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积中学 沈汝霞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要研究的是醇类的性质,学生已经在必修2中学过乙醇的性质,选修5中学过官能团的分类,醇类是继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学习后的另一类有机物。醇类的代表物乙醇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学生非常熟悉,由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的结构和性质,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本节课既与前面有机物间存在相互的转化关系,也是学生掌握“类别”概念的关键,同时为以后有机合成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本节课进一步训练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学会研究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有机化学中的乙醇,对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选修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无论是什么程度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有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物感知、分子模型、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醇的结构特点,理解醇反应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能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化合物,提高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一步探究乙醇的性质的过程中,形成物质性质的多样性跟物质结构相关的辩证认识,反应条件影响反应过程的辩证认识,从而产生积极探索有机化合物的可持续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醇类的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催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护肤品,教学课件,球棍模型,实验仪器和药品,学案。
2、学生准备:复习必修2中乙醇的性质,选修5第一章中的常见官能团。
六、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拉近距离]
引入:(1)展示酒精灯,引出乙醇。
(2)展示护肤品,引出其它醇。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拉近学生与“醇”的距离,把甘油、丙二醇和乙醇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类”的概念有个初步的认识。
[共同归纳,提升认识]
投影:CH3CH2OH 乙醇
羟基(—OH)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板书:一、醇
1、定义:
2、通式:R—OH 官能团:—OH
3、代表物:乙醇:CH3CH2—OH 结构式:
或C2H5—OH
过渡:羟基作为醇类的官能团,决定了醇的主要化学性质,那么醇类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挖掘本质,寻找规律,迁移提升]
板书:4、化学性质:
复习:乙醇与钠的反应(断键位置 )
2 C2H5O—H + 2Na → 2 C2H5ONa+ H2↑
迁移:(1)醇与活泼金属反应:
RO—H + Na →
练习: CH3CH2CH2OH + Na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投影:展示驾驶员接受交警酒精检查的图片
讲述:这个画面,我们都很熟悉,在生活中交警可以用K2Cr2O7来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驶,从而维持交通秩序,保障生命安全。那么K2Cr2O7遇到乙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来现场演习一次,每四位同学一组,两名交警,两名驾驶员。
学生分组实验1:步骤:1、两位同学分别向两只蒸发皿中各滴加10滴酸性K2Cr2O7溶液;
2、另两位同学分别用A、B两支喷瓶向两只蒸发皿中各喷1次溶液;
3、轻轻摇晃蒸发皿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将两只蒸发皿中溶液的颜色进行对比。
现象:
结论:
板书:(2)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
与强氧化剂作用:
燃烧:C2H5OH+ 3O2 ——→ 2CO2 + 3H2O
[挖掘本质,寻找规律,迁移提升]
过渡:同样是乙醇与氧气反应,但在Cu或Ag催化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醇则被氧化为乙醛,我们称之为催化氧化。
板书:催化氧化
学生思考:细心观察,乙醇分子转化为乙醛分子的过程中,在分子组成和化学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乙醇分子失去2个H原子转变为含有碳氧双键的乙醛)
投影:播放制作的模拟动画
学生活动1:动手变模型
动动手,动动脑,将“乙醇分子”变成“乙醛分子”。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催化氧化反应的原理更直观、更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再通过动手变模型,加深学生对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迁移:仔细观察,从乙醇到乙醛的过程中,甲基有没有变化?(没有)现在我们把乙醇中的甲基(—CH3)换成烃基(—R),那么催化氧化的产物你会写吗?
提升:什么样的醇能够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此问要视学生课堂反映情况而定,若学生领悟能力有限,此问则留到练习巩固之后的课时中再处理。)
[学习新知,挖掘本质,寻找规律]
过渡:醇遇单质钠反应生成醇钠,遇氧化剂则被氧化,那醇遇酸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来看乙醇遇浓硫酸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2:教材51页实验3-1
实验步骤:1、加热盛有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大试管;
2、将装置右端的导管伸入盛有紫色KMnO4酸性溶液的小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当观察到明显现象时,取出导管,立即伸入盛有橙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小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当观察到明显现象时,盖灭酒精灯;
5、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并说明实验装置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投影:(3)醇的消去反应:
学生活动:分析断、成键位置
投影:播放制作的模拟动画
学生活动2:动手变模型,将“乙醇分子”变成“乙烯分子”。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醇的消去反应的本质,再通过动手变模型,加深对醇的消去反应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升:根据断键位置,分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在结构上除了拥有羟基外,还应具备什么特点?(此问要视学生课堂反映情况而定,若学生领悟能力有限,此问则留到练习巩固之后的课时中再处理。)
过渡:乙醇除了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外,还能与浓的氢溴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
投影:(4)醇的取代反应:
与HBr反应
师生共动:分析断键位置,迁移到醇类。
[小结] 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5、用途:
投影:醇的用途:(1)是重要的化工原料;(2)用作燃料、溶剂、防冻液等。
[小结] 学习方法:从个别到一般。
[课后巩固练习]
+ Na→
根据断键位置,判断下列各醇,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有(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 )
七、板书设计
一、醇
1、定义:
2、通式:R—OH 官能团:—OH
3、代表物:乙醇 CH3CH2—OH 结构式:
或C2H5—OH
4、化学性质:
(1)醇与活泼金属反应:
(2)醇的氧化反应:燃烧与强氧化剂作用 催化氧化
(3)醇的消去反应:
(4)醇的取代反应:
5、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