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完整版)书愤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09:41
文档

(完整版)书愤

《书愤》一、导入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二、作者简介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
推荐度:
导读《书愤》一、导入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二、作者简介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
《书愤》

一、导入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等。

三、背景、解题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四、分析鉴赏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战斗而受的种种难、排挤和压迫。

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  

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  

预设——第二种:联系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颔联中有哪些意象?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1 内容上,它写出了当时战场上勇猛进攻、奋力抗敌时的壮阔场面。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2 结构上,这里都用名词。

颔联这些意象的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且此联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不仅能够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能衬托出画面感。

艺术手法: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举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3、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典明志

“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空”-—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已”——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4、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作者如此推崇诸葛亮的原因: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抒情)

五、主题理解与总结: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3、明确感情基调。 

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

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4、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

六、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书愤》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七、总结

这首诗语言明晰,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文档

(完整版)书愤

《书愤》一、导入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二、作者简介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