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弗洛姆及其著作《爱的艺术》,对于我们中国人或许并不陌生。他强调爱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如果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只是一种共生性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了的自我。只有爱那些与我利益无关的人,爱才会开始展现。
无私的爱是升华也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我们的工作的对象是处于成长期,性格和价值形成的阶段,教师承担着孩子成长的责任,履行着对孩子的未来、对孩子的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师爱虽然没有像母爱那种有血缘的爱,但也是最高尚和无私的爱,没有私利,它凝结教师的心血,体现教师的奉献。
而智慧的爱就是艺术了。它是我们最想也最难做到的,如何让我们的爱被接受,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价值,这是个要求智慧很高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既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学生都是的完整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要先了解学生,进而理解,懂得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从理解到引领的到提升,就是智慧所在。
“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有人将“给予”看作是自我牺牲的美德,“给”好于“得”意味着损失比体验快乐更好。然而,对生产型人格来说,“给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予”,我将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这种生命和力量的升华使我充满了快乐。
在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当作蜡烛尽情燃烧,沾沾自喜地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的崇高的奉献会给学生打下多么好的精神底子。殊不知,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一厢情愿。君不见,教师职业依旧是高考优生们不屑一顾的职业,君不见,校园里老师的辛勤无法感化的问题学生数不胜数。人们渐渐已经认识到仅仅靠教师的负责奉献已经不能改变更不可能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自己应该怎样定位,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精神濡养?弗卢姆的论述很精彩,只有当母亲自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的时候,她才能够给予孩子以“幸福”。
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爱学生就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独特最高尚的情感,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它凝结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奉献,收获着学生的成长和自己的幸福。
在师爱的笼罩下,教和学应该成为了一种享受。教和学都成为了人生体验的过程,都成了学习的过程。学习,变成了一种进取的状态。一种成长的状态。一种愉快的状态。一种收获的状态。只有不断在学习,生命始终处在年轻活泼的状态。老师的视野,决定了课堂的高度,以及生命的深度。当你播下学习的种子,人生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爱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陪着学生一起成长;爱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一种蓬勃的学习状态;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生命与事业相互成全。
所以,在准备事无巨细辛辛苦苦地管理孩子之前,请首先给自己注入生命的动力。因为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得疲惫不堪牢骚满腹甚至有厌世情绪的班主任,会领导出一个富有活力的集体。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你绝不能仅仅是一个辛辛苦苦工作的榜样。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人,面对困难你首先必须波澜不惊百折不挠。要想孩子们成为乐观向上的人,你自己首先应该朝气蓬勃到老也还拥有年轻的心态。
让我们都能怀着这样美好的情感投身于平凡的工作,把对“各种检查评比督导评估疲于奔命,穷于应付”等职业倦怠一律“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带着我们的爱心去面对学生,并为我们的孜孜不倦和朝气蓬勃而自信地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