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沟头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分为蓄水式、泄水式两类。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是将沟头集水区的径流拦蓄在拦水沟埂或埂墙涝池之中,防止径流从沟头下泄,引起溯源侵蚀。拦蓄的径流还可以用于人畜饮用的需要或灌溉农田、草地及林地。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是将沟头集汇的径流安全地排入沟道中,避免冲刷,防止沟头前进。
(2)谷坊是横筑在干沟上游或支毛沟中的固定沟床的建筑物,高度一般在3m以下,其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沟床下切,抬高侵蚀基点,减缓沟道纵坡。
(3)拦沙坝是土石山区控制山洪及泥石沙流危害的重要措施,可以拦蓄或调节山洪及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减轻水冲沙压危害。拦沙坝按所用建筑材料分为土拦沙坝、干砌石拦沙坝、浆砌石拦沙坝、铁丝石笼坝、混凝土拦沙坝、钢索拦沙坝等;按其拦蓄及调节泥沙的功能,分为完整坝与开口坝。
(4)淤地坝横筑于沟道,用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多见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沟道中,可以控制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及沟谷的重力侵蚀,能调节径流,拦蓄洪水泥沙,变荒沟为良田,减少下游水库与河床的淤积,为改变广种薄收,促进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根据沟道治理和利用的不同目的可修建不同规模的淤地坝,淤地坝一般由坝体、泄水洞和溢洪道三部分组成。淤地坝防御洪水设计标准决定于淤地坝的等级,库容为1万~10万m3的淤地坝按1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年一遇校核;10万~50万m3的淤地坝按10~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10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对重要的坝要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设计。
(5)小型水库是发展山区小型水利的蓄水措施,可以调节山洪,减轻对下游的危害。
(6)沟岸防护工程是为了固定沟岸,防止侧向冲刷和沟岸扩张,可以在沟道内修筑护岸工程,如丁坝、导流堤等。
崩岗治理 (control of slope collapse) 针对崩岗特点,采取工程和林草措施,控制崩岗的发生、发展、恢复植被、消除危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山区生产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崩岗发展速度快,危害严重,治理工程量大,控制崩岗发展需要采取预防为主,治管并用的办法。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崩岗危险区,严禁不合理开荒、采石、挖矿,防止人为破坏地貌和植被,并将山洼地带形成的小股径流,安全引下山坡,防止形成冲沟。崩岗的治理方法,按崩岗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有:①在崩岗顶部开挖截流沟,减少坡面径流流入崩岗内;②在崩岗下部谷口修建谷坊拦截泥沙,减少埋压下游农田;③在崩岗陡壁削坡开级,造林绿化,在崩口周围种植适应性强的树草;④稳定塌积堆,防止发生二次侵蚀。
截流沟有的地方叫“天沟”,是崩岗顶部的重要防护工程,一般距崩岗口边缘3~5m开挖若干条,用于拦截坡面崩岗顶部径流,防止溯源侵蚀。截流沟防御标准按1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
治理崩岗的谷坊与治沟工程的谷坊大致相同,需要合理选定谷坊位置。一般布置间隔较密,保证谷坊的最大拦蓄效益。谷坊高5m以下,随崩岗泥沙淤积程度逐步加高,可抬高侵蚀基面,促进崩岗稳定,保护下游农田。
