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企业风险意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随之出现,其重要性在企业中日益凸显。企业方面要求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企业治理融为一体,是一种针对性的重点审计,这样使得传统的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更佳。国家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下,审计工作逐渐成为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理论体系,不仅提升了内部审计的价值,还加强了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和完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制度,为企业的逐利性服务。
本文在规范研究方法下,从理论研究发展到市场研究,深入探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并试图找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能力的方法,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服务。具体来看,本文在导论部分,介绍了内部审计的演变历史及其研究成果进行观点综述,研究了第一章研究了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接下来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风险导向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完善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内部审计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风险管理;审计风险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global trend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change of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enhanced the awareness of risk,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appears, its importan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oriented audit, no matter is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internal audit, or the enterprise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 has an important role, countr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udit work, the newly revis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Audit Standards" signed in September 8, 2010 announced, involving general, audit institutions and auditors, audit, implementation plan report of seven chapt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into the risk oriented. The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of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internal audit, risk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 is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audit, the better the effect and e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internal audit. The enterprise can improve its internal audit system for enterprises of value-added services, so as to achieve its business purpose.本文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对企业在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出发,阐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审计的相关文献后,追随了内部审计的演变历史及其研究成果进行观点综述,接下来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内风险导向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This paper adopts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of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 are studied.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related theory,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audit risk oriented, characteristic of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analyz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domestic audit, follow up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nd review of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are analyzed, the risk oriented audit in China problem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audit of enterprises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s is studied to improve the risk oriented internal audi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风险管理;审计风险
Keywords: Internal Auditing; Risk Oriented; Audit Risk; Risk Managemen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管理环境的突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使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信息高速传播,让各大知名企业的财务负面新闻无所遁形,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因此,审计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工作产生的基石。基于此,财产所有人除了了解财产的相关情况外,还通过审计公司或者审计部门监控和评价经营者的市场表现和公司业绩,考评财产经营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内部审计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上升了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由于外部强制手段推行的负效应开始显现,不是企业内部发展需要而自发设立的,加之,公司治理结构的滞后,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不相容。内部审计的发展与企业的内部需求不符,一是内部审计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这时需要一个全新的审计模式来完善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未来企业审计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由国家审计发展到国企审计,再渗透到企业审计,表明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明显。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和管理出效益的模式与方法,最终目的也是为企业效益服务,即达到企业增值和盈利的目的,它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将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的评估分析结果作为审计导向,在排列审计项目的优先顺序时以已经量化的审计风险分析水平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治理程序后提出恰当意见与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风险。
1.1.2 研究目的
研究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分析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问题,了解实际。通过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可行的参考方法与对策建议,以便加强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监督,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研究意义
市场是“无形的手”,市场变化莫测,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加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时时有风险、处处见风险。在经济学中尤其是投资和经营,存在着一条定律:高风险,高收益,即风险和收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想获得更大的回报,就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是风险本身就是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预示着成功,也存在失败的情况。企业在市场竞争逐利的过程中要进行风险管理,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效能。
现阶段,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内部审计来达到对企业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充分结合两者的相互作用,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来解决问题。深入研究企业面临的财务等各方面的风险,再以研究的风险为导向,从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视角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中,做到防范和规避风险,控制等闲。因此,对“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分析”为课题进行研究,可以使企业更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市场风险来进行获利,从而达到自身企业的经营经济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归为以下两点:
