都记录下自己所购买的物品及所花去的钱。

5. 让学生汇报活动的收获。

活动效果:

 

教学后记:

三、数一数与乘法

课题有多少块糖
教学设想学会用群数的方法数数,并用多个相同加数表示数数的结果。

引导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高观察能力。

体验生活与乘法的联系。

重点难点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学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准备圆片、小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就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叫猫不是猫,象熊没熊高,人人喜爱他,是咱中国宝”

二、问题探究

数一数(一)谈话:今天有许多可爱的熊猫跟我们一起来上课,大家快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

      

1、 自由数。出示

2、生数一数共有几个圆片。

3、汇报:你是怎么数的?

4、指导群数:横着看每排5个,5,10,15。竖着看每列3个,3、6、9……15。

三、体验感悟

数一数(二)

1、谈话:同学们表现真出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漂亮的图片,

一共有多少?列出加法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2、用加法算式表示数的过程。

3、反馈:横着看:6+6+6+6=20

         竖着看:4+4+4+4+4+4=24

四、实践应用

数一数(三)1、刚才我们数了熊猫和圆片,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方格。

2、尝试完成“有多少方格”。小组内说一说怎么数的。写出加法算式。

3、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从刚才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五、实践应用

1、谈话:秋天到了,苹果成熟了。看这里有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一共多少个呢》?列出加法算式

2、5盘苹果是5个3相加,那么6盘,10盘,15盘呢?你能列式吗?

3、求50盘苹果有多少,你会算吗?能列式吗?

六、总结谈话:这时候用乘法会比较简单

作业:《课堂作业》第1页

教学反思:
  

    月   日

课题儿 童 乐 园

教学目标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各部分间的名称。

2、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及合作能力。

重点

难点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活动准备幻灯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促学: 

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带大家到儿童乐园玩一玩。(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3、认识乘号及各部分间的名称。

师:相同的几个数相加,可用另一种表示方法——乘法。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认识它。

①出示乘法算式:2×4=8     4×2=8

②认识乘号“×”,指导书写。

③认识各部分间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1、你还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列式解答。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用什么方法算?

4、质疑: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请提出来?

四、小结归纳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可用乘法表示的问题?

2、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有多少点子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数感。

重点难点1.能根据具体情景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 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体验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活动准备圆片,三角片。
教学过程:

复习:用“几个几”说下面的算式。

10+10+10=

7+7+7+7+7=

1+1+1+1+1+1=

一,动手拼搭学具

1, 每行摆4个圆片,摆5行,你是怎样摆的?

2, 每行排5个圆片,摆4列,你是怎样摆的?

(同桌互相检查摆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

1, 完成。

2,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

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的看……

                  竖的看……

2, 你能用乘法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

3, 全班交流。

五,动手摆三角片

同桌合作:你说我摆。

根据乘法算式摆出相对应的三角片。

六,深化巩固

1、一共有多少人?注意观察的方法与相对应的算式。

2、小狗送信。

     先出示小屋里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它可能会哪个加法算式变的?另一个乘法算式怎么写?(如4X2,可能是2+2+2+2变来的,也可能是4+4,它的另一个乘法算式是2X4。)然后现连线。

七、实践应用 1、谈话:看书7页4题

2、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3、提问: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组织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
 

课题动 物 聚 会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热爱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1.理解乘法算式在不同情景中所表示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情景提出问题,在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活动准备聚会图片 小马、桃子、萝卜等片小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动物乐园要开展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非常高兴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参加它们的庆祝会。

(二) 观察情境图,小组交流汇报。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聚会的热闹场面。

2、说说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3、小组交流汇报

(三)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从热闹的聚会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自己列出算式。

3、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

4、选择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

5、学生自己选择提出的问题中的一个,摆一摆,写算式。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连一连: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3个人6和6个3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一说:根据4幅图片想一想2*3表示什么?让同学之间说一说

理解2×3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时表示2个3, 有时表示3个2。

摆一摆:练一练第2题

(五) 本课小结、知识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些问题可用乘法解决,回家给家长或同学说一说。

教学反思:
四、图形的变化

五、2~5的乘法口诀

课题数松果
教学设想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数感。

重点难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小棒、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情境引入。     谈话: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

2、说说情境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数一数: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4、数一数、填一填:  一堆松果有五个,2堆、3堆……9堆呢?

