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工业遗产概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21:01:14
文档

中国工业遗产概述

中国工业遗产概述俞孔坚,方婉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摘要:人类漫长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大地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景观,18世纪中叶世界工业以后,生产活动对城乡空间的塑造力与日俱增,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但留下了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本文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的,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和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推荐度:
导读中国工业遗产概述俞孔坚,方婉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摘要:人类漫长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大地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景观,18世纪中叶世界工业以后,生产活动对城乡空间的塑造力与日俱增,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但留下了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本文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的,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和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 国 工 业 遗 产 概 述 

俞孔坚, 方婉丽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摘 要:人类漫长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大地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景观,18世纪中叶世界工业以后,生产活动对城乡空间的塑造力与日俱增,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但留下了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本文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的,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和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甄别潜在的工业遗产,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文章最后展望了未来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的趋势与途径。

关键字:工业遗产,中国近现代工业潜在遗产,保护与重新利用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Kongjian Yu, Wanli Fang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long-lasting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have endowed us with unique landscape, especially after the 18 century's industry revolution, production activities have an increasing power in shap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Due to the rearrangement of industrial hierarchy, certain kinds of production are at low ebbs, with decline in the space which used to accommodate them, however this process provide us with plent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f high historic or memorial value. This article indicate the emergenc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by define the contents and clarify the merits. Then it demonstrate the wa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dentification, logging on, protection and re-us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framework, it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industry and the discrimination of potential industrial heritage hence lef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To end up, it looks into the future tendenc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Potential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ese, Protection and Re-use

1 工业遗产的内涵及保护的意义

1.1 工业遗产的内涵与范围

1.1.1 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TICCIH,2003)。

  与之类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而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它物质载体(UNESCO,2003)。

1.1.2 中国工业遗产的范围

  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以来至今,但不排除前工业时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故事,它们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包括四大发明在内,都曾为起始于英国而蔓延到全世界的工业、或早期的工业活动产生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

1.2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尽管部分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初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 历史价值:对人识工业活动、或某种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

  2) 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因而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 科技价值:它们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 美学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 

  5) 独特性价值:在选址、工场布局、机械和安装、以及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惯等非物质遗产方面,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 稀缺性价值:在工艺方面、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1.3 保护工业遗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和正在"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停产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的拆毁,大量珍贵档案在流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2 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

2.1 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

2.1.1 UNESCO制定的通用标准

  工业遗产的认定目前尚无通用的国际标准,UNESCO清单所列工业遗产主要依据的是评定6条文化遗产的标准:

  1) 代表人类创造天赋的杰作;

  2) 展示某时间段或某文化区域内人文价值的交流,例如建筑或技术的发展、纪念性艺术创作、市镇规划和景观设计;

  3) 是某种尚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唯一或至少典型的见证;

  4) 某种类型建筑、技术体系或者景观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人类历史推进的重要阶段;

  5) 体现文化和人类活动与自然互动过程的传统定居点、土地及海域利用方式,尤其当这种互动因为不可逆变化的影响变得脆弱;

  6) 直接与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传统、观念、信仰或者艺术及文艺作品相关(此标准必须与其它标准结合使用)。

2.1.2 ICOMOS的专项标准

  ICOMOS组织专题研究,提出一些关于特定类别工业遗产认定的专项标准。Colin Divall等针对铁路作为工业遗产提出以下标准(Colin Divall and Robert Lee,1999).这些标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针对个案分析的时候应综合考虑:

  1) 展示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工程。不仅体现少数精英的智慧,而且是各行各也集体合作的产物;

  2) 产生于技术革新,同时又反作用于科技进步。内容包括所有部件所采纳的工程和建筑学方法,特别是体现技术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区间的传播过程,或者克服特殊不利因素的过程;

  3) 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种典型性有两种可能,或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的突出价值,或者是曾经很普通,但经过岁月变迁存留下来的少数案例;

  4) 展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铁路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程度不言而喻,虽然这种影响目前还很难准确评估, 除了少数因铁路兴起的工矿市镇。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电车轨道、高架轨道、地铁等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煤矿类工业遗产,Stephen Hughes提出下面的认定标准 (Stephen Hughes,2002)。这些准则适用于煤矿生产单个构成要素、整个矿场甚至成片矿区景观的评估:

