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几何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三角形 B.四边形 C.平行四边形 D.圆
2.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3,6 B.3,4,5 C.5,6,11 D.7,8,18
3.过五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共有( )条
A.1 B.2 C.3 D.4
4.课本上运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其作图的依据是( )
A. B. C. D.
5.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A.50° B.80° C.50°或80° D.50°或65°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A. B. C. D.
8.如图,正五边形ABCDE,BG平分∠ABC,DG平分正五边形的外角∠EDF,则∠G=( )
A.36°
B.54°
C.60°
D.72°
9.已知△ABC的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I,直线OI经过点A.若∠BAC=40°,则∠ABC=( )
A.40° B.50° C.70° D.80°
10.如图,在△ABC中,点D是线段AB的中点,DC⊥BC,作∠EAB=∠B,DE∥BC,连接CE.若,设△BCD的面积为S,则用S表示△ACE的面积正确的是( )
A. B.3S
C.4S D.
二、填空题
11.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1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1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2、3,则第三边上的中线a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
14.如图,点O是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点I是三角形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则∠O与∠I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
1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则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已知点I是△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若AB+BI=AC,设∠BAC=α,则∠AIB=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
三、解答题
17.如图,根据图上标注的信息,求出α的大小
18.如图,已知,.求证.
19.如图,已知△ABC,AB、A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恰好落在BC边上
(1)判断△ABC的形状
(2)若点A在线段DC的垂直平分线上,求的值
20.如图,在下列带有坐标系的网格中,△ABC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 直接写出坐标:A__________,B__________
(2) 画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的△DEC(点D与点A对应)
(3) 用无刻度的直尺,运用全等的知识作出△ABC的高线BF(保留作图痕迹)
21.如图,Rt△ABC≌Rt△CED(∠ACB=∠CDE=90°),点D在BC上,AB与CE相交于点F
(1) 如图1,直接写出AB与CE的位置关系
(2) 如图2,连接AD交CE于点G,在BC的延长线上截取CH=DB,射线HG交AB于K,求证:HK=BK
22.如图,在△ABC中,CE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AD⊥CE于点F交BC于点D
(1) 若∠BAC=96°,∠B=28°,直接写出∠BAD=__________°
(2) 若∠ACB=2∠B
① 求证:AB=2CF
② 若EF=2,CF=5,直接写出=__________
23.如图1,AB=AC,EF=EG,△ABC≌△EFG,AD⊥BC于点D,EH⊥FG于点H
(1) 直接写出AD、EH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EFG沿EH剪开,让点E和点C重合
① 按图2放置△EHG,将线段CD沿EH平移至HN,连接AN、GN,求证:AN⊥GN
② 按图3放置△EHG,B、C(E)、H三点共线,连接AG交EH于点M.若BD=1,AD=3,求CM的长度
24.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0,b),且|a+2|+(b+2a)2=0,点P为x轴上一动点,连接BP,在第一象限内作BC⊥AB且BC=AB
(1) 求点A、B的坐标
(2) 如图1,连接CP.当CP⊥BC时,作CD⊥BP于点D,求线段CD的长度
(3) 如图2,在第一象限内作BQ⊥BP且BQ=BP,连接PQ.设P(p,0),直接写出S△PCQ=_____
参
1.D
【解析】
【分析】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分析即可. 一个图形的一部分,以某条直线为对称轴,经过轴对称能与图形的另一部分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详解】
三角形、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圆是轴对称图形,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识别,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分析】
根据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可判断.
【详解】
A.2+3=6,不能组成三角形;
B.3+4>5,可以组成三角形;
C.5+6=11,不能组成三角形;
D.7+8<18,不能组成三角形.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3.B
【分析】
根据多边形对角线定义可得出结果.
【详解】
五边形有5个顶点,与其中一个顶点不相邻的顶点有2个,所以有2条对角线.
【点睛】
本题考查多边形对角线的定义: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线为多边形对角线,掌握定义是关键.
4.A
【分析】
在尺规作图中,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通过构建三边对应相等的全等三角形来证,因此由作法知其判定依据是SSS,即边边边公理.
【详解】
解:在尺规作图中,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通过构建三边对应相等的全等三角形来证,因此由作法知其判定依据是SSS,即边边边公理.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尺规作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1)“边角边”简称“SAS”;(2) “角边角”简称“ASA”;(3) “边边边”简称“SSS”;(4) “角角边”简称“AAS”.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5.A
【分析】
根据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详解】
解:根据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坐标系中的轴对称,掌握坐标系中的轴对称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6.C
【分析】
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分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若50°为顶角,则底角为,符合题意;
若50°为底角,则顶角为,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角相等,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7.B
【分析】
设这个多边形有n条边,根据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2倍,列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
【详解】
解:设这个多边形有n条边.
