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建主义的教育思潮与课程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11:18
文档

重建主义的教育思潮与课程观

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與課程觀*高雄市內惟國小鐘素梅主任壹、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一、重建主義的發展背景一種思想的萌芽或多或少皆與其社會現實和時代背景有關,而重建主義的思想根源於美國,崛起自然受到美國當時社會情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陳昭樺,民88)。(1)經濟大恐慌的影響大致而言,重建主義的萌芽時代是一九二O年代至一九三九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由於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方面的重建並不順利,政治秩序失調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也難倖免,美國人民的生活頓時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人們開始思索如
推荐度:
导读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與課程觀*高雄市內惟國小鐘素梅主任壹、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一、重建主義的發展背景一種思想的萌芽或多或少皆與其社會現實和時代背景有關,而重建主義的思想根源於美國,崛起自然受到美國當時社會情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陳昭樺,民88)。(1)經濟大恐慌的影響大致而言,重建主義的萌芽時代是一九二O年代至一九三九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由於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方面的重建並不順利,政治秩序失調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也難倖免,美國人民的生活頓時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人們開始思索如


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與課程觀

*高雄市內惟國小   鐘素梅 主任

壹、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

  一、重建主義的發展背景

          一種思想的萌芽或多或少皆與其社會現實和時代背景有關,而重建主義的思想根源於美國,崛起自然受到美國當時社會情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陳昭樺,民88)。

(1)經濟大恐慌的影響

          大致而言,重建主義的萌芽時代是一九二O年代至一九三九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由於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方面的重建並不順利,政治秩序失調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也難倖免,美國人民的生活頓時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人們開始思索如何去重建經濟秩序(徐宗林,民77),在經濟制度重建的影響下,伴隨而至的社會、文化、教育的重建就成為思想家關注的焦點。 

(2)社會制度被破壞的影響

          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受到工業技術高度發展的影響,促使社會產生劇烈的改變,這種劇變使得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受到空前的考驗。其次,戰後大量移民湧入美國,使美國社會制度、文化亦隨之發生巨變。因此,重建主義者提出用教育促使人們對社會與文化的價值適應。 

(3)未來社會的期盼

          二十世紀的美國,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政治民主、民生富裕、教育普及的國家,是人們嚮往的移民環境。但是,深入去探究美國的社會,它仍舊顯露出許多社會問題,如種族衝突、貧富差距、價值的混亂等。這些弊病讓一些識見高遠的人士燃起為理想社會建構幸福遠景的希望,紛紛提出個人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

  二、重建主義的思想淵源

(1)歷史淵源(歷史的傳說)

          傳統西方思想對於理想的追求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希臘三哲之一的柏拉圖(Plato 427-374B.C.)在其所著《理想國》(Republic)一書中即建立烏托邦式的理想境地,勾勒出理想化的政治制度;中古時期,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A.D.)亦在其著作《神之城》(City of God)中點明人應對未來懷抱積極的態度;近代亦有學者的理念能提供重建主義一種前瞻的見識,使其思想體系更為明確(徐宗林,民68)。雖然重建主義的思想淵源帶有烏托邦式思想的色彩,但絕非只是一空談的理論學派,除了對理想的追求外,更

具實踐的精神與科學的方法。

(二)教育淵源(杜威思想的影響)

          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想主要源於實用主義的觀念,並蘊涵杜威的哲學理念。杜威在一九一六年出版《民本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書,探討民主社會與教育的關係,主張以教育為手段建立民主社會(詹棟樑,民84)。在這本書中,其提出「教育即重建」(Education as Reconstruction)的看法,主張教育是一種經驗繼續重組或改造的歷程,但杜威指涉的範圍並不廣泛,未曾提及社會文化的重建(徐宗林,民77)。

(三)社會淵源(現實社會的反感) 

          重建主義發跡於美國,受美國社會當時狀況極深的影響。一九三O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加以社會情勢不穩定,人心惶惶,社會浮動,重建主義趁勢而起。由於重建主義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

      使得重建主義接受實用主義以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主張,認為幫助人們去適應社會比改變社會更為重要,亦即著重教育在社會文化上的功能,目的在使人們經過教育的洗禮後能對社會文化的價值有所適應(詹棟樑,民84)。 

