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提纲..........................( 1 )
内容摘要(关键字).....................( 2 )
浅析苏词豪放背后的悲情色彩.................( 3 )
一、苏词中的悲情作品 ...................( 3 )
(一)以“我”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悲情之歌.........( 3 )
(二)以“他”为抒情主人公的悲歌.............( 4 )
二、苏轼悲情词的特点....................( 7 )
(一)借“酒”与“泪”,“醉”与“归”来表现苦闷情绪.......( 7 )
(二)豪旷之作中的幽断之音.................( 8 )
(三)用典故以传郁愤.....................( 9 )
三、苏轼悲情词的成因与意义.................( 9 )
参考文献...........................( 12 )
论文提纲
序论:
苏轼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其词中豪气纵横,常常“书挟海上风涛之气”。然而豪放未必真豪情,深入体味苏轼的豪放词,不难发现里面隐含着一股贯穿始终的悲情色彩,这股悲情来自于仕途的艰险,来自于狂放不羁的人生态度,也来自于他“以诗为词”的文学革新思想。苏轼虽豪放旷达,但终究也难摆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情绪以及人生如梦、“幽人独往来”的悲凉心境。故追溯其来,苏词豪放背后的悲情色彩有其丰富的心理意蕴。
本论:
一、苏词中的悲情作品
(一)以“我”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悲情之歌
(二)以“他”为抒情主人公的悲歌
1、悲妻子。
2、悲手足。
3、悲朋友。
4、悲国家。
二、苏轼悲情词的特点
(一)借“酒” 与“泪”,“醉”与“归”来表现苦闷情绪
(二)豪旷之作中的幽断之音
(三)用典故以传郁愤
三、苏轼悲情词的成因与意义
结论:
东坡先生的悲情是与众不同的。他笔力所到之处,从不去斟酌其苦、悲之深状。相反倒时常都和以高昂、宽慰的调子:不言苦,其苦自明,不说悲,其悲自现。这正是先生词的骨力乃他人不可及处。因此,读他的词,我们反倒能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浅析苏词豪放背后的悲情色彩
摘要:苏轼词的风格之所以最终定格为旷达,可以说这正是他平生仕途受挫之后,在欲以旷达自慰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自然结果。因此,在苏词中,我们时时都能触到他那苍旷的表面下所隐藏的一种志意未成的挫伤的深沉悲慨。而他的这种悲慨,又以洒脱、放旷之笔写出,便更显深刻,凝重。东坡先生笔力所到之处,从不去斟酌其苦、悲之深状,而是以高昂、宽慰的调子:不言苦,其苦自明,不说悲,其悲自现。这正是先生词的骨力乃他人不可及处。因此,读他的词,我们反倒能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关键字:苏轼 悲情 词
Abstract: Style of Su Shi's CI are eventually held to broad,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is his life after a career setback, kuangda cases forming the natural result of masturbation. Therefore, words in the Soviet Union, we are always able to touch his pale open hidden under the surface of an expense log failed contusion of deep sorrow. His mercy money, free and easy, open-pen to write, it reveals the deep, dignified. Su t, never bitter, sad, at the discretion of deep, but rather high, comforting tones: speak bitter suffering for themselves, do not say sad, its sad now. This is the very strength of the word is not of others. Therefore, reading his word, but can we get a power up!