崩岗削坡开级的目的在于改变崩岗陡壁的微地形,使陡壁变为台阶,为造林种草创造良好条件。栽植林草以后,3~5年后即可郁闭,保护地表,稳定崩岗。治理不稳定的崩岗,削坡开级工程量大,需要按崩岗的发展程度、危害大小、施工条件等因素决定削坡的规模。一般台阶宽度0.5~0.6m,高度0.5~1.0m。台阶规格从上到下可以采用同一尺寸,也可随地形、土质条件和造林种草要求有所变化。施工中尽量减少土方开挖量,保持台阶等高。合理布设排水系统,确保工程安全。
防止塌积锥的二次侵蚀是稳定崩岗、减轻泥沙危害的重要一环。塌积锥有支撑崩岗陡壁的作用,应根据崩岗的稳定性因势利导,使其形成较稳定的次生坡面,防止崩壁的继续崩塌。可采取植物措施的办法在塌积锥上栽树种草,在雨季前形成植被覆盖,同时利用根系发达的竹类植物固持土体,防止塌积锥泥沙向下游搬迁。
工程措施完成后,坝坡上及崩岗周围应及时造林种草,全面利用植物围封。崩岗区属花岗岩风化层,土壤干旱贫瘠,造林种草应选择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的阳性灌草,并以草类为主;集雨面积大、土层较厚的地方,也可配置一些阳性乔木,形成乔、灌、草多层覆盖。崩岗陡壁,植被难于恢复,基本稳定的崩壁,采用封禁办法配合人工造林种草,加速植被恢复。削坡开级的崩壁,开级后的土层多是心土,造林种草需要施基肥或换土。在崩岗沟谷土质肥沃和修建谷坊的地方,水分、养分条件较好,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果树等,除害兴利,可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谷坊 (check dam) 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谷坊横卧在沟道中,高度一般小于3m,主要作用为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拦蓄泥沙,使沟底逐渐台阶化,为利用沟道土地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谷坊按建筑材料不同,分为土谷坊、干砌石谷坊、梢枝谷坊、柳谷坊、浆砌石谷坊、竹笼装石谷坊、混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等,以石谷坊、土谷坊最为普遍。谷坊一般布置在干沟上游或纵坡大的支毛沟,位置应当选择在沟道狭窄、拦沙库容大、地质条件好、能就地取材的沟段。谷坊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坝高、间距及断面尺寸,在沟道纵坡相同的条件下,高度愈大,则间距愈大,谷坊高度应根据建筑材料、沟道地质、地形条件确定。谷坊的间距L按下列计算:
L=H0/(I-I0)
式中,H0为谷坊的有效高度,m;I为沟底原来的纵坡;I0为坝上游沙淤积面稳定纵坡。
在土质沟道里,I0值可取零,在石质和沙卵石沟道内,I0值可取0.05。
谷坊的断面形状、尺寸与修筑材料有关,中国干砌石谷坊及土谷坊的断面尺寸分别见表1、表2。
表1 干砌石谷坊断面尺寸表
| 坝高(m) | 顶宽(m) | 迎水坡 | 背水坡 | 底宽(m) |
| 1 | 1.0 | 1:0.5 | 1:1 | 2.50 |
| 2 | 1.5 | 1:0.5 | 1:1 | 4.25 |
| 3 | 2.0 | 1:0.5 | 1:1 | 6.50 |
| 坝高(m) | 顶宽(m) | 迎水坡 | 背水坡 | 底宽(m) |
| 1 | 1.0 | 1:1 | 1:1 | 3.0 |
| 2 | 1.5 | 1:1.5 | 1:1.5 | 7.5 |
| 3 | 2.0 | 1:1.5 | 1:1.5 | 11.0 |
为了防止溢流的洪水冲淘坝基下游沟床,按需要在坝下设置护坦或消力池。消力池长度一般为坝高的1~2倍,宽度为溢洪口宽度的1.5倍,深度为0.5m左右。施工时,要做好清基工作。在石质沟道中,要清除表面的风化层,岩面向下游倾斜的,要把岩面凿平或凿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在土质沟道中,应挖基槽,修截水墙,槽宽与坝顶宽相同,槽深为坝高的一半。坝体与两岸接头要坚固。在土质沟道中,坝体应插入两岸土帮内1m以上。在石质沟道中,修建拱形坝,稳定性强,省工省料。谷坊拦满泥沙后可造林种草,栽植果树,充分利用土地。
山坡截流沟 (intercepting ditch on slope) 在坡地上、横贯坡向,每隔适当距离,人工修筑具有一定纵坡的沟道。山坡截流沟的作用是改变坡长,减短地表径流流程,减免冲刷,拦截坡地径流,并输导至蓄水工程里或直接用以灌溉农田、草地、林地。山坡截流沟与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工程以及引洪漫地等项措施相互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草地,防止滑坡、沟头前进,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路基的安全有着明显的作用。