  三、重建主義的哲學基礎

(1)本體論

          就重建主義而言,實體乃是指社會文化的經驗,亦即人類各自在其自然環境中的種種生活經驗之總和與體驗(陳昭樺,民88)。

      1.自然與經驗

            重建主義者所言的自然,是現實的、實在的、非預先設計的。人類經驗的世界,不是空泛的觀念世界(徐宗林,民68),故自然的範圍是科學實驗所了解的範圍。  

      2.文化決定人類經驗

            人類是社會性群體,其思想、信念乃是與社會經驗交互活動下的結果,故個人經驗受社會文化影響甚鉅。然重建主義者所重視的是團體或社會經驗,即文化在人類經驗上的決定因素(陳昭樺,民88)。

      3.歷史即實在(reality)

            歷史未來的因素啟發了重建主義者在文化的發展上,具有遠囑的眼光,而此特重理想的價值正是重建主義實體論的特色

        (徐宗林,民68)。

(2)知識論

          重建主義知識論是奠立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上,特別受到實驗主義知識論的影響(陳昭樺,民88)。

      1.認知的情境

            人是存在於自然中的有機體,其所思所念都來自於自然環境,重建主義者所探討的認知,並不強調個人的認知,而注重社會的、團體的認知情境。

      2.認知的方法 

            在探求知識的方法上,重建主義強調理解(prehension)的重要,理解是指對事物的整體認識。

      3.認知的內容

            在認知內容方面,重建主義大致採取實驗主義的論點,認為認知活動至少有二種結果,其一是從舊經驗中所得到的觀念或提議;其一是從新經驗中所獲得的觀察結果。

      4.知識的對象

           知識的對象來自於對思考歷程的陳述。重建主義的知識對象,進一步包括文化中的主要目標的認識,及其達成這些目標的方法。

      5.真理的意義

      重建主義者強調真理是社會所認可的,並與未來目標能相符合。

(3)價值論

     重建主義學者認為社會要改變,就必須建立價值體系和理想,而價值就是他們所追尋的目標,是來自於社會生活和文化經驗(陳昭樺,民88)。  

      1.價值非絕對的

      價值並非永恆不變的,它只是試驗性的,需時時接受批判的。且透過不同的溝通、協議等過程,價值也必須加以修正。  

      2.社會自我實現

      重建主義者將社會自我實現(social-self realization)視為至高的價值。社會自我實現乃是重視個人及社會團體需求的最大滿足,使個人在社會文化中能充分發展自我,社會自我實現是兼具個人中心和社會中心的,強調以規範的文化價值為重心。

 四、重建主義的教育理論

(一)教育目的

     重建主義主要教育目的是重建現代社會,以解除時代的危機。而其理想的教育目標則為社會自我的實現。重建主義者非但將此一目標當作美國社會與教育努力的方向,更希冀此一理想成為世界性的社會、文化的重建目標(陳昭樺,民88;吳文靜,民90)。

(2)教育內容-課程(詹棟樑,民77;陳昭樺,民88)

1.文化實體的知識與經驗(cultural reality)

   重建主義在教育上特別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密切關係,也特別重視個體有認識其自身文化實體的需要。故在課程上,擷取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知識。在課程的編選上則將種族、宗教等具爭議性的社會問題與知識納入。

2.文化重建計畫的知識與經驗(cultural reconstruction)

   教育是百年大計,經由教育的實施,可使下一代了解文化重建的重要性及其各項計劃。故在課程內容上,應提供學生有關社會已有組織機構及其所從事的文化重建工作。

3.達成社會重建方法的知識與經驗(means of achievement)

   社會與文化的重建需要運用各種方法,如心理的、科學的、社會的等。學校課程應提供學生溝通技巧,及其應用科學等知識的能力。

4.尋求目標方面興趣的知識與經驗(goal-seeking interests)

   重建主義肯定人是追求目標的動物,故在教育上注重應培養學生追尋目標的興趣。如此,學生才能主動探索文化實體方面的知識、以及重建文化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目標的學生。