1.从理论上看,研究内部审计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内部审计是成立于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和企业的部门,接受企业管理部门的领导,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协助企业的管理委员会或者负责人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履行管理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决定了其具有特殊性:内部审计部门只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与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相对,也是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直接接受企业的股东大会或者最高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和监督管理,开展工作,不受干涉。审计部门作为最高领导层的“参谋”,为最高领导层制定企业规划和制定战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和资源分析与支持,是企业管理体系和完整的决策流程中必要的关键一环。虽然相对于企业其他的部门,但是内部审计监督和监管企业部门的工作,同其他部门和企业的总目标是一致的。研究内部审计在理论上能使企业和学者意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从市场实际层面看,研究本课题能直接指导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研究内部审计的现状和不足,为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内部审计在各行各业和不同企业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国家审计法的框架下,制定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规定。同样的,在某个行业、某个企业在各历史时期的审计工作的侧重点、性质、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差别巨大。企业内部审计的广泛性和多变性决定内部审计的作用和目的致使内部审计在阶段性、行业属性和不同企业起到作用不同。
1.3 文献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这几年市场环境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变革,国内学者从风险关于分析角度对内部审计课题进行了非常丰富和详尽的研究。
学者郭胜利(2010年)从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与作用。他得出研究结论: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与作用是发现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并且引起企业最高领导层关注,重视经营风险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规避、防范与控制风险。
学者刘三昌(2009年)同样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研究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重要程度,得出研究结论:要以风险管理与分析为基础确定和制定企业的年度内部审计控制计划与方案。
严晖(2004年)将企业经营风险分类,按类别以风险为导向进行企业内部审计,严晖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企业面临的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和工作重点关注的依据,按照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尤其关注高风险部门和项目,将其重点和优先列入内部审计计划。
王晓霞、张坤(2010年)由内部审计的原始流程发展到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操作流程,具体如下:第一步,编制年度审计方案与计划;第二步,区分被审计部门与对象,制定审计目标,执行审计计划;第三步,出具审计报告,完善审计工作,进行审计反馈与改进。
马正吉学者(2014年)基于本文主题角度研究了其必要性,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有审计员的素质的提高、风险意识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时效性的增强、探索内部审计的新模式等等。
2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
2.1 内部审计的内涵
国家内部审计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企业等主体内部一种客观的监督与评价活动,通过对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的审查和评价,完成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财政学与财务管理方面看,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本组织及其组织财政与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与工作计划,以实现经济管理和完成经济目标的之职能。
从会计角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由被企业等经济主体内部建立提供的专业的审计服务的经济财务评价活动。内部审计不仅有检查、评价的职能,还具有监督内部控制的合理和效用等作用。
不管是从层面、财务管理层面还是会计等不同的角度定义内部审计,但是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部部门和人员对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经营管理业务、内部控制、财务信息等涉及的经济利益进行审查、评价与监督,最后达到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长远发展。
综合内部审计的权威定义和各学者的研究,内部审计的内涵是成立于企业内部、服务于领导决策与管理部门的相对的检查、评价与监督的活动。内部审计不仅能检查、评价与监督企业规章制度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执行力,还能检查、评价与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理与准确,还能检查企业资产、物资等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还能检查、评价与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和市场表现。
2.2 内部审计的特征与作用
2.2.1 内部审计的特征
内部审计具有很强的性,是高度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性,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包括检查(检查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的合法合规情况),还包括评价(评价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各部门的业绩与活动),还包括监督尤其是以身份进行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监察、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性以及合规性、审查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业绩的效果。内部审计区别于其他的监督与评价活动,具有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由于法律层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合法合规, 符合和税务等机构的外部监管要求:即进行审计和会计核算,但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与总目标是为企业实现增值服务,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添砖加瓦”,通过监督和评价企业资源使用的效益性和和合法合规性。可见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2.内部审计范围覆盖广泛。企业内部审计不仅包括审计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等财务方面的和经济责任方面的基础信息审计,还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所痕迹、内部控制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和企业决策、系统安全审计、公司治理等各领域,通过评价、检查和监督完善企业的管理服务、完善业务流程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等经济活动。
3.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不可分离。内部控制包含了内部审计、内部建设和内部监督等各个环节,其中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内部审计的方式和作用包括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价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投资、营销、财务、物控、风控等)和企业的各部门的分工职权等制度建设、业务流程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大的企业经济效应,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4.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具有实时性。实时性是企业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效能和作用的关键。随着改革发展的成果显现的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管,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内外部风险与环境,这对企业应对风险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公关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实时性必须在内部审计中发挥作用,企业及其审计部门实时监控和把握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与缺陷,并及时纠正与弥补,提出及时可行的对策建议,加强内部审计结果(实时与定期审计报告)的运用掌握企业经营的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体现审计报告的时间价值和效用能力。
5.内部审计同企业目标时高度一致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是评价、检查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最终目标企业的目标一致:追逐经济利益,实现企业的增值服务。企业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存在不一致,同时企业的审计目标也具有阶段性,但不变的宗旨式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获得利润,这是由企业的逐利性决定的。