堆  数

12
松果的个数510
4、引导整理,得出口诀。(1)引导学生说出算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a.加法:一个五、一个五的加b.乘法:一个五就是1×5=5,二个五就是2×5=10……c.小组合作写出5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师指导。(2)多媒体呈现与算式的对应关系,加深理解。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1课间活动。规则:每5人一组,分2组跳圆圈舞,音乐停止后,让学生列一个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

2、摆小棒:根据5的乘法口诀,让同桌的学生1位摆小棒,另一位写出乘法口诀。

3、游戏: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4、练一练:第11页第1题“对口令”。

四、小结归纳

1、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记一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月   日

课题数松果
教学设想1、通过摘桃子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进一步巩固5的乘口决。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兴趣。

2、培养学生小组交流的良好习惯和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

借助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并灵活应用5的乘法口诀.

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5的乘法口决。

活动1:让学生说出5的乘法口决。师生对口令,同桌对答活动。

二、摘桃比赛。

活动2:出示比赛图,让两位学生扮两只小猴完成5的乘法式题,从下至上,谁就获胜,式题可变换,多让几组学生参加比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对照两幅图,找出不同点,然后再列式,即1=人;2=人,让学生说一说第(1)幅图,为什么是5×3,而第2题为什么是3+5,从而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第2题:让学生完成,然后订正。

    第3题:是一道综合的解实际问题的习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故事,理解题意,再进行解答,注意“买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的列式有两种即5×2+3×1和5×2+3,并告诉学生看情境图,根据自己的经验,先自己估算,然后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四、你知道吗?

师简单介绍乘法口决产生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小结归纳

1、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熟背: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课题课间活动
教学设想1、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重点难点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小棒、2 的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爸妈都很辛苦,我们在家里应做些家务减轻父母负担,你会做哪些家务?做家务也有数学问题,你注意到吗?就说吃饭前的准备筷子吧!大家用小棒代替筷子摆摆看。

2、你摆了几双筷子?一共几根?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同桌互说。2+2+2=6   2*6=12

1、全班交流。

活动二:(填一填)

1、说一说你会看这张表吗?指名回答。

2、独自完成填表。

2、同桌互评。

活动三:(试一试)

1、师出示算式。

2、小组合作,先写出算式,再根据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3、全班交流。

3、熟记乘法口诀。

活动四:

1、游戏:(对口诀)

(1)根据乘法口诀说算式。

(2)根据算式说口诀。先师生对练,再同桌互对。

2、圈数。师让生上台圈数,并说出是根据哪句乘法口诀。

3、填得数。(完成)

4、小组合作,通过具体情境(如图),解答。

5、思考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本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你记住2的乘法口诀了吗?请你记住它。

教学反思:
课题需 要 几 个 轮 子

教学设想1、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学会编制3的乘法口诀并记熟口诀。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编制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

观察主题图:

1 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2 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9 辆三辆轮车?

二、算一算。(口头表达)

2个 3 相加 3+ 3 = ?   3 个 3 相加 3 + 3 +3 =?……,9 个 3 相加3+3+3+3+3+3+3+3+3=?

