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庆贺周叔莲先生80寿辰暨从事研究工作56周年研讨会”综述
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摘要] 本文对“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庆贺周叔莲先生80寿辰暨从事研究工作56周年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这些观点涉及周叔莲先生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及其优良的学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师德等内容,反映了周叔莲先生以理论创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 周叔莲;学术贡献;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2009年6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叔莲先生隆重举办“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庆贺周叔莲先生80寿辰暨从事研究工作56周年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兼副所长李平研究员主持。
全国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团代兼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纪律检查委员会副部级巡视员戴俭明、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助理陈文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荣誉学部委员吴家骏、汪海波、陈栋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孟昭宇、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研究室宏观司副郭克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维民、中国工业经济杂志副主编李海舰、经济管理杂志副主编周文斌以及周叔莲先生的夫人、同事、朋友、弟子等60余人到会祝贺。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中国副李克穆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研究员首先代表工业经济研究所发表热情洋溢的贺词,高度评价并赞赏周叔莲先生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和他对工业经济研究所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周叔莲先生在其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保持着学术青春,成果卓著,著作等身,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周叔莲先生不但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还是诲人不倦、身先士卒的领头人,一直是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名片”和标志性学术大家。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周叔莲先生五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言,始终站在经济理论创新的最前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有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完美地履行了作为一名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一、成果卓著 著作等身
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周叔莲研究员共出版文集和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与会学者指出,周叔莲先生在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里横跨多个研究领域,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提出了创新性很强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5年夏秋之际,中国科学院在一份关于科技工作的《汇报提纲》中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四人帮”为了破坏四个现代化,攻击《汇报提纲》是大毒草,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了在思想界拨乱反正,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周叔莲系统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对生产的影响,钻研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于1977年5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一文。文章论证了马克思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这个观点是完全符合客观情况的,并认为《汇报提纲》提出“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是完全正确的。文章受到时任高层领导的重视,并在思想界引起了重大反响。此文在发表前曾由《光明日报》编辑部送同志审阅修改,发表后同志曾写信说:“……这至少是几百万人——包括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经济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广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要看,要传播。这么多的人从这篇文章中打开了眼界,明辨了是非,吸取了力量,从而能更好地为我们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这该是感到足以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一件好事情。”
不能把发展轻工业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对立起来。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从重工业开始的,优先发展轻工业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于是,有人把发展轻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等同起来,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立起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不敢放手发展轻工业。为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周叔莲和吴敬琏合作于1979年8月3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把发展轻工业放在优先地位》一文。文章从历史和理论等方面剖析了这种说法,指出了其谬误所在,认为“决不能把发展轻工业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提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要把发展轻工业放在优先地位。1979年6月,他进一步指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般先要经过优先发展轻工业阶段;发展轻工业对社会主义甚至比对资本主义更加重要。1983年,周叔莲全面比较分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他认为,虽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确实存在根本区别,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不少共同点:①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有共同的发展趋势;②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有共同的发展趋势;③工业内部的部门结构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发展趋势;④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有共同点;⑤在分工协作、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上也有共同点;⑥经营管理上有共同点。这些观点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产业应该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周叔莲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产业的经济学家。1986-1990年,他主持“七五”计划时期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中国产业理论研究”,与人合作主编了《国外产业研究》、《中国地区产业研究》、《中国产业研究》三本专著。周叔莲提出,产业是对于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目标的设想,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实现这些设想的措施。产业本身也是一个体系,它还涉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并有很大的风险性。如何减少产业的风险性,使之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有赖于研究工作的加强和水平的提高。周叔莲特别指出,要改变过去那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产业,应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产业。并且在选择产业手段时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现实环境,包括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我国在双重条件下实施产业面临两项特殊任务:一是怎样设计既不同于改革前的传统又不同于改革后的新的手段;二是怎样减少双重的摩擦,使手段有利于改革不断深化。