由题意得:(n﹣2)×180°=360°×:2,
解得n=6.
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
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内角和公式,做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内角和公式为:(n-2)•180°,外角和为360°.
8.B
【分析】
先求出正五边形一个的外角,再求出内角度数,然后在四边形BCDG中,利用四边形内角和求出∠G.
【详解】
∵正五边形外角和为360°,∴外角,
∴内角,
∵BG平分∠ABC,DG平分正五边形的外角∠EDF
∴,
在四边形BCDG中,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多边形角度的计算,正多边形可先计算外角,再计算内角更加快捷简便.
9.C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下图,易得AD是BC的中垂线,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可求出∠ABC.
【详解】
如图所示,AD为∠A的角平分线,且经过三边垂直平分线交点I,故可知AD⊥BC,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知△ABC为等腰三角形,∴,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边中垂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是解题的关键.
10.C
【分析】
延长AE,BC交于点F,易得AE=DE,由DE∥BC,D为AB的中点,可知DE为中位线,所以BF=2DE,设BC=2x,AE=DE=5x,则BF=10x,CF=BF-BC=8x,在△ABF和△ACF中,分别利用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可推出面积关系.
【详解】
如图所示,延长AE,BC交于点F
∵DE∥BC,∴∠ADE=∠B,
又∵∠EAB=∠B,∴∠ADE=∠EAB,∴AE=DE
∵D为AB的中点,DE∥BF,∴DE为△ABF的中位线,
∴BF=2DE,
设BC=2x,AE=DE=5x,则BF=10x,CF=BF-BC=8x,
在△ABC中,∵D是AB的中点,∴S△ACD=S△BCD=S
∴S△ABC=2S,
在△ABF中,
∴
在△ACF中,E为AF的中点,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根据同高的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比,推出面积关系是关键.
11.钝角
【解析】
钝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外部.
12.10.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2+2<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腰的长度是4,底边长2,周长:4+4+2=10,答:它的周长是10,故答案为10.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13.0.5<a<2.5
【分析】
根据题意作出图形,采用中线倍长法,构造△ACD≌△EBD,得到BE=AC=2,然后在△ABE中利用三边关系找出AE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到AD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如图所示,△ABC中,AC=2,AB=3, BC边上的中线AD=a,延长AD到E,取DE=AD,连接BE,在△ACD与△EBD中,
∴△ACD≌△EBD(SAS)
∴BE=AC=2,
在△ABE中,BE=2,AB=3,则1<AE<5,故0.5<AD<2.5
即0.5<a<2.5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运用中线倍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4.∠O+∠I=180°
【分析】
根据交平分线性质,可推出∠OBI=∠OCI=90°,然后在四边形OBIC中,利用内角和可得出∠O与∠I的数量关系.
【详解】
∵BO平分∠ABC,∴∠OBC=,
∵BI平分∠CBD,∴∠CBI=
∴
即∠OBI=90°
同理可得∠OCI=90°,
在四边形OBIC中,
∴∠O+∠I=180°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和四边形内角和,熟练掌握内角和是解题的关键.
15.65或25
【分析】
在等腰△ABC中,AB=AC,BD为腰AC上的高,∠ABD=40°,讨论:当BD在△ABC内部时,如图1,先计算出∠BAD=5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计算出∠ACB;当BD在△ABC外部时,如图2,先计算出∠BAD=5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性质可计算出∠ACB.
【详解】
在等腰△ABC中,AB=AC,BD为腰AC上的高,∠ABD=40°,
当BD在△ABC内部时,如图1,
∵BD为高,
∴∠ADB=90°,
∴∠BAD=90°−40°=50°,
∵AB=AC,
∴∠ABC=∠ACB=(180°−50°)=65°;
当BD在△ABC外部时,如图2,
∵BD为高,
∴∠ADB=90°,
∴∠BAD=90°−40°=50°,
∵AB=AC,
∴∠ABC=∠ACB,
而∠BAD=∠ABC+∠ACB,
∴∠ACB=∠BAD=25°,
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为65°或25°.
故填:65或25.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16.
【分析】
在AC上截取AD=AB,易证△ABI≌△ADI,所以BI=DI,由AB+BI=AC,可得DI=DC,
设∠DCI=β,则∠ADI=∠ABI=2β,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可推出β与α的关系,进而求得∠AIB.
【详解】
解:如图所示,在AC上截取AD=AB,连接DI,
点I是△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所以有∠BAI=∠DAI,∠ABI=∠CBI,∠ACI=∠BCI,
在△ABI和△ADI中,
∴△ABI≌△ADI(SAS)
∴DI=BI
又∵AB+BI=AC,AB+DC=AC
∴DI=DC
∴∠DCI=∠DIC
设∠DCI=∠DIC=β
则∠ABI=∠ADI=2∠DCI=2β
在△ABC中,
∠BAC+2∠ABI+2∠DCI=180°,即,
∴
在△ABI中,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角度计算,利用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7.