三、填一填

学生完成

四、摆一摆

1、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2、围九个三角形

五、说一说。

边看三角形边数3、6、9……27,接着填在教科书上的算式。   

    3×3=          3×4=          ……    3×9=      

六、编一编。

看上面的表格,尝试编3的乘法口诀。

七、记一记并交流记忆方法。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口诀,

  小组讨论:怎么记住3的乘法口诀。

八、练一练、

1、找朋友       2、找规律       3、过河

课堂作业:熟背3的乘法口诀,完成《课作》第    页

教学反思:
课题小 熊 请 客

教学设想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编制4的乘法口诀。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乘法口诀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背诵2,3,5的乘法口诀。

2,看口算卡片口答

5×8=    5×5=    5×3=    2×8=  4×5=           

6×2=    9×5=    3×4=    7×3=  3×6=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小熊采了许多的红果,请客人们吃。

2,用多种方式数数

(1)请你用学过的知识用不同方法数一数。

(2)1串糖葫芦有4个红果,2串有几个红果?用你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互相合作,你摆我填,完成书上表格。

4,交流思考的方法

5,编乘法口诀

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给每个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

(1)学生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师板书

6,寻找记忆方法

(1)背诵

(2)生生之间互动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练一练题目。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456789
红果有几个4812162024283236
教学反思:
课题回 家 路 上 

教学设想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的想法的过程,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等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并灵活运用2~5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口头编故事。

2、引导游戏活动,讲清游戏规则(根据画面提问题,你问我答)

3、指导观察方法,指名学生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

4、小组合作。

要求:1)其中一个同学根据图上信息提问题。

2)另一个同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5、全班交流反馈,互相评价。

小组汇报,说出自己所提的问题和怎么解答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深化理解,巩固提高。

(送瓜果) 2 x 5=      4 x 1=     9 x 3 =    6 x 2 =       

                3 x 7 =     4 x 3=     8 x 3 =    6 x 5 =

三、找新家(第23面第3题)

1、让学生把图意讲一讲。

2、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准又快。

四、摘星星

五、对口令。

六、作业。

写出得数是20的算式,可以是加法算式,或乘法。比一比谁写得多。

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船上有几只小动物?        4*4=16(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          3*4=12(只)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5*3=15(只)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多花?    2*6=12(朵)

岸上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3*3=9(只)

教学反思:
课题练 习 三

教学设想1、通过1-5的乘法口诀和1-5乘法口诀以内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竞争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算式在不同情景中所表示的意义,体会乘法的意义
活动准备歌曲《数数歌》片断、卡片(实物)、小动物道具、8张贴数背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前面是小小商场,你们说说有哪些东西?

摆出实物或(图片)标上价格。

2、小朋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说出不同的分类情况。

(2)应花多少钱?

3、如果带50元去买所有的东西,够吗?(完成练习第1题)

二、游戏。(采用比赛形式)   1、先由学生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2、集体交流、反馈。   3、评一评:哪个小组完成最好,并给这个小组一颗星星。   4、请小朋友说说怎样读表内乘法。   5、对口令,同桌相互提问。   6、卡片抢答。(完成练习一第2题)三、数学活动。  1、出示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乘法口诀。  2、找朋友,用数学语言描述题中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汇报成果。(完成第3题)四、游戏。  1、谁能说说青蛙的形状。  2、播放歌曲《数数歌》片断。  3、填写第4题。  4、小组相互检查。  5、集体交流反馈。(完成练习一第4题)五、找座位。  1、“摘果子”活动,将算式写在卡片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上台“摘果子”

2、对号入座。悄悄的坐上,然后说明原因。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三、数一数与乘法

六、测量

教室有多长(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练习设计:

 

 

课桌有多长(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1、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说说课桌、数学书、铅笔盒大约有多长。 

2、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多长。说说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由此引出单位“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二、米的实际意义 

1、设问:1米有多长呢? 

2、操作: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就是1米长。用它量讲桌,大约是1米。 

3、估一估:1米长的物体有哪些?并让学生实际量一量。 

量一量:1米到我身体的什么位置? 

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时我们在使用时不能乱用,否则会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钟走60厘米,一支铅笔长15米,蜗牛1分钟爬10米…… 

2、完成“试一试”,反馈。 

五、巩固练习 

1、先让学生估一估实物,再动手量一量,然后选择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较合理。(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生完成第2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观察题意,然后完成,再交流反馈。 

4、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因为有画1厘米的经验,所以不难) 

六、布置作业 

练习设计:

1米有多长(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第3题的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长。 

1厘米和1米间有什么关系? 

