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 C2-1 | 资料编号 | ||||||
| 工程名称 | *************地基处理工程(一标段) | 日 期 | 2016年8月6日 | ||||
| 施工单位 | **************责任公司 | 分项工程名称 |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基础 | ||||
| 交底提要 | 成孔、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吊装、混凝土灌注 | ||||||
| 交底内容: 一、灌注桩桩技术参数 桩顶标高(m) | 有效桩长(m) | 桩数(根) | 桩径(mm) | 砼强度(MPa) | |||
| 详见图纸 | 16、33、36、40.5 | 5 | 600、800 | C35 | |||
成孔过程包括桩位放线、护筒埋设、泥浆制备、钻机就位、钻进成孔、清孔、成孔检验、二次清孔等几个分顶工艺。
1、.定位放线
(1)从相关人员处获取建筑场地的轴线控制点及高程点资料,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2)全站仪测定桩位,桩位采用“十字拴桩法”作好标记,并加以保护。
(3)测量结果经自检、复检后,报请监理复核,复核无误并签字认可后,方可开钻。
2、护筒埋设
(1)钻孔前应在测定的桩位处埋设护筒,护筒埋设深度为1~2m,护筒底端位于原状土层上,护筒埋设前桩位采用“十字拴桩法”引至护筒外,并作好标记。
(2)护筒厚度不应小于3mm,护筒直径较设计桩径大20cm,护筒顶标高应高于地面20cm,并确保护筒与水平面垂直。护筒周围用粘土分层夯实。
(3)护筒定位时应先对桩位进行复核,然后以桩位为中心,定出相互交叉的十字控制桩,并保证其中心与桩偏差小于2cm。
(4)中心垂直线和桩中心线重合,允许误差为5cm,垂直线倾斜不大于1%。
3、泥浆制备
保证成孔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泥浆护壁。根据工程地层情况及一期工程施工经验,本工程采用自然造浆,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4、钻进
钻进时按照引线严格对位,保证孔位偏差不大于5cm。孔径不小于设计桩径。施工时及时检查钻头磨损情况,补焊钻头。钻进过程中,钻机手随时注意钻机垂直情况,保证孔垂直度1%的要求;应根据地层控制取土器提升速度,防止塌孔。经常检测泥浆比重,保持泥浆液面高度。
5、检孔和清孔
(1)检查孔深
成孔前先用水准仪测定孔口护筒标高,并在清孔前进行核定,以此作为基点,按设计要求的深度及孔底标高确定孔深,孔深测量采用测锤测量。
(2)检查孔径
应当不小于设计桩径,若出现缩径,进行扫孔处理,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清孔
在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经终孔检查合格,应立即进行清孔,用循环泵清除钻渣,直到达到设计要求。
三、钢筋笼制作及安放
钢筋笼按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进行制作,在加工台上制作。
钢筋笼主筋采取单面搭接焊,主筋焊接接头连接区段长度大于35d;加强筋采用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5d;同时,为便于钢筋笼吊放,安装,钢筋笼分三段制作,上下两段钢筋笼在现场孔口用单面搭接焊,焊接长度应≥10d。焊接应牢固,焊缝应饱满、表面平整,厚度、宽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钢筋笼加工成型后进行自检,内容包括钢筋外观、品种、型号、规格,焊缝的长度(不小于10d或5d)、宽度(0.7d但不于10mm)、深度(0.3d但不小于4mm)、咬筋、表面平整度等,钢筋笼的主筋间距、加强筋间距、直径、骨架高程和保护层等,并作好记录,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复检,合格后方可用于吊装。检验合格后的钢筋笼应按规格编号分层码放,单层钢筋笼宜小于3个
加强筋与主筋点焊牢固,在钢筋笼吊点处应加强,避免吊放时开焊。箍筋与主筋在每个交点处均应绑扎牢固。
钢筋笼搬运时,采取措施防止钢筋笼变形。
1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规定:
| 项次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
| 1 | 主筋间距 | ±10 | |
| 2 | 箍筋间距 | ±20 | |
| 3 | 钢筋笼直径 | ±10 | |
| 4 | 长度 | ±50 | |
| 5 | 主筋保护层厚度 | ±20 | |
1、钢筋笼吊装
(1)钢筋笼下放前,应先绑好同标号的直径为75mm砼保护垫块(砼垫块采用同标号混凝混凝土土预先制作),保护层垫块应均匀布于笼体四周,横向圆周不得少于3处,竖向方向不大于4.0m,以确保砼保护层厚度(75mm)。
(2)各段钢筋笼距其顶端1/4和第一道加强筋处设置吊点,以保证施工安全。吊放时,吊直、扶稳、,保证不弯曲、扭转。对准孔位后,缓慢吊放于孔中,避免碰撞孔壁。
(3)钢筋笼现场连接方式采用单面搭接焊,焊缝长度大于10d。
(4)钢筋笼下放至末端时,及时测量高程,确保钢筋笼顶端到达设计标高,随后通过吊筋用两根Φ50钢管穿过吊环固定在枕木上。
2、导管下设
(1)选择合适的导管,导管直径为25cm。
(2)导管组装时必须密不漏水(要求加密封圈,黄油封口)。
(3)在第一次使用前应进行闭水打压试验,试压强度为0.5—0.7MP。
(4)导管吊放至孔底标高上30—50cm。
(5)导管安装完毕后,向导管内放入一个与导管内径相当的隔水球胆。
(6)防止钢筋笼上浮下沉:当灌注的砼顶面距钢筋笼骨架底部1m左右时,应降低砼灌注速度。当混凝土顶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灌注速度。
3、灌注混凝土
(1)采用商品砼必须有配比单、开盘鉴定、原材(水泥、砂、石、外加剂)出厂合格证、原材试验报告。
(2)砼原材需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且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早于2.5小时。
(3)导管使用的球胆大小要合适,安装要正,一般位于水面以上20cm左右,不漏浆。
(4)砼首批灌注量应根据桩直径、导管内径以及泥浆比重等计算确定,保证导管埋入深度不小于1m,设专人及时测定,以便掌握导管提升高度。每次拆卸导管,必须经过测量计算导管埋深,然后确定卸管长度,正常灌注时导管埋入砼深度为2~6m,并使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作好浇注施工记录。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导管位置居中,提升导管时应有专人指挥掌握,不使钢筋骨架偏斜、位移,如发现骨架上升时,应立即停止提升导管,使导管降落,并转动导管使之与骨架脱开。
(5)混凝土灌注到桩孔上部5m以内时,可不再提升导管,直到灌注至设计标高后一次拔出。砼灌注至桩顶后,必须超灌0.5m以上,以保证凿去浮浆后桩顶混凝土的强度。
(6)砼浇注应做砼度试块,每个灌注台班留置一组。试块采用标准养护,置于现场附近养护室内,达到一定强度后立即拆模并送往试验室养护。
(7)做好并收集,整理好各种施工原始记录,现场原始资料。
| (8)混凝土到达现场后,在灌注前必须先进行坍落度测试,并对混凝土外观进行鉴定,对质量有问题的砼应立即处理或清退,不得使用。 | |||||||
| 审核人 | 交底人 | 接受交底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