2.2.2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市场与经济的不算发展而扩大。具体来看,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内部审计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与信息来源。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使内部审计的作用由原来的纠错查漏扩展到系统的审计理论,如财务审计、系统安全审计、运作与履行审计等等。内部审计的信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决策。内部审计不仅检查、评价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要求,还可监督企业计划和规章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通过审计信息的整合,出具审计报告,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和关注,作为领导层决策和制定方针、战略的依据。
2.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引起重视和建立企业的自我约束、监督机制。改革发展进入纵深阶段和关键时期,国家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完善和趋于严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不仅要遵守国家的经济要求和市场监管,还要符合本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格局服务。企业通过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检查,不仅能真实客观地反应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解决问题,建立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健全企业的内控机制;总结企业的成果经验,并且保持成果,不断发扬光大。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检查企业经济交易事项的全程,分析企业的指标和企业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业绩,揭示企业在不同时期差异的自身原因和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国家等内因素与原因,总结经验,戏曲教训,争取下次取得更大的进展。揭示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潜在的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维护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这个基础就产生了内部审计,其中包括了审查经营者经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年度企业任务的完成情况。审查企业财务信息和各项指标的真实可靠,有无违法犯规行为,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短期行为,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和揭示利益,维护企业和各方的合法经济利益。
5.监控企业资产信息安全,实现企业的增值服务和经济利润目标。资产和信息是企业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条件,包含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提供,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监督企业资产包括人财物的有效利用,及时发现浪费和利用不到位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要求相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和自查,确保企业资产、信息技术的安全,确保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基础支撑的提供。
2.3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内涵与特征
2.3.1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内涵
风向导向下的内部审计“通过系统的审计方法,评价改善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相对的经济监督活动,力求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和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
不同学者对内部审计的解释与定义也不尽相同。
王晓霞认为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是使用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审计方法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评估与管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能够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效率,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杨爱群认为内部审计的起点是对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且将风险意识运用于企业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而另外有些学者则认为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这一审计模式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项目选择,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始终考虑到各类风险因素,并不断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审计报告的出具也必须依据各类实际风险,以此助力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中的所管理的“风险”并不仅仅指审计财务风险,而是指企业的全面风险,这也与企业管理学中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相一致。
审计大师布林克认为:企业在进行长期内部审计时,必须采用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进行风险衡量和审核,其中涉及到的“风险”不仅包括各类审计风险风险,也包括整个企业所面临的全面风险。由此可见,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理念是衡量和管理企业的全面风险,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角度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
自我国于2002年1月依照国际审计师协会的建议实施了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始向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发展。2002年版的审计标准与1993年版的审计标准不同的是,新准审计准则将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之上。但这项标准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2003年,审计协会又对这一准则进行了进一步修订。2003版准则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定义为企业的一种客观的咨询与确认活动,其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改善企业一系列经营管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运用规范、系统的审计方法,对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效果做出准确评价,并促使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通过对这一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实施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前提是风险因素的存在。同时,这一定义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对象与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有利于推动内部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3.2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特征
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到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集合了前几类内部审计的优点,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管理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还兼顾到了企业绩效指标评价与企业关键风险的计量。其主要特点如下:
1.系统性
企业的审计工作是在国家和企业制定的审计法和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的系统系框架下进行的,在企业的审计系统中,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性,同时也是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运用能够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系统的射你方法、结构与审计目标下,其运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兼顾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指导,注重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审计效应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2.增值性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现企业的潜在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是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模式能够为企业减少损失,甚至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这就体现了其增值性。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职能进行了全面优化整合,有助于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工作,协调企业的内部审计关系,做到优化配置审计资源,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实施,使企业的内部审计价值得到提升,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价值。