估计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不是整米数时,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单位) 

二、试一试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讲桌、板报、门的高或长,填入书本。 

三、练一练 

1、第1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同桌之间互相量) 

交流反馈时说说有什么发现。⑴身高和两手侧平举时两指尖的距离差不多。⑵当没带尺子时,测量不太长的物体可用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来量,如 用zha来量,估计再量一量一zha 的长度。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用步距来量。 

2、第2题,仔细观察图意,然后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身高大约时门高的一半,机灵狗的身高大约是淘气的一半。 

3、第3题,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提议,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题,完成,先估计再量一量,填一填。 

5、第6题,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10米,估计、实际做一做,并记录下来。 

四、课后作业 

第5题。 

七、分一分与除法

课题分物游戏
教学设想1,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4,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和一样多。

重点难点使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去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有一天,小猴淘淘和小猴乐乐到果园摘了8个又红又大的桃子,你们想一想淘淘和乐乐有可能吃几个?

二、动手分一分

1,用圆片找替桃子分一分,你自己认为怎么分就怎么分。

2,同桌互说是:你是怎样分的?

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的方法。

4,怎样分,淘淘和乐乐吃的桃子一样多?

5,完成:摆一摆圆片。

6,同桌互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到一样多

7,全班交流,理解平均分,一样多

三、操作活动

1,分一分的第2,3题

(1)学生观察图

(2)根据题意,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小组交流

2,圈一圈,试一试的第1,3题

(1)理解一双有几支

(2)动手圈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谁学得最好?

板书设计:   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1、8个桃子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分(4)个桃子

2、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教学反思:
课题分 苹 果

教学设想1、知识目标:初步体验等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与数学思考能力

重点难 点

使学生进一步会等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活动准备小棒、图片、苹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小熊家里来了四个客人,小熊非常高兴,拿出12个苹果热情招待客人,可是小熊不知道该怎样分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帮小熊吧。

(二)小组讨论怎样分公平合理(分的一样多)

(三)实践操作分的方法

1、用12块小圆片表示苹果想想怎样分一样多动手摆一摆。

2、小组交流各自分的步骤方法

3、交流汇报:分的方法。

一个一个地分,分完为止。

一盘一盘地分,每盘分两个,刚好分完。

4、如果现在有15个梨子,想把这些梨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么分?)

5、分组用小棒分一分,摆一摆,互相说说是怎么分的一样多。

(四)拓展性练习

第1题:用小棒操作,并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第4是:让学生用学具具体摆一摆,探索不同的排法,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五)作业

       我们班有几个人,如果第排4人,我们班的同学可以排成几排?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可以放4个盘子

平均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教学反思:
课题分 糖 果

教学设想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研究方法的能力。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在具体环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用语言表述自己分东西的过程。
活动准备糖果若干、小圆片、豆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促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大家有兴趣吗?

二、摆一摆,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一:每小组5人,有20块糖果,每个小朋友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方法多的给予奖励糖果。

(1)学生动手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2)小组汇报摆的方法,进行奖励。

   动手实践二:规则  让学生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表糖果,动手分分看。

(1)分小组交流分的方法,并填写第36面表格。

(2)集体交流、反馈。

(3)在全班操作的基础上,指名拿老师的教具上台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有没有分完了?

三、拓展数据,巩固提高。

活动实践三、(完成第37页小组活动)

(1)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怎么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2)请个别小组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3)集体交流,讨论分法,说说有没有分完。

一、开放性练习。(完成第37页数学游戏)

活动实践四:(1)师说明游戏规则。

(2)拿出准备好的豆子进行游戏活动。

(3)教师巡视并指导。

二、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呢?请你把它写下来,好吗?

板书设计:

                 分糖果

第一组

姓名姓名姓名姓名姓名
1次

2次

3次

4次

教学反思:
课题分 香 蕉

教学设想知识目标:通过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开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活动准备小棒,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创设情境:“两只小猴,从果园里摘来了12根香蕉,这时候,两只小猴急了,它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分才好,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它们分一分呢?”