  1) 独一无二的成就,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杰作。煤矿是建筑物和设备的巨大综合体,常常成为功能建筑和设计的代表作;

  2) 对重大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尤其要重视将现有或新技术应用到煤矿开采设备的过程,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和洲际传播的标志;

  3) 历史上某个重要阶段结构和特征的突出范例。包括煤矿生产的结构以及辅助的工人住区,体现了早期技术与当地环境及文化的融合。

  4) 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例如因采掘煤矿吸引人口聚集,从而产生新的住宅需求,建立社团结构和教育设施等;

  5) 机能结构的原真性。煤矿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的实际功能,某些生产部件的维护、修理和更换并不影响已经评定的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6) 现有的法律保护和管理水平。机械设备由于其可移动性,不作为重点考虑对象,避免发生为申报世界遗产人为迁移集中的可能。

2.2 世界遗产清单登录的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基本与上述的独特价值以及评定标准相呼应。从1978到2005年,UNESCO认定的世界遗产中,少数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共计43处(参见附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登陆的工业遗产,从空间形态上看包括点、线、面三个层次:

  ·"点"是重要的工业生产设施,包括煤矿、贵重金属矿藏、盐矿、钢铁厂、通讯站、印刷厂等,

  ·"线"是物质、能量传输线路,包括输水管道、铁路、运河及附属设施,

  ·"面"是因工业生产兴起的工业综合区或者工业市镇。

  其中工业市镇或(工业区域)共20个,占工业遗产的绝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工作重点从单体建筑到整体环境的转变,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工业遗产的价值。

  从时间尺度上看,不仅包括了18世纪中期工业以后形成的工业遗址,也含括了前工业时代或工业萌芽时代留下的生产遗迹。我国入选的世界工业遗产仅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处,为农业时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而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产生的大量潜在工业遗产,是一批尚未发掘的宝藏。

2.3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及潜在的工业遗产

2.3.1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研究的需要,参考中国工业发展史料,将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粗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祝慈寿,19;刘国良,1992)

表1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

 

 

2.3.2 选取典型个案的标准

  下面分不同历史时期列表,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脉络,便于按图索骥,避免遗漏,发掘和认定工业遗产。首先声明,所选择的代表案例仅仅是有可能成为工业遗产的地点,但具体的认定尚需要经过对原址保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参考UNESCO评选世界遗产的标准以及ICOMOS的专项标准,列举的个案主要依据如下准则:

  1) 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标志某工业门类在中国的发端;

  2) 与重大历史或政治事件相关联;

  3) 规模和技术上在同行业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

  4) 标志工业生产技术变革或管理形式创新;

  5) 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产生深远影响;

  6) 体现某时期工业生产衍生的特定审美取向。

2.3.3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阶段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阶段(1840-14)

  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兴办近代工业的主力是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和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殖民势力及其买办,清具有维新思想的洋务派以及满怀实业兴国思想的民族资本家。传统手工业发展遭遇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冲击,但在轻工业领域仍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与之对应,这一时期形成的潜在的工业遗产十分丰富,下表中选列了一些可能成为工业遗产的场所,求其典型性而不求全面。

表2 近代工业产生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15-1911)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不受,中国丧失工业制造专有权,外资中日资后来居上,成为在华投资的主力。工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仍然集中在船舶修造、矿山开采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轻工业则以纺织、面粉为主。

  这一时期的工业企业增多,每个行业内部也初步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下表中列举一些潜在的工业遗产。

表3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第三阶段:私营工业资本迅速发展阶段(1912-1937)

  日本侵略势力在华的投资占绝对优势,势力延伸到煤矿、铁矿、纺织、面粉等重要行业,大量掠夺资源,排挤民族产业。北洋军阀以及后来的南京国民军政要员、归国华侨成为重要的工业投资者,近代工业逐渐走向自主发展。

表4私营资本工业迅速发展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第四阶段:抗战时期工业艰难发展,战后短暂复苏(1937-1949)

  抗战时期,日帝国主义成立工业综合体,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供给在华战争军需。由于华东地区主要城市沦陷,开展了一场由国民组织、爱国民族资本家积极响应的工厂内迁的壮举,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

表5 抗战时期及战后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2.3.4 中国现代工业发展阶段潜在的工业遗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祝慈寿,1990;刘国良,2002)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新中国队对原外资企业、国民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表6 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