3.依存性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能力与审计水平,而这些因素都会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都随着审计实现路径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要尽量与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与内部审计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影响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各项因素中,应当特别关注企业内外审计资源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能力的调整与变动。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不仅要与企业的各项业务相适应,还必做到与企业发展的大环境相互融合。同时,企业在制定其战略目标与要求时,应当采用与时俱进的思维角度与思维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完成。在企业审计过程中,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发展机会,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调整与完善其内部审计计划与战略。
4.创新性
审计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这一审计方法实现了从审计评估到风险评估的方向转移;其次,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体现的是一种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理念,相较于以往的内部审计更为重视风险评估这一程序,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内部控制到风险管理的转移。此外,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处理。在审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将现代管理与分析工具运用其中,同时对审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审计效率的提高。
3 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对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缺乏重视
2005年,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增加了风险管理审计制度等众多内容,逐步开展了一些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不少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曾是基于推动、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多半都具有强制性,被迫企业接受审计,而非源于内部管理需求,在受托责任制的前提下企业只关注经营结果,常常会因此而忽略控制过程导致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之所在。因此,我国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一些机构、组织并未完全认识内部审计的价值,大多都还停留在表面的查错防弊上,简单的将内部审计设在财务部门或将其与纪检、监察合并。
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但许多审计人员仍采用旧思路旧方法,未树立以风险导向为主审计的意识与理念。得过且过的心态和不思进取,未主动积极应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导致审计工作的执行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其管理层面。同样,有一些企业领导人认为审计是同“纪委”样的存在,是查企业的漏洞,是企业经济与经营出现问题的表现,会浪费企业的资源,分散企业的经历,也会打乱企业的工作节奏。此外,有些企业不甚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内部审计机构采取“无作为”的表现,因而丧失了内部审计原有的真正价值,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层次中。这些不利因素使企业得审计工作难以发挥效用,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损失。
3.2 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
进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一个关键环节,风险管理意识的建立是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条件。企业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量中缺乏很多的风险意识,经常会得过且过,导致企业蒙受了损失。在实践中,风险定量估计受限,难以实现,因为数据的获得和分析难度较大,且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分析,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难以都得到有效的运用。企业对风险计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企业没有开始内部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尤其是对于金额大、影响大、但发生频率不多的事件类型,即使收集也并没有建立起内部风险损失数据库。
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使企业意识不到内部风险或者低估了内外部风险,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内外部风险,为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和潜在损失,甚至直接使企业破产和面临生存危机。
3.3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性
3.3.1 内部审计性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律只有几部纲要性的《审计法》、《注会法》等,其他的法规以时候补充性规定较多,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操作性不强,难以应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和突发审计问题。非官方组织发布的审计准则并未上升到法律高度,难以发挥作用,只做参考。除此之外,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的性以及惩罚措施,这使得内部审计和审计人员机构并未获得相应的尊重和重视。不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发挥其意义。
3. 3. 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完善
在进行财务部门设置时内部审计制度往往将与其他监察纪检部门进行合并,甚至有些是其上级负责人直接接受领导。从这一点便能看出我国的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审计机构性不强,权威性较低。再者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企业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不受除审计委员会外其他部门的干涉,在这种管理机制下内部审计制度拥有较强的性。而我国的企业的内部审计多数是由财务经理或者主管会计负责领导,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设内部审计机构,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不能自主开展,并且假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人员在组织上没有性,就会造成对审计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表3.1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 序号 | 组织模型 | 性与权威性 | 审计效率 |
| 1 | 财务部门领导 | 低 | 效率很低,审计范围小,约束能力小 |
| 2 | 总经理领导 | 稍高 | 只管理下级区域,高级层次易受负责人意志支配 |
| 3 | 董事会,监事会直接领导 | 较高 | 可以统筹兼顾到企业各个层面,但要做到有职有权,否则效果欠佳 |
| 4 | 审计人员和监理会共同领导 | 最高 | 最理想状态,互相监督发挥各自职能 |
3.4 企业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管理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立项前,企业要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估量,风险识别结果是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导向审计立项的依据。但是企业在风险审计立项后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专员,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就难以实现管理效益。若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未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这会造成风险管理活动的中断,不利于风险管理的持续进行。例如,有些企业并不会对风险进行定期分析,这就降低了企业规避、管理风险的能力,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将短期利益凌驾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之上,使企业蒙受损失。综上所述,由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未能得到良好的实施,使得其风险导向审计制度缺乏风险管理体系的支持与推动。
3.5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项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技能型工作。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财务、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专业判断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1.我国进行内部审计员多来自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尽管有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会计专业毕业,虽然能基本完成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但缺乏对工程、财政、金融等现代经济所需要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较高层次的则由于专业背景相对单一而不能完全开展,影响审计工作进度和质量。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2.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现代化审计技术手段的掌握也不足,若审计人员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就会导致审计效率的低下以及审计结果的错误,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这种整体职业素质低下和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的团队整体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3.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工作被动,没有积极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面临被审计部门不配合和各方面的阻力,存在一定的消极畏难情绪,不太愿意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加之职业思维习惯的影响,仍用单一的方式进行审计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4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建议