定线 山坡截流沟适于修筑在25°以下的坡地上,沟的间距依坡度的陡缓而异,坡度陡时沟距小,坡度缓时沟距大(见表)。按坡度与沟距的关系,勘测定线。要查明蓄水工程的位置、容积、坡面地形、植被等特点,收集当地降雨资料,先大致确定山坡截流的线路,以能将截流沟以上集水区昼夜最大暴雨径流全部输导至蓄水工程为原则。
山坡截流沟间距表
| 坡度 | 沟距(m) (沿斜坡距离) | |
| 百分比(%) | 角度(°) | |
| 3 | 1.7 | 30 |
| 4 | 2.3 | 25 |
| 5 | 2.9 | 22 |
| 6 | 3.6 | 20 |
| 7 | 4.0 | 19 |
| 8 | 4.6 | 18 |
| 9~10 | 5.1~5.7 | 16.5 |
| 11~13 | 6.3~7.4 | 15 |
| 14~15 | 8.0~9.05 | 14 |
| 17~23 | 9.38~12.57 | 13 |
| 24~37 | 12.29~20 | 12 |
| 38~40 | 21~21.8 | 11 |
断面设计
(1)截流沟设计流量的求算。根据截流沟以上集水区来水量,按下式计算
Q=chA
式中,Q为来水流量,m3/s;c为径流系数,一般为0.6~0.8;h为最大暴雨强度,m/s;A为集水面积,m2。
(2)确定沟道纵坡。截流沟纵坡以保证在当地土壤条件下不发生冲刷和淤积为原则。在黄土条件下,纵坡为0.005~0.0025。
(3)截流沟断面设计。先假设一沟道断面W,按谢才公式计算流速。
V=C(Ri)1/2
式中,V 为流速,m/s;C为流速系数;R为水力半径,m;i为沟道纵坡。
求知V后,如流速V不致引起冲刷或淤积,则按公式Q=VW校核,查明该断面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的输水能力。如果偏大或偏小,则应改变断面尺寸,另行试算,直至计算流量与沟道计流量一致为止。
如截流沟较长时,为减少土方量,节省劳力,截流沟各段可取不同的过水断面,分段设计,截流沟起始段断面可小些,出口段断面应大些。
3 基本规定
3.1 针对崩岗的特点与发展规律,采取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对可能产生崩岗的荒坡,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对已产生的崩岗,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3.2 预防措施
3.2.1 对风化花岗岩山坡,严禁挖草根、铲草皮,破坏地面植被;通过封育,尽快恢复地面植被。
3.2.2 对坡面的天然水路网,应及时兴修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各类小型蓄排工程,拦蓄、分散地表径流,防止下泄进入崩口,导致崩岗发生和发展。
3.3 崩岗治理的基本要求
3.3.1 将每一个崩口视为一个完整的集水区(小流域),全面系统地采取小流 域综合治理措施。
3.3.2 治标与治本结合。既要控制崩口下泄的洪水、泥沙对下游农田的危害,又要制止崩岗发展。
3.3.3 治理与开发结合。利用崩口内外的土地和各项治理措施,发展林果生产。
4 规划
4.1 崩岗区治理规划
4.1.1 有崩岗问题的风化花岗岩地区,以行政区划(县、乡、村)或自然区划 (中、小流域)为单元,在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中进行崩岗问题的专项调查,了解规划范围内现有崩口数量、尺寸(长、宽、深)、发展情况、危害情况等。
4.1.2 在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中,编制崩岗治理专项规划,对需要治理的崩口,根据危害严重程度,排列治理顺序。
4.1.3 对可能产生崩岗的风化花岗岩荒坡,应在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中提出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保护、恢复地面植被和拦蓄、分散地表径流的措施。
4.2 崩口治理规划
4.2.1 崩口上游的集水区,根据不同地类进行全面治理,不使坡面径流进入崩口。
4.2.2 崩口顶部外沿5m左右,布设截水沟(又称天沟),防止坡面径流进入崩口。崩口顶部已到分水岭的,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布设截水沟的,应在其两侧布设“ 品”字形排列的短截水沟。
