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角
一、新时期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行政化倾向明显、标准性评价模糊、工具性方式僵化。
1.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明显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基本上以行政为主导,教学质量管理决策和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强调的是权威与服从,教师和学生被动参与,教学管理自主权较少。部分高校在行政主导下,忽视学校的客观条件,盲目地强调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导致教学资源的相对紧缺,致使教学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主要由上级部门组织专家对高校进行行政检查与评价,教学评估周期长,评估之后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质量问题并做出反馈,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意识的淡漠及的松懈,容易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教学质量管理基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教师和学生参与的途径与机制,导致教学质量管理的内生力量不足,主要靠外部力量进行控制,势必导致教学管理的无力。此外,我国缺乏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专业性中介组织,难以发现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的专业性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管理不得不依附于行政,对于高校的学术自由造成较大的冲击。
2.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标准性评价模糊
我国虽然存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指标以及相关的主要观测点,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可比性、统一性提供了基本标准框架。不论高校的办学类型、
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等,均适用于同样的指标,而且其中更多的是静态指标,柔性指标偏少。但实际上,由于指标内涵的模糊不清、专家把握标准的尺度不一、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差异,使得看似统一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变得模糊,难以准确地诊断教学质量问题。
此外,教育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分数管理倾向扭曲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使得教学质量管理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色彩,过分看重规章制度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排名的高低,忽视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情况,教学质量管理成为教学质量检查,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导致有关的教学质量评价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更严重的是,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教学方式机械、教学内容陈旧等,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实行多样化、民主化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性程度,教学质量管理中重静态性指标、轻发展性指标,重显性指标、轻隐性指标,重硬性指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
笮钱伟薛二勇
钱伟/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杭州310014)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步伐。本文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视野审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挑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评价
66--
3.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工具性方式僵化
我国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主要依赖规制措施,激励手段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处于次要与从属地位,约束手段处于教学质量管理的首要位置,尚未真正地关注教学质量的“内适性”,即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1]许多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仅限于组织人员对任课老师进行听课以及学生对任课老师进行测评,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术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听课”与“测评”又往往成为学校教学、人事管理部门对教师个人年度考核的手段,难以对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主要由管理、学校自我管理两种层次,社会组织、专业学会、中介部门很少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管理仅涉及教学,没有包括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教辅与后勤等部门,尚未有效地关注到教学的内部流程及日常性的质量监测,使得管理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管理目标主要是强调甄别、排名等,忽视管理的诊断、发展方面的目标,致使教学质量管理缺乏正确的导向;管理手段以终极性评估居多,形成性评估较少,使得学校难以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用系统、综合的视角分析解决有关教学质量的问题,而高校现有的各类教学规章制度,主要强调单一部门的职责及单项教学工作的操作规范,没有突出教学质量管理在所有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导致对教学质量问题的处理往往“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高校学术权力弱化、质量管理条块分割、过程监测体系缺失等。
1.高校学术权力弱化
学术管理的质量监控工作本应由学术人员负责,但现状却是行政组织或以行政人员为主的组织行使着这一重要的学术管理权力,这是质量监控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2]首先,高校的教学往往不是根据知识特性进行,而是根据行政管理
者的判断进行,未能建立以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目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而且,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等,都处于“非常规性”的工作状态,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运行规程,缺少专设、固定的办公机构,组织成员多属兼职性的行政管理人员,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术人员的教学质量观、质量目标不一致,教学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在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变化激烈、竞争加剧之时,无法及时分解和改变管理战略,亦无法灵活调整管理策略、通过改变局部来改进高校教学的整个运行过程。再加上信息交流不畅,使得不同部门对质量工作缺乏总体把握,易于形成片面看法,采取不当措施,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最后,高校学术人员缺少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导致教学达不到质量标准。教育教学设施、场所、实验设备等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没有带来教育教学资源成比例的配套增加,导致教学中出现了资源紧张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带来重大挑战。
2.质量管理条块分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够系统、不够协调。高校的外部评估及相应的内部评估由不同的组织、部门开展,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没有单一组织对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负责,缺乏教学质量管理的顶层设计,导致质量生成的环节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应对建设高教育强国对教学质量提高的迫切要求。教学质量管理的不同组织、部门、教师等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教学需求、知识发展规律等虽然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往往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全面不准确,得出的结论常常存在偏差,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管理、实施教学活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学人员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有关质量标准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教学质量差异,例如,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未能准确地将质量要求传递给教学人员,导致标准规定与现实操作之间出现误差,现实中的教学质量并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实际上,质量是基本原则的体系,如果没有达成某种原则,那么整个系统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质量体系中的基本原则相互关联、互相依赖,具有因果关系。[3]教学质量管理的模块分割,使得高校内部成员的质量
67
--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规范等表现各异,无法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合力。
3.过程监测体系缺失
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是在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表现出动态性、发展性、过程性等特征,由此决定了教学质量的管理活动必然涉及到整个教学过程,应及时根据知识创新规律、学生身心变化、社会经济形势、国家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注重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简单套用ISO标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管理教学质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ISO标准体系主要针对企业,而企业生产的是单一产品,偏重社会属性和效益属性;但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应该是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则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高校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觉成才,显然与一般的产品存在较大区别。目前,高校建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控标准、监控目标、监控对象、监控内容、监控方法等,往往一经确定,便极少做出及时调整,无法有效评价根据实践需要做出的教学调整,无法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已有的监测标准与现实需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新时期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