4.1 企业应转变观念,走出内审工作的误区
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集权制管理体系发出了“简政放权”的信号,但是现阶段落后的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高度集中的决策层权力直接阻碍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面临艰巨的挑战,企业必须提高对内控等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快设置合理的审计部门和保持其性和权威性。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机制,此外企业必须对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审计人员对其的理解与认识,使企业管理决策层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与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风险程度、重视企业经营活动控制,从而推动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4.2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在经营中,“时时有风险,处处现风险”,企业务必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首先一定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尤其是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风险意识,企业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报告,最重要的就是实现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这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之所在。所以,在实施风险管理决策时应力求充分发挥损失发生前的风险预防作用,进行损失隐患的防范与消除。此外,企业还应当通过各类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检查其风险管理决策的实施进展,以此为依据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其风险管理目标。企业在建立多层次风险管理框架时,必须与其内部组织构架相适应,建立和完善多层级风险控制机构和风险控制体系,实现风险管理,提高效益。
4.3 建立科学、的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就是性和权威性,只有保持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持权威性,处于一定的组织高度,才能更好地保证性,为企业的领导层负责,实现审计职责。
4. 3. 1 加强内部审计性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国家层面上,要更加积极的完善审计法律,建立系统完整的审计体系和制度,严格规范各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要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搭建”更完善的“审计塔”。
在企业层面上,企业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工作应该合法守规,应根据审计法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审计制度,增强审计制度的操作性,设置合理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保持审计的权威性,在企业制度和发展战略层面上确保内部审计的地位,重点关注企业内部风险的管理,尤其是通过审计工作进行风险管理,发挥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4. 3.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和完善决定了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体系,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级别以及其权威性和性相关。所以公司治理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实质性和权威性有着有力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让自己处于最高的组织地位,以达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就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管理和评价风险,实现全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4.3.3 构建学习型内部审计组织
内部审计部门要保持持续的生命力,要求内部审计组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团队,以满足内部审计及不同阶段的发展新需求,因此,构建学习型内部审计势在必行。首先企业要意识到构建学习型审计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团队成员积极努力的学习。其次,真正落实学习型内部审计组织还要涉及企业相关制度上,企业为员工及时提供学习机会和资源。再次,为团队学习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使每一位成员发挥自己真正的价值。最后,还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和各个管理层甚至企业的固定组织都要融入到集体学习氛围中,做到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实现共同进步,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4.4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风险导向审计立项
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时,企业管理层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彻底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上来,重视风控的作用和地位,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的长期利益服务。同时,企业不仅要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体系构架,还要实行风险责任问责制和对应制,形成由企业领导层直接负责、全面科学的系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4.5 重视人员素质培养,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具有高素质,高知识,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这对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要涉及相关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应当提高其内部审计人员的入行门槛,减少岗位安排的随意性。在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4.5.1 具备多元化技能
企业审计人员应注重审计专业知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了解审计专业的最新知识与动态,除此之外,还应全面学习经济学、风险管理、投资和计算机应用以及计量等各方面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大数据信息的处理中,对企业的风险信息和审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科学分析和整合,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审计技能和获得更多元的职能,更好为企业进行审计工作,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5.2 提高专业判断能力
通过审计实践,提高专业素质。专业判断更多的是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而量化风险存在难度的情况下会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内审人员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职能,从而实现企业增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内审员应该加强同业和部门内外部之间的交流,了解审计专业的最新知识和动态,提高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
4.5.3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模式
企业优化配置企业的审计人员队伍和审计结构,实现审计组织由单一的财会投资型审计结构向多元化综合化审计结构转变,在开展风险导向下的审计项目时,应加大风险管理人才、统计人才和计算机应用等非审计专业人员和审计专业人员的结合和交流,组成综合化的审计结构和审计部门,统筹资源和人才配置,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率和审计能力。