Key Words:su shi Sadness Poetry
浅析苏词豪放背后的悲情色彩
翻开《东坡乐府》,我们能看到在其现今留存的三百余首词作中,大致有85%的婉约词。而即使就在那剩下的15%的或以豪放或旷达著称的作品里,也不难见到其常以一笔带过、轻轻点染的不易觉察的悲凉。这恰恰是蕴藏在文人笔后的那充满坎坷与不平际遇的仕途人生的显影。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几首苏轼有代表性的“豪放词”,简单论述苏词豪放中透露出来的悲壮、凄凉和哀婉。
一、苏词中的悲情作品
(一)以“我”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悲情之歌
苏轼一生为宦四十年,有一半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在他远离朝廷,远离家乡,亲人不得团聚。既思乡情切,又抱负难施。于是其词里往往流露出孤病离索,欲归不能之悲。苏轼被贬杭州仅三年,又于1074年被调任密州任知州。这年春天,他在《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一词中,对仕途的迷茫,归途的沓沓,更有了痛彻心扉的描述:“雨过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此时苏轼正在此地赈饥,有家难归,难以言状的乡思之情溢于言表。而苏轼在同年四月离京口时作的一首《醉落魄• 离京口作》更刻画出了苏轼当时忧病孤凄落魄的形象来:“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公子佳人,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长期漂泊不由使苏轼感到“此生飘荡何时歇”,“直恐终生死道途”。 (《除夜宿常川城外二首》)不胜凄苦、惆怅。
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却被打入冷宫。这对青年的苏轼来说,是残忍的,可令他更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几年后,一场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1079 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他被捕入狱。年底被释放后,于次年正月被发配到黄州。此时是他创作的全盛期,他似乎平静了许多,也少了之前的落寞与悲愁,可他的这份悲愁是真的消失了吗?不!相反却以更深沉,更含蓄的笔端表现出来了。试看他的于2年后1083年《临江仙•夜归临皋》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原来这愁一直都郁积在心中,不时地噬啃着他。唯有提起酒壶来浇灌心中的那层层块垒。一个“恨”字将苏轼那一直以来都努力隐忍的东西展露无遗,他倒真是希望自己能“忘却营营”。痛恨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努力寻求精神寄托,“夜阑风静彀纹平”,欲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来了却。
黄州之贬后,苏轼尽管一度重回京都。但却在之后接受了命运更为荒唐的变数:连复外放至一贬再贬,直到老死!正如他1093年于贬所定州所写的《行香子•寓意》一般,对命运无不充满了无情的嘲弄与悲啼:“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郑了真、岩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回头当时的“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到如今已俨然“得无念,得无名”的“退隐”归寂,可以说他的内心不可能是平静的。那么退隐也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退隐,反倒是心中时刻欲“千骑卷平冈”所化作的无奈。于是,就不得不悲了。
(二)以“他”为抒情主人公的悲歌
如果说前者是苏轼的宿命,注定是将伴随他一生的幽怨的话。那么他对于生活中妻子、兄弟、朋友、国家的感情可谓意笃情深了。同样,在遭临命运的阻隔或生活的打击时,他也为他们啼下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悲歌。
1、悲妻子。词人于1075年留下的《江城子》可谓感人肺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照月夜,短松冈。” 词中深情地叙说了这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簸全在那相顾无言的千行泪中了。言在意外,情景交融,不甚悲凉。据载,王弗十六岁与苏轼结婚。她聪颖贤惠,又有识见,但不幸于二十七岁(1065)时谢世。葬于四川祖茔。而十年来,词人自己由于与变法派政见不合,从权开封府推官乞外任通判杭州,再移知密州。仕途失意,酒病孤愁无人问说状油然而起,萦绕心间,哽在喉头,在对亡妻的思念中点点化解。“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堪称千古绝唱!
2、悲手足。对于兄弟苏辙,苏轼一生与他手足情深。从1076年改任徐州知州时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到后来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再到晚年被贬儋州的《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中都可看出这点。在《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词序中,词人这样写道: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城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很有显,词人是想勉励其弟,故词中有不少勉励之词,但此时苏轼亦正处于自请离朝外放徐州之时。可想见,苏轼在勉励的同时,其背后也定隐藏着失意之情的。在他后来的词作《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中,这种失意之情,但展露得淋漓尽致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孤寂中既有对兄弟的怀念,又有对仕途的绝望。
3、悲朋友。苏轼一生交友甚广,他的赠和词也可算词作中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了。如《临江仙•送王缄》:“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丽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吾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此词作于1077年苏轼自密州移往徐州途中,送乡人王缄归蜀时。既有对故人惜别的依依不舍,又有深感此身飘泊无定的孤凄悲凉!还有如《南乡子•送述右》中的因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泪满衣襟的“秋雨晴时泪不晴”等,都是其于友人真挚情感的流露。或朝夕相处或患难相助,人生难得几知交,却总因流离颠沛的人生将生命中那一段段美好的情缘重重阻断。再相见时,却又那样啼泪欢歌,如《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潺潺。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枞枞。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旧梦绕松杉。” 词中对流年的消逝,无限悲怆;对老友的再逢,无限感叹;对人世的倥偬,无限悲凉!时光似乎弹指一挥,你我都已茕茕老矣!苏轼在这里既是因见了老友喜不自尽,而激动喜悦中又隐含了深深的刺痛,那大概就是对人对己的一种痛心的怜悯撼叹罢。
