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01:44
文档

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1.《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A.辽宁B.山西C.云南D.山东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
推荐度:
导读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1.《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A.辽宁B.山西C.云南D.山东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
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

A. 辽宁 B. 山西 C. 云南 D. 山东

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 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 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3.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生活的地区是(  )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淮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4.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

A. 炎黄战蚩尤 B. 黄帝建宫室 C. 舜让位于禹 D. 启继承父位

5.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夏朝 B. 西周 C. 商朝 D. 秦朝

6.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B. 三个朝代都是被奴隶推翻的

C. 与周边少数尖锐 D. 朝代末期实行的残暴、统治

7.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大动荡、大演变、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乱”和“变”。这里“变”的本质应该是(  )

A. 农业生产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 C. 社会制度变革 D. 人民不断

8.  据史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一史料表明(  )

A.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B. 周王室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C. 统一趋势增强 D.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9.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楚汉之争的双方是(  )

A. 项羽和刘邦 B. 项羽和秦二世 C. 刘邦和秦二世 D. 陈胜和秦二世

11.  深化国家监察改革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进行的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刺史 D. 御史大夫

12.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直接进行管辖。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主义集权达到顶峰

C. 解除诸侯王国对的威胁 D.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13.  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14.  从秦始皇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巨大的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秦朝(  )

A. 刑法残酷 B. 赋税沉重 C. 徭役繁重 D. 战乱不止

15.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 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和发展

C. 诸侯争霸和社会动荡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16.  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 削藩——汉景帝 B. 推恩令——汉武帝

C. 休养生息——汉文帝 D. 分封制——秦始皇

17.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以农为本,减轻赋税 B. 焚书坑儒,禁锢思想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北击匈奴,安定边疆

18.  按时期划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桂陵之战 B. 马陵之战 C. 漠北战役 D. 长平之战

19.  汉顺帝去世后,梁太后临朝。…梁氏一门前后有七人封侯,女子七人被封君,二人为大将军,三人为皇后,六人为贵人;娶公主为妻者三人,文武大臣五十七人。这说明当时()

A. 梁氏一门人才辈出 B. 东汉时期外戚专权 C. 东汉时期宦官专权 D. 东汉豪强地主横行

20.  “古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著名的陆上通道开辟于何时(  )

A. 秦朝 B. 西汉 C. 隋朝 D. 唐朝

21.  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是(  )

A. 诸葛亮 B. 王莽 C. 曹操 D. 霍去病

22.  420-5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  )

A. 长安 B. 建康 C. 洛阳 D. 平城

23.  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

A. 东汉后期 B. 三国时期 C. 西晋时期 D. 唐朝中期

24.  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

A. 北魏孝文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25.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政权分立的加剧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

26.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本资料

《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文献史料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战国后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

材料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众作为国家生存决定性条件的理论。《左传》记载了“爱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惠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材料四: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注:醇驷,指四匹马的毛色一样) 

材料五: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好各项惠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1) 从材料一的文本资料中找出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意义。举出2例原始农耕时期的农作物来印证划线部分的说法。

(2) 写出在材料一所示房屋中生活的原始居民。以上两种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实物史料在当时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作用。写出材料二文献史料部分所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及其主持修建者。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产生的积极影响。

(4) 从材料三中找出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他们都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孟子的思想具有怎样的地位?

(5) 材料四描述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境况?(用1个词或1句话形容即可)为改变这一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什么?写出在这一下出现的治世局面。

(6) 依据材料五,指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

27.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造字精妙。从中国文字学即可推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其深义有如此。

--摘编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材料二: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各学派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三: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部分) 

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②司马迁《史记》③贾思勰《齐民要术》

④顾恺之《女史箴图》⑤华佗“麻沸散”⑥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四:在古代农业社会时代,中国是一个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且在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成果。而且从对外来讲,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和科技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在确立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上,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点。以能否直接服务于国家、应用于实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的标准。 

材料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写出图片一所示文字的名称。图片一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一朝代开始?结合所学,写出图片二中的措施对当时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简要概括材料一中钱穆先生的观点。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写出战国时期道家和法家思想家们关于治国“途径和手段”的相关主张。(各1例即可)

(3) 请将材料三中的科技文化成就按照下表主题进行分类,将序号填写到如表格空白处。(只填序号即可) 

农学      
医学      
史学      
艺术      
(4) 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

(5) 结合材料五,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抄材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判断,题干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云南,C项正确;辽宁、山西和山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的相关史实,“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通过化石我们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的外貌等特征,说明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项正确;我们无法得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排除A、C项;北京人的外貌有化石作为依据,不是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解析】黄帝和炎帝生活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知道黄帝和炎帝生活在黄河流域.