(3)教學方法

     重建主義者認為民主是最佳的政治體制,所以民主的過程應表現在課程的教學上(陳昭樺,民88)。

      1.民主

      教學時宜多給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允許各種意見的存在(簡成熙,民84)。尤其是在面對具爭議性課題時,態度必須是包容的,允許學生公開檢視贊成或反對的證據,然後公正地提出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後方案的選擇應由全班學生共同決定。

      2.說服 

      教師有責任說服學生關於重建主義的觀點是切近的、有效的,但其說服方法必須符合民主程序,而這種說服力包括知識與道德層面。

(4)教育控制

     重建主義者認為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與義務,故教育應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其對教育的控制有下列主張(徐宗林,民68)。

1.學校董事會成員應由人民選舉之,並包含社會各階層人士。

2.教育的決定以及學校或教育的運作,應經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

3.學校重大事務的決定,應廣納多方意見。

(5)學校與教師角色

1.重建主義者認為學校與社會間應維持一動態關係,成為改造社會的力量之一,以期有計劃、有秩序地將社會導向未來理想目標之中。

2.教師在教學中亦扮演重要、積極角色,教師應喚醒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意識,鼓勵他們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五、新近重建主義的課程內容(方德隆,2003)

(1)新近重建主義的課程議題

          重建主義最近的提倡者Mario Fantini、Harold Shane 與 Alvin Toffler(未來主義學者)強調多元、平等與未來主義的課程,學生被教導去欣賞生活在許多國家的世界,一個重建主義者的教育課程內涵:(1)批判性地檢驗社會所遺留的文化與完全的文明化。(2)不怕檢驗相互衝突的議題。(3)小心從事社會與組織的改變。(4)培養未來計畫的態度並考慮現實的世界。(5)協助學生與教師在明確的課程,強化文化再生與文化融合主義。

(2)國際主義的課程議題

     一個重建主義教育者傾向對於全球性的議題敏感,與把他們加以分析成為較大社會秩序的一部分,如「地球村」、「全球相互依賴」、「縮小的世界」與「溫室效應」,反應目前的焦點在於海洋不再保護我們,而且促使我們注重國際趨勢。國際性課程倡導者Kenneth Boulding斷言學生必須要知悉全球事件與了解遍及世界系統的工具,新的課程會專注於對地球生態系統與世界問題上以及科技交流的課題。

 

貳、概念重建主義的課程理論

  一、時代背景

     西方世界在一九六O年代後期,事實上是處於「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熱潮之中-像嬉皮、反戰、學生、生態保護、婦女...等運動,此乃匯成了一股巨流而向傳統學校教育「開火」。這對一向重視社會和諧與控制,強調保守價值規範的教育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教育的危機」、「學校教育的破產」、「反傳統學校教育」...等激進的改革主張真是對傳統教育予以震撼性地衝擊。「概念重建」學者就是在此反知主義、反體制文化和反科技主義的導引下,對形成非人性化、人類疏離、以及主體意識性活動受到壓制的「學校教育」,站在人文主義的立場予以抨擊,並逐漸發展成較具規模的概念架構和方的基礎(陳伯璋,民76)。

  二、思想淵源

          茲就此派學者主要的學術淵源分為三類分述如下(陳伯璋,民76):

(1)現象-解釋學的傳統

          這派學者如格林(M. Greene)、派納(W. Pinar)、休伯納(D. Huebner)大都受到歐陸現象學、解釋學、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論的影響。他們認為學校就是學習有意義經驗的「生活世界」-這不是事先被安排好的「有意學習」,而是學生與教師透過課程的實施,來充實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其完美人性的活動場所。

(2)知識社會學的傳統

          此派學者受到馬克斯主義與知識社會學的影響,如包爾斯(S.Bowles)與金帝斯(H. Ginits)所出的「符應理論(Correspondent Theory)」以及楊格(M. Young)、波迪爾(P. Bourdien)與伯恩斯坦(B. Bernstein)等人提出的「符號系統」,他們關心學校在此「再製造」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工具性的價值)以及知識在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控制」和「暴力」的情況,學校知識的產生、分配和評鑑完全反應於所屬社會的權利和社會控制。