4.2.3 崩口内两侧陡坡(崩壁),应削掉不稳定的土体,修成小台阶,种树种草,巩固崩壁。
4.2.4 崩岗底部根据崩岗的不同形态布设谷坊:条形崩岗,从上到下全面布设土谷坊群,或沿水道节节栽植草墩,拦截洪水泥沙,巩固侵蚀基点;其他类型的崩岗,在崩岗口修建容量较大的谷坊,拦洪蓄水。
4.2.5 崩岗区下游临近出口处,布设拦沙坝,拦蓄多处崩岗下泄的洪水、泥沙。
5 设计
5.1 各项措施防御暴雨标准
截水沟按5年一遇24h暴雨设计;土谷坊按1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拦沙坝一般按10年一遇24h暴雨;如崩口外附近有重要建筑物或经济设施,则按2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
5.2 截水沟设计
5.2.1 截水沟位置与长度
截水沟应布设在崩口顶部外沿5m左右,从崩口顶部正中向两侧延伸。截水沟长度以能防止坡面径流进入崩口为准,一般10~20m,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40~50m。
5.2.2 截水沟的功能与相应的比降
在集水区来水量较小,截水沟能全部拦蓄的为蓄水型,应沿等高线布设。在集水区来水量较大,截水沟不能全部拦蓄的为排水型或半蓄半排型,可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并取适当比降。
5.2.3 截水沟断面
采用半挖半填的沟埂式梯形断面,沟内底宽一般0.4~0.5m,深0.6~0.8m,两侧坡比1∶1;埂顶宽0.4~0.5m;外坡比1∶1。
5.3 崩壁小台阶设计
5.3.1 一般宽0.5~1.0m,高0.8~1.0m,外坡:实土1∶0.5,松土1∶0.7~1∶1.0;阶面向内呈5°~10°反坡。
5.3.2 根据崩壁每一具体位置的坡度与土体的坚松情况,分别确定小台阶的宽度、高度与外坡。
5.3.3 一般崩壁坡度上部较陡,下部相对较缓;土质上部坚实,下部相对疏松。小台阶从上到下应逐步加大宽度,缩小高度,同时放缓外坡。
5.3.4 在每一坡面各级小台阶的两端,从上到下修排水沟,块石衬砌或种草皮防冲。
5.4 土谷坊设计
5.4.1 拦沙容量设计,按式(1)计算:
| ……………………………………………(1) |
| 式中:V── | 拦沙容量,m3; |
| F── | 谷坊集水面积,hm2; |
| Ms── | 土壤侵蚀模数,m3/(hm2·年); |
| Y── | 设计淤满年限,年。 |
5.4.3 坝体断面设计。坝体断面一般为梯形,采用定型设计,各部尺寸见表1。
表 1
坝高,m
| 1 | 2 | 3 | 4 | 5 |
顶宽,m
| 0.5 | 1.0 | 1.5 | 2.0 | 3.0 |
底宽,m
| 2.0 | 6.0 | 10.5 | 16.0 | 25.5 |
上游坡比
| 1∶0.5 | 1∶1.0 | 1∶1.5 | 1∶1.5 | 1∶2.0 |
下游坡比
| 1∶1.0 | 1∶1.5 | 1∶1.5 | 1∶2.0 | 1∶2.5 |
| ……………………………………(2) |
| 式中:B── | 堰宽,m; |
| Q── | 设计流量,m3/s; |
| H── | 堰上水深,m; |
| M── | 流量系数,取M=1.55。 |
| ……………………………………………(3) |
| 式中:Q── | 设计流量,m3/s; |
| I1── | 设计频率下10min最大降雨强度,mm/min; |
| I2── | 当地条件下土壤入渗强度,mm/min; |
| S── | 谷坊集水面积,hm2。 |
5.5 拦沙坝设计
其设计步骤与技术要求与土谷坊相同。
当拦沙坝下游有重要建筑物或其他经济设施,拦沙坝同时承担防洪与灌溉任务时,防御标准应按20年一遇24h暴雨,应由土坝、溢洪道、泄水洞“三大件”组成,并按小水库的要求进行设计。
6 施工
6.1 截水沟施工
6.1.1 按设计位置和走向定线。
6.1.2 清基,从沟底中心线向上下两侧各约0.6~0.8m,除去杂草、乱石。
6.1.3 按设计断面尺寸挖沟、作埂;土埂每升高0.2m用杵夯实,干容重达1.3t/m3以上。
6.1.4 两端出水口处用草皮或块石衬砌,防止冲刷。
6.1.5 截水沟与崩口顶部之间空地上,种植保土植物。
6.2 崩壁小台阶施工
6.2.1 根据设计尺寸,定好各台开挖线,用手水准校正是否水平,对崩壁上局部不稳定的土体应事先清除,然后定线。
6.2.2 从上到下逐台开挖,阶面作成5°~10°反坡(各台反坡的坡度要基本一致)。
6.2.3 每台的阶面,外侧填方部分应分层踩实,内侧挖方部分修成后再挖松20cm,以利种植树、草。
6.2.4 每一小台阶两端从上到下开挖排水沟,并用草皮或块石衬砌,出水口设消力池。
6.3 土谷坊施工
按GB/T 153.3中12.1要求执行。
6.4 拦沙坝施工