4、悲国家。苏轼之被贬黄州,仅仅是因为“见事不便于民者,……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畿有补于国。” (《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忠心为国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即使被贬黄州,政治处境十分险恶了,“时穷节及见”,他的高贵品质仍得以出奇显现。在给好友李公择的信中说:“遇事有不尊主者,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无论处境多么困难,他都是“忠义填骨髓”。只要于国于民有利,他“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他早已置之度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黄州,他写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词。其中《鱼蛮子》揭露贮税多如牛毛:“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对渔民“何异獭与狙” 的非人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可以说,苏轼的词中,从人到己,象这样充满了悲情的作品贯穿了他一生始终。所以我们在读他的这些词作时,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这位以豪放、旷达而闻名的大师的悲苦。这是他的经历所决定了的,同时也与他的气质、才学及创作中的艺术特征分不开。
二、苏轼悲情词的特点
(一)借“酒” 与“泪”,“醉”与“归”来表现苦闷情绪
在苏轼的词中,与“醉”有关的词句随处可见,信手粘来。“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一斛珠》)“白首送春拼一醉”。(《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二更酒醒船初发。”(《醉落魄•离京口作》)“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夜饮东坡醉复醒。” (《临江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水调歌头》)“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把酒凄然北望”。(《西江月》)“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行香子•秋兴》)“朝酒醒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鹧鸪天》)之所以醉,就是因为埋却心头的愁未得以解.而愁酒相伴,借酒解忧似乎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与共性了。而苏词中直接言泪与归的作品更不甚枚举:“共粉泪,两簌簌”。(《贺新郎》)“秋雨晴时泪不晴”。(《南乡子,送述古》)“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亲口得乡书》)“背风迎雨泪珠滑。”(《双荷叶》)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一生348首词中有66首77次处使用具有归隐意思的“归”字,除此之外,并在众多词中多次使用过与“病”, “恨”,“梦”意思有关的词语。《祝英台近》中有“酒病无聊,倚杖听鸣橹”的苦吟,《采桑子》中“有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的悲叹,《行香子•述怀》中有“汉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的感慨。既然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愁,病,泪,那就只有借梦,借归,借醉去一遣愁怀了,这也是东坡词的最深挚悲情处。
(二)豪旷之作中的幽断之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具有豪雄风格的代表作,然而就在这样一种宏伟气象的调子里,那结尾处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难免不将人引进一种低沉的调子里。苏轼多想如三国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那样,扭转宋王朝的萎靡慵懦啊,可此时他却正作为“罪人”,被看管于黄州。所以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而最能体现此特点的是另外一首《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唐江上,西兴埔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词人写此词时已是两度于杭州任官后的1091年,56岁迟暮之年了。苏轼第一次知杭州是在35岁时的因与新党政见不合的自请离朝期,第二次则是相隔多年后的10年54岁了。之间他经历了“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与重回,不苟合旧党连放外任”的曲折变迁。于人生、于仕途,他已是有无限感慨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盖真有登高望远,万里风涛一般的气象开阔之境。而细吟,则在其“有情”与“无情”及“潮来”与“潮归”之间,却实在隐含有无限感慨苍凉之意。他一生两度出仕杭州之政海波澜及人世间诸多盛衰离合的无常之悲全寓其中。而“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又将初次通判杭州及再次出知杭州,迄今又复将离去的数十年沧桑往事,尽纳其中。以上数句却全从大自然之风 “风”、“潮”、“江”、“浦”及“斜晖”之种种处在物象着笔,未及人事一字。直至下面的“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二句,才点出人事之慨。是真所谓在“天风海涛之曲” 中表现有“幽咽怨断之音”者也。词末虽“西湖景美,空翠烟霏”可苏轼却充满了无限忧恐之意。尽管他用了否定的词气,说“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而“西州路”的典故莫不是一件极可悲慨的故事。此处他虽欲以自慰慰人,然而究其实,则岂不是因为其心中也正有如此的一份死生离别之悲的恐惧?至此,虽全词气象开阔。气势雄浑,用典凝重,而读来却真不免让人有愁绪索寞之悲。