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经济理论界曾经存在相当大的分歧。1988年,周叔莲在《企业改革和两权分离》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既要坚持“两权分离”理论,又要充实和发展“两权分离”理论。他指出,为了给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奠定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充实和发展这一理论:一是实行行政管理权和国家所有权的分离;二是对国家所有权进行分割,国家保留最终所有权,企业得到法人所有权;三是在企业内部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周叔莲认为,国有企业由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转变有五种递进模式:①实行供给制的企业模式;②实行经济核算制的企业模式;③有简单再生产自主权的企业模式;④有经营权的企业模式;⑤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模式。后来,他进一步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把在健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国家掌握最终所有权,企业掌握法人财产权作为目标模式。这些观点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
所有制也是一种经济手段。关于所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经济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周叔莲发表在1993年7月13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两个问题》中指出,为了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有必要弄清楚所有制是不是经济手段的问题。他认为,建立国家所有制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国家所有制也是一种经济手段。他强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包括所有制在内的生产关系主要是作为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人们选择的活动至少不是完全不自觉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选择所有制和生产关系越来越自觉了。而究竟什么样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有生命力,能长期存在,则最终仍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些观点在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严谨求实 开拓创新
优良的学风是周叔莲先生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法宝”。陈佳贵副院长在讲话中称赞周叔莲先生是值得学者学习的典范。他指出,周叔莲先生坚持把经济研究工作作为一生事业的治学精神值得倡导;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自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追求理论创新的治学方法值得学习;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治学勇气值得尊敬;不断跟踪学术前沿,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治学态度值得称道。
谈到周叔莲先生学风,张卓元研究员说,周叔莲博览群书,思想活跃,创新性很强,提出了“所有制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等许多很有创见的学术观点。汪海波研究员说,周叔莲治学的最大特点,是擅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捕捉到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李克穆的书面发言中说:周叔莲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和建议,对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戴俭明巡视员着重指出,周叔莲捍卫真理的勇气特别足,学术研究的原则性特别强,不为一时的误解所动摇。如此良好的学术风格和学术道德,值得深入学习。刘戒骄研究员说,周叔莲先生的研究工作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通过研究发现真理,又通过研究证实和发展真理。
三、心系祖国 胸怀大爱
以卓越的研究成果服务经济建设和理论发展是周叔莲先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吴敬琏研究员说,经济学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地做好研究工作,用思想成果报答社会。在这方面,周叔莲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五十多年来,周叔莲与时俱进,持续不断地思考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很多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的观点,为推动我国经济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了思想力量,尽到了一名经济学工作者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
吕政研究员指出,周叔莲先生在其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专心致志地从本质上和经济规律上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不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讨,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等问题的思考,无一不站在理论探索的最前沿。这种敢为人先的理论探索勇气,是周叔莲先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王延中指出,周叔莲先生是一个安贫乐道、清风正气的人,坚持“不谋私利、才能做好事情”的原则。在人生的天平上,周叔莲先生是贡献大于所得的学者,是完美地履行了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工作者,是新时期学风建设中值得大力宣传的楷模。张世贤研究员说,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一种责任性,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自强的责任心。周叔莲先生以其丰硕的成果和富有洞察力的远见卓识,履行了他作为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四、厚德载物 恩泽长流
为祖国经济建设和理论创新培养高级人才与领军人物是周叔莲先生崇高德情的集中体现。江小涓副主任在其委托郭克莎副宣读的贺信中说,周叔莲先生总是为后学指出“理论和实践上都很重要、在中国最有研究优势、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并且教导学生要以“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握全局、尊重历史”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在提出观点时要“考虑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不为标新立异,不为哗众取宠”。
陈文辉助理满怀深情地说,周叔莲先生不但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还经常教导学生要廉洁奉公,服务人民。魏后凯研究员说,周叔莲先生和蔼可亲,无时无刻都在关心年轻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成长。王元副院长指出,周叔莲先生具有崇高的知识分子品格,不但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弟子,而且扶掖后人,为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并帮助青年同志提高专业素养。余菁副研究员说,周叔莲先生宽容、豁达、不吝鼓励,总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和激发青年人的研究兴趣。
五、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周叔莲先生在研讨会感言中说:在五十多年研究生涯中取得的成绩,要归功于国家大环境的不断好转和工业经济研究所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为其持久创新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强劲驱动力,是马洪、蒋一苇、陆斐文等老领导创造的良好工作条件,为自己专心致志的学术事业提供了发展平台。是工业经济研究所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人才辈出的科研团队、和谐高效的科研组织、行政后勤、资料信息工作人员,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壮心未与年俱老”,周叔莲先生表示将继续努力工作。
大会衷心祝愿周叔莲先生及其夫人健康长寿,老当益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经济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Writing Scholarly Works, Governing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Surve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conomists: Conference for Celebrating Mr. Zhou Shulian’s 80th Birthday and Commemorating His 56th Anniversary of Studying Chinese Economy”
LI Peng-fei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poin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conomists: Conference for Celebrating Mr. Zhou Shulian’s 80th Birthday and Commemorating His 56th Anniversary of Studying Chinese Economy”, involving the following issues: Mr. Zhou Shulian’s uppermost academic contributions, eminent style of study, stro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gnifical ethic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which reflect his eximious contributions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ory innovation.
Key Words: Zhou Shulian; academic contribu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责任编辑:高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