一般拦沙坝施工,可按土谷坊施工要求执行。重点拦沙坝(有“三大件”)施工应按GB/T 153.3中20.1.1、20.1.2与20.1.3的技术要求执行。
6.5 施工总体要求
每一个崩口的四项治理措施(截水沟、小台阶、土谷坊、拦沙坝)应同时完成,以发挥总体治理效益。
7 管理
7.1 植物管理
7.1.1 各项工程完成后,应及时种上有较强保土作用和较高经济价值的草类、灌木或乔木。
7.1.2 土谷坊和拦沙坝淤满后,种植经济林果或其他经济作物。
7.1.3 对树、草的经营管理技术,按GB/T 153.2要求执行。
7.2 工程管理
7.2.1 每年汛后或每次较大暴雨后,对各项工程巡视检查,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7.2.2 截水沟内和土谷坊的溢洪口内应及时清淤。
谷坊集水面积与溢洪口尺寸间的关系
表 A1 不同集水面积下的溢洪口尺寸
集水面积 hm2 | 溢洪水深 m | 溢洪口宽 m |
20
| 0.2 | 0.60 |
20
| 0.3 | 0.32 |
50
| 0.3 | 0.81 |
50
| 0.4 | 0.53 |
100
| 0.4 | 1.05 |
100
| 0.5 | 0.75 |
100
| 0.6 | 0.57 |
200
| 1.5 | 1.51 |
200
| 0.6 | 1.15 |
200
| 0.7 | 0.91 |
200
| 0.8 | 0.75 |
500
| 0.6 | 2.88 |
500
| 0.7 | 2.22 |
500
| 0.8 | 1.86 |
500
| 0.9 | 1.60 |
500
| 1.0 | 1.53 |
崩岗地区的每一个“崩口”就是一个集水区(小流域),崩岗治理必须以崩口为单元,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上中下同时启动。第一是在崩口以上围绕崩口修截水沟(当地叫“天沟”),防止坡面地表径流进入崩口;第二是在崩壁上开挖宽1米左右的小台阶,种上保土固土的灌木或草类;第三是在崩口底部就地取材修建土谷坊,巩固沟底,防止下切;第四是在临近出口处修拦沙坝,拦截崩口内下来的泥沙,使其不流到口外,危害农田。
土壤流失和退化治理中几个关键问题
1、稀疏“老头松林”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
在东部丘陵水土流失区,普遍分布着稀疏马尾松林草地,这些马尾松尽管生长期10-20年,大多在1米或1米以下。表现为树干矮小,枝叶桔黄;地表几乎无枯枝落叶。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严重退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稀疏马尾松林地进行改造。以花岗岩区为例,其改造的办法如下:
(1)开沟蓄水。由于水土流失,坡面的水土条件汲差。在夏季地表温度可达60-70C;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以下,有效磷含量几乎为零。为了改变山丘坡地的木土条件,可在陡坡面选择适当位置,沿等高线丹挖水平沟蓄水保土,沟深80-100cm,宽约50cm,沟距由沟深、沟宽及集水面积的大小决定,以在大雨时,沟水不满出沟面为准。由于挖沟,疏松了土壤,又蓄积了雨木,改善了马尾松的土壤环境。经改造后马尾松一般年长高50-100cm,其它草本植物如芒箕等也随之生长,地表植被覆盖率迅速提高,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恢夏。
(2)补栽改造。在地面坡度小于15度,又没有严重切沟和其它重力侵蚀的情况下,可在马尾松树间栽植木荷、枫香;胡枝子和其它乔灌草植物。马尾松与木荷混交后,马尾松明显长高(表3-1-2)。
表3-1-2 松、荷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的生长比较
| 地点 | 树种
| 树龄 (年) | 平均树高 (cm) | 平均胸径 (cm) |
| 牛角塘 | 马尾松/木荷 | 24 | 10.6 | 18.2 |
| 水源林场 | 马尾松 | 22 | 6.3 | 13.4 |
| 油田林场 | 马尾松/木荷 | 20 | 5.6 | 18.0 |
| 油田林场 | 马尾松 | 20 | 4.9 | 11.4 |
表3-1-2 不同松/草处理中地表上水分状况比较
| 处理 | 土壤含水量 | 毛管最大持水量 | 饱和含水量 | 容重 | 总孔隙度 |
| % | % | % | g/cm3 | % | |
| 对照 | 12.7 | 36.1 | 43.3 | 1.35 | 48.0 |
| 松/糖密草 | 15.1 | 36.9 | 50.1 | 1.24 | 54.1 |
