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派 | 儒 | 墨 | 道 | 法 |
| 代表人物 | 孔子 | 墨子 | 老子 | 韩非 |
| 所代表阶级 | 衰落的奴隶主阶级 | 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 | 农民小私有者 | 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
| 思想观点 | 1.复礼与正名。①孔子的礼: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②正名分: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2.思想核心:仁 3.“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养民与教民,德与刑 | 1.社会整合方案:兼爱(尚同﹑尚贤﹑天志﹑明鬼), 非攻 2.社会改革方案: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论社会控制:节用论,节葬论,非乐论 | 1.文化演进观:形而上学的“道” 2.社会整合方案:① “镇之以无名之朴”②“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论处世方法:① “无为而无不为” ②“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 ③“将欲、必固之术” 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论修养方法: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②“致虚、守静、观复” ③“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 1.社会变迁与人口论 2.计算社会论 3.论社会控制:法、术、势相统一的社会控制思想 4. 理想社会:尊君卑民, |
| 简要总结 | 礼,名,分,慎独,仁,克己,反求诸己,亲亲,尊尊,道德,人文主义 | 自然,无为,和谐,修身养性,生命永恒,小国寡民,虚无主义 | 兼爱,非攻,交相利,天志,明鬼,尚同,节约,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 | 法治,用术,处势,性恶,利,实用主义色彩与法制主义 |
| 相同点 | 四人都生活在春秋战国相似状态下的动荡时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十分疾苦。社会急剧转型.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局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筹划着怎样使社会变得有秩序,调解社会矛盾。其中老、孔、墨三人都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来治理社会,孔、墨同时主张恢复社会行动规范。这是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 | |||
| c 不 同 点 | 1 思想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老子代表着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 孔子,站在衰落的奴隶主阶级考察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墨子是小生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韩非是没落贵族,他的社会思想代表者战国末期日益壮大起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关于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他们见解不同。 社会背景春秋末期大国激烈争霸,战争频繁的社会,这个社会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无法安定。老子认为这个重大社会问题是由于争霸战争引起的。而争霸及一切社会冲突和纠纷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很多重大问题展现出来,如奴隶主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隶的矛盾,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孔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旧有社会模范失去其控制社会的能力,旧有的等级名分观念及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发生了紊乱。 墨子接触到了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即阶级压迫。墨子认为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社会的不平等关系。 韩非是一个性恶论者,他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按照他的理论,社会的各阶层、各个人,都在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奔波争夺。这导致了冲突和问题。 3四人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模式有所差异 老子:小国寡民——封闭社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所倡导的社会模式有两种——“大同”和“小康”社会。 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贤”的社会。 韩非构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一个以法治为手段,以封建集权为核心的社会。 4 四人主张的控制社会的手段不同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倡导抛弃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价值观,要人们寡欲和无知。他认为圣人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是愚民。 而孔子和墨子都提倡社会道德规范,提倡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孔子提倡“礼治”、“正名”,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倡导制定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以此规范人们行为,主张任人唯贤,贤者治理。 韩非认为社会控制要用法,治理当今社会的策略也必须以法为核心。倡导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从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倡导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