  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表7 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3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重新利用

3.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

3.1.1 英国的工业遗产保护

  英国是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最早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自70年代开始建立遗产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和SITA环境信托基金,对国家、区域和地方各个尺度的遗产保护项目进行资助(Constance C. Bodurow,2003)。"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揭开了保护运动的序幕,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桥梁,也是工业的诞生地。查尔斯王子创办的凤凰基金会 (the Phoenix Trust)旨在寻找、修复历史建筑,并为其引入新的功能,而工业建筑是这家非盈利机构运营项目的主体。另一个重要机构是遗产更新基金会(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 促进人们对工业建筑价值的认识,并且为社区内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徐逸,2003)。

3.1.2 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重新利用

  德国在工业遗产的重新利用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oelklingen)位于德法边界德国最小的州--萨尔州(Saar)的弗尔克林根市(Voelklingen)。该厂建于1873年,在10年前后就已是当时德意志帝国最重要的炼铁厂之一,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衰落,1986年停产。是德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4 年)的工业遗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建为工业博物馆,将原来的模具房、矿石堆场、动力机房、高炉改造成地方大学的实验中心、摄影和图片艺术展厅和瞭望台。

  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Duisburg),原为著名的蒂森(Thyssen)钢铁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于1985年停产。1990年前后改建为大型公园。改造前后的功能如下表(刘会远,李蕾蕾,2004a;张艳锋,2004):

 

  埃森(Essen)市历史上最重要的煤炭-焦化厂,1847年煤井开始运行,1928-1932年建起煤炭企业,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煤井,世界第2大钢铁公司,1986年12月煤井停产,被省列入历史文化纪念地。2001年9月该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改造后主要功能为工业艺术/现代设计产业中心。包括博物馆、学校、设计类公司、公园(溜冰场、滑雪场、摩天轮、了望塔等)(刘会远,李蕾蕾,2004b)。

3.1.3 加拿大与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

  加拿大的工业遗产保护始于80年代的Welland与Lachine运河项目,斥资数百万,兴建了沿河的线性公园,并且帮助周边邻里的振兴(Bodurow,2000)。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几乎与此同时开始,国家公园官方机构NPS(National Park Service)于1969年建立美国历史工程档案HAER (Historic American Engineering Record),登录了国内近2000处工业建筑、遗址和构筑物。1978年,NPS提名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纪念美国的工业,19世纪由早期纺织工业推动的工业化进程、移民浪潮和城市化过程。

3.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3.2.1 理论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化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很多传统的工业城市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退二进三的过程中留下不少废弃的工业用地和建、构筑物,它们的价值亟待被认识,同时也需要引入新的功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近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尚未形成对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筛选、认定和重新利用的体系。但此前关于工业建筑重新利用或工业景观改造的研究虽没有上升到遗产保护的高度,却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王驰将产业建筑定义为在工业后出现的专门用于工业、仓库、交通运输业的建、构筑物,对产业建筑遗存的类型、价值和改造利用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王驰,2003);张月淳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评价旧工业建筑价值,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改造原则、设计手法(张月淳,2005)。他们立足建筑学科背景,探讨相对微观的尺度上如何合理利用工业遗产的问题,虽然文章中并没有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庄简狄着重分析和介绍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类型模式、实施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试图寻找出适应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途径(庄简狄,2005)。

  贺旺在《后工业景观浅析》一文中则明确提到工业遗产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分级保护的思想,关注的对象也从单纯的工业建、构筑物扩大到工业区域甚至更大尺度的工业景观,较早期的研究有较大突破(贺旺,2005)。

3.2.2 实践探索与更新趋势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重新引入的功能大致有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与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鉴于国内尚无评定工业遗产的标准,下面涉及到的"工业遗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遗产,而是或多或少具备成为工业遗产特制的旧工业场地。

  (1) 城市开放空间

  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原为粤中造船厂,是地方性中小规模造船厂,地处南亚热带。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俞孔坚,庞伟,2003)。

  (2) 旅游度假地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工业主题旅游中新兴的研究方向。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价值, 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 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李小波、祁黄雄,2003)。还有李林和肖洪根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李林,魏卫,2005)。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而且目前工业遗产旅游点尚未形成规模,具体实施的操作经验相对匮乏。