| 松/绢叶相思 | 16.5 | 33.6 | 51.3 | 1.30 | 51.1 |
| 松/黑荆 | 17.1 | 37.0 | 52.5 | 1.25 | 55.4 |
| 处理 | 年降雨量 | 产流雨量 | 径流系数 | 地面覆盖率 | 年流失泥沙 |
| mm | mm | % | t/akm2 | ||
| 对照 | 1469.9 | 1233.3 | 0.43 | <30 | 4597.5 |
| 松/糖密草 | 1469.9 | 801.5 | 0.17 | >90 | 31.6 |
表3-1-4 不同植被下表层土壤养分含量
| 植被类型 |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 全钾 | 植被覆盖度 |
| g/kg | g/kg | g/kg | g/kg | % | |
| 稀疏马尾松 | 4.0 | 0.2 | 0.2 | 6.0 | 10 |
| 马尾松芒萁 | 13.0 | 0.4 | 0.1 | 7.0 | 70 |
| 松/荷多层植被 | 7.9 | 3.7 | 0.7 | 3.0 | 80 |
| 松/草 | 8.0 | 0.2 | 0.2 | - | 约80 |
崩岗侵蚀是我国东部丘陵水土流失区重力侵蚀的一种形式,在花岗岩流失区最为常见,在红沙岩区和变质岩区也可见到。崩岗侵蚀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侵蚀量大,年流失土壤达每平方公里万吨以上;而且流失物被搬运至异地后,淹埋农田,淤塞河道,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崩岗区水沙流动量大,工程和生物措施的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必须采取特定的措施首先稳定崩岗壁的崩塌,进而采取绿化措施稳定崩岗。
根据崩塌后形成的凹槽的形状,崩岗可分为瓢形、弧形和巷道式崩岗等类型。从崩塌部分到崩塌物出口,可分为4个部分:崩岗壁、崩塌窝、崩岗、崩称扇。崩岗壁一般高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是崩塌发生地,也是需治理的关键部位;崩塌窝是崩塌时水沙汇集处,是崩岗区的主要部位;崩岗口是崩塌物的流出口,一般呈坑道式或切沟状;崩积扇是崩积物输出和淤积部位,常常包括为崩积物淹埋的近处农地。
崩岗的治理原则是“上撇,下堵,中间绿化”。 上撇就是要把崩岗上部坡面的地表径流引导到安全的部位,从而不致产生造成崩塌的径流冲刷力;下堵就是在崩积扇崩积物的输出部位,层层建立谷坊以拦堵崩积物并抬高崩塌窝的基准面、降低崩岗壁的相对高度。中间绿化就是在崩塌窝内植树种草,使崩岗壁上崩塌下来的崩积物能就地稳定,最后达到治理崩岗的日的。
崩岗上部是产生冲刷崩岗壁径流的集水区,如果此坡面不加治理,崩岗壁不可能稳定。所以上部坡面应采取绿化措施,如果有径流进入崩岗时,应开挖撇水沟把径流导引至安全部位。
崩岗壁有的高达数十米,为使崩岗壁的崩塌不再发生,一是采取削坡筑阶,即把崩岗壁从上往下,削成坡角小于35,阶高约3米的台阶,并在台阶上栽种植物;二是绿化崩岗壁,由于崩岗壁坡度很陡,植物种籽难于附着生长,可采用栽植攀缘藤本植物或用纸浆和泥浆拌种后,将它们喷射到崩岗壁上,使之附着生长,达到绿化崩岗壁的目的。
崩塌窝主要采用栽植生物进行绿化治理。一般崩塌窝的一边或两边为崩岗壁所包围,有时四周为崩岗壁包围,仅有坑道式出口(瓢型崩岗的情况)。因此,崩塌窝内避风且水分条件较好,有利植物生长;但崩岗壁不时有物质崩塌,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在崩塌窝里,以栽植乔木和灌木为好。崩塌窝的治理应同崩岗口的治理一起考虑。首先应在崩岗口处层层建立谷坊,拦蓄崩塌窝内崩塌物的流失,可采用石谷坊、芒箕谷坊和生物谷坊等;在建立谷坊的基础上,在崩塌窝和谷坊内栽植耐湿植物如相思、木荷和竹类等;在突出部位和谷坊两边可裁植胡枝子、紫穗槐等灌木。治理后,一些厥类植物如芒萁等能很快生长。
在崩积扇部位,一般坡度较缓,土壤物质层深厚。所以,在对崩岗上部进行治理的基础上,崩积扇主要是结合开发利用进行治理。一般开辟成梯田种植经济作物,但为保护作物,在崩积扇的上缘应开辟排沙渠或堵沙墙。
由于崩塌窝内的局部条件有利于竹类的生长,栽竹治理崩岗被普遍采用。据福建永春经验[4],在崩岗内采用株行距44.5m,穴规格808060cm,每穴施用2担土杂肥和0.5担人粪尿,栽人一年生竹苗6.97亩。5年间其生长、谷坊淤积和产值效益情况如表3-1-5(成活率为98%,调查地为1m1m的5个样方平均)。治理5年后,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增加(表3-1-6)。
表3-1-5 崩岗栽竹生长情况