二、摆一摆,分一分。

小组合作交流: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看谁分的方法多。

汇报:分的方法。

认识除法算式12÷2=6和12÷3=4,以及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不同的分法。

    小朋友,真棒!已经帮助小猴分了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分法呢?用除法表示出来。

四、巩固内化。

   师出示16个苹果,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并在小组内说说分法。

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读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五、练一练

思考:分一分或圈一圈,然后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把算式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    ÷    2    =    6    (根)

12    ÷    3    =    4    (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课题小 熊 开 店

教学设想1、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学习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图中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意,尝试运用所学过的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图中问题。

活动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熊开了个商店,我们一起去参观吧。

小组交流:你到小熊的店里,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板书)

     选择如下问题,思考,并列式解答。

(1)买4辆坦克需要 (    )元,

(2)20元可以买(    ) 辆坦克, 

2、汇报解答结果。

三、比较发现

小组讨论:仔细观察上面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想一想,试一试。

1、小猴带了12元,它可以买 (     )个铅笔盒。

2、如果小猴想用这12元可以买皮球,可以买多少个?

3、如果你有24元,你在小熊的店里可以买什么物品?

五、完成解答:

24÷3=             28÷4=            20÷5=            

14÷7=            32÷8=             45÷9=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什么问题可用除法表示。

教学反思:
课题快 乐 的 动 物

教学设想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进一步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的关系。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倍“的含义。

活动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复苏,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小动物的数量。(生口头汇报,师板书。)

   二、用学具摆一摆,体会“倍”的含义

让学生分别用圆片代表猴子,小鸭,摆出击它们的数量。

三,说一说摆的内容,怎样摆。

四、出示对应算或。

     按每3只为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圈一圈观察6只鸭的数量有几个猴子的数量那么多(2个)

让学生说一说: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

     五、抽象为文字问题

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我们发现6只小鸭的数量有2个猴子的数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用算式表示:6÷3=2

    六、变换情景内容再次练习。

1、①每个小组发一张表

       ②要求:小组合作 用O代表画出松鼠,小鸡的数量然后圈一圈观察小鸡的数量里有多少个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

       ③小组汇报

2、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

3、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七、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一练题目。

      符表格:

松鼠

小鸡
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列式:□○□=□

教学反思:
课题花 园

教学设想进一步认识“倍”,初步应用乘、除法解决口头应用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到过花园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花园玩玩?

(出示花园背景图,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现小鸟、蜜蜂、蝴蝶。)

师:这些小动物有个秘密要告诉大家。听……(依次出现动物们说的话。)

   2、小组内交流图上信息:

蝴蝶4只,小鸟24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红花8朵……

二、提出问题。

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一)、蜜蜂有几只?

1、提示:应先知道哪种动物有几只?

2、同桌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之前想想:先摆什么,再摆什么?

3、列式解答。

(二)小鸟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1、摆一摆小鸟和蝴蝶的只数。

2、交流怎么摆容易看出小鸟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3、列式解答。

四、试一试。

1、完成第一、第二题。

2、小组讨论:

练一练中的“数一数”,用涂色或用纸条的方试解决。

五、作业:

找找生活中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和好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密封有多少只?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教学反思:
八、6~9的乘法口诀

课题 有多少张贴画

教学设想1、编制6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住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地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清6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活动准备方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1、出示方格图,估算方格有几个,小组交流。

2、说一说,一排6个,2 排共有多少个?3排呢?……  

活动二:(试一试)

1、生填写算式,编制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6的口诀,小组内交流。

3、熟记6的口诀。

活动三:(想一想)

1、填一填:6×8=6×7+()=6×9-()

2、小组讨论: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活动四:(练一练)

1、生填表,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个得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利用哪一句口诀。

2、游戏。(对口令)一人说口令,一人说得数。或一人说口诀,一人说算式。先师生互对,再生生互对。

3、找朋友。生完成,小组交流。

4、想一想、算一算。先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利用口诀算出得数。

5、利用口诀解决第1小题、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利用移动方格的形式转化为第1小题形式,鼓励多种方法。

