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 间 | 2014.8.31 | 地 点 | 小会议室 |
| 学 科 | 语文 | 备课组 | 六年级 |
| 主持人 | 石鹏飞 | 主备人 | 石鹏飞 |
| 主 题 | 十一册第一单元 | 备 注 | |
| 出席人员 | 全体语文老师 | 缺席人员 | 无 |
|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为“心中有祖国”,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古诗两首》四篇课文。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抒情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教学时切忌横讲竖解分析,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心中的祖国形象。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面对不太出家门的农村学生可运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的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从而既准确把握作者决意献身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强烈爱国之情,又激发自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情感。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建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让学生上网去学习,将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郑成功的身平和收复的场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学生学习时练习和课文的朗读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我们应以“热爱祖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关键字眼是“喜”,而第二首诗《示儿》的关键字眼却是“悲”,但无论是喜还是悲,同样表达的作者相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这一课时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欣赏古诗,掌握古诗。 《习作1》写一篇关于假期生活的习作,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习作,题目自定。 《练习1》这是一项富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练习。本教学设计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句、运用字词句的效果,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建立事物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养成在生活环境中主动识字的习惯;用学过的词语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生成语句的练习,也是让词语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使用语文。这是很重要的学语文、用语文的途径。 二、典型案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五、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波兰 肖邦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三、错题成因分析 (一)字词书写错误 1、镰刀:“镰”容易把右边部分“廉”字写错,尤其是里面的“兼”字笔画多,容易搞混。 2、巴黎:“黎”右上部分习惯多一撇,写成“勿”字。 3、浇灌:“灌”字左右结构,容易写成上下结构,未认真观察字的结构。 4、“奏乐”:“奏”字下面的“天”字底易写成“夭”。 5、“景德镇”:“镇”字右边部分的“真”会少一横。 (二)其它 1、定义模糊:对头(duì tou)——对头(duì tóu) 2、重要字词的解释:“绝”“辞”“妻子”“元” 3、多音字读音:“薄”“横”“肖” 4、词语的感情色彩 四、单元训练内容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句式练习。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练习说话 7、排列句子 8、按要求写词语或成语。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测试情况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