| 栽植 | 株数 | 胸径 | 株高 | 郁闭度 | 谷坊泥沙淤积量(m3) | 经济效益 | ||
| 年限 | cm | m | % | 1号 | 2号 | 3号 | 元 | |
| 1 | 12 | 4.2 | 4.5 | - | 55.2 | 35.0 | 87.4 | - |
| 2 | 35 | 5.8 | 7.0 | 45 | 34.4 | 12.3 | 42.1 | - |
| 3 | 42 | 8.3 | 10.8 | 80 | 6.2 | 16.9 | 19.7 | 660 |
| 4 | 38* | 9.3 | 12.4 | 95 | 崩岗已稳定 | 2972 | ||
| 5 | 43 | 11.0 | 14.2 | 98 | 4993 | |||
表3-1-6 崩岗治理前后土壤养分变化
| 时间 |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 全钾 | 碱解氮 | 速效磷 | 速效钾 |
| g/kg | mg/kg | ||||||
| 治理前 | 4.0 | 0.1 | 0.5 | 31.8 | 34 | 4.3 | 51 |
| 5年后 | 5.0 | 0.3 | 0.5 | 39.3 | 55 | 7.2 | |
花岗岩和第四纪红粘土侵蚀区,由于其地形较平缓,土壤母质层深厚,靠近居民区,因而在近期最具有开发利用前景。但是,这一区域由于长期侵蚀,水土流失致使土壤严重退化,土壤剖面构型中,发生A层和B层均已流失。剩余母质层构成的侵蚀退化劣地,土壤养分含量低,物理性状和保水保肥性能差。这需要尽快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并尽快恢复土壤生产力,因此不能靠自然恢复过程,而是要采取人为的强化措施,尽快恢复土壤肥力,发挥其水土资源的潜力。
长期研究表明。要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尽快恢复重建退化土壤肥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实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这类退化土地长期未能得到治理和利用的原因,就是它不能形成一定的生产力,没有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肥力恢复重建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使之尽快形成生产力。
治理的关键是落实承包责任制。做好水土保持和退化劣地肥力的恢复重建,其基础是发展经济,因此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需要采用荒山拍卖或农户(联户)长期承包,并坚持“统一规划、长期承包、提供优惠、效益归己”的原则,让承包人得到实惠。
通过科学论证,选择经济效益高,容易形成规模的栽植项目,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只种管是以往开发失败的重要经验,因此特别要抓好管理这一中心环节,改变过去能种多少开多少为能管多少开多少。种植中进行种养结合,解决农家肥源,培育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链(草/畜/粮/鱼-沼气-肥料-生物-粮食-加工-商业)。
崩岗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特指红土丘陵区厚层风化物在水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崩塌,形成特定地貌形态的土壤侵蚀现象。崩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风化层深厚的花岗岩、片麻岩出露地区,虽然在水土流失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产沙量高,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8省(区),在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中上游以及南岭南北两侧分布最为集中,也较为典型。据统计,8省(区)共有216个县(市区)有崩岗发生,崩岗总数达26万处。其中,尤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4省(区)分布最为集中,其崩岗总数达24.83万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