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观点以及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的论辩技巧。
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自主收获】
一、认识作者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了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积累字词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2. 解成语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2)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3)自怨自艾: (艾,音yi) 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4)反求诸己: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5)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或东西太少,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6)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7)习焉不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8)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3.积名句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2)数罟不入洿池, 。(3) ,无失其时。(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5)谨庠序之教, , 。
【合作探究】
一、知识积累
1.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殍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二、文本分析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和第六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三、阅读鉴赏
4.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在今天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赈济百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树之以桑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⑦⑩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二、翻译
10.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 (2)诸
(3)犹 (4)之
(5)如 (6)宜
1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1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答案:积累字词1.(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3.略
【合作探究】
1.(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3)一词多义
数 数目、数量 ; 几、若干 ; 命运 ;shuò 屡次 ; cù 密、细密 ; shǔ计算
直 与“曲”相对,不弯曲 ; 仅、只 ; 价值 ; 径直、直接
发 发射 ; 征发、派遣 ; 打开; 花开 ; 出发 ; 发出 ; 发出、抒发
兵 兵器 ; 战争 ; ; 士兵
胜 承受; 尽 ; 胜利 ; 超过 ; 优美的
(4)词类活用
鼓,名动。敲起鼓。;树,名动。种植。衣,名动,穿上;谨,形动,认真从事。王,名动,为王,称王
2.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
3.第五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第六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4.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今天的现实意义: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 C 6.A 7.D 8. C 9.A
二、翻译10.①五亩大小的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②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③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④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⑤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三、11.(1)方,见方,方圆 (2)诸,相当于“之乎” (3)犹,还
(4)之,它,指文王之囿 (5)如,如同 (6)宜,合适、适宜
1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13.“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翻译: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70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40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车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园40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40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