【分析】
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建立方程,可求出α的大小.
【详解】
如图所示标出顶点字母,
∵
∴,
解得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熟练利用性质建立等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8.见解析
【分析】
根据∠ABD=∠DCA,∠ACB=∠DBC,求证∠ABC=∠DCB,然后利用AAS可证明△ABC≌△DCB,即可证明结论.
【详解】
证明:∵∠ABD=∠DCA,∠DBC=∠ACB
∴∠ABD+∠DBC=∠DCA+∠ACB
即∠ABC=∠DCB
在△ABC和△DCB中
∴△ABC≌△DCB(ASA)
∴AB=D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证明此题的关键是求证△ABC≌△DCB.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9.(1)△ABC为直角三角形;(2)
【分析】
(1)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BD,AD=CD,再由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可推出∠BAC=90°,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2)A在DC的垂直平分线上,则AD=AC,由(1)可得AD=AC=BD=CD,可得出.
【详解】
解:(1)∵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AD=BD,∴∠B=∠BAD
∵D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AD=CD,∴∠C=∠CAD
在△ABC中,
∠B+∠C+∠BAD+∠CAD=180°
∴,即∠BAC=90°
∴△ABC为直角三角形.
(2)∵A在DC的垂直平分线上
∴AD=AC
由(1)可得AD=AC=BD=CD
∴
【点睛】
本题考查中垂线的性质: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熟练使用此性质是关键.
20.(1)(-3,3),(-4,-2);(2)如图所示见解析;(3)如图所示见解析.
【分析】
(1)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坐标即可;
(2)根据轴对称找出A、B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即可;
(3)作△ABC关于AC对称的△AMC,连接BM,与AC交于F,则BF即为AC边上的高.
【详解】
(1)A点坐标为(-3,3),B点坐标为(-4,-2);
(2)如图所示,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D(3,3),B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F(4,-2),△DEC即为所求;
(3)如图所示,BF即为所求.
【点睛】
本题考查直角坐标系,掌握坐标系内对称点的求法是关键.
21.(1)AB⊥CE;(2)见解析.
【分析】
(1)由全等可得∠ECD=∠A,再由∠B+∠A=90°,可得∠B+ECD=90°,则AB⊥CE.
(2)延长HK于DE交于H,易得△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C=45°,易得DH=DE,然后证明△DGH≌△DGE,所以∠H=∠E,则∠H=∠B,可得HK=BK.
【详解】
解:(1)∵Rt△ABC≌Rt△CED,
∴∠ECD=∠A,∠B=∠E,BC=DE,AC=CD
∵∠B+∠A=90°
∴∠B+ECD=90°
∴∠BFC=90°,∴AB⊥CE
(2)在Rt△ACD中,AC=CD,∴∠ADC=45°,
又∵∠CDE=90°,∴∠HDG=∠CDG=45°
∵CH=DB,∴CH+CD=DB+CD,即HD=BC,
∴DH=DE,
在△DGH和△DGE中,
∴△DGH≌△DGE(SAS)
∴∠H=∠E
又∵∠B=∠E
∴∠H=∠B,
∴HK=BK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全等找出角相等,再利用等角对等边判定线段相等是本题的关键.
22.(1)34°;(2)①见解析,②
【分析】
(1)在△ABC中,利用内角和可算出∠ACB,再由CE⊥AD,CE平分∠ACD,根据三线合一,可知△CAD为等腰三角形,即可求出底角∠CAD,进而求出∠BAD;
(2)①过A作AH∥BC,交CE的延长线于H,易得AH=AC,再由AD⊥CE,可得AD垂直平分CH,则CH=2CF,在由CH=CE+EH=BE+EH,而AE=EH,进而可得CH=BE+AE=AB,所以AB=2CF.
②易证△AHF≌△DCF,可得AH=CD,再由△AEH∽△BEH,得出相似比,进而得到.
【详解】
解:(1)在△ABC中,
∵CE⊥AD,CE平分∠ACD
∴△CAD为等腰三角形,CA=CD
∴
∴
(2)①如图所示,过A作AH∥BC,交CE的延长线于H,
∵AH∥BC,∴∠H=∠BCE,∠B=∠BAH
又∵CH平分∠ACB,则∠ACH=∠BCH
∴∠H=∠ACH,∴AC=AH
又∵AF⊥CE,∴AD垂直平分CH,
∴CH=2CF
∵∠ACB=2∠B,∴∠B=∠BCE,∴BE=CE
又∵∠B=∠BAH,∴∠H=∠BAH,∴AE=HE
∴CH=CE+EH=BE+AE=AB
又∵CH=2CF
∴AB=2CF
②在△AHF和△DCF中,
∴△AHF≌△DCF(ASA)
∴AH=CD
∵EF=2,CF=5,由①得BE=CE=CF+EF=7,AE=EH=HF-EF=5-2=3
又∵AH∥BC,∴,
∴,∴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中垂线,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及相似三角形,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难度较大,关键是作出正确的辅助线.