4.5.4 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是通过确认和咨询两大服务发挥风险管理效应和价值创造效应,内部审计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管理现状。审计人员的工作贯穿其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做到善于倾听,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所处的环境,有利于双方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审计人员轮岗制能够了解额清楚各部门的工作职权职责,能从企业战略高度和企业的业务层面等全面的进行审计和风险管理,而且能同各部门的人员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还能掌控和把握企业整体内外部风险和整个企业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了解国内外有关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理论基础,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了解到目前基于我国的社会基础,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确保企业正常发展和实现增值的安全保障,许多企业正是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安排的不合理性和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甚至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不顾道德的谴责,做出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要求的事情,而一系列企业经营管理失败的案例也警示我们进行良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比较国内与发达国家实施内部控制的不同因素和条件,发现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企业自身重视审计工作,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认识,合理设置、全面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促进审计业务的有效管理。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制度,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风险管理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2.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之间是一种互相融合的关系,内部审计制度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进行风险的经营与管理,同时风险管理又能够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3.在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企业对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不能准确把握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性,这影响了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再次我国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管理不完善,导致不能快速,准确的进行审计工作;企业往往又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与治理风险。最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胜任内部审计工作。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企业和国家的重视,否则我国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将步履维艰
4.根据研究分析,提出了我国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给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走出对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误区;在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性;建立并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风险导向审计立项做出良好的引导;同时,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全面完善的风险观念;此外,还必须重视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一批优秀的审计人员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能力。
5.2 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1.完善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理论。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与模式,在我国,其发展还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但其先进性与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自身不能形成严谨的科学体系,缺乏必要理论支持,所以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还处于完善阶段,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学习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逐步应用和不断完善,等待时机大力推行。
2.“产教研”结合,理论结合实际。完善探索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方法,改进滞后的审计方法需要学术界和审计实务界大力合作,将研究想法付诸于现实,大胆尝试实施从而解决实践问题。还应提高广大学者对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认识,这就需要教育界的参与,尽可能在教学中加以完善。
3.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思维。在进行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企业的审计人员应当树立全面的风险思维,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损失,为企业实现有效增值。审计人员还应当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预测与评估,审计工作的进行应当以审计固有风险与企业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为依据来确定工作的重点领域,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
4.扩宽审计价值。企业应当重新对其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定位,拓展审计工作的职能与范围,扩展审计工作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同时,企业还必须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预警作用,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尽早发现、及时解决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使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应用。
致 谢
光阴似箭,日月若梭,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逝去,回顾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不禁感慨万分。在即将离开校园之际,领导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仍旧铭记于心,同学的帮助与鼓励还萦绕心头,室友们的关切与问候也依旧温暖我心。回忆此间种种,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在四年大学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和小企业会计、审计学原理、税法实验、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会计基本技能、财经应用文写作、出纳实务实验、经会法、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战略管理、管理咨询、高等数学、WORKSHOP、EXCEL在会计和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极大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王艳丽,感谢王老师在论文创作期间对我悉心的帮助与指导。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王老师以她深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指导我写作,从指导开题报告,到调整论文结构,甚至到具体内容以及文章格式王老师都给予精心指导,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极大的影响。在此,致以我衷心的敬意和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与你们相处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在此愿我们的友谊长青。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在生活和学习上无尽的爱与支持,感谢他们对我的无私付出。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文丽.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2 罗冬梅.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罗冬梅,2007
3 李玲,陈任武.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6,(12)
4 王星.企业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理论分析及其应用 [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5 李阳.企业风险管理下的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 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7 张维.新准则下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14,(06)
8 肖光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9 李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0 汪振刚.基于内审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用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
11 包艳红.对企业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01)
12 雷娟.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Z].审计署网站,2007
13 严晖.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
14 杜友高.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N].经济论坛,2013,(20)
15 李晓渝.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6 王秀娟.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以中原证券为例[D].长江大学,2103
17 李映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应用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7
18 李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19 贺京.小议风险导向下内部控制审计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1
20 黄梦雨.我国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