板书设计:       方格有多少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

教学反思:
课题一共有多少天
教学设想1、让学生经历 7 的连加过程。

2、利用“一个星期有 7 天”这一情境,得出 7 的乘法口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清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活动准备校历表、卡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小组观察校历表

1、查一查、现在是本学期的第几周,再过几周是元旦。

2、数一数,1星期有几天?2星期有几天?……

3、填一填,教科书P 74

二、活动二:

1、编制7的乘法口诀。

2、记一记,背一背。

3、全班交流记忆的方法。

4、对口令。

三、活动三:

1、看口诀写算式。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

四、课外延伸:

估计自己一天喝几杯水。然后算算你一星期喝几杯水?

板书设计:

一星期有几天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

教学反思:
课题买 球

教学设想通过买球这一情境,让学生经历连加过程,编写8和9的乘法口诀。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活动准备足球、篮球及一些体育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每个足球8元,买8个要多少钱?”

“每个篮球9元,买9个要多少钱?”

  2、解答。

  3、交流:说说你怎么算的?

二、模拟购物活动。

1、设置一个体育用口商店,一生当售货员。要求买的人先想好:买什么球,买几个?得付多少钱?

2、活动开始。观众帮售货员检查钱付对了吗?

3、师记录,完成表格中“买足球”的钱。

4、小组讨论:完成表格中“买篮球”的钱。

三、尝试编口诀。

 1、根据表格自编口诀。

 2、交流所编的口诀,读一读。

四、验证口诀。

   自己选择一句口诀,用圆片摆一摆,数一数,口诀编得对吗?

   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读口诀,你想怎么记口诀?

五、记口诀。

   同桌合作:以对口令和方法记住8的乘法口诀。

  师示范:玩手指游戏,记住9的乘法口诀。

六: 作业。

  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8和9的乘法口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8和9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九、除法

课题长 颈 鹿 和 小 鸟

教学设想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重点难点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丽的动物乐园,长颈鹿正在跟小动物们开会。

长颈鹿说:春天到了,大地开始复苏,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猴子说:我们也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长颈鹿伯伯,飞回来多少只小鸟?几只小鸟住一间房呀?

二、讨论计算方法(尝试)

观察画面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三、体验乘除法的关系。

1、动物乐园飞来了一些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  有7间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怎样形式计算?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6×7=42(只)   六 七 四 十 二

2、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每6只鸟住一间房子,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4、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平均住在7间房子里每间房子住多少只小鸟?

四、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正确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的关键是什么?

五、变式练习。

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栋房子?

一、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一练的题目。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6=           想:六(   )四十二

48÷6=           想:六(   )四十八

教学反思:
课题农家小院
教学设想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乘除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叙述题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游乐场的挂图。小纸条。
教学过程:

一、游乐场。

1、小组内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问我答:

同桌合作,一人提出问题,另一人写算式解答,然后交换角色。

3、集体交流:

在你问我答的活动中,你提了什么问题,你的同桌是怎么回答的?

二、快餐店。

   小熊开了一家快餐店,小动物们都来买了,瞧,兔小弟、狼大哥,牛伯伯都想了一个问题考大家了,同学们能全部解答吗?

1、学生解决。

2、小组交流:叙述题意,写算式,说说怎么想的。

三、倒牛奶。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思考。

3、小组内讨论,一壶倒六小杯,三大杯,一杯能倒几小杯?

4、用纸条验证:两条一样的纸条当水壶,把其中一条剪成六6分;别一条剪成三等份;然后再把两次剪下的纸条对比。

四、比比谁写得多。

   看练一红的第一题,在三分钟内试试能完成几题,要求又对又多。

五、作业。

   思考:练一练中的“投镖”,想一想,每人每次得几分?

板书设计:

           提问:                           回答

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

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教学反思:

文档

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加与减课题谁的得分高(第1课时)总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口算练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