本题以黄帝和炎帝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炎帝和黄帝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解答】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性,但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故B项正确;分封制与夏朝、商朝和秦朝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注意题干图示的识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政治制度。

6.【答案】D

【解析】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不是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 

商汤起兵打败夏桀,周武王兴兵打败纣王,故都是被奴隶推翻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 

西周最后是被犬戎族所灭,而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与周边少数民族无关,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灭亡是因为夏桀的;商朝灭亡是因为商纣的;西周灭亡是因为周厉王的和周幽王的昏庸。由此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昏庸,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周政权更替以及启示等知识。

7.【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这里“变”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制度变革,即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变”的本质。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表明统一趋势增强,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排除A;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

9.【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③。A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经商的人因经商致贫的要受罚,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解析】A.楚汉之争的双方是项羽和刘邦,符合题意。 

B.项羽和秦二世是秦末农民大中作战双方,排除。 

C.刘邦和秦二世是秦末农民大中作战双方,排除。 

D.陈胜是大泽乡的领导人,与楚汉之争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比较容易,记忆基础知识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在解答此题基础上把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和楚汉之争进行对比,理解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1.【答案】D

【解析】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在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刺史是汉武帝设置的监督地方的官职,故D正确,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解析】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地方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主要作用是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故选:D。

本题以秦始皇加强集权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

1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解答本题应熟记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内容。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从秦始皇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巨大的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史实”可知,材料是征发大量民工服徭役,秦朝徭役繁重,这是秦朝的表现,秦朝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掌握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5.【答案】D

【解析】秦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符合题意;A是史前文明人类的起源的特征,排除A;B是夏、商、西周时期的特征;C是春秋时期的特征。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16.【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加强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推恩令”——汉武帝。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加强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这一措施的实施,加强了集权,巩固了统治,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主旨与汉景帝、汉文帝、秦始皇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相关史实以及影响,注意题干漫画图片的识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7.【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他在经济上统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经营权国有、专卖,统调配物资;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影响深远。A是休养生息的措施,D是军事上的措施,B是秦朝的思想措施,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和影响。

18.【答案】C

【解析】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符合题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战国著名的战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战国著名的战役。

19.【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B。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解析】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故选:B。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道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的诗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C项正确;诸葛亮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符,排除A项;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排除B项;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曹操的历史功绩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曹操的历史功绩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答案】B

【解析】420-5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 

故选:B。

本题考查南朝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C项正确;东汉后期、三国时期尚未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排除AB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但并非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民族大融合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故A正确。BCD与迁都洛阳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孝文帝迁都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25.【答案】C

【解析】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可知,汉族的生活习惯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反映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与政权的分立加剧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反映是生活习惯方面的民族交融,而不是生产方式方面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等知识,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以及意义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答案】【小题1】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水稻、粟。

【小题2】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因素: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与南方相比,较为寒冷(或者:二者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不同决定的。

【小题3】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名称: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积极影响: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小题4】思想:孔子:惠民;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小题5】境况:残破荒凉的景象;:休养生息;局面:文景之治。

【小题6】落实好各项惠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等。

【解析】本题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原始农业兴起、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的修建以及作用、休养生息提出的背景以及作用、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我国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生活、铁制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我国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等知识。

27.【答案】【小题1】③

【小题2】①⑤

【小题3】②

【小题4】④⑥

【小题5】

【解析】(1)观察材料一图片1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甲骨文。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片二中的措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据材料一“中国古人造字精妙。从中国文字学即可推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其深义有如此。”可知,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历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据材料二“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可知,“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是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集权统治。 

(3)依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著有综合性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王羲之是著名书法家,其作品有《兰亭集序》,故农学对应③;医学对应①⑤;史学对应②;艺术对应④⑥。 

(4)依据材料四“在古代农业社会时代,中国是一个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且在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成果。而且从对外来讲,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和科技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以能否直接服务于国家、应用于实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的标准。”可知,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是科技发达,成果众多;领先世界,贡献巨大;具有实用性特征。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注重实事求是,面对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 

(1)甲骨文;商朝;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历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百家争鸣。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道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集权统治。 

(3) 

农学
医学①⑤
史学
艺术④⑥
(4)科技发达,成果众多;领先世界,贡献巨大;具有实用性特征。 

(5)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注重实事求是,面对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言之成理,且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秦朝统一文字、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道家和法家思想家们关于治国“途径和手段”的主张、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特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史实。

文档

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吉林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1.《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A.辽宁B.山西C.云南D.山东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