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诗经·国风》作品分析(技巧、思想、情感最突出一点)
(风、雅、颂、赋、比、兴)
1、《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以平平淡淡为主调。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2、《國風·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芣苢是一首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3、《國風·秦風·無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背诵:《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2、先秦叙事散文
1、叙事散文发展脉络:
甲骨卜辭 銅器銘文 《尚書》 《春秋》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2、说理散文: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例:下列哪个作品(典故)不是出自《庄子》?
三、屈原与楚辞
1、屈原23篇作品
(1)《離騷》
(2)《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3)《天問》
(4)《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
(5)《招魂》
2、楚辞(名词解释)
“楚辭”之名,始見於西漢武帝之時,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在形式上與北方詩歌有較明顯的區別。
進一步說,楚辭的直接淵源應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為祭祀時之巫歌,後經屈原加工而保留下來。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更加有效的塑造艺术形象和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楚辞以杂言为主,善于渲染。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楚辞的典型象征手法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楚辞》(名词解释)
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
4、秦汉文学
1、《吕氏春秋》(名词解释)
《呂氏春秋》成書於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它的體系很嚴密,有“法天地”的追求。全書分十二紀,每紀5篇;八覽,每覽8篇;六論,每論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所以名為《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內容也十分駁雜,先秦各家學說均有體現,所以《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其中儒家、道家、陰陽家的成分更多些。體現了編者包羅戰國學術的雄心,也昭示著輝煌的百家爭鳴時代的終結。這部著作有兩百多則寓言故事,在我國寓言文學的發展史上地位重要。如《察今》篇的“刻舟求劍”
2.李斯《谏逐客书》(名词解释)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爆發韓國水工鄭國擔任間諜的案子,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之下,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客籍官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代表性文章。文章先敘述秦自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辭采華美,排比鋪張,音節流暢,理氣充足,挾戰國縱橫說辭之風,兼具漢代辭賦之麗。末尾作結,指出秦人“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的危害,有極強的理論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最精彩的是中間一段,語辭氾濫,意雜詼嘲,語奇字重,兔起鶻落,可謂駢體之祖。李斯雖為羈旅之臣,然其抗言陳詞,有一種不可抑制的氣勢,成為後世奏疏的楷模。
3、贾谊(名词解释)
賈誼(前200~前168年),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賈誼散文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一類是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 如《陳政事疏》、《論積貯疏》;還有一些是雜論。賈誼骚体赋以《吊屈原賦》、《鵩鳥賦》為代表。
4、司马相如(不同文体的不同成就)
《子虚赋》、《上林赋》天子游猎赋(上册P160)
在內容上的特色:
(1)、帝國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示了漢王朝的宏大氣象和赫赫聲威。
(2)、一統觀念的弘揚。用王朝的強大與諸侯相比,使之黯然失色,凸顯王朝的中心地位和絕對權威,由此實現對大一統觀念的宣揚。
(3)、時代精神的體現。蓬勃上升、激勵張揚、信心十足、熱情四射。
藝術成就
(1)、按時空順序和以類相綴兼用的鋪陳方式。
(2)、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與誇張筆法的融通。
(3)、句法靈活多變,句式長短不一。尤其是運用了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
《长门赋》作品將離宮內外的景物同人物的情感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景寫情,情景交融。
5、汉代赋的类别区分
漢賦有騷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之分,分別代表了漢賦不同發展階段的主流形式。(上册P155)
漢初以騷體賦為主。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為代表。
6、杨雄四赋(小知识点)
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羽獵賦》、《長楊賦》,楊雄的大賦作品還有《甘泉賦》、《河東賦》,史稱“四大賦”。
揚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稱得上是位模仿大師。如他模擬《易經》作《太玄》,模擬《論語》作《法言》等。揚雄還著有語言學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 。
例:杨雄模仿《×××》的作品是?
5、司马迁与《史记》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在綜合前代史書各種體制的基礎上,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
6、东汉辞赋
1、张衡《归田赋》(默写一半,谈谈它在古代文学史的地位意义—最后一题)
《歸田賦》的意義
1、《歸田賦》真正宣告抒情小賦的誕生。
《歸田賦》是一篇短小明暢的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改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堆砌的風格,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
2、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之樂的作品。
賦中描畫了一幅明麗祥和、生機盎然的田園風景,追求順情適性、自我身心與外在環境和諧融洽的人生境界。
3、為駢賦發端。
駢賦,又稱“俳賦”,其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駢”本義為“兩馬並駕”,引申為成雙成對,這裡即指對偶。)
《歸田賦》的影響
之後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王粲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向秀的《思舊賦》、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以至具有同樣特點的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劉伶的《酒德頌》、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相繼問世,開闢了一塊具有生命力的新天地。
《歸田賦》最直接、最大的影響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它在構思、命意、手法上都直接受《歸田賦》的啟示。
班固和《汉书》、《两都赋》(分《西都賦》、《東都賦》)、《幽通赋》、《咏史》
七、《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及其作品: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文人诗(零散知识点,浏览)
8、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还有蔡琰、祢衡、杨修
建安七子,得名于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建安纪元。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肯定了建安时代以邺下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曹魏文学集团的历史功绩,开中国文学流派、文学集团研究和批评之先声,而对中国文学批评所产生了的深远影响。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诗歌的不同风格:曹植的诗如锺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阮籍《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作品分析: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与旷达、隐约曲折、孤独的情绪,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旷达,在生活中,他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诗歌中,他也为自己设计了精神的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孤鸿”二句,好象是比喻,但是,是自比,还是比人,诗人也没有明确的暗示。这种表现方法,是由于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眼看着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使许多仁人志士受到了牵连和杀害,弄得朝野上下忧民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为此,诗人感到极席的苦闷、彷徨、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地表露自己的民迹,因而在诗中采用比兴、寄托、象征手法,使诗中的形象含蓄隽永,而人寻味。
嵇康《赠秀才入军》第四首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bō)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作品分析: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此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妙句。它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9、两晋诗坛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二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表现及其意义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 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正如萧统所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选序》)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元好问的评论
左思《咏史》其二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三都赋》——洛阳纸贵典出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下册P61
背诵默写《西洲曲》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颜延之
十、
永明体
亦称“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间,故又称“永明体”。
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后来格律诗的成熟也以此为基础。
代表诗人谢朓、沈约、王融。
谢朓诗歌作品分析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李白对谢朓的评价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清人王士禛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
庾信《小园赋》
《小园赋》的特点:
1、“夺胎换骨”式用典
不用古人句,只用古人意。若用古人语,不用古人句,能造古人所不到处。——俞成《萤雪丛说》
断章取义
夺胎换骨
2、情绪的复杂交融
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
平静—压抑—爆发—悲怆的历程
以悲为基调,恬静、凄凉、欣慰、悲哀种种情感交融渗透
沉郁顿挫
3、对“有我之境”的大胆运用
落叶半床 狂花满屋 草无忘忧 花无长乐 龟言此地之寒 鹤讶今年之雪
庾信《哀江南赋》“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杜甫对庾信的评价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穷南北之胜: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徐庾体”:指徐(徐摛、徐陵)、庾(庾肩吾、庾信)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