(三)用典故以传郁愤
打开《东坡乐府》,开篇《水龙吟》即是:“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阕知何处?……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 第二首,也有“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绿珠娇小” 等;第三首《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字面无典,但“莺呼起”处去却暗用金昌绪“啼时惊妾梦” 典。自第四首以下数首皆用典:“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用陶诗);“金胜宋玉,想象赋高唐”;“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而“安石在东海”一首,则起首结尾均用典,以“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相对卧高楼作结。前十二首词,至少有九首用典。且苏轼的用典常常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心中之块垒。苏词中所标举的历史人物,如“三国周郎赤壁”的周郎,《密州出猎》中暗喻的姜尚等。当然,坡词中的历史人物,已非李白笔下的“谢安”、“姜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 的壮志,早已化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陶渊明式的咏叹。苏词是面对往昔“人生的事,来往如梭” (《满庭芳》)的喟叹,是“曹公黄祖俱飘忽” (《满江红》)的佛老禅境;是“君不见兰亭修事,当时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同上)的对魏晋风度的追思和今古时空的惆怅。
三、苏轼悲情词的成因与意义
应该说,苏轼词中的悲慨是与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苏辙所作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苏轼一生的经历:“公生十年,就奋励有当世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五年,制科复入三等,六年,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还朝,判登闻鼓院,得直史馆,熙宁二年,服父丧期满回朝,王安石因与苏轼议论素异,把他安置在官告院,但苏轼仍谏更科举和浙灯,并上书神宗,全面反对王安石新法;四年通判抗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贬官黄州,哲宗即位,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寻除翰林学士,复除待读,元佑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抗州;六年召入为翰林承旨,复待迩英,以龙图阁学士守颖,七年,徒扬州,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还,兼侍读,八年,出知定州,绍圣元年,以本官知英州,寻复降一官,以宁远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四年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元符三年,大赦,北徒廉,再徒永,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居从其便,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卒于常州。” 从以上记叙可以看出苏轼平生大致经历了以下一个过程:励志―立朝―退朝――遭贬――郁郁不得志―作文!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使得作为一代才子的他欲将心中冰炭相煎的怨愤泻于笔端,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而据《宋史•苏轼传》中载,苏轼的创作热情真正被激发起则是始于他自请离朝知抗州的时候,而其创作处于全盛期时也竟是在被贬黄州之后。难怪世人说,黄州是他政治生活的失意地,却是他横溢才华的孕育地。“诗穷而后工” ,先师欧阳修曾得出这样一条定论,而苏轼则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对之获得了验证。
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奋励有当世志”,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加之其父洵、其弟辙,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家庭影响,可以说儒家的忠君、爱国、立业、扬名等思想是贯穿其始终的,否则,他就不会矢志不忘,失之若悲的。而他的思想又相当复杂,在儒家基础上,他又集佛、释、道于一生。正因为如此,才使他即使在生命的最黑暗处仍能坚定地活下去。不同思想的交汇,也使他最终能将苦难的命运推向极致――借诗文以泼泻,创词调之新格。而他对这一切的表现又是那样独到。这既与苏轼文艺观的“有为而作”相吻合,也与其“求新求变”相对应。正因为如此,他开创了旷达新调,又更能借旷达之笔传幽咽之声。说他旷达,没错!可在他历尽甘苦的患难人生后,那旷达似乎也就成了无奈不之余的一声叹息。因为,导致那最后一声叹息的漫长经历,真是不甚悲苦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企及用各种形式去解脱,豪放也罢,“归隐”也罢,著书立说也罢,他不过是要排遣那郁结于心的愤懑罢了。所以,如今我们能读到他那骨力深处的至悲!读完苏轼悲情之作,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古书曾载,后人读苏轼作品,认为其“短于情” ,如今我们倒能清晰地认识到:他之短情,实乃短于艳情,而于生活,则触处生情。东坡先生的悲情是与众不同的。他不似于哭哭啼啼,终日幽咽的小妇人状,甚至他笔力所到之处,从不去斟酌其苦、悲之深状。相反倒时常都和以高昂、宽慰的调子:不言苦,其苦自明,不说悲,其悲自现。这正是先生词的骨力乃他人不可及处。因此,读他的词,我们反倒能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3.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邹同庆 王宗堂 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5.袁士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6.莫砺峰著《漫话东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出版;
7.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