  (3) 博览馆与会展中心

  福州马尾船厂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船政精英馆在建(谢红彬,高玲,2005)。

  南京近代工业遗产的优秀范例--金陵机器制造局,至今仍然保持了它作为国家重要军工企业的地位,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仍然处于使用状态,其中工业厂房、库房仍然保持了它的原始功能,具备功能保护与形态保护并举的条件。东南大学编制的《南京城外秦淮河规划》中把晚清时的工业厂房建筑将辟作中事历史博物馆,而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在的功能,但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钱静,2003;蔡晴,王昕,刘先觉,2004)。

  (4) 创意产业园

  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又地处市中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上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秉承了包豪斯的理念。当工厂的生产停滞以后,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上海由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较北京兴起更早,有遍地开花之势,下面是几处比较典型的案例(阮仪三,张松,2004):

表8 上海就工业用地改造的创意产业园(根据网络资源和现场踏勘整理)

3.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未来

  广义的工业遗产不仅仅包括UNESCO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机构已经或可能记录在案的遗产地,而且包括一切承载了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构筑物、设备和场地。遗产清单所能保护的只是一小部分最具典型性的遗产,要让工业遗产这笔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真正的渗透到百姓的平常生活里,延续到子孙后代的记忆中,一方面需要有关专业人士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因为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遗产,也不同与一般的棕地改造项目,所以多学科间的协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众参与和全民教育,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才是保护工业遗产最可靠的途径。 

  工业遗产的保护一定是建立在对工业发展过程、场地环境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和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界定,从而形成梯队装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主要差异体现在其保护的严格程度和再利用的兼容性方面。

  我们曾悲叹,为什么会拆毁古老的城墙、街道、古桥?我们曾千万次地感叹,"要是能保留那样的古镇,那样的古建、那样的古庙该多好?"殊不知,我们当代人正在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后代将同样因为我们的粗心和短视而汗颜!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遗产。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的多。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附录1 世界工业遗产清单

参考文献

1. TICCIH.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July, 2003.

2. UNESCO关于工业遗产的陈述。http://whc.unesco.org/sites/industrial.htm 

3. Colin Divall and Robert Lee. RAILWAYSAS WORLD HERITAGE SITES. Occasional Papers for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4. Stephen Hughes. The International COLLIERIES STUDY. Occasional Papers for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2002

5.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European projects: Bodurow, "Rethinking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Hugro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Europe.

6. Constance C. Bodurow,A Vehicle for Conserving and Interpreting Our Recent Industrial Heritage[J],The George Wright FORUM,vol.20, No.2, 2003

7. 祝慈寿, 中国近代工业史[M],重庆出版社,重庆,19。

8. 祝慈寿, 中国现代工业史[M],重庆出版社,重庆,1990。

9.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92。

10.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现代卷)[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2002。

11. 徐逸,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J], 建筑,2003(9):p54-56

12. 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Ⅶ)--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J]。现代城市研究,2004(7):11-15

13. 张艳锋,从废墟到乐园[M],小城镇建设,2004(9):80-83

14. 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三)——Zollverein(关税同盟)煤矿及鲁尔区煤矸石山的开发利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4(2):4-8

15. 俞孔坚,庞伟等。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 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04-108

17. 李林, 魏卫, 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评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45-47

18. 谢红彬,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5(6):52-55

19. 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

20. 蔡晴,王昕,刘先觉,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J],城市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4(7): 16-19

21. 王驰 ,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2. 张月淳,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 庄简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若干问题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4.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城市规划汇刊,2004(4):53-57

26. 7艺术工厂主页 http://www.798space.com 

27. 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http://creative.sh.cn

28. 上海旅游网 http://www.shanghaitour.net

29. ICOMOS国际官方网站 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 

30. UNESCO遗产中心 http://whc.unesco.org

31. 美国国家公园机构网站 http://www.nps.gov/parks

32. 英国凤凰基金会主页 http://www.thephoenixtrust.org.uk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网站http://ih.landscape.cn/index.htm

文档

中国工业遗产概述

中国工业遗产概述俞孔坚,方婉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摘要:人类漫长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大地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景观,18世纪中叶世界工业以后,生产活动对城乡空间的塑造力与日俱增,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但留下了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本文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的,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和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