     (三)社會批判理論的傳統

               社會批判理論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所提倡,以早期的學者如霍克海默(M. Horkheimer)、阿多諾(Th. Adonor)、馬庫色(H. Marcuse)到近期的哈伯瑪斯(J. Habermas)為代表。他們想透過歷史來批判意識形態,由這種批判和反省的自覺,透過教育的作用產生集體意識的反省,並由此導致社會的變革。概念重建主義學者像艾波(M. Apple)、麥克唐納(J. Macdonald)、基諾士(H.Giroux)...等人幾乎都將「批判理論」的基本精神,用來探討課程有關的問題。

          

  三、概念重建主義的課程觀

          茲將概念重建主義的課程觀,歸納整理如下(方德隆,2003;周淑卿,2002;周佩儀,民88):

     (一)對課程的關注甚於對教育的關注。 

     (二)注重課程的對話(直觀的、個人的、神話的、語言的、政治的、社會的與精神的)方式,處理廣泛的問題與社會議題。

     (三)以課程理解觀(understanding curriculum)替代課程發展觀。視課程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與尋求意義的經驗與歷程;主張課程觀不是外界所限定的目標,也不是既定的文本內容,而是師生生活世界的互動內涵。

     (四)教師作為轉型的知識份子(teache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之定位。強師對課程的聲音與角色(Giroux,1988)。

     (五)強調語言溝通技巧,個人自傳、文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美學(藝術、詩歌、舞蹈、戲劇)建構課程的意義。

     (六)以歷史、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社會學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

     (七)將所關心的社會、政治與經濟、意識型態的問題反映在課程當中。

     (八)師生是課程的主體,教室中的課程,不應是專家的課程,而是師生希望的課程。

     (九)從課程忠實觀、實踐觀到締造觀。極力主張「教師即研究者」、「教師即課程設計者」。  

     (十)慎思尋求意義的課程經驗可以帶給師生「擁有課程」的感覺,不再疏離異化。

參考書目

王文科(民91):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方炳林(民60):課程的哲學基礎。國教世紀,第六期:6-11。

方德隆主編(2003):課程理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課講義。

司  琦(民82):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邱兆偉(民85)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民82)西方教育哲學論叢:第二輯。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邱兆偉(民77):存在主義哲學與教育思潮。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

吳文靜(民90):重建主義教育思潮與布萊彌德思想。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9期,頁75-84。

吳俊升(民80):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周佩儀(民88):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湖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2):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集刊,48輯1期,頁137-151。

林寶山編譯(民77):人文主義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胡素慈(民):赫欽斯的永恆教育觀及其對我國大學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8,345-357。

施良方(民86):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徐宗林(民62):赫欽斯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景。

徐宗林(民68):重建主義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徐宗林(民77):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頁231-265。

洪雯柔(民90):比較教育學者康爾德。比較教育通訊。

陳伯璋(民76):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昭樺(民88):重建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7期,頁217-231。

陳迺臣(民77):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陳韻如(民82):阿德勒之教育思想及派代亞計畫。教育資料文摘,32,138-151。

崔載陽等(民59):教育哲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民中學教師職前訓練班印行

喬治奈特著 陳迺臣譯(民77):教育哲學。高雄:復文書局。

葉學志(民74):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楊  瑩(民87):教育機會均等。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頁269-313。

楊國賜(民67):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台北市:水牛。

楊國賜(民69):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赫欽斯著 陸有銓譯(民83):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衝突。台北:桂冠。

歐用生(民80):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陽教(民66):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詹棟樑(民84):現代教育思潮。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五南。

詹棟樑(民88):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謝秀玲(民84) 從阿德勒的哲學基本概念探討知識論及教學上的實施啟示。教育研究,4,141-156。

鍾蔚起(民79):永恆主義的教育目的論及對我國大學教育的啟示。教育學刊,9,239-262。

簡成熙譯,George R. knight著(民84):美國教育哲哲學導論。台北:五南。

文档

重建主义的教育思潮与课程观

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與課程觀*高雄市內惟國小鐘素梅主任壹、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一、重建主義的發展背景一種思想的萌芽或多或少皆與其社會現實和時代背景有關,而重建主義的思想根源於美國,崛起自然受到美國當時社會情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陳昭樺,民88)。(1)經濟大恐慌的影響大致而言,重建主義的萌芽時代是一九二O年代至一九三九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由於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方面的重建並不順利,政治秩序失調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也難倖免,美國人民的生活頓時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人們開始思索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