23.(1)AD=EH;(2)见解析;(3)CM=2.
【分析】
(1)由△ABC≌△EFG,可知面积相等,利用面积公式可得高相等;
(2)如图所示,设AN、CH交于点P,CH、NG交于点O,由CD平移到NH可知四边形CDNH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H=DN=AD,可得出△AND为等腰三角形,再由GH=CD=NH可得出△GHN为等腰三角形,由于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相等,可推出底角相等,在△OPN和△OGH中,可由∠OPN=∠PND=∠NGH,可推出∠PNO=90°,则AN⊥GN;
(3由AD⊥BH,GH⊥BH,可得AD∥GH,所以,再由DH=DC+EH=1+3=4,
可求出DM=3,∴CM=3-1=2.
【详解】
解:(1)∵△ABC≌△EFG,
∴BC=FG,
∴
∴AD=EH
(2)如图所示,设AN、CH交于点P,CH、NG交于点O
CD平移到NH可得四边形CDNH为平行四边形
∴CH=DN,∠CDN=∠CHN,DN∥CH
又∵EH=AD,∴AD=DN,即△AND为等腰三角形
∵GH=CD=NH,∴△GHN为等腰三角形,
∵∠ADN=∠ADC+∠CDN=90°+∠CDN
∠NHG=∠CHG+∠CHN=90°+∠CHN
而∠CDN=∠CHN
∴∠ADN=∠NHG,
∴,
∴∠AND=∠NGH
又∵DN∥CH,∴∠AND=∠NPH,∴∠NGH=∠NPH
在△OPN和△OGH中
∠NPH=∠NGH,∠PON=∠GOH,
∴∠PNO=∠OGH=90°,
∴AN⊥GN
(3)由△ABC≌△EFG可得CD=BD=1,EH=AD=3
∵AD⊥BH,GH⊥BH
∴AD∥GH,∴,∴
又∵DH=DC+EH=1+3=4
∴DM=3,
∴CM=DM-DC=3-1=2.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第(2)问较难,关键是根据全等条件,找出一对等腰三角形,根据顶角相等,推出底角相等.
24.(1)A(-2,0),B(0,4);(2)CD=2;(3)
【分析】
(1)由非负数的性质,可求出a、b的值,得到A、B的坐标;
(2)过C作CE⊥OB于E,与PB交于F,易证△AOB≌△BEC,可得OA=BE=2,即E为OB中点,所以EF为△BOP的中位线,F为Rt△BCP斜边BP上的中点,所以,所以∠BCF=∠CBD=∠ABO,再证△AOB≌△CDB即可得CD=OA.
(3)过B作BG⊥CQ于点G,延长QC与x轴交于H,通过证△ABP≌△CBQ,△BOP≌△BGQ可推出OBGH为矩形,以CQ为底,PH为高求面积.
【详解】
解:(1)∵|a+2|+(b+2a)2=0
∴a+2=0,b+2a=0,解得a=-2,b=4,
∴A(-2,0),B(0,4)
(2)如图所示,过C作CE⊥OB于E,与PB交于F,
∵BC⊥AB,∴∠ABO+∠EBC=90°,
在Rt△BCE中,∠EBC+∠BCE=90°,
∴∠ABO=∠BCE
在△AOB和△BEC中,
∴△AOB≌△BEC(AAS)
∴BE=AO=2,又∵OB=4,∴E为OB的中点,
∵EC∥OP,∴EF为△BOP的中位线,则F为BP的中点,
在Rt△BCP中,CF为斜边上的中线,
∴
∴∠BCE=∠CBD=∠ABO
在△AOB和△CDB中
∴△AOB≌△CDB(AAS)
∴CD=AO=2
(3)如下图所示,过B作BG⊥CQ于点G,延长QC与x轴交于H,
∵∠ABP+∠PBC=90°,∠PBC+CBQ=90°,
∴∠ABP=∠CBQ
在△ABP与△CBQ中,
∴△ABP≌△CBQ(SAS)
∴∠BPO=∠BQG,CQ=AP=2+p,
在△BOP和△BGQ中,
∴△BOP≌△BGQ(AAS)
∴∠OBP=∠GBQ,BG=BO=4
又∵∠GBQ+∠PBG=90°
∴∠OBP+∠PBG=90°,即∠OBG=90°,
在四边形OBGH中,∠OBG=∠BOG=∠BGH=90°,
∴∠OHG=90°,∴PH是△PCQ中CQ边上的高,
PH=OH-OP=4-p
∴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作出正确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