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旨:
1.莊子善用寓言傳達其道,本篇即是藉庖丁解牛之寓言,說明養生之道。
2.本文以「解牛」比喻「養生」,以解牛之「道」比喻養生之「道」。人生處世應當順應自然,正如庖丁解牛時遵循「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一般。
一.內容導讀:
(一)第一段: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開啟下文。而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他的動作不僅熟練,而且充滿節奏感。
1.「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誇飾/引用】:將前面解牛的「動作」和「砉然」、「騞然」的解牛聲響作一總結敘述,即動作合於桑林之舞,聲響合於經首之會。
2.將解牛的血腥場面,巧妙地以文字鋪敘成律動優美的畫面,極富文學美。
3.以排比、誇飾、明引、摹擬等一系列筆法,極其誇張地反映出庖丁宰牛的技藝,已進入至高的境界。
(二)第二段:寫文惠君的驚訝、讚嘆、發問,本段具承上啟下的關鍵,引出全文之重心。
(三)第三段:藉庖丁解牛的技法及其過程,說明養生之道貴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1.庖丁的經驗,非僅是解牛的技術而已,「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更是一種悟道的經驗。
2.解牛三階段:「所見無非牛者」→「目無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層遞】不用感官,只憑精神、直覺即可宰牛。
(1)藉著庖丁解牛三階段,說明世上看來繁複的萬事萬物(如筋骨盤節的牛體),都有其內在的自然規律,只要經過反覆實踐,就能由熟生巧,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進而掌握其自然的「天理」,達到「游刃有餘」之最高養生境界。
3.解牛方法:「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游刃於骨節筋脈之空隙間,而不硬砍。
(1)「批大郤,導大窾」【誇飾/排比】:以「大」形容牛骨節筋脈之空隙,強調游刃有餘。
(2)以解牛而言,則是指運刀時要依循著牛體天然的經絡結構。以人生處世而言,則是能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進而掌握其自然之「天理」。
(3)以「解牛之道」喻「處世哲學」,位處世宜順應自然,與世無爭。
4.三類解牛者:良庖、族庖、庖丁自己。
(1)莊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盤節的牛體比喻複雜的人世,要保全刀刃,就要避免切割筋腱骨骼,要保身養生則要避開社會的矛盾衝突。
(2)良庖、族庖硬割硬砍,而使刀口鈍折,比喻不知處世之道的人,橫衝直撞、固執蠻幹,徒然耗損形神。
5.「以無厚入有閒」:「無厚」是指以高度修養的心、自然無為的態度去應付萬千事物。
(1)更深一層說,而人生處世就如以刀解牛一般,要避免像「族庖月更刀」般的時時折損自己,就必須依乎天理,才能「以無厚入有閒」,達到「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之最高養生境界。
6.在技術嫺熟自如後還要強調:遇到困難所在,仍應戒慎從事,不可掉以輕心,並且收斂精神,不張揚。
(四)第四段:借文惠君之言點出題旨,總結故事──就解牛之技而得養生之道。
二.全文章法:
1.莊子將哲學思想與文學想像巧妙的加以結合,既闡明順應自然之哲理,又在文學藝術上有極高之表現。
2.描述庖丁則運用極為鮮明的對比:
(1)解牛時遇到難為之處,則「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怵然為戒」。
(2)事成之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未知躊躇滿志」→「得意洋洋」。
3.莊子透過庖丁解牛此一寓言,闡明養生處世之道。而一般「道不可言」的困境,在莊子巧妙的筆下,以具體生動的解牛經驗呈現,令讀者「目擊而道存」,輕易的轉化為對尋常人生真實的體悟。
三.字詞歸納:
【止】
| 停止 | 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子.庖丁解牛) |
| 定、集中 | 視為「止」,行為遲。(莊子.庖丁解牛) |
| 僅、只 | 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
| 停留 | 「止」一歲,請歸取其孥。(韓愈.祭十二郎文) |
| 依照 | 「因」其固然。(莊子.庖丁解牛) |
| 於是 | 1.「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因」燒其券,民稱萬歲。(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憑、藉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沿襲 |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
| 親近 |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
| 因為 |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接連 |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
| ㄍㄥ | 更換 | 良庖歲「更」刀,割刀。(莊子.庖丁解牛) |
| 輪流 | 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 改也 |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 |
| 互相 | 子孫二人「更」相為命。(李密.陳情表) | |
| ㄍㄥˋ | 再、又 |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ㄐㄧㄢˋ | 間隙 | 1.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庖丁解牛)2.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蘇軾.留侯論) |
| 隔離 |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桃花源記) | |
| 夾雜 |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梁。(杜甫贈.衛八處士) | |
| 訾議 | 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篇) | |
| ㄐㄧㄢ | 時刻 | 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
| 中也 | 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眾,一般的 | 「族」庖月更刀(莊子.庖丁解牛) |
| 筋骨交錯聚結處 |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莊子.庖丁解牛) |
| 類 |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韓愈.師說) |
| 宗族 |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錢公輔.義田記) |