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1.制定系统化的高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是国家、地区、高校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晰的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国家与地区对高校提出的、适应或者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第二,不同层次、类别、行业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具体标准;第三,学生及其家长对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期望性标准。高校教学质量的国家与地区标准,是国家和地区对高校进行管理、评价、检测、督促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标准,也是高校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高校教学质量的学校标准,是不同层次、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多样性现实、客观的反映,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地区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高校教学质量的个人标准,是学生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服务多样性、差异性的基本要求,是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高校的主要标准,也是高校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的参照。可见,高校教学质量标准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区域层次(国家与地区)、学校层次、个人层次,三个层次标准构成完整的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由此,应该构建区域层次、学校层次、个人层次三层一体的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科学地进行学校定位、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
2.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工作中心位置
高校应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不仅应重视教师的生活需求和工作条件,还要关注教师发展的高层次需求,例如成就感、满足感等。日常教学管理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人性化地关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做到用事业留住人、用感情留住人;重视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工作质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质量管理应重视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成才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高素养人才的需求,安排教学顺序、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环节;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准备、接受程度,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顾客意识,教学是基础、管理是服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以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和要求为标准,以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为衡量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指标。加强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交流、沟通、研讨、反馈,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实现教学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动态特征。
3.有机地结合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既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后勤人员等教学主体,也包括教学内容、管理办法、质量评价、监测机
68 --制、奖惩措施等管理内容。教学质量管理的程序,往往体现出一定的标准性、规范性、有序性,反映出教学质量管理的行政属性。此外,对于高校的教学,显然存在外在的要求,可以称之为社会标准,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社会标准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需要协同发挥行政管理与学术权力,以保证方向的正确,对学科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材教法进行不断调整,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往往体现出知识本身的自在特性,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自由性、发展性、探索性,反映出教学质量管理的学术属性。而且,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学科知识发展内在的要求,可以称之为学术标准,主要表现为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排序,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及其知识价值,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判别、知识接受能力的程度、知识结构的评价、知识掌握的评估等,需要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利用学术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质量管理。但是,学术权力充分发挥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行政管理,例如,大学学籍的管理、课程考试考核的组织、学生分班分组的安排等,需要协同发挥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4.建立常规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首先,应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让教职工理解、明晰教学质量标准,减少教学质量管
理中的信息丢失,以及对教学质量标准的个人化、主观性判断,形成教学活动中的工作标准和内在规范;同时,提高教职工的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采用更好的教学设计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其次,应采用系统视角评价教学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和因素,综合评价教学效果。高校教学活动是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内容、主体、客体、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应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教学评估的具体标准、程序等,以系统最优化的方式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设定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有序的组织教学,依照规划标准和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的过程性反馈及时改进、调整教学活动。最后,应实行开放式、全面性的教学质量管理方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自主性,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等,要求创设更加开放、高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与学习合力;将教学质量标准分解、细化,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综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等,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推动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本文系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08JZD0029)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翁伟斌)
参考文献
[1]龚怡祖.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9).
[2]郑家成,何全旭.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优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
[3]薛二勇.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机制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9,(5).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ssues and Solutions
Qian Wei&Xue Eryong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310014&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To some extent,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 pa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ful countr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s in university'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view of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countr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and then proposes the solutions.
Key words: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management
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